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梵蒂冈:艺术的殿堂

DI

<p class="ql-block">如果对欧洲的历史、文化及宗教不感兴趣,那么,到欧洲旅游的价值就大大打折扣,因为看教堂和博物馆是游览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来到罗马,风和日丽。尽管气温不低,但是南欧的湿度不高,不会闷热。</p> <p class="ql-block">在罗马安顿好住宿后,迫不及待来到梵蒂冈(在罗马市中心,称之国中之国)。</p> <p class="ql-block">梵蒂冈(The Vatican City State),位于意大利罗马城西北角的高地上,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小的国家,为天主教会最高权力机构圣座的所在地、天主教会最高领袖教宗的驻地、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其前身为教宗国,自1929年起以《拉特兰条约》确定为主权国家,接受圣座(也是一个国际公认主权实体)的直接统治,实施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城内建物于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圣彼得大教堂位于梵蒂冈城,是天主教圣殿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教堂之一,融合了多位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智慧与艺术,是文艺复兴建筑的代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广场上排队一大圈,估计得2小时才可以进入。因为我们的民宿靠近梵蒂冈,故决定第二天一大早再来。</p> <p class="ql-block">往梵蒂冈博物馆方向走,蓝天白云,晴空万里,加上特有的罗马之松,恰似风光图片。</p> <p class="ql-block">梵蒂冈博物馆早在公元5世纪就有了雏形,1506年由教皇朱利叶斯二世创办了博物馆。18世纪下半叶,该博物馆由“教皇博物馆”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进入20世纪,博物馆群的各场馆基本建设完成;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对博物馆的各场馆进行了大规模维修。梵蒂冈博物馆实际上是一组博物馆群,由收藏历代教皇及教廷的艺术品、与基督教有关的财宝的博物馆和著名的西斯廷小教堂组成,有Pinacoteca画廊、皮奥·克莱门蒂诺博物馆、西斯廷教堂、拉斐尔厅等20多个博物馆、画室、画廊以及小教堂共1400多间陈列室。博物馆大约有70000件藏品,其中20000件正在展出,其中包括壁画《雅典学院》、雕塑《拉奥孔》等著名藏品。</p><p class="ql-block">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梵蒂冈城和梵蒂冈博物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梵蒂冈博物馆2022年的参观人数为5080866人次,比2021年增加215%,在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艺术博物馆名单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卢浮宫。</p> <p class="ql-block">松果广场,这个小小的广场地方不大,历史感却是浓郁的,半圆前面的大松果也是宝贝,据说是奥古斯都时期在万神庙发现的。现在能意识到梵蒂冈内一砖一瓦皆是宝。</p> <p class="ql-block">梵蒂冈博物馆收藏的古埃及文物。</p><p class="ql-block">对于爱好考古的朋友来说,馆内一些古希腊、古罗马文物的收藏同样值得研究。当然,除了里面的藏品,博物馆本身的建筑风格也很值得称道。</p> <p class="ql-block">从梵蒂冈博物馆的阳台看出去,罗马中心城区的道路规划合理,建筑多在5~6层,非常和谐。</p> <p class="ql-block">梵蒂冈博物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年前购买的一座大理石雕像。这座名为“拉奥孔与儿子们”的雕像,于1506年1月14日在圣母玛利亚主教堂附近的一个葡萄园里发掘出来。教皇儒略二世派Giuliano da Sangallo和米开朗琪罗去查看发掘成果。在他们的推荐下,教皇当机立断从葡萄园主那里买下了雕像。在发掘出雕像一个月后,教皇就在梵蒂冈向公众进行了展示。</p> <p class="ql-block">基亚拉蒙蒂博物馆,这其实是一个长长的画廊(展品蔓延了300多米),里面陈列着根据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的创意建造的大型希腊罗马雕塑群。这些雕像描绘了伟大的皇帝、宾客、寓言和神话,用不间断的一连串大理石面孔和遗迹来描绘。</p><p class="ql-block">气势恢宏的尼罗河河神是梵蒂冈博物馆最大的雕塑群雕。</p><p class="ql-block">在这群雕中运用象征手法雕塑了一个健壮的男子,代表尼罗河。周围嬉戏的16个小孩代表尼罗河16条支流。底座正面用浮雕刻出流域的动物和植物。这位尼罗河神,斜靠在狮身人面像上,一手拿着象征丰收的谷物,一手扶着象征大地的树木,与16个小孩和谐地相处。</p> <p class="ql-block">梵蒂冈博物馆拥有三件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一:《拉奥孔》</p><p class="ql-block">《拉奥孔》是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古希腊罗得岛的雕塑家阿格桑德罗斯和他的儿子波利佐罗斯和阿典诺多罗斯三人集体创作的一组大理石群雕,。</p><p class="ql-block">雕塑内容取材于希腊神话中特洛伊之战的故事,拉奥孔是特洛伊祭司,他看破了希腊人使用的“木马计”,雅典娜派来两条巨蟒,抢在拉奥孔警告特洛伊人之前,缠死拉奥孔和两个儿子,杀人灭口。这尊雕塑刻画的是运动,痛苦,和恐惧,极端的情绪呼之欲出。文艺复兴时期,当人们从尼禄金屋的遗迹发掘出这尊雕塑的时候,被惊呆了,那时候的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艺术品,它对当时的米开朗琪罗有振聋发聩般的启发和影响。</p><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时期,当《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在罗马被挖掘出来时,人们认为这可能是米开朗基罗本人的赝品。事实上,它最有可能是希腊化时期的作品。</p><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雕塑家Baccio Bandinelli(1493—1560)创造的一尊完全修复的复制品,原是作为礼物送给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教皇克莱门特七世非常喜欢这件复制品,不舍得让它离开意大利,就给弗朗索瓦一世送去了其他的古董。这尊复制的《拉奥孔》后来被送到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宫,现藏于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p><p class="ql-block">许多艺术家做过这尊雕像的复制品,其中很有名的是Baccio Bandinelli的作品。部分复制品加上了缺失的手臂,乌克兰敖德萨考古博物馆、俄罗斯冬宫等地可以看到。</p><p class="ql-block">延展阅读:特洛伊战争是以争夺世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Helen)为起因,以阿伽门农(Agamemnon)及阿喀琉斯(Achilles)为首的希腊军进攻帕里斯及赫克托尔为首的特洛伊城的十年攻城战。特洛伊地处交通要道,商业发达,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亚细亚各君主结成联军,推举阿伽门农为统帅。他们对地中海沿岸最富有的地区早就垂涎三尺,一心想占为己有,于是以海伦为借口发动战争,这才是特洛伊战争的真正目的。</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二:《望楼上的阿波罗》</p><p class="ql-block">很可惜,《望楼上的阿波罗》在维修。</p>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p><p class="ql-block">《望楼上的阿波罗》是雕塑家列奥卡列斯公元前4世纪的代表作,原作由青铜铸成,高224厘米。列奥卡列斯是古希腊著名的雕塑家,也一度是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宫廷美术家。现在这尊雕塑是罗马时期大理石的摹制品,因在罗马一个望楼上被发现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延展阅读:阿波罗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为主神宙斯和女神勒托之子,古希腊的早期雕塑,有模仿埃及雕塑的痕迹。但雕塑家已不满足模仿,而是力求用自己眼光探索人体结构和比例,创作出写实自然、生气勃勃的艺术形象。</p><p class="ql-block">当时,阿波罗作为男性美的象征,是艺术家最热衷的创作题材之一。这座雕像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作者以理想化的美的标准塑造阿波罗,生动塑造了他射箭时优雅的美态以及胜利的喜悦,堪称当时雕塑界典范。被公认是人体美之典范,也是青春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三《残躯》</p><p class="ql-block">《残躯》是古希腊雕像,曾经让青年时代的米开朗基罗为其艺术魅力倾倒膜拜,据说米开朗基罗终生的人物(包括青年女性)的雕塑和绘画,大多膀大腰圆、肌肉隆起、四肢异常发达,估计就是深受这个古希腊雕塑影响的结果。</p><p class="ql-block">希腊雕像的生命充满身体各个部分,即使只剩下断臂残躯,仍然能给人以特有的生命力和美感,古希腊雕塑《残躯》就是最好的诠释。</p><p class="ql-block">延展阅读:堂兄阿喀琉斯死后,特洛伊人去抢夺尸体,想剥取他的铠甲。埃阿斯挥舞长矛守护着尸体,逐退逼近的人,把所有的特洛伊人都赶进了城里,希腊人把阿喀琉斯的尸体抬回战船。阿喀琉斯的母亲忒提斯,准备把她儿子的铠甲和武器作为奖品,奖给救回阿喀琉斯尸体的英雄,此时埃阿斯和奥德修斯都跳出来,证明自己是那位英雄。最后,奥德修斯凭借花言巧语说服了裁判,得到奖品。埃阿斯听到这个裁决,顿时怒火中烧,他的朋友们好言相劝,才把他拖回战船上。回去后他不吃不喝也不睡,想去把奥德修斯砍成碎片,准备谋划夜袭希腊军,杀死自己的战友。这时奥德修斯的保护神雅典娜使埃阿斯发狂,女神蒙蔽了他的双眼,使他把羊群当作希腊军左砍右杀。清醒过后,他明白过来,最后发出一声叹息说:"天哪,永生的神祇为什么如此恨我呢?他们为什么这样侮辱我,而厚爱狡猾的奥德修斯呢?现在,我站在这里,双手沾满了绵羊的鲜血,这会成为全军的笑柄的,也会被敌人嘲讽的!"于是向妻子交代后事后拔剑自刎。</p> <p class="ql-block">这座年青男子的雕塑雄浑有力,姿态优雅。</p> <p class="ql-block">圆形展厅中央的大圆盘是罗马时期尼禄曾使用过的浴盆,这个厅的造型是众多厅中最有流线型的一个,而且并不拥挤,是中途休息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罗马帝国第五位皇帝尼禄·克劳狄乌斯·恺撒·奥古斯都·日耳曼尼库斯(公元37年-公元68年)的浴缸。这位皇帝生活在公元1世纪,生活极为奢靡,该浴缸由大理石制成,已有2000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地板上铺设彩色马赛克艺术画。</p> <p class="ql-block">无法选择梵蒂冈博物馆的景点,真的非常丰富,这个博物馆群有十几个博物馆和艺术中心,以至于谁都很难选择。</p><p class="ql-block">最好的办法是多来几次,当然也必须做好走很多路的准备。基于计算,仅在走廊和大厅里就已经走了8公里之多!</p><p class="ql-block">所以,你想在一天内就逛完梵蒂冈博物馆(群)?你是否确定你能看完?你是否确定你能走完十几公里?</p> <p class="ql-block">伊特鲁里亚博物馆其实可以用一整天的时间来参观,这里囊括了从铁器时代到罗马文明的丰富收藏。</p><p class="ql-block">21个房间,展示了伊特鲁里亚人的生活,丧葬和宗教仪式——其领土大部分都落在教会国的范围内,同时该博物馆以教皇格雷戈里十六世的名字命名。</p><p class="ql-block">这里有双马双轮车厅,坎代拉勃利陈列室和挂毯陈列室。它包括了,拉斐尔学校的卡通作品和挂毯,以及巴贝里尼创造的意大利文。</p><p class="ql-block">双马双轮车厅其实是因为其中的展品而得名,中间的双马双车是现存于世绝无仅有的。</p> <p class="ql-block">穹顶和长廊的顶部,每个展馆不同的画面、不同的风格,但都绚丽无比,震撼人心。</p> <p class="ql-block">这是梵蒂冈博物馆中最著名的房间之一。墙上是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 1500 年代后期委托绘制的地图。墙上有 40 幅地图,都是意大利的地图,法国南部的一小部分。天花板是在 1600 年代由 Giralamo Muziano 和 Cesare Nebbia 绘制的。这个画廊长 120 米,比足球场还长。</p> <p class="ql-block">《索别斯基厅》</p><p class="ql-block">穿过长廊后一拐弯进入一个不大的展厅,展厅不大但却有一幅巨大的画作,这就是以这幅画命名的索别斯基厅。索别斯基是十七世纪波兰国王及立陶宛大公,在位二十二年写下了波兰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他本人出身贵族却能征善战,在波兰-瑞典战争中被擢升为大元帅,老国王死后他被推举为新国王,史称约翰三世。为了巩固南方的防线,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结盟,共同防御土耳其鄂图曼帝国攻击。1683年,鄂图曼帝国十万军队兵临维也纳。当时奥地利只有一万五千士兵,危急时刻,索别斯基率军赶到,一举击溃土耳其人。这场维也纳战役后,土耳其人给他一个绰号叫“波兰之狮”。这幅画正是表现索别斯基战胜土耳其军队后,派信使将胜利的喜讯传递给盟友。它是十九世纪波兰著名画家扬·马特伊科的作品。</p><p class="ql-block">隔壁就是圣母无原罪厅</p> <p class="ql-block">圣母堂-圣母受洗壁画</p><p class="ql-block">圣母无原罪厅是教宗庇护九世在1854年12月8日宣布了圣母无染原罪的信理后以圣母玛丽亚为主題的系列壁画装饰的。房间中央是弗朗切斯科.波戴斯蒂绘制的历史意义极为深远的作品——“宣告圣母无染原罪信理”。</p><p class="ql-block">波戴西提1855年受托绘制此厅壁画,花了11年才最终完成。他自知责任重大,因为与这间展厅紧邻的就是著名的拉斐尔展室了。</p><p class="ql-block">画作采用虚实结合的画法,整个回廊的柱子,有一半是实体的,另一半延伸到画作当中,空间感非常强,仿佛再走近一些,便能走进当时的故事里。</p> <p class="ql-block">西斯廷教堂内两侧墙壁各有6幅壁画,由平图里乔、佩鲁吉诺、波提切利、科西莫·罗赛利、西尼奥利等名家创作。南墙上的摩西组画从西往东分别为《摩西前往埃及》、《摩西与叶忒罗的女儿》、《以色列人与法老军队在红海》、《摩西给以色列人带来“十诫”律法》、《惩罚可拉党》、《摩西之死》。北墙上的耶稣组画从西往东分别是:《耶稣受洗》、《耶稣受试探》、《耶稣招收门徒》、《耶稣登山宝训》、《耶稣传给圣彼得天国的钥匙》、《最后的晚餐》。</p> <p class="ql-block">在梵蒂冈博物馆拍摄时落掉这幅非常重要佳作,从网上下载。</p><p class="ql-block">拉斐尔的《基督升天(Transfiguratin)》</p><p class="ql-block">又名《圣容显现》</p><p class="ql-block">拉斐尔作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上帝与人类那完美无瑕、神圣至上的世界,展示了艺术家创作的最高境界。例如在《圣容显现》中,人群激动不安,描绘着人类的激情、俗世的恐惧和情感的冲突。</p><p class="ql-block">《圣容显现》被认为是拉斐尔的最后一幅画,他死时这幅画尚未完成。人们普遍认为拉斐尔的学生朱里奥罗马诺在1520年完成了这幅画的其余部分。拉斐尔在1516年开始了这个祭坛画的绘制,它由红衣主教朱里奥德·梅第奇,后来的教皇克莱门特七世委托。当它被委任的时候,拉斐尔忙于其他的作品,所以德美第奇委托了另一件作品,《拉撒路的复活》,以使他工作得更快。拉斐尔死后,德美第奇保留了这幅画,这幅画后来在1797年被法国军队带到巴黎。然而,它在1815年被重新修复,从那以后,它被保留在在梵蒂冈博物馆,直到现在。拉斐尔的画描绘了两个连续的马太福音的圣经片段,也与马可福音有关。其一是基督的圣显,摩西和以利亚在显现的基督面前出现,彼得,雅各和约翰在旁边看着(马太福音17:1-9;马可9:2-13)。后一篇中,使徒们没能把一个男孩从魔鬼中救出来,于是等待基督回来(马太福音17:14-21;马可9:14)。这幅画的上半部分展现了圣显(根据传统是在塔泊山上),基督在被照亮的云彩前面飘浮,在先知摩西和与他交谈的以利亚之间(马太福音17:3)。基督下面从左到右分别是詹姆士,彼得和约翰,他们被解读为信仰,希望和爱的象征,因此蓝黄、绿、红是他们长袍的象征颜色。在下半部分,拉斐尔描述了使徒们试图解放被魔鬼附身的男孩。他们无法治愈患病的孩子,直到最近变形的基督降临,他创造了奇迹。这个年轻人不再因癫痫卧倒,而是站着,并且嘴是张开的,标志着恶魔精神的离开。</p> <p class="ql-block">西斯廷教堂是教皇私人教堂,也是当年投票选举教皇与加冕等重大仪式的举办处。教堂穹顶画着宽40多米长13米的大型壁画,有《创世纪》《最后的审判》其多个主题,是描述旧约中创世纪的9大场景,气势恢宏,人物众多。 西斯廷大教堂就因这些壁画而闻名天下。</p> <p class="ql-block">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创世记》</p><p class="ql-block">绘有上帝创造世界的9个场景,即</p><p class="ql-block">《划分光暗》</p><p class="ql-block">《创造日月》</p><p class="ql-block">《划分水陆》</p><p class="ql-block">《创造亚当》</p><p class="ql-block">《创造夏娃》</p><p class="ql-block">《逐出乐园》</p><p class="ql-block">《挪亚方舟》</p><p class="ql-block">《挪亚献祭》</p><p class="ql-block">房顶与墙壁连接处的弧面为另一部分,分别绘有耶稣的祖先等。</p><p class="ql-block">《上帝划分光暗》(神分光明)Separation of Light from Darkness</p><p class="ql-block">传说创世之前,天地混沌无边,神灵四处飘浮。有一天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创造了光,穿着粉色长袍的是上帝,两只手用力的将光明与黑暗分开 …</p><p class="ql-block">这样,上帝第一天创造了光,从此世界分为白天和黑夜</p><p class="ql-block">描绘了《圣经·创世纪》按叙事时间顺序排列的第一个场景,即“光与黑暗的分离”</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气势磅礴,表现了 “ 来 ! 让光来!”的伟大的深刻内涵,如果上帝将光与黑暗分开,那就是他自己是光明的缔造者。</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上帝划分水陆》(水地分离)Separation of the Earth from the Waters</p><p class="ql-block">第三天 ,《创造日月》(The Creation of the Sun, Moon and Earth )帝紧随其后创造了大地,地面上出现各种植物,上帝把太阳和月亮放在天空上,上帝两手分别指向太阳和月亮,</p><p class="ql-block">上帝的表情似乎杀气腾腾,正在张开双臂,要成形的太阳和白炽的月亮,另一方面,他以一种不屈的姿态从空旷的土地上召唤出一簇草和最初的灌木丛。</p><p class="ql-block">《创造亚当》(The Creation of Adam )</p><p class="ql-block">创造亚当:这是人们最熟悉的故事。画面上,亚当之手即将脱离上帝之手,亚当还是神情泰然,慵懒地向他的创造者抬起手,对于他即将要体验的苦难毫无知觉。但对崭新的未来充满好奇,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帝的左臂下,已隐约显现出夏娃的美丽倩影</p><p class="ql-block">画中右侧穿着飘逸长袍的白胡须老者是上帝,亚当则位于画面左侧,通身赤裸。上帝的右臂舒张开来,生命之火从他的指头中传递给了亚当,而后者则以同样的方式舒展左臂,含蓄地指出人类是按照上帝的模样来创造的</p><p class="ql-block">米开朗琪罗设计的西斯廷天花板壁画也许代表了西方艺术中最复杂的构成。该空间包含一个复杂的伪建筑结构,构成了类似雕塑的形式。在描述创世纪事件的九种叙事场景中,最崇高的场景是《创作亚当》,以一种新人类的视野,描绘了造物主创造生命——人类的瞬间场景</p><p class="ql-block">人们公认米开朗琪罗的这组天顶壁画中以《创造亚当》最为出色,画中亚当的形象体态健壮,气魄宏伟,具有强烈的意志与力量,显示了艺术家在写实的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给予同时代人深刻的启示。</p><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p><p class="ql-block">《创造夏娃》Creation of Eve (with ignudi and medallions)</p><p class="ql-block">米开朗琪罗将这个场景画在屏幕上方,上帝的形象首次出现在夏娃的创造中。他也出现在以下所有场景中。该场景的中心位置在天花板的九个场景中进一步划分</p><p class="ql-block">上帝让亚当熟睡,从他的身上取出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这时的亚当浑身无力躺在地上</p><p class="ql-block">为了回应造物主的姿态和凝视,夏娃似乎从亚当身后的岩石中升起,而不是从他的身体中升起,伸出了自己的双手,祈求上帝,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夫妻,我们人类的祖先。</p><p class="ql-block">上帝创造亚当和夏娃后,让他们在伊甸乐园中快乐生活,但眼睛不能看到外面事物。狡猾的蛇教唆他们偷吃禁果,上图左半部分描绘:人头蛇身的撒旦在将苹果递给夏娃,而亚当在尝到苹果滋味后,自己则急切地去摘取苹果…</p><p class="ql-block">右半部分描绘:亚当和夏娃吃过苹果后能够见到外物,发现自己都是赤身裸体,感到害羞,以树叶蔽体,上帝知道后,认为他们不听圣言,对他们惩罚赶出乐园,让他们到外面世界去自己谋生,体验生死与苦难 …</p><p class="ql-block">中间主画《诺亚献祭》,人物造型取材于古典浮雕,诺亚(Noah)在其他人物的协助下,在中间的祭坛上奉献牺牲品(祭品,在这里是羊),感谢神恩。在圣经叙述的时间顺序中,“诺亚献祭”应该在大洪水之后,而不是在大洪水之前,但是除了与场景的类型学解释有关的考虑之外,米开朗琪罗可能更喜欢保留为天花板上最大的面板场景——大洪水留出空间。</p><p class="ql-block">洪水退后,诺亚领着一家人为上帝献祭圣礼,以羔羊向上帝献祭,地上已有一头,一子又拖入另一头。在圣经正本中暂未找到此情节,可能是次经中的故事或是米开朗琪罗的发挥。图面中八个人物各有表情,各司其职,动静结合。还有那作为祭品的两头羊、左上角那头被惊吓的牛!瞧瞧老牛的那小眼神非常生动而又传神 …</p><p class="ql-block">《大洪水》The Deluge</p><p class="ql-block">上帝造人后,发现人类有很多罪行,只有诺亚一家善良,上帝决定惩罚人类,告诉诺亚制造一座方舟,然后使大地出现大洪水,将人类消灭,只留下诺亚一家继续衍生后代。诺亚有三子,分别为含、闪、雅弗,他们均有妻子,连同诺亚夫妇,共计8人</p><p class="ql-block">前景表现洪水到来,人们各自选择安全地点保命,诺亚一家8人则登上方舟(上图后景),安全度过洪水灾难</p><p class="ql-block">神就对诺亚说:我要把他们一并毁灭,你要用木造一只方舟。我要使洪水泛滥在地上,毁灭天下。凡有血肉的货物,每样两个,一公一母,你要带进方舟,好在那里保全生命…</p><p class="ql-block">在壁画的前景中,人们试图挤在右边的岩石小岛上,或者疲惫地爬到左边的高地上,以逃避水位上升的威胁。在远处,邪恶的人到达了方舟周围的平台,将自己投向被排除在外的船只。最后,到达方舟和前景之间即将翻覆的船只的人也进行了激烈的斗争。那些不愿以牺牲他人为代价来求救的人的行为反击了暴力场面,但他们表现出了同情心,以及对同一个灾难不堪重负的最弱者的深刻怜悯。带有大洪水的大区域被分成几个部分,其中包含一些奇妙的细节,但是这些没有被适当地整合。为了弥补这一点,画面中必须安排一组让人联想起古代但又充满新实验和动感的人物。赤裸裸的人类辛苦劳作,背负或被带走,并陷入了不可避免的命运…</p><p class="ql-block">《诺亚醉酒》Drunkenness of Noah</p><p class="ql-block">大洪水退去后,诺亚开始种地,栽培一座葡萄园;一天,他喝了葡萄酒,赤身露体醉卧于帐篷中,其儿子含进入帐篷见到后,告诉其他两个兄弟闪和雅弗,后二人拿着衣服、倒步入帐,披于父身,避免不雅观感。诺亚醒后知情,令含的后人世世代代为闪的仆人…</p> <p class="ql-block">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创世记》</p><p class="ql-block">《创世纪》是米开朗基罗在大厅天顶的中央部分按建筑框边画的连续9幅宗教题材的壁画。由“上帝创造世界”、“人间的堕落”、“不应有的牺牲”三部分组成。米开朗基罗从1508年开始设计创作此画,从教堂内脚手架设置,到设计创作,均为单独一人创作,1512年完成。穹顶中心描绘了旧约中创世纪的9个场景。场面宏大,气势恢宏,人物众多。20年后,教皇克莱孟特七世聘请米开朗基罗设计创作祭坛背面的壁画《最后的审判》,此任教皇没能活着看到这幅杰作,其继承者保禄三世接续这个合同。1535年至1541年间,米开朗基罗以《马太福音》中描述的“最后的审判”为题材完成了这个作品。覆盖教堂整面后墙的《最后的审判》是《创世纪》的继续和发展。该画描绘的是世界末日来临时,基督把万民召集在自己面前,分出善恶,善者升入天堂,恶者则被打入地狱。西斯廷礼拜堂并不是十分大,但满天满地的壁画也是够震撼的。墙上的壁画取《旧约·圣经》为题材,正面是《最后的审判》,右侧是《基督传》,左侧以《摩西传》为主题。天花板的中央是《旧约·圣经》的创世纪,画有预言者、巫女的像,最精彩是《亚当诞生》、《原罪与流放乐园》、《诺亚方舟》。</p> <p class="ql-block">《末日的审判》,米开朗琪罗</p><p class="ql-block">《末日的审判》则位于正面壁上,充满绝望阴沉的气息,该画描绘的是世界末日来临时,基督把万民召集在自己面前,分出善恶的情景。艺术家通过上帝分辨善恶,表达了自己爱憎分明的情感。米开朗基罗创作时,工作极为艰苦,谢绝一切助手。由于长期仰面作画,他颈项僵直,导致无法正常直立身体行走,看书读信都要放置在头顶仰视。歌德曾评论说,“没有到过西斯廷礼拜堂的人,无法了解一个人所能做的事。米开朗基罗的巅峰画作“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是镇堂之宝,长方形的礼拜堂两侧共有十二幅壁画,左侧六面描写以色列救星摩西的生平;右侧六面描绘耶稣的生平;顶棚的“创世纪”画出上帝创造世界的过程;“最后的审判”则位于正面壁上,充满绝望阴沉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米开朗琪罗(意大利)</p><p class="ql-block">逐出伊甸园</p><p class="ql-block">壁画280厘米x570厘米</p><p class="ql-block">梵蒂冈西斯廷教堂</p><p class="ql-block">《逐出伊甸园》为西斯廷教堂天顶画部分之一。画家把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和他们被逐出伊甸园两个情节画在一幅画上,中间用智慧树与蛇分开,构图匀称协调。左边形体健美的夏娃居于中心地位,她大胆地摘取禁果表现了对命运的挑战,这个形象是画家的杰作之一,整个乐园之美是通过这一形象体现出来的。她既无肉欲又不贪婪,从她的脸上我们感到了形象的思想、性格和意志。右边亚当成为视觉的焦点,他的手势在试图保护自己的妻子,没有后悔和羞耻。画家按照他自己的方式处理画面强调了人物高傲、独立自主的感情。照片顶部倒数第二图,是倒立的。</p> <p class="ql-block">拉斐尔的《雅典学院》</p><p class="ql-block">壁画279.4厘米x617.2厘米梵蒂冈塞纳图拉大厅</p><p class="ql-block">在梵蒂冈博物馆珍藏的众多艺术品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莫过于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在尤里乌斯二世这位爱好“伟大”的艺术赞助人的支持下,拉斐尔成就了文艺复兴的艺术理想。</p><p class="ql-block">《雅典学院》不啻于单纯地重现古希腊群星汇聚的盛况,从而展现古典文明的黄金时代,它更鲜明地表现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美学理想。拉斐尔充分采用理性的秩序与和谐模式,将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等七种自由艺术彻底人格化,显示出超越视觉的理性之美。拉斐尔以罕见的远见卓识,将哲学及宗教教理的一切元素整合在壁画中,同时又具有极其有效的教育宣传作用,让每个观者均能立即领会并感同身受。</p><p class="ql-block">拉斐尔(意大利)雅典学院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兴办的。拉斐尔在这幅巨型壁画中,描绘了当时这个学院里的哲学家、科学家以及艺术家们进行学术探讨的热烈场面。画面中央边走边议的是柏拉图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他们在激烈地争论着。虽然,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在他兴办雅典学院时已不在人世了,但画家为了表现哲理的继承性,还是在左边的一组人物中画出了苏格拉底。而右边的则是天文学家托勒密,弯着腰在画几何图形的则是阿基米德,在他们的后面,戴着暗色无檐帽的是画家本人。左边的下方是以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为核心的一组人物,还有一个伊斯兰教学者叫阿维洛依。在台阶上坐着沉思的是赫拉克利特,离他不远躺着第奥根……这样众多的人物、宏伟的场面、各种不同的形象性格,各种交错纵横的内在联系,拉斐尔竟能以谨严的布局,精心设计的层层深进去的圆拱门古典建筑为背景的构图,表现得浑然一体,天衣无缝,足见画家的艺匠才智,非同凡响。</p><p class="ql-block">柏拉图左手拿着他的名著《Timaeus》,手指着天空;亚里士多德抱着他所著的《Ethics》,手掌向下压。有一位头戴黑色帽子,身穿深红色袍服的男性,表情淡然,默默望向画作之外,据说这就是拉斐尔本人啦。</p> <p class="ql-block">《波尔申纳的弥撒》拉斐尔,1512</p><p class="ql-block">《波尔神纳的弥撒》,描述了1263年发生在罗马北部波尔神纳地区的一件奇迹,当时有一位波西米亚神父主持弥撒时,怀疑领圣体用的面包和葡萄酒是否为耶稣的身体和血(圣餐变体论),突然他看见祝圣的面包流出了鲜血。也正因为这一奇迹,1264年教宗乌尔班四世正式确立了基督圣体的瞻礼。在这幅画中,上方左边的为见证奇迹的神父,右边跪着的是画家所在年代的教宗尤里乌斯二世,他身后站着四位红衣主教。在主教下方是五个瑞士卫兵,其中侧脸面向观众的就是拉斐尔本人的自画像。左侧神父身后有四个身穿白衣的神职人员,再左边台阶上跪着一群人,其中最前面的一位着深蓝服装面向神父的是教宗尤里乌斯二世的女儿。这幅画为拉斐尔于1514年完成。</p> <p class="ql-block">《赫里奥多罗被逐出神殿》拉斐尔,1511-1512(The Expulsion of Heliodorus from the Temple)作者: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年份:1511年原作材质:壁画(Fresco)原作尺寸:500cm×750cm馆藏处:梵蒂冈使徒宫伊利奥多罗厅(Stanza di Eliodoro,Apostolic Palace, Vatican City)</p><p class="ql-block">文化背景壁画《赫里奥多罗被逐出圣殿》描绘的是叙利亚国王塞琉古四世(Seleucus IV)命令伊利奥多罗夺取保存在耶路撒冷圣殿(Temple in Jerusalem)中的宝藏,上帝回应了大祭司阿尼亚(Onias)的祈祷,派遣了一名骑士和两个年轻人将伊利奥多罗赶出了圣殿。这幅壁画的内容可以引申为由于教宗的护持,避免了梵蒂冈被法国入侵者占领。圣殿是古代以色列人最高的祭祀场所,历史上的耶路撒冷曾先后出现两座圣殿。第二座圣殿在公元70年被焚毁后,只余西墙部分。公元691年,西墙成为奥玛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的围墙,圣殿原址现已是奥玛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三德像》拉斐尔,1511-1512,</p><p class="ql-block">代表法学三女神由左至右:权力、真理、节约,下方左右两边分别为皇帝查士丁尼颁布罗马法典;教皇格里戈里颁布教令,代表君权和教权平等。</p> <p class="ql-block">《帕拿巴斯山》拉斐尔,1510-1511,代表诗歌</p><p class="ql-block">《帕那苏斯山》是把古今大诗人都集合在小山丘上下,显得非常自然而又符合题意。赞美了人的美德和崇高的感情,歌颂了诗和音乐的结合,画面洋溢着愉快、高雅的气氛。</p><p class="ql-block">帕那苏斯山是太阳神阿波罗和九位文艺女神缪斯居住之地,画面中间奏琴的是阿波罗,围绕他的是九位缪斯。</p><p class="ql-block">左边的4位,她们分别是:</p><p class="ql-block">- 坐在着手持长笛的欧忒耳佩,名字含义快乐,掌管抒情诗与音乐;</p><p class="ql-block">- 站着手持喜剧面具的塔莉亚,名字含义繁荣,掌管喜剧与牧歌;</p><p class="ql-block">- 旁边是克莉奥,名字含义赞美,掌管历史;</p><p class="ql-block">- 神情忧郁依偎者是波林尼亚,名字含义颂歌,掌管颂歌与修辞。</p><p class="ql-block">右边的5位,她们分别是:</p><p class="ql-block">-坐着持七弦琴的忒耳西科瑞,名字含义舞蹈,掌管合唱与舞蹈;</p><p class="ql-block">- 站着手持蜡板的卡莉娥佩,名字含义悦耳,掌管史诗;</p><p class="ql-block">- 手持面具的墨尔波墨涅,名字含义甜美,掌管悲剧与哀歌;</p><p class="ql-block">- 旁边是乌拉尼亚,名字含义天空,掌管天文和占星;</p><p class="ql-block">- 背对画面抱琴者是埃拉托,名字含义可爱,掌管爱情诗与独唱。</p><p class="ql-block">艺术鉴赏</p><p class="ql-block">拉斐尔壁画《诗坛》又名《帕那苏斯山》,是把古今大诗人都集合在小山丘上下,显得非常自然而又符合题意。赞美了人的美德和崇高的感情,歌颂了诗和音乐的结合,画面洋溢著愉快、高雅的气氛。</p><p class="ql-block">帕那苏斯山是希腊神话中文艺之神阿波罗和文艺女神缪斯的住处,是诗的家。画面中,阿波罗坐在帕那苏斯山上的月桂树丛下奏乐,身边环绕著九位缪斯女神和古今最杰出的诗人。九位缪斯女神她们是九类艺术的化身:欧特碧(音乐)、卡莉欧碧(史诗)、克莉奥(历史)、埃拉托(抒情诗)、墨尔波墨(悲剧)、波莉海妮娅(圣歌)、特尔西科瑞(舞蹈)、塔利娅(喜剧)、乌拉妮娅(天文)。</p> <p class="ql-block">《圣礼的争辩》也作圣礼辩论、圣礼之争、教义之争(意大利语:La disputa del sacramento),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拉斐尔创作的一幅湿壁画,于1509年至1510年间创作于梵蒂冈宗座宫殿的签字大厅(现称拉斐尔画室)。《圣礼的争辩》画于放置宗教书籍的西墙上,面对北墙象征诗歌的《帕那苏斯山》及东墙象征哲学的</p><p class="ql-block">圣礼之争《圣礼之争》是一半圆形庞大构图。天上的人群和地下的人群均排列成弧形,地面上画的是人数众多的教会领袖和高级僧侣,天上画的是神的三位一体:圣父上帝、圣子耶稣、圣灵鸽子,12圣徒围成半圆坐在耶酥的两边。整个画面人物虽多,但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神态各异的人物活动都是紧密相联,互相呼应。在人间,画有正在争论弥撒圣礼的圣徒们。</p> <p class="ql-block">《波尔戈的火警》拉斐尔,1514</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由拉斐尔和弟子罗曼诺共同完成,其风格不同于拉斐尔一贯的柔美,却有着米开朗基罗的张扬和豪壮。</p><p class="ql-block">在西斯廷天顶画完成次年,拉斐尔画出了这幅《波尔戈的火灾》,致敬“热爱发达肌肉”的米开朗基罗。在他心里,恐怕只有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可以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地位相比。所以在《雅典学院》里,他把两位精神导师永远定格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在君士坦丁的房间里,拉斐尔将画笔交给朱利奥·罗曼诺,后者描绘了史诗般的庞特·米尔维奥战役。</p><p class="ql-block">在他死前最后的作品——《米尔维奥桥的战役》里——一定还留着1504年冬天那场对决的影子。艺术与青春的灵魂永远同在。拉斐尔的遗作《米尔维奥桥的战役》,这幅画将达芬奇《安吉里之战》和米开朗基罗的《卡西纳之战》的创作动机和绘画技巧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再现,堪称经典。拉斐尔落笔一年后忽然去世,虽为其助手最终补画完成,但因其生前画好了所有细节草图,仍被看作其作品。该画存于西斯廷教堂君士坦丁大厅,被认为是拉斐尔的艺术巅峰。</p> <p class="ql-block">这幅壁画表现了“耶稣将天国的钥匙交给圣彼得”这个事件,画面前景中,耶稣把手中的钥匙递给单膝跪地的圣彼得,象征着他得到了宽恕罪过的权力。中景处有两个辅助的故事题材,左边是纳税钱,右边是犹太人朝耶稣扔石头。背景是一座精美的八角形神庙和两座古罗马式的凯旋门。</p><p class="ql-block">交付天国钥匙细部</p><p class="ql-block">佩鲁吉诺通过精准的单一灭点透视法和人物疏密有致的摆放,使得画面呈现出了无比宽广的空间体量。他用比较柔软的线条将人物表现的更为放松且自然,对细微动作的呈现让他们看上去具有一定的个性。可以说,佩鲁吉诺的作品综合展示了几代艺术家的探索成果。</p><p class="ql-block">1496年,当他回到佩鲁贾接受银行家会馆的“装修”任务时,他把具体操作都交给学生们来执行,自己只负责画面的设计。在那次任务期间,一位13岁的温文尔雅的少年引起了他的注意。果然,十二年之后,当佩鲁吉诺竞争梵蒂冈教皇公寓的“装修”任务时,已经如日中天的“文雅少年”亲手从老师手中夺下了这一份重要“订单”,并在那里创造了影响几百年艺术发展进程的美学奇迹。</p> <p class="ql-block">著名象征派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那极具装饰感的现代油画,与馆藏的大量传统油画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梵高早期的画作,梵高其笔下的宗教题材画作是非常罕见的,他的绘画多为风景或静物为主题。</p> <p class="ql-block">由于时间关系,只能走出梵蒂冈博物馆,来到罗马几个著名的景点,打卡一下,不能免俗。</p><p class="ql-block">罗马许愿池,正式称呼“特雷维喷泉”,世界上最著名的喷泉之一,它位于意大利罗马市中心,是罗马最后一件巴洛克式建筑的艺术杰作,原罗马高架引水渠的终点,就是古罗马人将贞女泉引进罗马城水道的终点。</p><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运动的展开,罗马人开始在水道的终点建造壮丽的喷泉。因此特雷维喷泉成为罗马的象征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巴洛克式喷泉。</p><p class="ql-block">四季女神像</p><p class="ql-block">特雷维喷泉以罗马神话中海神尼普勒战胜归来题材,整个喷泉气势磅礴、大气恢宏,特别是喷泉设计中所展现的人物塑像,栩栩如生,和清澈的泉水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幅动人的喷泉景象。这个雄伟的喷泉雕刻着四位少女,是群雕《四季女神》,分别代表四季。左边第一位手持水果代表生机盎然的“春季”,第二位女神手拿麦穗代表金黄的“夏季”,第三位女神手举葡萄酒代表丰收的“秋季”,最后一位女神提着枯菱的树枝代表凋零的“冬季”。</p><p class="ql-block">特雷维喷泉不仅是一座喷泉,它是历史的见证,是艺术的结晶,它已经成为了罗马乃至全世界的一个象征,它以其永恒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此许愿,寄托希望。</p><p class="ql-block">迷人的名字“许愿池”</p><p class="ql-block">特雷维喷泉的另一个让人着迷的名字是“许愿池”,许愿池以其美丽的艺术和浪漫的传说而闻名世界,这有两个传说:一是,游客背对许愿池,右手拿硬币越过左肩抛入池中,便可以重返罗马;二是用同样动作抛三次硬币,第一枚是代表找到恋人,第二枚是彼此真心相爱,第三枚是婚姻成功,婚后一起重返罗马。这些传说牵动了不少游人到此,在这里许下属于自己的愿望,期待这美妙愿望的到来。据估计,每年有数百万欧元的硬币被扔进喷泉,这些钱被用来资助罗马的慈善项目。</p><p class="ql-block">对自然的感恩</p><p class="ql-block">特莱维喷泉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在于其有多么宏伟和华丽,更重要的是它记录了古罗马人们的情怀,对自然的感恩,同时以希望的形式给予当代人美好的感情,艺术是美的享受,应该让人们更加珍惜生活,向往生活。</p> <p class="ql-block">斗兽场位于罗马市台伯河东岸,建于公元72-79年,为古罗马的象征。整个建筑2万平方米,可容纳9万观众。围墙已有半壁倒塌,地窖露出地面,角斗士和猛兽生死搏斗的场地残破不堪,四周的看台保存完整。阳光照耀下十分壮观宏大。</p> <p class="ql-block">斗兽场视频</p> <p class="ql-block">君士坦丁凯旋门,位于斗兽场西侧,修建于公元315年,是为了纪念君士坦丁大帝击败马克森提皇帝统一罗马帝国而建的。</p> <p class="ql-block">在这片“古罗马废墟”上残留了不少古罗马时期重要建筑的遗迹,虽是残垣断壁,仍能看出当初的繁华和辉煌。</p><p class="ql-block">夕阳照耀在古建筑群遗址,折射出耀眼的光芒。阴暗部托举亮面,显得立体。缺失的美会让人更多的联想。</p><p class="ql-block">罗马政府保留了这些残垣断壁,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非常值得借鉴。</p> <p class="ql-block">图拉真广场Trajan's Forum位于罗马市中心紧邻罗马地标建筑威尼斯广场,与古罗马广场Foro Romano隔着帝国广场大道,这两个景点虽然近在咫尺却并不相通需要单独购票,图拉真广场的入口在北面的Via Quattro Novembre大街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8世纪的时候,在这座圣雷多圣母堂旁边又建了一座基本和它一样的另一座圣堂,叫做图拉真圣母堂(Santissimo Nome di Maria al Foro Traiano)。这两座圣母堂就像是双胞胎一样,只不过后面这座图拉真圣母堂外墙是大理石装饰。为什么叫图拉真圣母堂?因为旁边那根立柱叫做“图拉真纪念柱(Trajan's Column)”。除了凯旋门,罗马还有一些这样的柱子,它的作用和凯旋门一样,都是为了纪念皇帝打仗获胜的。这根柱子是为了纪念图拉真大帝在达契亚战争中的胜利,建于公元113年。元老院让当时著名的建筑家阿波罗多洛斯(Apollodorus)负责建造,他是万神庙第三次维修的建筑师。这个图拉真柱最出名的是它柱身上螺旋上升的中楣浮雕,描绘了图拉真大帝的达契亚之战,这个浮雕成为其后很多纪念柱借鉴的样板。柱顶上原来是一座图拉真的大理石像,1587年被希克图斯五世教皇换成了现在的圣彼德青铜像。柱子内部有旋转楼梯可以上去到上面的观景台,现在不让上了。柱子上还有很多字,应该是元老院给图拉真大帝写的表扬信,类似于中国皇帝陵墓的墓碑上的事迹贴。两座天主教堂阻断了古罗马广场与图拉真广场之间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在温暖的阳光下,女孩拥抱帅气的男朋友,目光灼热地注视,柔情似火。而男孩子显得非常的腼腆,据说,在意大利和德国,男孩子大都比较腼腆,太过主动的男生不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60年,凯撒、庞贝、克拉苏三人结成“前三头同盟”;公元前44年,凯撒最终赢得前三头之争,成为终身独裁官。在帕拉蒂尼山丘凯撒会堂遗址旁边的马路边,看到好几座不同姿势的凯撒铜像,基座上都写着“凯撒—敬爱的终身独裁官”。</p> <p class="ql-block">许愿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由建筑师尼科洛·萨尔维尼设计,后来由朱塞佩·皮亚诺完成。它的建造始于1732年,并于1762年完工。许愿池的主题是海神尼普顿的故事,喷泉的中心是尼普顿雕像,他驾驭着海马和其他水神。整个喷泉由大理石和石灰石建造,展现了巴洛克风格的精美细节和雕刻。</p><p class="ql-block">许愿池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传统。根据传说,如果你背对喷泉,用右手从左肩膀上扔一枚硬币进入水池,那么你就会回到罗马。如果你希望实现爱情愿望,应该扔两枚硬币。此外,如果你希望在未来与你的爱人相遇,可以扔三枚硬币。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许愿池,为自己的愿望投下硬币。</p><p class="ql-block">《罗马假日》是一部1953年的经典浪漫喜剧电影,由奥黛丽·赫本和格利高里·派克主演。电影中的一个场景就是在许愿池前拍摄的,这使得许愿池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知名度。</p> <p class="ql-block">维托里安诺意大利统一纪念堂,也称为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纪念堂,位于罗马最大的威尼斯广场上,是为纪念意大利的统一以及促成其统一的埃曼努埃尔二世而建的。纪念堂前方是意大利开国国王埃曼纽尔二世的青铜骑马雕像,后来人们在雕像下方修建了无名烈士墓,纪念为国捐躯的无名英雄。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访问意大利时大多来此献花……</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8时许,西方人还在梦乡,我们开始步行,早早来到圣彼得大教堂,没有太多人排队。太阳的光线穿出厚厚的云层间隙,形成“丁道尔现象”。在圣殿看到了耶稣光的照射,不由自主地感觉非常的幸运。</p><p class="ql-block">圣伯多禄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 Church)又称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大殿。由伯拉孟特、米开朗基罗等建筑师不断设计并完善,是位于梵蒂冈的一座天主教宗教圣殿,建于1506年至1626年,为天主教会重要的象征之一。作为最杰出的文艺复兴建筑,其占地23,000平方米,可容纳超过六万人,教堂中央是直径42米的穹窿,顶高约138米,前方则为圣伯多禄广场与协和大道。虽然并不是所有天主教堂的“母堂”亦不是罗马主教(教宗)的主教座堂,圣伯多禄大教堂仍被视为是天主教会最神圣的地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多位建筑师与艺术家多纳托·伯拉孟特、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和小安东尼奥·达·桑加罗等都曾参与圣伯多禄大教堂的设计。圣伯多禄广场的设计人是贝尼尼。堂内保存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许多艺术家如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的壁画与雕刻。</p> <p class="ql-block">进了大门之后是一个巨大的前厅,横向一直贯通,上面是桶形拱顶。拱顶上布满石膏装饰和浮雕,下面是抛光的大理石拼画地面。</p> <p class="ql-block">每一座外大门都对着一座内大门,便是青铜浮雕内门扇。</p> <p class="ql-block">这个穹顶的高度虽然是世界第一,但它的直径是“一般一般,世界第三”,第一是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第二是万神庙。</p><p class="ql-block">穹顶上肯定要有万神庙那样的天窗,这回天窗上有一个圆亭,这是勃拉曼特学习布鲁内莱斯基的设计,防止漏雨。除了天窗,侧墙上还有一圈十六个侧窗。侧窗之间的墙柱对应穹顶外面十六根筋,穹顶内部也是对应外部分成了十六片。穹顶每一片的下面都有一幅画,正对着正厅的中间是耶稣基督,他的右手是圣母,左手是施洗约翰。然后是十二门徒分列两边,左手施洗约翰接下来是彼得。耶稣基督正对面看不见,因为要走到后殿去才能看见,而后殿不让过去。正厅和侧翼的四根立柱之上也有四幅画,这是四位福音作者。可以看见南北侧翼上的桶形拱顶。</p> <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原设计只有一跨,马代尔诺把它拉长之后现在是有三跨。可以看到从对面大门往这边数的第二和第三跨之间巨大的壁柱上有二根装饰柱,这两根柱子之间就是米开朗基罗和马代尔诺设计的分界,往大门那边是马代尔诺加长的部分。这些巨大的壁柱都是米开朗基罗的设计,马代尔诺保持了这个设计。</p><p class="ql-block">因为空间巨大,已经无法用罗马柱支撑上部结构,所以采用了大理石墙柱的形式。为了保持庄严感,墙柱之外用科林斯柱作为装饰。</p> <p class="ql-block">多梅尼基诺(Domenichino)《圣杰罗姆最后的圣餐》(Last Communion of St. Jerome)》,原画在梵蒂冈博物馆内,布上油画419厘米x255厘米。</p><p class="ql-block">多梅尼基诺(意大利)此画描绘基督教四教父之一的圣杰罗拉莫领他最后一次圣餐的情景。圣杰罗姆是一位苦行僧,他将希伯来文圣经翻译成拉丁文,成为罗马教廷承认的唯一译本。之前的圣经是希伯来文翻译成希腊文、再翻译成拉丁文的,谬误颇多。因为苦行败坏了身体的杰罗姆的最后一刻,他身边的狮子是他传统的标志之一。杰罗姆曾经为这只狮子拔掉脚上的刺,后来这只狮子就一直跟着他。画家精心地把他的构图布置成一种大胆强调的形式。敞开的拱门把观者的视线引向远方。原名多米尼科·撒姆皮耶里,是一个极为严谨的素描家,他利用古典的、被理想化了的牧歌式的手法描绘了杰出的风景作品。同时,在纪念性壁画上也有很大的成就。他曾作为阿尔尼巴的助手绘制了法尔内塞宫殿的壁画。人体以优美姿态来表现,具有文艺复兴初期大师的风格。</p><p class="ql-block">多梅尼基诺是意大利巴洛克画家,博洛尼亚画派。《圣杰罗姆最后的圣餐》是他第一幅祭坛画,后人评价此画类比拉斐尔的《基督升天》。</p> <p class="ql-block">教皇英诺森十二世的墓,万圣殿里有许多大主教的墓。</p> <p class="ql-block">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三宝,分别是:贝尔尼尼的青铜华盖、米开朗基罗的圣母怜子和圣彼得宝座。</p> <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作品-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哀悼耶稣」肯定是不容错过的,此作品是米开朗基罗相同主题系列作品中的第一个,这也是大教堂的必到之处。</p><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作品~哀悼耶稣</p><p class="ql-block">1497年,米开朗基罗接到了红衣主教让·比列尔斯·德·拉格罗尔拉斯的委托,创作“真人大小穿着衣服的圣母玛利亚,怀里抱着耶稣尸体”的雕塑。</p><p class="ql-block">让·比列尔斯是圣萨宾娜的红衣主教,法国国王查理八世的罗马总督代表。很有可能是这位红衣主教得了癌症,他来佛罗伦萨是找美第齐家买药丸的,结果发现美第齐家根本不做药丸。他知道法国医生只会放血,治不了他的癌症,他肯定时日不多了,因此才向米开朗基罗订做墓上的雕塑。委托创造哀悼耶稣的雕像以放置在梵蒂冈的旧圣彼得教堂中的罗尼奥教堂的祭坛上,这个教堂属于法国国王。</p><p class="ql-block">1500年的圣年庆祝典礼马上就要到了,很多的法国朝圣者都即将看到这个祭坛:米开朗基罗的哀悼耶稣将被作为一个他们同胞提供的杰作介绍。</p><p class="ql-block">在雕塑的委托合同中,银行家雅各布·加利曾向红衣主教保证过这个雕塑将会是:“现在罗马最美的大理石作品,当今没有任何一个艺术家可以超越”。</p><p class="ql-block">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在选择原材料时难以置信的苛刻,他用了九个月的时间来挑选大理石块,再将它从卡拉拉的采石场运到罗马。</p><p class="ql-block">创作梵蒂冈哀悼耶稣的正式合同在1498年八月签署,预期只需一年完成作品。从付款的收据来看,无法清楚地知道雕塑家是否遵守了交货日期:他从红衣主教比列尔斯委托的执行人,及努其银行那里收到了款项,日期是1500年七月,这很可能是最接近作品完成的日期。不过有一个不寻常的款项,是米开朗基罗给工人桑德罗的,于1499年8月6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现在他的账单上,有可能是把哀悼耶稣安置在圣彼得罗尼奥教堂的费用。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米开朗基罗遵守了合同里的截止日期。令人好奇的是在同一天,即1499年8月6日委托人,红衣主教让·比列尔斯去世。</p><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的圣母怜子像,也就是所谓的《圣殇》。圣母怜子是说基督受难后被从十字架上放下来,玛丽亚抱着基督的遗体为他擦干血迹。这个题材当时在意大利并不用,而是北方的法国人经常用到,在法国常常可以看到这个题材的绘画和雕塑。这座雕像还是文艺复兴典型的金字塔结构,人物的比例不是很协调,因为要照顾到一个成年男子躺在一个女子腿上的位置。玛丽亚的身体基本都罩在衣袍里,二个人物的位置关系、重心布置都很自然。因为要用右手扶起基督沉重的躯干,玛丽亚的上身自然向左倾斜。基督受难时33岁,玛丽亚应该已经50岁左右,但是米开朗基罗把玛丽亚描绘成美丽的年轻女子。为什么会这样?有各种推测,总之,雕像中的基督面露坦然,玛丽亚则是安详,米开朗基罗把基督受难描绘成一种升华,而不是悲恸。</p> <p class="ql-block">青铜华盖</p><p class="ql-block">圣伯多禄大教堂中殿的青铜华盖由贝尔尼尼接受乌尔班八世的委托设计建造的青铜华盖,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制品。华盖是结构性建筑与雕刻艺术品的组合物,由四根螺旋形铜柱支撑有褶边垂下的华盖顶部,顶部之上还有一涡形结构,顶部的四个角各有一天石雕像,中心有小天使举着象征教皇的钥匙与法冠,并立有十字架,整体高达十余米。华盖前方半圆形栏杆设置有99盏长明灯,华盖中央部分作为教皇的祭坛使用,后方为圣彼得宝座,整体恢弘壮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宝座”是贝尔尼尼设计的一件镀金的青铜宝座。宝座上方有光芒四射的荣耀龛及象牙饰物的木椅,椅背上有两个天使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三重冠,椅子的前后左右有天主教公认的四大盛世圣诗的雕塑,前面的是圣安布鲁斯和奥古斯丁代表的拉丁教会,后面的是阿塔那修斯和乔治克洛索顿代表的希腊教会。而椅子上方的一束光线,从黄雪花石膏的窗户射入,照亮了圣灵的鸽子,由镶有鸽子的一扇圆形玻璃窗辐射出十二条线,代表耶稣的十二门徒。传说这把木椅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后经考证为加洛林国王泰查二世所赠送。</p><p class="ql-block">宝座中间是中世纪教皇镀铜木椅,椅背上两个小天使手拿开启天国的钥匙,他们共同举着教皇三重皇冠 ,整组画面正好是梵蒂冈国徽。扶手上站着两位天使,椅子两旁站着圣奥古斯都及大臣。</p> <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七世雕塑是教堂里最出色的石雕,是贝尼尼八十岁时创作,也是生平最后一个雕刻作品。雕像在群雕最高处,左侧外边是慈爱之神,右侧外边是真理之神。下方是西西里碧玉雕出的幔子,底下有一个带翼的黄金死神,拿着沙漏半掩面的要冲出布幔,用沙漏提醒人们已经流逝的时间。底下的死亡之门通向亚历山大七世的陵墓,最出彩的是贝尔尼尼用大量的桃红色西西里碧玉雕出的布幔,碧玉石极硬,但雕出的布幔亦可乱真,皱褶处雕工之逼真乃鬼斧神工。</p> <p class="ql-block">《摩西》是一尊半神半人的雕像,是基督教和世俗的完美结合形象。传说摩西立法时已年过80岁。所以米开朗基罗塑造一位体格强健的老年智者,他处于激愤的瞬间,坐着侧转头部,头顶上生出两只触角,那是神所发出的“神光”;他是一位真理、正义、至高权威化身的神,准备向世俗的罪恶宣战;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立法、护法、执法者的象征;一个愤怒的神所发出的可怕的预言,是神对人类的愚蠢和野蛮所作的判决。实际上,摩西是米开朗基罗、意大利以及全人类心目中理想的君王形象,它的意义是超越一切的永恒。</p> <p class="ql-block">梵蒂冈卫队全由瑞士人组成,其服装仍保持着五百年前的传统。这是因为当年该卫队曾拼死保卫过教皇。所以,今天这些手持冷兵器,由职业军人组成的瑞士卫队和传统服饰已成为了今天梵蒂冈的一道独特风景。</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大理石马赛克拼画,历经几百年,色泽不变。</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的外观宏伟壮丽,教堂的平顶上站立着耶稣的雕像,两边可不是十二门徒,而是十一位门徒加上施洗约翰。彼得的雕像在别处,站在基督右手第一位是施洗约翰。贯通的柱顶横梁上写着“为纪念使徒之王子而建。1612年,罗马人教皇保罗五世伯格赛在位第七年”。这个正立面体现出一种节奏感,立面一层一层向外延伸,形成一种平面节奏;加上一层独立的顶楼在纵向形成节奏;而两边的钟楼和正立面融为一体,却在最下面可以看到通透的拱门,这又在横向形成节奏。</p> <p class="ql-block">看到许多教职工作人员上班,其中还很多是黑人。</p> <p class="ql-block">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外景视频</p> <p class="ql-block">离开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后,来到了万圣殿。</p><p class="ql-block">万神庙(Pantheon)是位于意大利罗马圆形广场北部的一座古罗马时期的宗教建筑,也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它最初建于公元前27年,后遭毁,约公元118年在哈德良皇帝时期重建。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万神庙的建筑总体呈圆柱形,在山墙下有一条由大型花岗岩科林斯柱组成的门廊,一个长方形的前厅将门廊与圆形的大厅连接起来,圆形大厅位于一个带围堰的混凝土穹顶下,中央有一个寓意通向天堂的圆形开孔。万神殿的穹顶在建成近两千年后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无钢筋混凝土穹顶。万神庙是古代建筑中最为宏大,保存近乎完美的,同时也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之一。 公元60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将万神庙献给教宗博义四世,后者将它更名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这也是今天万神庙的正式名称。自7世纪以来,万神殿一直被用作一座教堂,专门供奉“圣玛丽和烈士” (Sancta Maria ad Martyres,但非正式地称为“Santa Maria Rotonda”)。万神殿前的广场被称为罗通达广场。万神殿是国家财产,由意大利文化遗产及旅游部通过拉齐奥马球博物馆管理。2013年,参观万神庙的人数超过600万。 万神庙是古罗马建筑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被持续使用。万神殿巨大的圆形穹顶单元,带有传统的神庙门廊,在古罗马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在古典复兴时期,它成为了一个标准样板,并被后来的建筑师多次借鉴。</p> <p class="ql-block">万神庙(Pantheon)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它最初建于公元前27年,后遭毁,约公元118年在哈德良皇帝时期重建。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万神庙的建筑总体呈圆柱形,在山墙下有一条由大型花岗岩科林斯柱组成的门廊,一个长方形的前厅将门廊与圆形的大厅连接起来,圆形大厅位于一个带围堰的混凝土穹顶下,中央有一个寓意通向天堂的圆形开孔。万神殿的穹顶在建成近两千年后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无钢筋混凝土穹顶。万神庙是古代建筑中最为宏大,保存近乎完美的,同时也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之一。 公元60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将万神庙献给教宗博义四世,后者将它更名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这也是今天万神庙的正式名称。自7世纪以来,万神殿一直被用作一座教堂,专门供奉“圣玛丽和烈士” (Sancta Maria ad Martyres,但非正式地称为“Santa Maria Rotonda”)。万神殿前的广场被称为罗通达广场。万神殿是国家财产,由意大利文化遗产及旅游部通过拉齐奥马球博物馆管理。 万神庙是古罗马建筑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被持续使用。万神殿巨大的圆形穹顶单元,带有传统的神庙门廊,在古罗马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在古典复兴时期,它成为了一个标准样板,并被后来的建筑师多次借鉴。</p> <p class="ql-block">万神殿内拉斐尔墓就在这座雕塑下面,画家拉斐尔,竟然长眠在这里。</p><p class="ql-block">万神殿兼有宗教和帝国的象征,寓意罗马的统治像天国一样绵延无边,而天国是众神的住所和“帝国的华盖”,似乎只有帝王才有资格葬在这里。所以,看到拉斐尔墓的那一刻,感觉实在有些匪夷所思——古希腊罗马历史上,且不说那些名垂青史的英雄与帝王多得举不胜举。光说艺术家,仅文艺复兴鼎盛时期,举世闻名的“明星”就有:艺术全才达•芬奇、艺术界教皇级人物米开朗基罗、威尼斯色彩大师提香、绝对美的缔造者波提切利……哪一个不是熠熠生辉的人物?为什么,只有拉斐尔获此“殊荣”呢?</p><p class="ql-block">拉斐尔,“文艺复兴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他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巅峰。</p><p class="ql-block">在当时的传记作家笔下,拉斐尔在罗马堪称万人迷,人缘好到只要在街上出现,便会引来大堆粉丝围观求画。而他也是好脾气地来者不拒,随手画几笔便随手送人。他画画看起来毫不费力,落笔就有,而且画的那么美,那种和谐、恬静、温柔,仿佛天堂里的生命落在人间。于是罗马的人纷纷传说,那个有着天使名字的拉斐尔是从上帝那里偷来了才华,他是“神的剽窃者”。</p><p class="ql-block">在30岁左右,拉斐尔已经达到了荣誉的巅峰。他的画作,既能得到教皇和贵族们的褒奖,也能获得平民百姓的喜爱。他的画既有神明在人间的血肉动感,又有一种战争与和平、痛苦与快乐、尊重与压制的和谐状态,这是人文主义的核心目标。</p><p class="ql-block">拉斐尔死于1520年4月6日,这天正是他37岁的生日,也是基督教的耶稣受难节。关于他英年猝逝的原因众说纷纭,有说是由于长久坐着工作而带来的忧郁症,有说是肺病或伤寒,有说是长期使用含有水银与铅的颜料导致的慢性中毒,但更多的人倾向于他死于情伤……罗马万神殿,不期而遇“拉斐尔”拉斐尔画作《披纱巾的少女》拉斐尔生前有一位家世显赫的未婚妻——罗马教廷一位红衣主教的女儿玛丽亚•比必娜。同时,几个世纪以来,一名意大利锡耶纳城面包师的女儿、名叫玛格丽塔•卢蒂的女子(油画《披纱巾的少女》原型)一直被认为是拉斐尔的情人。人们之所以倾向于他死于“情伤”,是因为他死前一周,也就是与主教之女定下婚期之后,拉斐尔“消失”了一个星期,有人信誓旦旦说看见他去了玛格丽塔住处,回来时发着高烧。由于他没有对医生说出病因,而医生又错误地采用了放血疗法,以致回天无术。</p><p class="ql-block">拉斐尔死于1520年4月6日,这天正是他37岁的生日,也是基督教的耶稣受难节。他在遗嘱里要求:希望被葬进万神殿,并将作品《基督显圣》放在墓中,惜才的教皇答应了这一要求。罗马万神殿,拉斐尔棺墓与万神殿其它显贵的棺墓完全不同,拉斐尔的墓既没有名贵厚重的棺,也没有守护神雕像,仅有一个金属花圈和两只金属的倒挂小鸟。拉斐尔遗体安放在万神殿三年后,他的一个学生在他的墓上雕刻了巨石圣母雕像。1833年,意大利著名雕塑家乔瑟佩 • 法布里斯为拉斐尔雕了一尊半身石像,放在圣母像的左边。圣母塑像右侧空着的石龛,据说以前是拉斐尔未婚妻玛丽亚•比必娜的石像,传说是学生们为了平息老师与面包师之女爱恋的种种传闻塑造的。拉斐尔的棺墓上,刻着与之同时代的红衣主教、作家诗人彼得 • 班博为拉斐尔写的诗句:“你活着,大自然黯然失色;你逝去,大自然悲恸欲绝”。</p> <p class="ql-block">万圣殿视频</p> <p class="ql-block">,罗马共有13座埃及方尖碑,是世界上方尖碑最多的城市。这座高仅6.34米的方尖碑就叫“万神殿方尖碑(Macuteo Obelisk)”,虽然不能和梵蒂冈广场上那座相比,却建造于公元前12世纪拉美西斯二世时期,曾是埃及赫拉波利斯Ra神庙前的一座。建筑大师贝尔尼尼为其设计建造了底座,使其总高度达14.52米,于1711年竖立于此。</p> <p class="ql-block">古罗马时期有很多圆形剧场,其中一座叫图密善竞技场,图密善是图拉真之前、公元1世纪的罗马皇帝。一千多年后,这些竞技场基本都毁了,图密善竞技场也不例外。在这座竞技场的地址上新建了纳佛那广场。</p><p class="ql-block">15世纪末,这座广场上修建了一些巴洛克建筑。到17世纪英诺森十世教皇时期,这里已经是罗马非常重要的巴洛克建筑和艺术区。中间那座方尖碑叫图密善方尖碑,是图密善皇帝在埃及订做的,属于古罗马方尖碑。方尖碑下面那座喷水池是贝尼尼在1651年的作品,叫四河喷水池(Fontana dei Quatrro Fiumi)。大理石雕塑是当年罗马人眼里四条大河的河神:非洲的尼罗河、亚洲的恒河、欧洲的多瑙河和美洲的拉普拉塔河;拉普拉塔河是阿根廷的一条大河,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流入南大西洋。</p> <p class="ql-block">纳佛那广场的北端也是一座喷水池,叫做海神喷水池。</p><p class="ql-block">这是建筑家雕塑家德拉波塔(della Porta)1575年所作。德拉波塔是早于贝尼尼的伦巴底建筑家,是意大利巴洛克建筑最早的探索者。大理石雕塑是海神尼普顿在用鱼叉镇压大章鱼,池子边上坐着海骏马和美人鱼。古罗马神话中的海神尼普顿对应古希腊神话中的波塞冬,波塞冬的武器是三叉戟,来到罗马以后力量增大,武器上的叉子就少了二个,不用那么多了。</p> <p class="ql-block">坐落于罗马的国家现当代美术馆(Galleria Nazionale d'Arte Moderna e Contemporanea)是意大利收藏现代美术作品最丰富的美术馆,开馆于1883年,馆藏作品逾两万件,包括绘画、素描、雕塑和装置等类别,涉及19-20世纪新古典主义、马基亚伊奥利画派、未来主义、形而上画派、抽象主义等绘画作品,不仅有意大利巨匠安东尼奥·卡诺瓦、乔治·德·基里科的作品,还有国外艺术家如塞尚、莫奈、梵高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普赛克雕像</p><p class="ql-block">普赛克,国王最小的公主,外表和心灵美丽无双,甚至让爱与美之神维纳斯妒忌。</p><p class="ql-block">在法国罗浮宫也有许多普赛克的雕像。在西方,她是美丽的女神化身。</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雕塑家卡诺瓦《赫克勒斯与利哈斯半岛》赏析</p><p class="ql-block">意大利雕塑家卡诺瓦《赫克勒斯与利哈斯半岛》1796年作,新古典主义,雕塑。位于罗马国立现代艺术美术馆。展现了赫拉克勒斯因被妻子欺骗而愤怒摔死仆人利卡斯的瞬间。雕像雄伟壮观,占据了整个大厅,肌肉线条的张力十足。然而,仔细观察可发现其肌肉处理略显生硬。卡诺瓦或许更擅长柔和线条的塑造,而非强烈肌肉的刻画。</p> <p class="ql-block">埃及艳后雕塑</p><p class="ql-block">埃及艳后:原名:克丽奥佩脱拉七世,( 英文名:Cleopatra 7),公元前69年—公元前30年,又称“埃及艳后”,埃及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女法老。</p><p class="ql-block">艳后的第一任老公托勒密:原名:托勒密十三世,(英文名:Ptolemy 13),公元前63年—公元前48年,艳后同父异母的弟弟,比艳后小6岁。托勒密十三世是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一位法老,公元前51年,托勒密十二世去世,把法老传给了艳后和她同父异母的弟弟,要求他们结为夫妻共同统治埃及。(为保证纯正贵族系统乱伦)</p><p class="ql-block">同父异母的弟弟老公托勒密时年18岁</p><p class="ql-block">艳后的第二任老公凯撒:原名: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英文名:Gaius Julius Caesar),公元前100年—公元前44年,古罗马共和国执政官,也是罗马共和国的独裁者,欧洲史称恺撒大帝,但实际上凯撒至死也没有称帝,被古罗马人称为“祖国之父”,欧洲历史上仅次于亚历山大的战神。</p><p class="ql-block">时年52岁的罗马独裁者执政官凯撒</p><p class="ql-block">艳后的第三任老公安东尼:原名:马克·安东尼(英文名:Mark Antony)公元前前83年—公元前30年,是凯撒最重要的军队指挥官和管理人员之一。凯撒被刺后,他与凯撒养子屋大维成为罗马国西部和东部的执政官。</p> <p class="ql-block">音乐家威尔第肖像(色粉笔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乔瓦尼·博尔迪尼</span></p><p class="ql-block">乔瓦尼·博尔迪尼(1842-1931),出生于意大利,但是职业生涯基本上是在巴黎度过,在伦敦他也有一定知名度。在19世纪末的时候,他已成为巴黎最有名的人像画家之一,其声势与美国肖像画家萨金特当时在伦敦的地位相差无几。他因为注重色彩和技巧的运用而成功,作品中人物姿态自然优雅,笔触敏捷,画面充满激情和动感,他的作品被认为非常具有巴黎风味。他周旋于欧洲上流社会,专为其绘制肖像,有如旧贵族和新富豪的御用画家。他笔下的人物,既有豪门纨绔,也有大户千金,个个造型不凡。他的色彩以黑白灰为主,高贵而典雅,笔法如印象派一样潇洒,透出不可掩饰的华丽。</p> <p class="ql-block">这巨幅的美术作品,看不出是色粉笔画的,还以为是油画。太感叹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技巧好得没得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在画家找不到这样的。</span></p> <p class="ql-block">《睡莲》</p><p class="ql-block">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他一生足迹遍布巴黎、伦敦、威尼斯和挪威等地,遗留了500件素描、2000多幅油画作品。</p><p class="ql-block">莫奈,法国印象派主要画家,印象派运动领袖人物。他一生共留下500多幅素描和2000多幅油画,但其作品在中国人中知晓度最高的要算《睡莲》系列。莫奈一生画的睡莲作品有数十幅之多,很多都属于组画,所谓“组画”,就是画家在同一位置上,面对同一物象,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光照下所作的多幅画作,区分它们的,仅仅只是大师对光与色的瞬间捕捉。这次展出的《粉色睡莲》属于莫奈睡莲系列中较早期的作品,早期的特点是画幅偏小,长宽大多是在1米以内,莫奈的注意力也大多集中在睡莲的花朵与水面的局部上。到了晚期,睡莲的尺幅则越来越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弗朗西斯科·海耶兹的《浴女》</p> <p class="ql-block">《朗代尔姆小姐肖像》</p><p class="ql-block">乔瓦尼·波尔蒂尼 1907 布面油画 231×121cm</p><p class="ql-block">乔瓦尼·波尔蒂尼出生于费拉拉,在学艺期间受过佛罗伦萨米开朗基罗咖啡店的熏陶。1867年,波尔蒂尼第一次前往巴黎,结识了库尔贝、马奈和德加,受到了他们的深刻影响。1870年,他游历英国,接触到了18世纪的英国肖像画,从中获益匪浅。迅疾而简明的风格让波尔蒂尼赢得了巴黎上流社会的青睐,他为贵妇们绘制的肖像别具韵味,因此逐渐成名。《朗代尔姆小姐肖像》是波尔蒂尼肖像画的代表作品。他为这幅肖像做了许多研究,画了很多草稿。肖像里的主人公是女演员吉娜维夫·朗代尔姆。在这幅作品中,波尔蒂尼像往常一样,用极度活泼的笔触勾勒出了蜿蜒的线条,拉长了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富有动感的服装和散发着生命力的构图为作品赋予了一抹独特的精致和文雅。艺术家用精湛的挥笔技术和叠加技巧,绘出了各种色调的黑色,构建出了人物形象。璀璨的礼服与昏暗的背景彼此对立又相互呼应。闪烁的光泽让衣袖富有活力,袖上的玫瑰映照着主人公红润的面孔。她的脸庞浮现在卷曲的黑发和羽毛礼帽中,静止不动,淡漠超脱,无比迷人。对于动作的钻研是波尔蒂尼的一大特点。1926年,波尔蒂尼的弟弟加埃塔诺在采访中分析哥哥的风格时说:“他的绘画方法很奇特,因为他并不会让模特摆好姿势,而是会让模特在自己面前来回走动,把富有生命力的轮廓清晰地印在画布上。”</p><p class="ql-block">乔瓦尼·波尔蒂尼出生于意大利。但是职业生涯基本上是在巴黎度过。在伦敦他也有一定知名度。在19世纪末的时候,他已成为巴黎最有名的人像画家之一。其声势与美国肖像画家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当时在伦敦的地位相差无几。他因为注重色彩和技巧的运用而成功。他的作品被认为非常具有巴黎风味。他画笔下的女子,无不美丽、优雅、丰盈、妩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蒙德里安《构图A》</span></p><p class="ql-block">在蒙德里安的作品中,色彩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采用了简洁而饱和的原色,即红、黄、蓝三种基本色彩,配合黑色和白色,构成了他独特的色彩体系。这种简约而明快的色彩搭配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突出了几何形状的结构和秩序感。蒙德里安相信色彩具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性质,能够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因此他赋予色彩以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p><p class="ql-block">通过对几何形状和色彩的精妙运用,蒙德里安创造出了一种纯粹而抽象的艺术形式,强调构图和结构的平衡与和谐。他的作品不仅呈现出一种理性和秩序的美学,同时也散发出一种灵性和内在的力量。蒙德里安通过逐步简化形式和探索色彩的可能性,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影响了后世无数艺术家的创作方向,成为现代抽象艺术的重要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彼埃·蒙德里安(英文:Piet Mondrian,荷兰文原名:Pieter Cornelis Mondria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荷兰著名抽象画家,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新造型主义”“几何形体派”的领军人物。</p> <p class="ql-block">康定斯基<span style="font-size:18px;">《角线》</span></p><p class="ql-block">《角线》创作于1930年,对形态进行了极简处理,省略了多余的细枝末节,保留着向上运动的力量感,同时求得线条和图案之间的平衡。在浅蓝色的背景上,多多少少还可见到具有微调作用的更浅的长线。艺术家(当时还像克利一样尝试了喷涂技术)极为细致地布置了自己绘画语言里的图形元素:线条、圆圈、涡卷状花纹。《角线》突出了尖锐的特征,像是书法一样,朝上的小三角形增加了视觉上的协同感。当然,看似随性的图案布置并不是巧合,《角线》里那条穿过红色圆圈的黑线所表现出的力量感一样。</p><p class="ql-block">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康定斯基(俄语:Васи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Кандинский,1866年12月16日 - 1944年12月13日)是一位俄国画家和艺术理论家,也是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康定斯基通常被认为是西方抽象艺术的先驱之一。</p> <p class="ql-block">阿尔贝托.贾科梅蒂</p><p class="ql-block">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瑞士超现实以及存在主义雕塑大师,画家</p><p class="ql-block">1901年10月10日生于博尼奥,1966年1月11日卒于库尔。早年画过素描和油画,成就最大的是雕刻。</p><p class="ql-block">他是20世纪少数几位“作品比本人更知名”的艺术家之一。他创作的那些瘦弱的、孤独行走的人形雕塑是最为大众熟知的作品,从中,人们触碰到二战后人类整体的生存经验特质:恐惧、疏离与焦虑。其作品一度创下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他因此被称为“史上最贵雕塑家”。</p> <p class="ql-block">保罗·塞尚《儒尔当的乡间小屋》 1906年</p><p class="ql-block">保罗.塞尚1839年1月19日,出生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埃克斯 从他的名字上看,他的祖上可能来自意大利 .塞尚10岁时,进入波旁学院学习,他在那里学习四年.1859年到1861年,遵从父亲的愿望,进入埃克斯学院的法学院学习。但是他却在学习绘画。佐拉对他学习艺术产生很大的影响。最后,他的父亲不得已做出让步,同意他发展自己的绘画爱好。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四十万法郎的遗产。19世纪60年代中期,毕沙罗对他形成较大的影响,他们共同绘制作品。1861年,到巴黎的瑞土学院注册,认识了毕沙罗,因不得志而辗转于故乡和巴黎两地间 。1862年起,他潜心学画。当时他常造访卢浮宫,并在那儿临摹。1862—1870年,作品遭到巴黎百方沙龙展拒绝。为躲避普法战争移居埃斯塔克,与玛丽同居 。1873—1879年,与毕沙罗在蓬图瓦兹和瓦慈河畔奥维一起作画 。1874年,参加了印象派的首次画展和1877年举办的第三次印象派画展。之后,评论家们的评论导致塞尚下决心不再参加印象派后续的画展。为了独闯一条路子,他逐渐拉开了与印象派团体的距离,发展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1906年10月22日,1906年,外出画《儒尔当地乡间小屋》时遇暴风雨而罹患肺炎,不久后过世。被安葬在他家乡的古老墓地中 。</p> <p class="ql-block">《女性的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克里姆特(奥地利)布上油画180厘米x180厘米</p><p class="ql-block">罗马国家现代美术馆藏此画是克里姆特成熟期的作品,也是显示他高度的装饰风格的一幅杰作。表现人生三个阶段的主题在世纪末艺术中被广泛采用,人类从生到死的过程象征了人生的虚幻和无可奈何。在这幅画中,克里姆特运用丰富的色彩组成细胞似的纹样做背景,表现人类发展的必然历程,通过可爱的幼儿、丰满的母亲和衰弱干枯的老妪表达他对生命的叹息。他把生命的生育、成长和衰亡作为人的本质加以表现,把宇宙与人生看作是一种循环。在分离派华丽的金色画面中,画家利用裸体的美构成了人生命运动的主旋律。这幅画在意大利展出时得到高度评价,并在罗马被授以金奖。</p> <p class="ql-block">阿梅代奥·莫迪利阿尼(Amedeo Modigliani)意大利表现主义代表艺术家之一,以女性肖像著名。他的作品以现代风格的画像和裸体雕像为主,展现了人物的脸部和身形,这位艺术家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独具个人风格的画作。</p><p class="ql-block">《侧卧的裸女》这幅作品在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画作重构了现代绘画中的裸体形象,成为了现代裸体画的分水岭。</p><p class="ql-block">莫迪里阿尼受到19世纪末期新印象派影响,以及同时期的非洲艺术、立体主义等艺术流派刺激,创作出深具个人风格,以优美弧形为特色的人物肖像画,而成为表现主义画派的代表艺术家之一。2015年11月9日晚,《侧卧的裸女》以1.7亿美元的天价在纽约拍出。这幅画创作于1917-1918年,被视为20世纪早期绘画中最被认可的画像之一,也是莫迪里阿尼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青铜时代》</p><p class="ql-block">在巴黎,罗丹根据朋友的建议将这尊雕塑的名字从《战败者》改名为《觉醒的人》,最后又确定为《青铜时代》。</p><p class="ql-block">从《战败者》改名为《觉醒的人》,最后又确定为《青铜时代》</p><p class="ql-block">从《战败者》到《青铜时代》名称的更改,使这尊铜像脱离了特定历史时间的局限,变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今天读到许多描述该作品的文字,都是围绕着人类从原始蒙味时代步入文明初启时代自我意识觉醒的主题来展开的。</p><p class="ql-block">这个裸体青年正从沉睡中醒来,睡意朦胧的眼睛还没有睁开。他舒展双臂驱赶着睡魔,肺部吸满清新的空气,肋骨在肌肤之下凸起。他修长的双腿似乎站立未稳,全身骨骼肌肉呈现刚刚苏醒时缓慢的动作。</p><p class="ql-block">象征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青铜时代》</p><p class="ql-block">罗丹的雕塑作品,正是以逼真的造型语言,深刻揭示了人的真实。</p><p class="ql-block">这种毫无掩饰的赤裸裸的真实,在那个矫揉造作的学院派艺坛中,就如同脱缰的野马,构成了相当尖锐的挑战——也难怪公众对这尊雕像铺天盖地的批判,毕竟他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叛逆者。</p> <p class="ql-block">杰克逊·波洛克(1912年1月28日-1956年8月11日),原名保罗·杰克逊·波洛克(Paul Jackson Pollock),美国著名画家,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被誉为美国现代绘画摆脱欧洲标准,在国际艺术界建立领导地位的第一功臣。波洛克以其“滴画技法”而广受瞩目,该技法涉及将液态家用油漆倾倒或溅洒到水平表面上,使他能够从各个角度观察和绘画他的画布。这种技法被称为全覆盖绘画和行动绘画,因为他覆盖了整个画布,并用全身力量绘画,常常以狂热的舞蹈风格进行。波洛克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抽象表现主义特征,作画时没有固定位置,喜欢在画布四周走动,以反复的无意识动作画出复杂难辨、线条错乱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追寻时光的足迹~法国画家凡•东根作品欣赏</p><p class="ql-block">凡•东根他是个少有的长寿的画家,一直活到91岁。</p><p class="ql-block">凡•东根出生于1877年,他是荷兰人,曾就读于阿姆斯特丹艺术学院,20岁前往巴黎,后来还加入了法国籍。</p><p class="ql-block">在西方绘画艺术史上,凡•东根被称为天才画家,从童年起就开始画素描和色彩,年轻时他加入了桥社,那时候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的。</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初期,凡•东根前往法国,遇到了每天泡在红磨坊的劳特累克,并且成了朋友,他们经常一起在酒吧里画人物速写,劳特累克是后印象派画家的代表人物,他的画风影响过很多人。</p><p class="ql-block">后印象派的色彩是有些灰暗的,喜欢变化的凡•东根不久又受到野兽派的启发,色彩变得浓烈而艳丽,笔法也越发的粗犷奔放。如《西班牙女人》、《趴在桌上休息的妇人》等等。他还参加过马蒂斯发起的第一场野兽派画展。</p><p class="ql-block">凡•东根的创作风格具有明显的个人特色,通常画面构图都很简单,也没有古典主义的远近透视,造型有些夸张变形,不强调客观写实,而是更多的表现画家的主观感受。</p><p class="ql-block">至上世纪20年代,凡•东根已经成名,被誉为巴黎最受推崇的时尚肖像画家,最初凡•东根邀请一些知名的演员来当模特,这引来了那些贵妇名媛们争相效仿,以至于能拥有一幅凡•东根画的肖像成了时尚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1917年,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的《泉》(Fountain)面世,在艺术史上这个现成物创作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开创了更多的可能性,影响了后来的概念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等新的艺术形式。</p> <p class="ql-block">《赫拉克勒斯》,安托万•布德尔(Antoine Bourdelle)1861年一1929,</p><p class="ql-block">如果说被复制最多的西方雕塑,《赫拉克勒斯》就是其中之一。在许多国家美术馆都可以见到。</p><p class="ql-block">赫拉克勒斯是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他是天神宙斯与人间女子阿尔克墨涅的儿子,神勇无比。宙斯钟爱这个孩子,预言他必定成为大有作为,结果却使他招来了天后赫拉的嫉恨,所以他的人生被安排进了许多重大的苦难。但是他因偶然偷喝了赫拉的乳汁获得了超凡的神力,赫拉在他偷喝乳汁时因痛拔出了乳头, 飞溅的乳汁便化作了银河。赫拉克勒斯因获得了如此的神力得以在十二件英雄伟业的完成中所向披靡, 神功盖世。他一生做了无数的壮举,从未失败,是不折不扣的战神。这一故事也是许多西方画家津津乐道的题材。布德尔的这件作品描绘的就是赫拉克勒斯在完成第六件伟业时的一个场景 : 斯廷法罗斯湖上的怪鸟作恶多端 , 赫拉克勒斯在雅典娜的帮助下引出怪鸟一一射杀。</p><p class="ql-block">安托万•布德尔(Antoine Bourdelle)1861年一1929,法国雕塑家、画家暨教育家,罗丹助手和学生。1861年10月30日生于法国蒙托邦,其父是牧人后代,母亲出身上层阶级。父亲把木匠手艺传给了小布德尔,他从小就能创作木雕。15岁凭政府的奖学金就读于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在入学考试中取得第二名。他不喜欢学院式的教育,半年后决定退学。他说:“我对奖学金、竞赛等制度完全不理解。如果到30岁我还没有自己的东西,要它有什么用。”潦倒的布德尔经雕塑家达鲁介绍认识了罗丹,此后跟随罗丹15年,后者破旧立新的精神给布德尔很大影响。布德尔的创作理念后来与罗丹发生很大分歧,二人最终分道扬镰。罗丹是没有模特就不作雕塑的,而布德尔却反对这种自然主义的理念。他特别推崇中世纪教堂雕塑,认为它们虽然形体古怪,却自有体积和量感。布德尔的雕塑,以构成要素对象进行严格的分析综合,塑造空间体积感和曲线之美。他的作品善于运用变形,但又不完全脱离自然,比如他雕刻的衣褶往往厚重下垂,充满体积感和装饰感。布德尔与模特</p> <p class="ql-block">荡漾在现代艺术的海洋。</p><p class="ql-block">虽然,罗马国家现代美术馆观众不多,精品还是非常多的。</p> <p class="ql-block">罗马最后一站,来到了人民广场。</p><p class="ql-block">漫步在广场,回想这些天来在罗马的所见所闻,不由感慨,同样是古老的城市,为什么人家保持着这样完好。而我们还继续在做无知的事情,难道建一大堆没有人住的水泥森林就是强盛?超宽的马路就是发达?如果说我们在清代国家衰落,也不是别人把你给砸了。罗马同样作为二战的轴心国,也战败,也被占领。不论建筑还是博物院完好无损。在国外的各大博物馆内的中国文物,大多数是国内的盗卖或者走私。古老的历史如果没有现代文明,没落是必然的。</p><p class="ql-block">以史为鉴方能方兴未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