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交城大辛村知青:郭太忠</p> <p class="ql-block"> 时光如梭,岁月如流。人的一生中有许多值得回忆的往事,但对于我来说,最难忘的还是那段刻骨铭心的知青经历。它虽然已经过去了整整50年之久,但在我的记忆深处,它是那么的清晰,那么深情,让我挥之不去,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是1974年10月在太原第十三中学上高中的最后一个学期弃学报名插队的,当时晋安化工厂知青办范世英主任详细给我们介绍了厂社挂沟在交城的三个点。义望村,夏家营村,大辛村各自的基本情况。距离太原最近的是夏家营村,最大最有优势的村是义望村,最偏远最艰苦的就是我们大辛村。因我不在本厂上高中,茫主任告我说可以自由选点。我为了能更好地约束自己选择了距离公路较远的交城大辛村。我认为既然是下乡接受再教育,就应该是到最艰苦,乡村气息浓厚的村里去。那里才是锻炼人成长、磨炼人意志的地方,那里才有百炼成钢的土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74年10月15日是我们最难忘的日子,我们来自省城太原的21名知青(男生16名,女生五名)响应号召,打起背包,满腔热忱,怀揣理想踏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征程,来到了交城大辛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我们刚刚进入村庄的时候,村委的干部和贫下中农都的像亲人一样热情的接待和招呼我们,为我们准备了四间房子,就在大队的后院,男生三个房间,女生一个房间。东房为做饭的灶房,做饭的师傅叫张占财,他负责给我们做饭,当时的村委还给我们安排了两位队长,樊步高是政治指导员,樊耀棠是生产队长,负责管生产。我们喝水做饭都要到村南一公里处的深井里去拉水,知青们便轮流值日,分成两人一组去村南拉水。洗漱用水是从村里的井里打水。因为村里的井水苦涩,远处深井里的水比较甜。我们刚开始劳动,都是知青集体在村里的科研队干话,半年后,我们便分到了各个生产小队随社员干活,也成为了正式社员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记得刚刚来到大辛村,正好赶上秋收季节,初次参加劳动是给科研队收割高梁。因为不会使用镰刀,没干多长时间,手就都磨出了血泡,头上、脸上、全身都是高梁渣渣,是两位队长耐心地指导我们如何使用镰刀,手把手地教我们使用镰刀的技巧,我们逐步掌握了劳动技能,到收割玉米的时候就感到有些得心应手了。到了冬天,我们的任务是平田整地,筑堰修渠,我们和村民一起挥汗劳作,又学会了平田整地,筑堰修渠的技能。白天劳动一天,晚饭后是学习或开会。集体劳动、集体学习的生活,增进了知青之间的团结和信任。掀起了一场比,学,赶,帮,超的互勉互助活动。我们还利用农闲时间为村里写大幅标语,如“农业学大寨”、“抓革命促生产”等口号。收工后还帮助五保户,军烈属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人好事,如帮助五保户大娘领粮送菜,帮军属葛廷贵母亲和爱人家挑水等等。通过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加强了我们与贫下中农的来往和沟通。也增进了我们与贫下中农的情感。经过半年的集体劳动,知青们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体能上都得到了较大的变化,风里雨里不怕苦,泥里水里不喊累。脏活累活抢着干,互帮互学干劲足。 </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被分配到各个生产小队后,我们的劳动枝能就掌握的差不多了,干起农活来也比较有模有样了。当时我是分到了大辛的第二生产队,我又跟着贫下中农学会了浇地、撒粪,播种等农活。队长郭云说我责任心强,常分配我单独干较重要的农话。春季的昼夜浇地是为了土壤保垧,保证种子的成活率,让小苗健康茁壮成长。从上游放下来的水贵如金,各村各生产队争分夺秒昼夜抢浇灌。我分入第二生产队的第一年春季,队长分配我和两位年青人负责春浇。队里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件羊皮袄,一盏手提马灯。我们白天肩扛铁锹边筑堰边浇地,晚上看不见筑堰就手提马灯、脚蹬雨靴看管浇地。有一天白天我们加固地堰太疲劳了,晚上看管浇地时,我攉开地头水口,趁等浇地的空闲时间,在地中找了个坟墓堆躺下,用羊皮袄铺一半盖一半迷糊了一会儿。结果醒来时滿地都已是白茫茫一片,牢牢地把我包围在坟头,怎么办呀?我放声大喊浇地的同伴,没人应答,只好淌着水,深一脚浅一脚挟着羊皮大衣,慢慢走出地里,来到路边寻找呼喊同伴孙和平,准备再浇下一垄地,结果他也在另一袭地里也睡着了,模样比我还狼狈,裤腿、皮袄都被水淹了。我叫醒了他,开始浇另一袭地。第二天乡亲们看见我俩的狼狈模样,告诉我们,浇地时一定要轮流看守和休息,而且要记住,黑泥、白水、灰道道,看到黑色是泥,白色是水,灰色才是路。以后我遇上雨天晚上走路,就记住了这句顺口流,真是太管用了。1978年,我很荣幸的被村委推荐参加了交城县三干会并被评为交城县新长征突去手。曾光荣地代表知青与村民代表一起去大寨进行了参观学习。这是贫下中农给我的鼓励,更是对我的鞭策,一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冬去春来又到了一年,生产队配我和村民樊富生去太原为村里搞付业的车马割草,回太原后父亲为支持我的割草工作,把家里一辆刚买的崭新永久牌加重自行车,让给我运送草料。这辆自行车在当时是我们家唯一最值钱的财产。是我父亲最心爱的上班代步工具,每天我与樊富生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跑着寻找割草的田野。我从太原市杏花岭区胜利街家中出发,跑三十多公里路去小店区武宿机场周边割草,往返五、六十公里,将割好的草运送到双塔街南沙河车马队,然后我俩再将草斩碎才算完成一天的任务。老樊人品极好,常帮我扶车梱草,老樊割草手快,但我俩割的草不分你我。吃干粮时也不分你我。七十年代时期马路特别的难走,坑坑洼洼,每人还要带上三大捆约200多斤重的青草从南向北走,一路爬坡,摇摇晃晃,累的我俩大汗淋漓。遇上雨天。车轮刮泥板全都是泥,用绳子往车上捆草,把车子磨蹭的漆皮到处锈迹斑斑。父亲看见将一辆锃光瓦亮的自行车被我割草折腾的是面目全非,伤痕累累不成样子很是心疼,但还是坚持让我们用。说实话我内心非常非常的愧疚。当是,我暗暗发誓等有朝一日,我赚钱了,一定要给父亲买一辆更好的飞鸽牌自行车。直到一九八零年我结束了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知青生活,返城回到太原工作后,第一件事就是用我在生产队结算的工分收入。给爸爸真正买了一辆178元的飞鸽加重车子,了却了自己的一桩愿望。</p> <p class="ql-block"> 1979年底我和剩余的几个知青一同返城。随后我又转入清徐城关西木庄被分配到山西省商业厅机械公司,经过三个月的培训学习开始了新的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中始终没有忘记培养教育我的交城县义望乡大辛村这片热土,没有忘记乡亲们给予我的温暖和关爱,没有忘记村里父老乡亲们的临行嘱咐。我在太原工作十余年后,有一天上午时任村支部书记的郭同喜(我们插队时他是村里的民兵营长)领着村里的田怀晶,王定业等人来单位找到我,说村里计划为家家户户通自来水,解决村民们吃水难吃水远的问题,需要我为村里制作一个高压蓄水罐,并且还需要安装在村西深井泵房,为村民办好事我当然是义不容辞,欣然同意帮忙解决。我先后两次驱车前往实地测量设计安装。争取赶在村里二月十四前投入使用,我只象征性的收取了水罐的成本价,其它的一切费用就当我对村民的一点贡献了!看到村民每家每户流淌着哗啦啦的自来水,我心中非常非常的欣慰。</p> <p class="ql-block"> 离别二十七后的2007年4月1日,也是交城大辛村的古节二月十四,我们一行十二人重返故乡,有李建忠,靳花香,任新晨,赵成义(带队长)郭太忠,吴育峰。马连成,齐敬钦,池建英,蔡莉丽,杨耀生,马和祥等,村里为我们组织了欢迎仪式,专门把学校会仪室布置成喜庆热闹的气氛,村委新老干部村民代表和我们在一起开座谈会,讲述昨天,今天,未来发展前景,并合影留念。事后,又参观了我们住过的地址,大队北院和后来村里专门为知青们买的农家小院,古老院落记载着我们的青春,记载着我们的梦想,记截着我们的励志和艰辛。多少故事让我们回味无穷、魂牵梦绕。随后大家各自去慰问走访自己的老领导,老朋友,老同事。太阳西下夜色将来到,但大家都依依不舍的离开这熟悉的街巷。再见吧大辛村!再见吧父老乡亲!祝福你祝福我们都健康平安幸福。</p> <p class="ql-block"> 我的知青生涯虽然经历五十年之久,如今回首,那段知青岁月已经深深铭刻在我的骨髓里。它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精神的磨砺。它磨炼出了我们坚毅刚强的品质、它磨炼出了我们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在那个艰苦的时代,我们选择了坚持和奋斗,用坚韧和勇气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在那片热土地上,留有我们挥洒的汗水和走过的脚印,还有美好的青春。作为一名当年的知青,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能从父辈们的经历中汲取精神养料,有利于他们的社会成长,我愿用自己的笔再现当年的知青生活,告于后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当年的知青生活不一定是最美好的,但它是最难忘的,当年在广阔天地劳作虽然苦点累点,但确确实实锻炼了我们内心的坚强,也磨励了我们不怕吃苦的意志,铸就了我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留下了当年知青岁月的深深印记。知青的精神可歌可泣,永远激励我们前行,知青的故事如歌如瑶,永远在岁月的长河中闪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