<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13日,是我第12次重返肯尼亚拍摄野生动物及鸟儿类。今年给我的感受是前往肯尼亚的中国游客群体不同于往年了,几年前都是携带着“长枪短炮重武器”的专业摄影人或摄影爱好者,用手中的相机不断地“咔嚓咔嚓”记录着每种野生动物以及众多鸟儿种每一个最精彩的瞬间。但近几年的变化是众多的游客手持手机或者带着家眷、孩子们到肯尼亚这个动物王国亲身体验这种狂野、自然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一饱眼福,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享受而不是高质量的影像记录了。</p><p class="ql-block"> 本次肯尼亚之行历时14天,分别前往了桑布鲁、博格利亚、纳库鲁、奈瓦沙、马赛马拉和安博塞利共六个自然保护区,共拍摄了28种野生动物以及百种鸟类照片。就作为行摄肯尼亚第十二版吧。</p><p class="ql-block">(鸟类照片另行编辑发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肯尼亚风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肯尼亚之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非洲草原象:</b></p><p class="ql-block">(学名:Loxodonta africana),是象科、非洲象属的一个物种,1825年由乔治•库维叶男爵(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命名。由于它的臼齿有菱形齿冠,非洲象的属名“Loxodonta”,便是从“菱形”(losange)此字演变而成。非洲草原象是最常见的非洲象物种,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陆地动物,体长5.4-7.5米,尾长1-1.3米,肩高2.7-3.3米,体重3-6吨。体型较大,毛色为灰色,后臀与前肩同高,象牙极长,并向上弯曲。它们的长牙最高记录有102.7千克重。产于非洲,生活于从海平面到海拔5000米的多种自然环境中,包括森林、开阔草原、草地、刺丛以及半干旱的丛林。喜欢群居,每群都由雌兽统帅,结成大小不一的群,一般20-30只。成员中大多是它的雌性后代,雄兽在群体中没有位置,长到15岁时就必须离开群体,只有在交配期间才偶而回到群体中。是草食性动物,一天要有16个小时用来采集食物,它们的消化系统效率不高,只有40%的食物可以被吸收。广泛分布于非洲大陆。是莫桑比克和科特迪瓦的国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非洲狮:</b></p><p class="ql-block">(学名:Panthera leo):简称狮,是食肉目猫科豹属哺乳动物,又称狮子,狻猊。非洲狮体态魁伟,雄狮站立时肩部高达1.2米以上,体重可达120~250千克。雄狮的鬃毛很长,多呈淡棕色、深棕色或黑色,长长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雌狮高达1.1米,体长也小一些,体重相当于雄狮的一半。雌狮的毛发短,体色有浅灰、黄色或茶色。非洲狮广泛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上,伊朗和印度也有分布。非洲狮以群居为主,无固定巢穴,栖息在开阔的草原、半荒漠地区。雄狮主要负责决斗、争夺领地和巡逻保卫狮群,以及对高难度目标的捕猎,其野生竞争力在猫科动物中位居首位;雌狮主要参与日常普通的捕猎以及哺育后代。非洲狮捕食时采用埋伏、围猎、追捕等方法,以斑马、牛羚等食草动物为食。有时它们还会抢夺其他食肉动物的食物,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还会吃动物腐尸,甚至野果等。非洲狮全年可繁殖,孕期约为100天,每胎产1~4仔。幼狮2.5~3岁性成熟。野生雄狮的寿命为12~15年,雌狮为15~20年。非洲狮是非洲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也是在世界上唯一一种雌雄两态的猫科动物,也是非洲顶级的猫科食肉动物。非洲狮是体格强壮的大型猫科动物,其体形大小居第二位,仅次于虎。非洲狮是著名的野生动物之一,有着“百兽之王”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非洲野牛:</b></p><p class="ql-block">(学名:Syncerus caffer)是偶蹄目、牛科、非洲野水牛属的动物,共有5个亚种。头体长2.1-3.4米,身高1-1.7米,体重300-900千克。胸膛宽阔,四肢粗壮,头大角长,雄性的角从头部向外和向下扩散,在一些雄性中,角通过覆盖头部的大盾连接。头顶的柔软的毛发附着在大而下垂的耳朵上。身体通常覆盖着稀疏的毛发,通常从棕色到黑色。长尾巴,尾尖处有毛发流苏。雄性个体大于雌性,角也更大更长更厚。而热带草原的种群的体型可以达到森林栖息地的物种的两倍。生活在沼泽、草地、山林里,喜欢栖息在树木、绿草茂盛覆盖的地方。群居动物,分混合牛群和单身牛群,混合牛群中是一头最强壮的母牛当头领,而单身牛群中则是最强壮的公牛会成为族群的领袖,统领牛群,并享有吃最好草粮的权利。从不远离水源。是夜行动物,日间会避开烈日高温,常躲在阴凉处或浸泡在水池或泥泞中使身体较凉快。受了伤、落单或带着小牛的母牛尤其具攻击性,很危险。以草和灌木的树叶、嫩枝为食。一般3-4岁性成熟,夏末秋初发情交配。怀孕期约10-11个月,每胎产一仔。广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花豹:</b></p><p class="ql-block">(学名:Panthera pardus):是哺乳纲、猫科、豹属的大型肉食性动物,体长100-150厘米,体重50-100千克。体形似虎,但明显较小;躯体均匀,四肢中长,趾行性。视、听、嗅觉均很发达。头小尾长,四肢短健,前足5趾,后足4趾,爪灰白色,能伸缩。毛被黄色,满布黑色环斑;头部的斑点小而密,背部的斑点密而较大,斑点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梅花状图案,又颇似古代的铜钱,所以又有“金钱豹”之称。生活于森林、灌丛、湿地、荒漠等环境,其巢穴多筑于浓密树丛、灌丛或岩洞中。营独居生活,常夜间活动,白天在树上或岩洞休息。在食物丰富的地方,活动范围较固定;食物缺乏时,则游荡数十公里觅食。守卫自己较固定的领域,雄性的领域比雌性者大。捕食各种有蹄类动物,也捕食猴、兔、鼠类、鸟类和鱼类,秋季也采食甜味的浆果。食物缺乏时,也于夜晚潜入村屯盗食家禽家畜。分布非常广泛,跨越亚洲、非洲的许多地区,从喜马拉雅山脉到撒哈拉大沙漠都有存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白犀牛:</b></p><p class="ql-block"> 是奇蹄目犀科白犀属哺乳动物。体躯浑圆粗壮,皮肤厚而光滑,体表近似灰色;头部特长,门齿和犬齿退化,发达的7对颊齿有非常厚的石灰质层;有两只角,一大一小,一前一后,角不是骨质的,而是上皮组织的衍生物,由角质纤维堆积而成;肩部由发达的髓棘形成隆起的肩峰,髓棘连接着韧带以支持头部;四肢粗壮有力,前、后肢均具三趾;上唇平而宽,呈方形,故有宽吻犀及方吻犀之称;雄性体重大于雌性。白犀分布于非洲南部和东北部,生活在丛林、草原、森林和平原附近,偶尔进入陡峭的山地沼泽。天气炎热时,它们主要在早晨及傍晚活动,其他时间则在泥水中打滚或休息;天气凉爽时,就躺在树荫下打盹,独居或结成小群,雄性虽具领域性,但无强烈排他性,雌性护幼行为强。白犀以草类为食。雄性11岁、雌性7岁左右性成熟,全年均繁殖,孕期约17-18 个月。每3年1胎,每胎1仔。寿命近50年。白犀以巨大的体型在犀牛王国称王,在陆生脊椎动物中,它的体型仅次于象,体重仅次于象和河马。 因其体型高大威猛,也是各国动物园的“明星”观赏动物。 人类为了获取犀牛角而滥捕犀牛,导致白犀的数量急剧减少,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近危(NT)等级。之后人们通过加强保护和扩大繁殖等方式,使非洲的很多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内的白犀数量得到增加。最近的数据资料表明,森林里的白犀数量大约为 6000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马赛长颈鹿:</b></p><p class="ql-block">(学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 tippelskirchi):是长颈鹿的亚种之一。一般站立时由头至脚可达5.2米,体重约1100千克,刚出生的幼仔就有1.6米左右高;皮毛斑点似葡萄叶,边缘呈锯齿状。头的额部宽,吻部较尖,耳大竖立,头顶有1对骨质短角,角外包覆皮肤和茸毛;颈特别长(约2米),颈背有1行鬃毛;体较短;四肢高而强健,前肢略长于后肢,蹄阔大;尾短小,尾端为黑色簇毛。牙齿为原始的低冠齿,不能以草为主食,只能以树叶为主食;舌较长,可以用于取食;具短角,角上被有毛的皮肤覆盖。生活于非洲稀树草原地带,是草食动物,以树叶及小树枝为主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努比亚长颈鹿:</b></p><p class="ql-block">(学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 camelopardalis):是长颈鹿的亚种之一。站立时由头至脚可达5.2米左右,体重约1100千克,刚出生的幼仔就有1.5米高;皮毛颜色花纹有斑点和网纹型,头的额部宽,吻部较尖,耳大竖立,头顶有1对骨质短角,角外包覆皮肤和茸毛;颈特别长(约2米),颈背有1行鬃毛;体较短;四肢高而强健,前肢略长于后肢,蹄阔大;尾短小,尾端为黑色簇毛。牙齿为原始的低冠齿,不能以草为主食,只能以树叶为主食;舌较长,可以用于取食;具短角,角上被有毛的皮肤覆盖。生活于非洲稀树草原地带,是草食动物,以树叶及小树枝为主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网纹长颈鹿:</b></p><p class="ql-block">(学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 reticulata)又称为索马里长颈鹿,体长6-9米左右,体重650千克左右,大而呈多边形的褐色斑点,衬有明亮的白色网纹。斑点有时呈深红色,并能扩散到脚部。主要分布肯尼亚东北、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喜欢栖息于热带稀树草原、林地和季节性洪泛区。网纹长颈鹿是九种长颈鹿亚种之中最有名的一种,同时,它和罗氏长颈鹿同为动物园内最常见的长颈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河马:</b></p><p class="ql-block">(学名:Hippopotamus amphibius)是淡水物种中的最大型杂食性哺乳类动物,体型巨大,体长4米,肩高1.5米,体重达3吨,躯体粗圆,四肢短,脚有4趾,头硕大,眼、耳较小,嘴特别大,尾较小,下犬齿巨大,长50-60厘米,重2.5千克,皮较厚,约40-50毫米,除吻部、尾、耳有稀疏的毛外,全身皮肤裸露,呈紫褐色.胃三室,不反刍。生活于非洲热带水草丰盛地区,常由10余只组成群体,有时也能结成上百只的大群,单独的河马多是由群中被逐出的成年雄兽;白天几乎全在水中,食水草,日食量100千克以上,水草缺少时,便在夜间上岸觅食植物或农作物;性温顺,惧冷喜暖,善游泳,可沿着河底潜行5~10分钟;在交配季节,雄性间时有争斗,妊娠期约8个月,每胎1仔。哺乳期1年,4-5岁性成熟,寿命30-40年。分布于非洲。造型憨厚的河马可是无数卡通故事里招人喜爱的形象:可爱的小耳朵、好玩的圆屁股、珠子似的小眼睛……似乎所有都是那么温和。但是你要知道,河马也有暴躁的一面,它们认为自己的泥地神圣不可侵犯。河马每年都会杀死几个有意无意闯入它们地盘的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猎豹:</b></p><p class="ql-block">(学名:Acinonyx jubatus)又称印度豹,是猫科动物的一种,也是猎豹属下唯一的物种。猎豹全身都有黑色的斑点。从嘴角到眼角有一道黑色的条纹,尾巴末端的三分之一部位有黑色的环纹;后颈部的毛比较长,好像很短的鬃毛一样,体型是纤细、腿长、头小。栖息在温带、热带的草原、沙漠和有稀疏树木的大草原。猎豹为食肉动物,主要食物为各种羚羊,一次只捕杀一只猎物,奔跑速度极快,野外猎豹的寿命一般是15年,主要分布在非洲等地,现存3个亚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平原斑马:</b></p><p class="ql-block">(学名:Equus quagga (Boddaert, 1785),马科马属的一种动物。是东非和南非大草原上分布最广的一种斑马。跨越了热带及温带地区。平原斑马已经确认拥有六个亚种,而随着1883年斑驴绝灭后,到2013年只剩下五个亚种存活于世。平原斑马有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主要社会单位包括单一的雄性,和1-6个雌性组成小群。全年可繁殖,高峰期主要发生在雨季,雌性孕期360-396天,每胎产1仔。小马驹一生下来几乎立即能够站立,并在一个星期内就可以吃草。是高度适应性的物种,能够在营养价值很少的粗植被区域生存,通常生活在没有树木的草原和热带原林地。高度依赖于水,所以斑马群通常会在距离水源区25-30公里处活动。有时,平原斑马会形成大群,在同一地区一起吃草、睡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细纹斑马:</b></p><p class="ql-block">(学名:Equus grevyi):是三种斑马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长为2.5-2.75米,尾长38-75厘米,肩高1.45-1.6米,体重为350-450千克。细纹斑马的斑纹及间距都十分窄小,一直到蹄部都有,颈部较宽,下腹部和尾根部没有斑纹。耳很大,呈圆锥形。头部长而窄,形状十分接近骡。鬃毛较长并竖立。因为它是在1882年由非洲的阿比西尼亚皇帝赠送给法国总统格雷维一匹之后,才被人们所认识,所以便被叫做格氏斑马。栖息于炎热、干燥的半荒漠地区,偶见于野草焦枯的平原。性谨慎,通常结成小群游荡,常遭狮子捕食。主要以草为食,同时也吃水果、灌木和树皮,每天60%以上的时间都被用于进食。主要分布于非洲的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角马:</b></p><p class="ql-block">(属名:Connochaetes Zimmermann,1780,英文名称:Wildebeest ),也叫牛羚,是一种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羚牛。在生物分类学上,它属于牛科的狷羚亚科的角马属。角马属有两种,白尾角马和斑纹角马。角马是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羚牛 ,长得牛头、马面、羊须。头粗大而且肩宽,很像水牛;后部纤细,比较像马;颈部有黑色鬣毛。全身有长长的毛,光滑并有短的斑纹。全身从蓝灰到暗褐色,有黑色的脸、尾巴、胡须和斑纹,颜色也因亚种、性别和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角马个头硕大,体重可达270公斤,一般寿命都在15到20年左右。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大林羚:</b></p><p class="ql-block">(学名:Tragelaphus oryx):体长200-280厘米,尾长50-90厘米;体重300-942千克。皮毛呈褐色或黄褐色,上面有一些垂直的白色条纹。雄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脖子和肩膀上的颜色略带蓝灰色,而一道短而深的鬃毛从脖子的后部向下延伸。也有一些两侧有白色斑纹。雌雄都有角,角长43-66厘米,扭曲。雄羊前额的毛发很密,喉袋很大。尾尖有一簇黑色的毛发。大林羚的栖息地主要是林地和稀树草原,从沿海平原至山区,从半沙漠到降雨量相对较高的地区。通常组成25-60只的松散和流动的牧群,偶尔可聚集超过1000只。植食性,以树叶、灌木、草、水果和种子为食。分布于非洲南部、中部和东部,从南非北部至刚果民主共和国和肯尼亚。大林羚曾经归属于大羚羊属(Taurotragus),2013年划分至林羚属(Tragelaphus)。</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东非剑羚:</b></p><p class="ql-block">(学名:Oryx beisa):是偶蹄目、牛科、剑羚属的哺乳动物。体长160-190厘米,身高110-120厘米,尾长70-80厘米,体重量150-200千克。角细而直,略显弯曲,雌雄羚都有,一般长75-80厘米。毛皮呈灰色,腹部白色,白色与灰色间有一道黑色斑纹分界,头部与颈部之间、沿鼻子、由眼睛至口及在前额也有黑色斑纹。脸部中央、眼睛到嘴巴四周、咽部都有黑色的毛分布。栖息在半沙漠及沙地,非常耐干旱。由于长年生活在炎热干燥的环境中,进化出了多种适应沙漠环境的生理特性,缺水的时候它可以连续几天不饮。族群约有6-40个成员,有些雄性个体独居。主要吃草、叶子及芽。分布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南苏丹和坦桑尼亚。</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葛氏瞪羚:</b></p><p class="ql-block"> 是瞪羚属中仅次于鹿瞪羚最大的一种。身体纤瘦,腿长,大腿肌肉发达,跑得很快。肩高约130厘米,体重40-50千克。毛色与汤普森瞪羚相同。葛氏瞪羚经常与汤氏瞪羚结群。天敌:狮子、花豹、猎豹及野狗群。葛氏瞪羚比汤普森瞪羚罕见的多。葛氏瞪羚也会像黑尾牛羚一样迁徙,但它们并不是为了水源而迁徙,它们只是想找多些和好些的食物。所以它们不会跟随黑尾牛羚走几乎固定的迁徙路线,有时甚至会跟牛羚反其道而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高角羚:</b></p><p class="ql-block">(学名:Aepyceros melampus)是偶蹄目牛科高角羚属哺乳动物,又叫广角羚、黑斑羚。臀部两侧有竖黑斑,后足跟部有黑色斑。雌性没有角;雄性的角很长,而且呈竖琴状,角可达0.5-0.8米。平均寿命为12年。高角羚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的肯尼亚、乌干达和南非等国。喜欢生活在草原和开阔的林地。平时结成15-25只的小群生活在一起。在干旱的季节,会数小群聚集在一起,形成几百只以上的大群。非常善于跳跃。在受到敌害威胁时会迅速躲进丛林中。昼夜均有活动,交替吃食和休息。以各种树叶、草和水果为食。发情交配季节为每年的4-5月间。孕期为170天左右,每胎一般产1仔,偶尔也有两仔现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狷羚:</b></p><p class="ql-block"> 是一种生活在非洲大陆的中型草食性哺乳动物,主要分布在非洲的西非、东非和南非地区。它们习惯于栖息在广阔的草原和开阔的低地地区,以便观察周围环境,并在草原上获得足够的食物。狷羚是典型的草原动物,主要以草类植物为食,如地上的短草、嫩叶和灌木等。它们是日间活动,在早上及黄昏时段觅食。狷羚多以族群活动,一般由一头雄性狷羚所带领,族群数量从5到20头不等,有些甚至可以达到350头。这种社会结构有助于提高警戒能力,保护自己免受潜在的捕食者威胁。狷羚的怀孕期约为240日(8个月),通常是单胞胎。雄性狷羚之间会通过打斗来争夺领导权和交配权。狷羚共有九个亚种,分别为北非狷羚(已灭绝)、披红狷羚、苏丹狷羚、斯氏狷羚、西部狷羚、诺氏狷羚、利氏狷羚、柯氏狷羚、托氏狷羚。然而,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和分割、人类活动带来的狩猎压力,以及与农业和畜牧业的冲突等因素,狷羚的分布范围大大缩小,种群数量受到较大威胁,现存的多个狷羚亚种也步入了濒危的境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水羚:</b></p><p class="ql-block"> 是偶蹄目牛科水羚属哺乳动物。体色主要为红棕色或栗色,腹部、喉部、嘴部及眼睛外圈为白色;外形最大的特点是臀部有一环形白毛,以尾巴为中心形成白圈。只有雄羚有角,角细长,从头顶开始向两边长,再向中间对弯,然后两只角同时向前弓。水羚分布自南非、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向北至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喜欢近水的湿地,当雨季河水泛滥时,就会往灌木林迁移。水性很好,在遇到危险时能快速游泳逃跑。白天活动,夜间在附近丛林中睡觉。常在水边喝水或在水中觅食,喜吃水草。数十只雌羚和幼羚成群的共同生活,雄羚却单独划定一定的林地生活。怀孕期为240天,在8-12月左右生产,一胎产一仔。水羚是中型羚羊,看起来有一种原野之神的气韵,算得上是最受人类喜爱的羚羊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小岩羚:</b></p><p class="ql-block">(学名:Raphicerus campestris):是偶蹄目、牛科、岩羚属的动物。头体长70-95厘米,肩高45-60厘米,尾长5-10厘米,体重7-16千克。具有金棕色或淡褐色的毛皮,偶尔带有银色,腹部颜色则近于白色,眼睛周围有白色的环,耳朵很大。雄性有直且光滑的角 ,长约7-19厘米。尾巴很短,只有4-6厘米长。栖息于稀树草原。是独居动物,也有部分雌雄成对,但是关系疏远。用体味及粪便标示领地。植食性,吃草茎,也会挖掘地底下的根或采果。白天和晚上都会活动。分2个族群,一个在东非坦桑尼亚。另一个遍布整个非洲南部,北至安哥拉,南至南非。</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长颈羚:</b></p><p class="ql-block">(学名:Litocranius walleri),又称麒麟羚。它的名字起源於索马里语的哺乳动物。长颈羚可以重达52千克及肩高超过1米,四肢细长,奔跳速度很快,并且动作十分优美。长颈羚栖息在干燥的荆棘丛林地区,一般单独或成对生活,偶尔也会6、7只雌性由一只雄性率领组成小群一起生活。长颈羚的食物主要以嫩树叶、叶芽、花朵花蕾为主,同时也喜欢吃金合欢的嫩枝条。长颈羚主要分布于东非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干燥地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转角牛羚:</b></p><p class="ql-block">(学名:Damaliscus lunatus ):是哺乳纲、牛科的一种食草动物。头体长150-205厘米;雄性肩高104-126厘米,雌性肩高105-118厘米;尾长40-60厘米;体重量75-160千克。雌雄都有角。体背及上体覆盖有一层短而有光泽的皮毛,一般都是锈红色或棕褐色,黑色的脚部及胸部,胸部及下体有紫色斑点。偏爱草地,栖息范围从无树的大平原到仅有少量灌木的大草原地区。从北部的热带稀树草原延伸到东部和南部非洲。族群可以是三两成群,但也有十多二十头一起的。族群由一或多头雄性领导,领导权通过追逐和打斗产生。领导的转角牛羚会负责保卫领土,并随时保持警觉性,在危险来到时提出警告。转角牛羚也会逐水草而居无定所,但不会像黑尾牛羚那样走那么远,声势也远远不及,最多只有一、二百头左右聚集一起。食物几乎完全由草组成,很少取食树叶。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包括苏丹、乍得、坦桑尼亚及南非。</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斑鬣狗:</b></p><p class="ql-block"> 是食肉目鬣狗科斑鬣狗属哺乳动物。头大,耳宽圆;皮毛粗糙,相对较短。颜色为棕红色到土黄色,随年龄增大而变淡;尾巴和鼻子为黑色。因其颈部生有一丛鬣毛,身上长满斑点而得名。草原、森林边缘、半沙漠地区以及海拔4000米以下的山地。成家族群生活,有特定领地,以巢穴为中心活动。以动物、动物尸体和植物为食。 全年繁殖,雨季为产仔高峰期,妊娠期110天,每胎产两仔。斑鬣狗最著名的是其咯咯的叫声,像鸟叫一样,类似人类疯狂的笑声。其心脏很大,且耐力惊人。同时也是游泳能手,可以控制浮力及闭气在水底行走。 因其十分擅长清理其他动物吃剩的肉和骨头,被称为草原上的“清道夫”。</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黑背胡狼:</b></p><p class="ql-block"> 是食肉目犬科犬属哺乳动物,又名黑背豺。耳大,四肢较长。体毛棕黄色,背面有黑色毛,尾尖黑色;背部有马鞍形的黑边银灰色斑。黑背胡狼分布于非洲南部和东部。栖息于真正的荒漠、草原、山地草甸、干旱到中生林地稀树草原和农业栖息地。喜栖居在洞穴中,夜行性。常见由3—5只成体组成的群体。常见的猎物为小型啮齿动物、跳兔、野兔和有蹄动物幼体,也能够捕杀年幼的南非海狗、成年跳羚、汤氏瞪羚和黑斑羚。鸟类、爬行动物、卵、无脊椎动物和腐肉也是重要的食物。随机捕食家禽和小型家畜。为“一夫一妻”制。5-8月交配,6-10月生产。妊娠期约为60天,每胎最多产仔6只,通常为3-4只。11月龄达到性成熟。黑背胡狼在自然保护区内和牧区分布广泛,是一种常见动物。在农区(特别是南非)遭到大量捕杀,恢复能力极强,人类因素导致种群暂时下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疣猪:</b></p><p class="ql-block">(学名:Phacochoerus):体重在50-150千克。该属仅有2个物种,即非洲疣猪和荒漠疣猪。因眼部下方具疣而得名,且雄猪吻部多具一对较小的疣,在挖土取食时,这些疣可能有助于保护眼睛。头较大,占体长的三分之一。背部具鬃毛。獠牙4枚,长而锋利。独居或成群穴居,善于挖洞。以青草、苔草及块茎植物等为食,偶食腐肉。喜泥浴。生存能力很强,非常适应高温和干旱环境,可连续数月不饮水。繁殖力很强,但幼崽死亡率很高。天敌如狮、豹、土狼等。好斗。非洲疣猪遍布非洲大陆,除了热带雨林和北非沙漠以外;而荒漠疣猪则分布在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荒漠地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狒狒:</b></p><p class="ql-block">(学名:Papio )是灵长目、猴科下的的1属,通称狒狒。有6种:阿拉伯狒狒、几内亚狒狒、东非狒狒、草原狒狒、豚尾狒狒和金达狒狒。该属物种体型较大,在灵长类中仅次于猩猩属,体长50.8-114.2厘米,尾长38.2-71.1厘米,体重可达60千克;头部粗长,吻部突出,耳小,眉弓突出,眼深陷,犬齿长而尖,可达5厘米;具颊囊;体型粗壮,4肢等长,短而粗,适应于地面活动;臀部有色彩鲜艳的胼胝;毛黄、黄褐、绿褐至褐色,一般尾部毛色较深;毛粗糙,颜面部和耳上生有短毛,雄性的颜面周围、颈部、肩部有长毛,雌性则较短。栖息于热带雨林、稀树草原、半荒漠草原、高原山地、低山丘陵、平原或峡谷峭壁中。主要地面活动,也爬到树上睡觉或觅食。善游泳。能发出很大叫声。白天活动,夜间栖于大树枝或岩洞中。食物包括各种小动物及植物。群居,每群十几只至百余。主要天敌是豹。无固定繁殖季节,每胎产1仔。野生寿命约20年。主要分布于非洲,个别种类也见于阿拉伯半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尼罗鳄:</b></p><p class="ql-block"> 是鳄目鳄科鳄属大型鳄鱼。尼罗鳄体型庞大,身体呈橄榄绿色至咖啡色,有黑色的斑点及网状花纹;下颚第四齿由上颚的凹陷向外面突出;具5枚前颌齿,13-14枚上颌齿,14-5枚下颌齿,总数为64-68枚;尾巴强而有力。成年尼罗鳄的体重重达一吨。幼体尼罗鳄呈深黄褐色,身体和尾部有明显的横带纹,成年后横带纹的颜色变淡。尼罗鳄主要分布于非洲尼罗河流域及东南部地区,在马达加斯加岛也有分布,,常栖息于湖泊、河流和沼泽地等淡水水域。尼罗鳄生性凶猛,环境适应能力强,常用吻部和脚来挖洞穴从而改变栖息习惯来躲避生存条件不利,在旱季期间,尼罗鳄会躲藏于地底之下。幼体尼罗鳄以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昆虫等为食,也吃小型脊椎动物,如鱼、两栖类和爬行动物等;成体则捕食羚羊、水牛、河马幼体等大型脊椎动物。 尼罗鳄的繁殖和旱季息息相关,如果一年出现两个旱季,则会繁殖2次,一次可产卵25-80枚,孵化期大约3个月左右。尼罗鳄寿命70-100年。尼罗鳄是非洲最大的鳄鱼,也是所有鳄鱼种类中被人类研究最多的一种鳄鱼。。尼罗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鳄皮是高级皮革,可以制成各种皮制品;鳄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低胆固醇的高档、美味肉食品;血液和骨骼还是珍贵的药材。此外,尼罗鳄作为大型爬行动物,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蹄兔:</b></p><p class="ql-block"> 是蹄兔属下唯一的一个种。分布于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中东和阿拉伯半岛等地。蹄兔群居,喜爱鸣叫,属植食性动物,但是它们偶尔会吃昆虫。野生蹄兔寿命大约10岁。蹄兔因有蹄状趾甲而得名。喜嚎叫,又名啼兔。体长30~60厘米。尾长1~3厘米或无外尾。外貌似穴兔,但前足4趾,有似蹄状的趾甲;后足3趾,其内趾和第2趾有一长而弯的爪,另一趾短,有扁平、蹄状的趾甲。脚掌有具特殊附着力的无毛足垫,有腺体分泌以保持足垫湿润,足垫肌肉排列是周围高而中央凹,为具吸盘作用的肉窝,有攀登能力。身被针毛,粗硬而蓬松。背部有一腺体,腺体所在处的毛色与周围的体色不同。蹄兔受惊或愤怒,斑块处的毛竖起,腺体外露。腺分泌有异味,可驱避天敌。有1对单尖、锐利、断面呈三角形、不断生长的上门齿,下门齿两对,如凿状,臼齿为脊齿。头骨顶间骨大;有眶后条;侧枕突大,视觉和听觉均敏锐。蹄兔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广大地区,除了刚果盆地和马达加斯加;以及非洲北部的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埃及;中东、以色列、约旦、叙利亚。阿拉伯半岛和土耳其东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马赛人:</b></p><p class="ql-block"> (Maasai),是东非依然活跃的,也是最著名的一个游牧民族,人口将近100万,主要活动范围在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的北部。如今的马赛人一方面仍然坚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更多地加入到了当地的旅游业中。马赛人(Maasai)东非民族。主要分布在肯尼亚南部和坦桑尼亚北部的草原地带。属尼格罗人种苏丹类型,为尼罗特人的最南支系。使用马赛语。属尼罗-撒哈拉语系沙里-尼罗语族。相信万物有灵。马赛人今仍生活在严格的部落制度之下,由部落首领和长老会议负责管理。成年男子按年龄划分等级。从事游牧,牧场为公共所有,牲畜属于家族,按父系继承。近年来,坦桑尼亚和肯尼亚政府鼓励马赛人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已有一小部分人转为半农半牧,并有少数人进入城市谋生。马赛人以肉、乳为食,喜饮鲜牛血,每个大家族都饲养几十头牛,专供吸吮鲜血之用。马赛人盛行一夫多妻制。成年男子蓄发编成小辫,年轻妇女剃光头。近年来,定居的马赛儿童开始上学,已出现少数马赛人知识分子。</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rjwh1h2" target="_blank">《走进非洲》系列——角马大迁徙</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ahtex32" target="_blank">行摄---肯尼亚(第一版)</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itns75n" target="_blank">肯尼亚系列——角马迁徙</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dbewdk6" target="_blank">行摄——肯尼亚(第二版)</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dlgid01" target="_blank">2019肯尼亚火烈鸟篇</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dwlouko" target="_blank">中国境外鸟儿系列,肯尼亚鸟儿篇(一)</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8om8rwb" target="_blank">非洲动物系列 罕见的花豹捕猎全过程</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60u64pl" target="_blank">苏丹国鸟,蛇鹫(二)</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