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公园看过来——我心心念念的松花江畔

牛树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松花江,是我童少年时代最好的玩伴。“上江沿儿”,是哈尔滨人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我的迷恋。我参军离开哈市后,松花江一直是我的心心念念,每次回哈,必上江沿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夏7月15日,我和夫人回哈,16日就去了江沿儿。已有数年没回哈了,我们坐在江堤的台阶上(“蹲江沿儿”),望着流动的江水,驶过的船帆,儿时的感觉顿生,整整坐了一下午,还没坐够。身后便是充满魅力的江畔公园——斯大林公园,也没来得及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7月26日, 我们再上江沿儿,专心游览了斯大林公园。当天有雨,断断续续,雨天游斯大林公园,蛮有情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斯大林公园,原叫江畔公园,1953年为纪念此前战胜的两次特大洪水而扩建,扩建后,改叫斯大林公园。当时,正值中苏友好蜜月期,斯大林亦在这年逝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该公园是顺堤傍水建成的带状形公园,全长1750米,占地面积10.5万平方米,是一个集自然风光、文化底蕴和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公园。夏天是避暑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冬天则是享誉中外的“冰雪大世界”的一部分。‌它有两个重要看点:一是满载着城市记忆的精美雕塑,二是风格独特的历史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篇幅所限,本篇只聚焦斯大林公园的十几尊精美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于地形熟悉,我们没有通过中央大街进入斯大林公园,而是走胡同抄近道,直接来到了公园的东端,然后从东向西,将这些精美雕塑逐一看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农民。作者:中国雕塑工厂;时间:1982年。</b><span style="font-size:22px;">(抄自本雕塑标牌,下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位意气风发,充满自信的青年女农民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她卷起裤腿、衣袖,手持一把方形铁锨——这种铁锨非常适合在松嫩平原松软的黑土地上使用。从雕塑的年代看,她应该是农村人民公社的女社员——“向阳花”。当时有句著名歌词:“公社是个红太阳,社员都是向阳花”。不由觉得,我们应该向这位“向阳花”致敬!</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天鹅展翅。作者:苏晖;时间:1962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地图上看,黑龙江省像极了一只展翅飞翔的大天鹅,而哈尔滨素有“天鹅项下的明珠”之称。更重要的是,黑龙江省因其丰富的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被誉为“天鹅之乡”,是大天鹅越冬和迁徙停歇的理想之地。在美丽的松花江畔,设置一尊大天鹅的雕塑,再合适不过。同时这尊雕塑的设计和雕琢也非常精湛,写实主义的天鹅造型非常漂亮,栩栩如生。许多人在这里打卡拍照。</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3、工人。作者:中国雕塑工厂;时间:1982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个顶天立地的工人阶级的高大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立刻想到,著名作曲家马可早在1947年创作的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抄录其中的一段:“咱们工人有力量,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每天每日工作忙。盖起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了世界变呀么变了样。”这首著名老歌,一直流传至今,以其简洁的填词、铿锵的曲调、坚实有力的旋律和豪迈热烈的情感,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奋勇拼搏的经典之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八二宪法(现行宪法)总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党的二十大通过的新党章总纲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些,我们一定要牢记在心,在改革中践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4、</b><span style="font-size:22px;">(暂没有标牌,题名、作者、时间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一尊关于驯鹿的雕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驯鹿是“大兴安岭的精灵”。大兴安岭密林深处,是驯鹿在我国唯一的栖息地。驯鹿在我国原属稀有动物,但目前已繁衍到约1600只,这都是鄂温克族“使鹿部落”保护和驯化的成果。驯鹿则是鄂温克人,常年游牧在原始森林里的生活伙伴和交通工具。雌雄均有角,是驯鹿在鹿族世界里独树一帜的特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斯大林公园里见到一尊精彩的驯鹿雕塑,令人惊喜,其母慈子乖的造型更是令人心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但这尊雕塑显然是刚刚复制或重塑的,因为它太崭新了,崭新得连标牌还没来得及镶嵌上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公园里复制或重塑的雕塑不止一尊。主要还是原创雕塑的用材问题,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斯大林公园里的雕塑用材几乎全是水泥。水泥雕塑怎么能经得住长年的风吹日晒雨淋?!久而久之,差不多都有不同程度的蚀损,修补、复制和重塑已成自然。当然也不排除有些精品被馆藏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重新复制或重塑的雕塑用材,尚不得知,但可以肯定是,不会再用水泥了,因为已经有更多的材料可以选用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5、少先队员之歌。作者:中国雕塑工厂;时间:1982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少先队员之歌,亦称三少年,是斯大林公园里标志性雕塑。三个红领巾高举队旗,朝气蓬勃,勇往直前的造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只是看到他们肩扛铁镐、铁锹,有些费解,1982年的少先队员,怎么会带着这样的劳动工具?回来网上查到,原创是1965年的作品,作者张德蒂。忽然明白,原来他们是走在全民抗洪抢险义务劳动的路上。可惜标牌上没有标明是复制或者重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6、琴声。作者:张德蒂;时间:1982年。复制:吕滨;时间:2012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哈尔滨是音乐之都。在音乐之都的江畔立一尊女生弹琴的雕塑,再自然不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哈尔滨音乐之都的美誉不是盖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迄今为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共授予六个城市为音乐之都,分别是奥地利的维也纳、意大利的博洛尼亚、西班牙的塞维利亚、英国的格拉斯哥、比利时的根特和中国的哈尔滨。全球只有六个城市获此殊荣,哈尔滨是其中之一,也是中国和亚洲的唯一。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我们为此骄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哈尔滨之所以能够获此殊荣,是因为它有着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雄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音乐活动。其音乐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大量欧洲移民在涌向哈尔滨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洋音乐文化。我国第一所音乐学校,第一个交响乐团,均在哈尔滨诞生,并举办了第一场交响音乐会,从而奠定了哈尔滨作为音乐之都的基础。始于1958年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1961年正式命名,开始一年一次,后改两年一次,盛况空前,持续至今,是我国历史最长,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音乐盛会。走在哈尔滨的大街上,你会不时看到肩背、手持各种乐器,各个年龄段的人,这是哈尔滨的一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一个插曲:1996年,中国第四届合唱节在广州举办。由60名业余爱好者组成的合唱团代表哈尔滨参赛,凭着一曲《喊一声北大荒》,唱哭了自己,唱哭了观众,唱哭了评委,唱罢,全场起立为他们鼓掌。当他们拿到7块金奖中的第一名时,更是哭得稀里哗啦。但消息传回家乡,却没有引起多大反响。哈尔滨人对于此类出省比赛拿奖,似乎已经司空见惯——还有出国比赛拿奖的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哈尔滨不愧“音乐之都”的美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7、学步。作者:吴喜林、刘连海;时间:1982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非常暖心的一幕,在游人如织的斯大林公园,一位年轻的母亲,心无旁骛,正全神贯注地引导着自己孩子学步。顿生感慨,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这样,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一步步长大的吗?!母亲,伟大!</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8、看我的。作者:王松引、孙正琢;时间:1982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小家伙太可爱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下子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我读小学初中时,尽管大人们严词禁止,但我和小伙伴们,还是经常偷偷跑到松花江边的潜水处,游泳嬉戏。没人时也会裸泳,也不全是故意,主要是怕回家后,被大人们发现短裤是湿的,会挨揍。呵呵!</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9、我是一个兵。作者:刘连海;时间:1982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远远看见,这位解放军战士穿的是六五式军装,“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这令我眼前一亮,倍感亲切。因为我当兵时穿的就是六五式军装。这套军装自1965年起至1985年止,实行了20年,而在我16年的军旅生涯中,一直都穿着这身军装,这是我的幸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前我军实行的是五五式仿苏军军装,即军官大檐帽,士兵“牛皮帽”;此后则进行了多次军装改革,现在列装的是2007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六五式军装的设计灵感可以说直接来自伟大领袖毛主席本人。1964年夏天,在北戴河讨论高级干部减薪问题时,贺龙元帅向毛主席提出:“是不是连军衔制一齐取消算了?”毛主席听后立即回答:“取消好,搞掉那块牌牌,我早就想搞掉它。”1965年,毛主席再次表示:“我赞成走回头路,恢复到老红军的样子,只要一颗红星、一面红旗,其他的统统都吹了。”六五式军装自然也是毛主席生前最喜爱的一套军装,除了那套朴素的浅灰色中山装外,老人家晚年穿的最多的就是六五式军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然,这都是历史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军实行过的各式军装中,六五式军装是最值得珍藏的军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感谢雕塑家给我们留下一尊身着六五式军装的解放军战士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0、剑舞。作者:中国雕塑工厂;时间:1984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优美的身姿,标准的动作,矫健的体魄。太吸睛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1、读。作者:孙正琢;时间:1982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江畔公园,绿荫树下,安静的读书,这不是个例。哈尔滨,整座城市的优雅。</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2、岸边。作者:李向平;时间:1986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俩傻小子,刚从水里钻出来,在沙滩上晒太阳,嬉闹。好羡慕,游戏的童年!好欣慰,我也有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3、夏日。作者:李向平;时间:1983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游泳刚上岸,好清爽,好安逸。多么美好,哈尔滨的的夏日!</span></p> 附:部分雕塑的标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8月24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