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挂云帆济沧海

熊克明

<p class="ql-block"> 直挂云帆济沧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散文/熊克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世界航海史册上,被称誉为“海上丝绸之路之都”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曾书写下最为浓重绚丽的一笔。这一笔写的就是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和总兵官郑和,在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间,率领一支庞大的远洋船队七次从东经118°线的中国南京启航,经中国福建海港开洋至“婆罗洲”(今加里曼丹岛)以西的海域(今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域),在连接东南亚洲、南亚洲、西亚洲和北非洲的“海上丝绸之路”上,奋楫踏浪、满帆前行的航海壮举。由于明朝时期泛称婆罗洲以西海域为“西洋”,故对郑和远洋船队七次出海西行,史称“郑和七下西洋”。</p><p class="ql-block"> 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有三条重要的国际大通道,分别是“西北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西北、西南丝绸之路是陆路,它们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海上丝绸之路是水路,即是由中国明代的航海家郑和等人所开辟的。这三条“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重要通道,在世界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展示出中国在造船技术和天文导航领域的卓越实力,也开拓了中国与东南亚洲、南亚洲、西亚洲和北非洲诸国和地区的商贸与文化交流,更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智慧与胆魄。</p><p class="ql-block"> 郑和(1371年一1433年),原名“马和”,小名三保(又称三宝),回族,云南省昆明市晋宁(昆阳)人,系元代著名政治家、云南平章政事(最高行政长官)、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第六世孙。</p><p class="ql-block"> 1381年(明朝洪武十三年)冬天,明朝开国功臣、大将军蓝玉从云南将年仅10岁的小俘虏,且长相英俊的马和带回南京,将其“去势”之后,送往北平燕王朱棣府中当“侍童”。童年受过良好教育,又聪明伶俐的马和很快便赢得燕王朱棣的喜爱。长大后的马和不仅身材高大、英俊健硕,还文武双全、智勇兼备,惜才如金的燕王朱棣将其收为贴身护卫。</p><p class="ql-block"> 1399年(明朝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马和随同征战,屡立战功,并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舍命救出被明惠宗朱允炆皇帝的大军包围的燕王朱棣。</p><p class="ql-block"> 1402年(明朝永乐二年)6月17日,燕王朱棣在应天府(南京)登基称帝。年号“永乐”。庙号明“太宗”(成祖)。为以示恩宠,明成祖朱棣皇帝将马和晋升为内宫监正四品太监,由于马姓不能登皇极殿,朱棣皇帝御书赐马和“郑”姓,自此,马和易名“郑和”。</p><p class="ql-block"> 1431年(明朝宣德六年),明宣宗朱瞻基</p><p class="ql-block">皇帝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又称三宝太监)。</p><p class="ql-block"> 太古以来,浩浩荡荡的长江一直注目着浩瀚无垠的大海,水陆交通之便催生出了南京的自古繁华。</p><p class="ql-block"> 1405年(明朝永乐三年),明成祖朱棣为通好友邦,开展海外贸易,特封郑和为大明正使、总兵官,命其先后七次(1405年至1433年),率领一支庞大的远洋船队,从堪称“海上丝绸之路第一关”的南京“龙江关”(今南京定淮门至清凉门的外秦准河一带)启航出海,扬帆西行。</p><p class="ql-block"> 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自撰文描写当年南京龙江关的空前盛况:“俯视其下,则华夷舸舰泊者樯林,上下者如织梭之迷江”。</p><p class="ql-block"> 清代著名文学家吴敬梓在其所著的《儒林外史》一书中,对南京龙江关也有过精彩的描述:“诸国进贡者,梯航数万里,每岁必至,立关于此,以招来之,所以柔远人”。</p> <p class="ql-block">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远洋船队每次下西洋都是从南京龙江关启航,至江苏太仓刘家港集结,然后编队驶出长江吴淞口,抵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一旦开洋条件具备,便一路顺风远航至西太平洋、印度洋、红海等海域。郑和远洋船队七次下西洋大约敕使出访了近40个国家和地区,如:爪哇国(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爪哇岛)、苏门答腊岛(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苏门答腊岛)、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群岛)、彭亨国(今马来西亚联邦彭享州)、真腊国(今柬埔寨王国)、古里国(今印度共和国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地区)、暹罗国(今泰王国)、榜葛剌国(今孟加拉人民共和国)、阿丹国(今也门共和国,亚丁湾西北岸地区)、天方国(今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左法尔国(今阿曼苏丹王国)、忽鲁谟斯国(今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东南米纳布下辖市,临近霍尔木兹海峡出入口)、木骨都束国(今索马里联邦共和国摩加迪沙地区)等。 </p><p class="ql-block"> 据历史文献记载,郑和远洋船队下西洋的历史之久、‌规模之大、‌航程之远,以及抵达国家和地区之多,‌是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可比拟的。‌也是15世纪末,在欧洲的“地理大发现”航海探险之前,世界航海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探险之旅。</p><p class="ql-block"> 英国皇家海军指挥官、学者加文-孟席斯用了14年时间,在访问了几十个国家,以及查阅了所到国国家图书馆,包括英国国家图书馆后,撰写出版了《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一书,并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上,宣布了他的考察成果和研究结论,他郑重宣布:是中国人最早绘制出了世界航海图。中国的郑和远洋船队比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了87年;比葡萄牙王国航海家达-迦马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洋西岸的古里国,早了92年;比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绕航好望角到达菲律宾,早了114年;比英国皇家海军军官“詹姆斯-库克”(俗称库克船长)发现“未知的南方大陆”(今澳大利亚联邦),早了350年。</p><p class="ql-block"> 显然,加文-孟席斯通过其撰写的《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一书,告诉了世人一个不差累黍的史实,即拉开了人类走向远洋序幕的是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的远洋船队,并且这支远洋船队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一系列的奇迹。 </p><p class="ql-block"> 郑和远洋船队在下西洋的航程中,综合运用了天文、地理、海洋、气象、水文和数学等知识,巧妙地利用海洋季风规律,选择最佳时节出航,使得每一次远洋航行都平安顺遂。</p><p class="ql-block"> 航海家郑和在继承先辈航海经验的基础上,以多年航海实践为依据,精心准确地绘制出一幅《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史称《郑和航海图》。</p><p class="ql-block"> 《郑和航海图》精准详细地记录了郑和远洋船队从南京启航,经霍尔木兹海峡,抵达非洲红海东岸的航线,描绘了沿途丰富的地理和航海信息。这幅航海图不仅对当时的航海活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反映了当时中国航海技术和地图制作技术的水平,更成为中华后人探索海洋、进行远洋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 《郑和航海图》采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中国传统绘画手法,以长卷画轴的形式自右向左展开,画卷以南京龙江关为起点,经江苏太仓刘家港出长江口,沿中国东南海岸线直达福建、广东等省,然后沿中南半岛向西行,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再绕过印度半岛进入阿拉伯海域和阿拉伯半岛,最终抵达北非洲红海东岸的图景。</p><p class="ql-block"> 从现代的地理概念上讲,《郑和航海图》涵盖了东经44度至120度,北纬32度到南纬8度的辽阔地域,这片地域还包括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北部海域。陆地上,《郑和航海图》遍及东南亚洲、南亚洲、西亚洲和北非洲等沿海地区。</p><p class="ql-block"> 万里无遗的《郑和航海图》,收集了500多个地名,其中外国地名约300个,描绘了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岛屿、礁石、浅滩、港口码头,以及陆地上可作为航标的山岳、宝塔、寺庙、桥梁、城市等地物,详细地标注出航线的针位(航向)、更数(航程时间和距离)以及航道深浅、天体高度和航行注意事项等。</p><p class="ql-block"> 《郑和航海图》远远超过了中国元代民间航海家汪大渊所著的《岛夷志略》中所收集的外国地名,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 正是凭借着郑和亲自勘测和绘制的《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 ,才使得由他率领的这支远洋船队每一次出海远航,都云帆蔽日,浩浩荡荡。郑和曾不无自豪地说过:“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自太仓开洋,由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柯枝国、古里国抵于西域忽鲁谟斯国等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复鲸波接天,浩浩无涯,或烟雾之溟濛,或风浪之崔嵬。海洋之状,变态无时。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p><p class="ql-block"> 总之,《郑和航海图》是15世纪以前,中国关于亚非两洲最为详尽的地理图籍,它不仅是研究郑和远洋船队下西洋和中西海上交通史的重要图籍,也是研究明代亚洲和北非洲海上航路和沿岸地理的珍贵史料。 </p><p class="ql-block"> 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在其撰写的《中国科技史》一书中赞道:“《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幅真正科学的海图”。</p> <p class="ql-block">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先后七次下西洋的郑和远洋船队,每一次参与远洋航行的人数都在27000人以上,分别乘坐包括宝船(长约148米、宽约51米,排水量达20000吨的巨型木制帆船)、马船(大型快速水战与运输兼用船)、粮船、坐船(大型战船)、战船(担任护航的小型专用船)在内的200多艘船舶,并随船携带大量的中国特产和银元、铜钱货币等。 </p><p class="ql-block"> 如前述,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皇帝特命郑和为出访使团正使,令其率领一支总人数27800人(人员包括水军官兵、翻译、阴阳官、医士、教谕、书吏、舵工、工匠等)、船舶208艘的远洋船队,并随船携带了青花瓷器、漆器、铜器、铁器、茶叶、丝调、中药材,以及银元、铜钱货币等物品,从南京龙江关启航,开使了他第一次下西洋之旅。</p><p class="ql-block"> 特别值得提及一下的是,2005年4月25日,也就是在历史的车轮整整碾过了600年后,为纪念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这一历史性壮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设立中国航海日不仅是对郑和远洋船队下西洋的首航纪念,也是对中国悠久的航海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p><p class="ql-block"> 曾跟随郑和远洋船队下西洋的副使王景弘、翻译官马欢、费信和总制之幕(相当于秘书)巩珍,分别在《‌赴西洋水程》‌(王景弘著)、《瀛涯胜览》(马欢著)、《星槎胜览》(费信著)、《西洋番国志》(巩珍著)中,实时记录了郑和远洋船队七次下西洋航行路线和经历的重大事件。</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下西洋,时间为1405年7月11日,郑和远洋船队从南京龙江关启航,经太仓刘家港出长江口入海。时年34岁的郑和正使代表大明王朝访问了占城国(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中南部地区)、爪哇国(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爪哇岛)、苏门答腊岛(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苏门答腊岛)、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古里国(今印度共和国西南部喀拉拉邦科泽科德地区)、旧港宣慰司(明朝驻外军政机构、今天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苏门答腊岛东南部的巨港)等。</p><p class="ql-block"> 郑和远洋船队途经爪哇国作短暂停留时,不幸遇上该国东、西二王交战,西王手下误杀了郑和远洋船队登岸的人员。误杀事件发生后,西王急忙派人向郑和谢罪。鉴于西王诚恳地请罪并甘愿受罚,郑和代表大明王朝对西王予以了宽恕。</p><p class="ql-block"> 在旧港宣慰司停留期间,郑和奉明成祖朱棣皇帝之命,招谕当地海盗首领陈祖义,陈祖义却乘机诈降,然后企图偷袭郑和的远洋船队。无奈之下,郑和只好下令护航的船队水军迅速包围海盗船队,经过激战,歼灭海盗5000余人,烧毁敌船10艘,缴获7艘,并生擒海盗首领陈祖义等人。</p><p class="ql-block"> 1407年10月2日(明朝永乐五年九月初二),郑和远洋船队携西洋诸国使臣回国。</p><p class="ql-block"> 明成祖朱棣皇帝对郑和首次下西洋非常满意,随郑和远洋船队来访的诸国使臣向明成祖朱棣皇帝呈递国书,行匍匐大礼。面对西洋诸国使臣前来朝拜的盛世景象,朱棣皇帝龙颜大悦,不仅一一赏赐了各国使臣,还重赏了郑和以及参加“旧港之战”的水军官兵。随后,他还下旨在应天府皇城内设立专门教习西洋各国语言与文字的“四夷馆”。 </p><p class="ql-block"> 《明史·职官三》卷记载:“提督四夷馆,少卿一人(正四品)掌译书之事。自永乐五年,外国朝贡,特设蒙古、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缅甸八馆置译字生、通事、通译语言文字、正德中,增设八百馆。万历中,又增设暹罗馆。” </p><p class="ql-block"> 《大明会典》记载:“凡四方番夷翻译文字,永乐五年设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选国子监生习译。…正德六年增设八百馆;万历七年增设暹罗馆”。 </p><p class="ql-block"> 确切地讲,正是因为郑和率领的远洋船队首次下西洋,携诸国使臣归国,开创了“万邦来朝”的大好局面,从而促使龙颜大悦的朱棣皇帝下旨在应天府(南京)皇城内设立的四夷馆(馆址位于今南京航空大学西苑内),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最早培养翻译外交人才的官方机构。或者用现代白话讲,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办的第一所外国语学校。据考证,中国早期的外文译汉文辞书《华夷译语》,即编撰于此。</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下西洋,时间为1407年10月13(明朝永乐五年九月十三 ),郑和远洋船队此次下西洋的人数约有27000人。此次下西洋的主要任务是护送外国使臣回国。同时顺路访问了占城国(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中南部地区)、渤尼国(今文莱达鲁萨兰国)、暹罗国(今泰王国)、真腊国(今柬埔寨王国)、爪哇国(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爪哇岛)、满剌加国(今马来西亚联邦马六甲市)、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柯枝国(今印度共和国西南部地区)、古里国(今印度共和国西南部喀拉拉邦科泽科德地区)等。 </p><p class="ql-block"> 在古里国,郑和正使代表大明王朝正式册封古里国王,并刻石立碑以示纪念这一盛事。 </p><p class="ql-block"> 1409年(明朝永乐七年)初,郑和远洋船队返航回国。是年2月15日远洋船队途经锡兰山国时,郑和代表大明王朝向锡兰山国的寺庙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随后,郑和与王景弘副使于锡兰山国立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碑文中记述了所施之物。据说,此碑现收藏于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商业首都科伦坡国立博物馆。同年夏天,郑和远洋船队回到祖国。</p> <p class="ql-block">  第三次下西洋,时间为1409年10月(明朝永乐七年九月),郑和率领远洋船队从南京龙江关启航 ,经太仓刘家港出海,远洋船队一路敕使出访了占城国(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中南部地区)、宾童龙国(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顺海省北部)、苏禄国(今菲律宾共和国苏禄群岛)、真腊国(今柬埔寨王国)、暹罗国(今泰王国)、假里马丁国(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大彭吉基岛)、交阑山国(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塞鲁图岛)、爪哇国(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爪哇岛)、重迦罗国(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爪哇岛东部苏腊巴亚地区)、吉里闷地国(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爪哇岛北面卡里摩爪哇群岛)、古里国(今印度共和国西南部喀拉拉邦科泽科德地区)、满剌加国(今马来西亚联邦马六甲市)、彭亨国(今马来西亚联邦彭亨州)、东西竺国(今新加坡共和国北部的奥尔岛)、龙牙迦邈国(今属马来西亚联邦)、淡洋(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苏门答腊岛塔米昂地区)、苏门答剌国(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哑鲁国)、花面国(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苏门答腊岛北部地区)、龙涎屿、翠兰屿(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尼科巴群岛)、阿鲁国(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苏门答腊岛东岸)、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小葛兰国(今印度共和国西南部柯钦地区)、柯枝国(今印度共和国西南部柯钦地区的海港)、榜葛剌国(今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卜剌哇国(今索马里联邦共和国布拉瓦)、竹步国(今索马里联邦共和国朱巴州地区)、木骨都束国(今索马里联邦共和国摩加迪沙地区)等。</p><p class="ql-block"> 郑和远洋船队第三次下西洋时,满剌加国还是暹罗国的属地,郑和正使奉大明王朝明成祖朱棣皇帝之命招敕,赐给满剌加国酋长双台银印,冠带袍服,树碑并建立满剌加国。自此,暹罗国不敢再侵扰满剌加国。为感恩大明王朝的帮助,满剌加国国王(原酋长)后于1415年(明朝永乐十三年)亲赴北京朝觐明成祖朱棣皇帝。</p><p class="ql-block"> 郑和远洋船队离开满剌加国时,满剌加国国王特意将当地九洲山上生长的,具有特殊香韵和油脂斑斓的六棵沉香黄熟香木(每棵香木直径约3米,长约30米),委托郑和带回中国,奉献给明成祖朱棣皇帝。</p><p class="ql-block"> 郑和率领远洋船队抵达锡兰山国,在访问该国国王“亚烈苦奈儿”时,察觉其企图“负固不恭,谋害舟师”。于是郑和当机立断,下令2000多名水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时,突袭了亚烈苦奈儿的城堡,破城而入,生擒亚烈苦奈儿。</p><p class="ql-block"> 1411年6月(明朝永乐九年),郑和远洋船队押解亚烈苦奈儿,返航回到祖国。明成祖朱棣皇帝设宴犒赏郑和远洋船队全体人员,并下令对亚烈苦奈儿赦免不诛,另下诏书在锡兰山国另择贤君。明成祖朱棣皇帝对亚烈苦奈儿的宽明仁恕之举,大大提高了大明王朝在西洋各国的威望。</p> <p class="ql-block">  第四次下西洋,时间为1412年12月(明朝永乐十年十一月),郑和奉命组建了一支总人数28593人的远洋船队。郑和的助手王景弘在《‌赴西洋水程》‌一书中作了详细记录:“正副使7人、官员868人、护航水军26800人(亦称水手)、指挥90人、指挥2人、书吏140人、百户430人、户部郎中1人、阴阳官1人、教谕1人、舍人2人、医官医士180人、监丞5人、少监10人、内官内使及翻译官53人。”这支规模庞大的出访使团分乘200多艘海船,一路敕使出访了占城国(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中南部地区)、满剌加国(今马来西亚联邦马六甲市)、爪哇国(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爪哇岛)、苏门答剌国(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哑鲁国)、柯枝国(今印度共和国西南部柯钦地区的海港)、古里国(今印度共和国西南部喀拉拉邦科泽科德地区)、喃渤里国(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苏门答腊岛西北角)彭亨国(今马来西亚联邦彭亨州)、吉兰丹国(今马来西亚马联邦吉兰丹州)、加异勒国(今印度共和国南端东岸)、忽鲁谟斯国(今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霍尔木兹岛)、比剌国(今莫桑比克共和国)、溜山国(今马尔代夫共和国)、孙剌国(今莫桑比克共和国索法拉海港)等。</p><p class="ql-block"> 此次郑和远洋船队先行抵达占城国,奉大明王朝明成祖朱棣皇帝之命,赐占城国国王冠带。航行至苏门答剌国时,却碰上王子“苏干剌”弑君篡位(国王乃苏干剌继父)。郑和认为苏干剌乃属大逆不道之徒,本着除恶务尽的原则,逐下令船队水军一路追击苏干剌直至喃渤里国,最终生擒苏干剌,并将其囚禁在远洋船队的兵船中。处理完这起“弑君未遂案件”后,郑和远洋船队便驶往大明王朝军队驻外营地“三宝垄”(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中爪哇省首府)休整了一个月。</p><p class="ql-block"> 位于爪哇岛北岸,濒临爪哇海的三宝垄原名叫“垄川”(印尼语:Semarang),垄川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是一座行政和贸易繁忙的海港城市。为了纪念郑和远洋船队在此登陆,并给当地民众带来福祉。故此,当地居民除了将垄川改名叫三宝垄,还会在每年阴历六月三十日(即郑和登陆日)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以表达对郑和的敬重和爱戴之情。每年此日,三宝垄的民众会倾城而出,抬着郑和的塑像上街巡游,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后来,这一天便约定俗成的成为当地的传统节日之一。</p><p class="ql-block"> 迄今,在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爪哇省三宝垄市还保存着不少与郑和文化相关的文物和遗迹,如:著名的三宝洞、大觉寺等。登陆日纪念活动和历史建筑遗存,不仅是大明王朝与西洋诸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也表明西洋诸国对郑和远洋船队肩负“四海一家”、“天下同享太平之福”的邦交理念的完全认同和赞许。</p><p class="ql-block"> 远洋船队在三宝垄休整期间,郑和与属下经常会去当地的回族教堂祈祷,并借此机会开展平等贸易、进行文化交流,从而进一步促进双边经贸往来。船队休整结束后,郑和便调整航向,率领远洋船队乘风破浪,首次绕过阿拉伯半岛,驶入红海海域,敕使出访了地处北非洲的麻林迪国(今肯尼亚共和国)。</p><p class="ql-block"> 1415年8月12日(明朝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郑和远洋船队返航回到南京。同年9月,郑和派人将俘虏苏干剌押送北京。明成祖朱棣皇帝敕令将其斩首示众,以儆效尤。同年11月,麻林迪国派遣使臣朝贡大明王朝,进献给明成祖朱棣皇帝一匹“麒麟”(即非洲的一种长颈鹿)。</p><p class="ql-block"> 相传,古代的帝王将相们非常信奉麒麟之说,认为麒麟是吉祥神宠,主太平长寿,且只有盛世才出麒麟。所以,当麻林迪国使臣来到南京进献麒麟时,明成祖朱棣皇帝特意从顺天府(北京)前往南京奉天门主持典礼,迎接“去中国绝远”的麻林迪国使臣。典礼上,朝廷文武群臣竞相祝贺朱棣皇帝:“陛下圣德广大,被及远夷。”典礼之时,朱棣皇帝最欣赏的才子之一、翰林学士沈度奉诏写下一篇《瑞应麒麟颂》,并将此文以工笔小楷抄在宫廷画匠所绘的麒麟图上。掐指数算,迄今,虽然600年过去了,这幅《明人画麒麟图》原版真迹,却仍然完好无损地珍藏在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成为当年麻林迪国使臣进献麒麟的最真实的历史见证。就在当时的典礼上,另一位朝廷大臣夏原吉也即兴撰写了一篇《麒麟赋》:“丰骨神异,灵毛莹洁,霞明龙首,去拥凤臆。星眸眩兮昆耀,龟文灿兮煜熠。牛尾拂兮生风,麇身动兮散雪,蹴马啼兮香尘接腕,耸肉角兮玉山贯额。”如此这般才藻艳逸、绘声绘色地描述,不由得让人以为,赋文中的这匹“麒麟”真的可以呼之欲出、奋蹄疾驰……。</p><p class="ql-block"> 通过麻林迪国派遣使臣向明成祖朱棣皇帝进献麒麟一事,充分表明郑和远洋船队首次对北非洲国家的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  第五次下西洋,时间为1417年5月31日</p><p class="ql-block">(明朝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明成祖朱棣皇帝命郑和等人护送占城国(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中南部地区)、古里国(今印度共和国西南部喀拉拉邦科泽科德地区)、爪哇国(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爪哇岛)、满剌加国(今马来西亚联邦马六甲市)、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木骨都束国(今索马里联邦共和国摩加迪沙地区)、溜山国(今马尔代夫共和国)、喃渤里国(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苏门答腊岛西北角)、卜剌哇国(今索马里联邦共和国布拉瓦)、苏门答剌国(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哑鲁国)、麻林迪国(今肯尼亚共和国)、忽鲁谟斯国(今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霍尔木兹岛)、柯枝国(今印度共和国西南部柯钦地区的海港)、喃渤里国(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苏门答腊岛西北角)、榜葛剌国(今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彭亨国(今马来西亚联邦彭亨州)、剌撒国(今也门人民共和国亚丁湾)、沙里湾泥国(今也门人民共和国北部沿海之沙尔伟恩角地区)、阿丹国(今也门人民共和国亚丁湾西北岸)等19国使臣和旧港宣慰使归国。</p><p class="ql-block"> 此次郑和远洋船队下西洋,除了护送19</p><p class="ql-block">国使臣回国外,他还奉命前往柯枝国诏赐国王印诰,封国中大山为镇国山,并立碑铭文。</p><p class="ql-block"> 郑和远洋船队耗时近两年,沿途护送完各国使臣,返航回国时,西洋诸国为了表达对大明王朝的崇敬与爱戴之情,纷纷将本国国宝级的珍禽异兽进献给大明王朝。如:忽鲁谟斯国进贡的金钱豹、斑马;卜剌哇国进献的千里骆驼、鸵鸟;木骨都束国进献的花福鹿、狮子;古里国进献的麋鹿;左法尔国(今阿曼苏丹国)进献的长角马、犀牛等。郑和正使也将随船队带去的青花瓷器、漆器、铜器、铁器、茶叶、绞绢、纱罗、彩帛、锦绮、花绢、土帛布、麝香、樟脑、大黄、柑桔、肉桂、雨伞、农具、米、谷、豆等物,馈赠给西洋诸国。这些中国的特产既展示了中国的丰富文化和经济实力,也增进了中国与西洋诸国的外交、贸易和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 1419年8月8日(明朝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郑和远洋船队返航回到南京。明成祖朱棣皇帝立即下诏,按等级对第五次下西洋的将士们进行赏赐。</p> <p class="ql-block">  第六次下西洋,时间为1421年3月3日(明朝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明成祖朱棣皇帝命郑和正使率领远洋船队护送21国使臣回国。这些外国使臣分别来自占城国(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中南部地区)、暹罗国(今泰王国)、古里国(今印度共和国西南部喀拉拉邦科泽科德地区)、柯枝国(今印度共和国西南部柯钦地区的海港)、加异勒国(今印度共和国南端东岸)、甘巴里国(今印度共和国西南部地区)、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溜山国(今马尔代夫共和国)、苏门答剌国(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哑鲁国)、喃渤里国(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苏门答腊岛西北角)、阿鲁国(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苏门答腊岛东岸)、满刺加国(今马来西亚联邦马六甲市)、忽鲁谟斯国(今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霍尔木兹岛)、左法儿国(今阿曼苏丹国)、刺撒国(今也门人民共和国亚丁湾)、卜剌哇国(今索马里联邦共和国布拉瓦)、木骨都束国(今索马里联邦共和国摩加迪沙地区)、竹步国(今索马里联邦共和国朱巴河地区)、麻林迪国(今肯尼亚共和国)、幔八萨国(今肯尼亚共和国蒙巴萨地区)、阿丹国(今也门人民共和国亚丁湾西北岸)。</p><p class="ql-block"> 郑和远洋船队完成护送21国使臣回国的任务后,于1422年9月2日(明朝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返航回到南京。</p> <p class="ql-block">  1424年8月12日 (明朝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 ,明成祖朱棣皇帝在北征蒙古的途中不幸驾崩。皇太子朱高炽继位称帝,翌年改年号“洪熙”。庙号明“仁宗”。继位后的明仁宗朱高炽皇帝立即调整其父的治国方针和外交政策,对外实行战略性收缩。并下诏明令:“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如已在福建太仓等处安泊者,俱回南京,将带去货物仍于内府该库交收。……各处修造下番海船,悉皆停止。”自此,郑和远洋船队下西洋的活动被迫中断。</p><p class="ql-block"> 1425年3月(明朝洪熙元年二月),郑和被朝廷任命为南京守备大臣(从一品官衔),令其率所部(下西洋的水军)镇守南京。过去一直孤身寄居在应天府“弘仁普济天妃之宫”(今南京下关天妃宫)和“龙江关静海寺”(今南京下关静海寺)的郑和,便在南京城中修建了一座自己的府邸。因为郑和原姓“马”,故其府邸民间俗称“马府”。今南京市秦淮区太平南路中段东侧的“马府街”(府邸范围东到长白街,南抵白下路,西至太平南路,北临太平巷)一带,便是当年郑和府邸(马府)的所在地。今马府街北侧的“郑和公园”,即是当年郑和府邸(马府)的后花园(旧称马家花园)。 </p><p class="ql-block"> 1853年(清朝咸丰三年 ), 太平天国军攻入南京,郑和府邸毁于兵火。仅存的后花园后来也渐渐荒草丛生,满目萧索。 </p><p class="ql-block"> 1425年5月28日,登基称帝仅9个月的明仁宗朱高炽皇帝突然病逝。皇太子朱瞻基继位,年号“宣德”。庙号明“宣宗”。</p><p class="ql-block"> 至1430年(明朝宣德五年)时,由于大明王朝已数年不与西洋诸藩属国进行友好外交和贸易往来,致使不少藩属国已不愿意向大明王朝朝贡。面对此番境况,明宣宗朱瞻基皇帝只得下诏,重启由其祖父明成祖朱棣皇帝当年倡导的下西洋活动,敕令时年已近花甲之年,鬓发全白的郑和、王景弘等人组建一支由27550人组成的出访使团,分乘200多艘海船,满载着丝绸、瓷器、铜器、漆器、茶叶和中药材等各类物品,以及银元、铜钱货币等,准备第七次下西洋。</p> <p class="ql-block">  第七次下西洋,时间为1430年6月29日(明朝宣德五年六月九日),郑和远洋船队从南京龙江关启航,经太仓刘家港出海,抵达福建长乐太平港后,在此驻泊伺风开洋。</p><p class="ql-block"> 据明代《前闻记-下西洋》记载,第七次下西洋的郑和远洋船队寄泊在福建长乐太平港,伺季风开洋的时日达半年之久。远洋船队在太平港逗留期间,郑和便带领属下和当地州府官员,在福建长乐县南山三峰塔寺旁,修建了一座天妃宫,并在天妃宫内树立《天妃灵应之记》碑,碑刻铭文:“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p><p class="ql-block"> 1431年1月19日(明朝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郑和远洋船队驶离福建长乐太平港,一路向西航行。此次郑和远洋船队下西洋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大明王朝与西洋诸藩国中断多年的友好往来。故此,这次郑和远洋船队共计敕使出访了32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分别是占城国(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中南部地区)、暹罗国(今泰王国)、旧港宣慰司(今天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苏门答腊岛东南部的巨港)、爪哇国(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爪哇岛)、满剌加国(今马来西亚联邦马六甲市)、加异勒国(今马来西亚联邦)、吉兰丹国(今马来西亚联邦吉兰丹州)、蘇门答剌国(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哑鲁国)、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喃渤利国(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苏门答腊岛西北角)、溜山国(今马尔代夫共和国)、‌‌南巫里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角亚齐河下游地区)、阿鲁国(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苏门答腊岛东岸)、黎代国 (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苏门答腊岛北部亚齐以东梅雷杜地区)、琐里国(今印度共和国南部科里伦河口)、甘巴里国(今印度共和国西南部地区)、阿拨巴丹国(今印度共和国古吉拉特邦首府)、小葛兰国(今印度共和国西南部柯钦地区)、柯枝国(今印度共和国西南部柯钦地区的海港)、加异勒国(今印度共和国南端东岸)、古里国(今印度共和国西南部喀拉拉邦科泽科德地区)、甘巴里国(今印度共和国西南部科英巴托尔地区)、忽鲁谟斯国(今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霍尔木兹岛)、剌撒国(今也门人民共和国亚丁湾)、佐法儿国(今阿曼苏丹国)、竹步国(今索马里联邦共和国朱巴河地区)、卜剌哇国(今索马里联邦共和国布拉瓦)、木骨都束国(今索马里联邦共和国摩加迪沙地区)、天方国(今沙特阿拉伯王国麦加城一带)、麻林迪国(今肯尼亚共和国)、阿丹国(今也门人民共和国亚丁湾西北岸)、沙里湾泥国 (今也门人民共和国北部沿海之沙尔伟恩角地区)。</p><p class="ql-block"> 1431年3月20日(明朝宣德六年二月七日),郑和远洋船队扺达暹罗国。由于明宣宗朱瞻基皇帝之前获悉,满剌加国国王欲亲自前来大明王朝朝贡,但遭到暹罗国的阻碍和勒索,所以,明宣宗朱瞻基皇帝命郑和正使向暹罗国国王传达敕谕,希望暹罗国与邻为善,和睦相处。暹罗国国王听到明宣宗朱瞻基皇帝的敕谕后,表示愿意接受和平调解,放弃对满剌加国每年上缴其黄金的要求,承诺今后与满剌加国讲信修睦,友好相处。调解完暹罗国和满剌加国的外交纠纷后,郑和远洋船队又沿途出访了苏门答剌国、锡兰山国之后,便长风破浪穿过阿拉伯海域,前往忽鲁谟斯国。顺利抵达忽鲁谟斯国后,郑和便派出几支分船队分赴榜葛剌国、溜山国、左法儿国、木骨都束国、卜剌哇国等国访问。</p><p class="ql-block"> 1433年3月(明朝宣德八年二月)初,郑和远洋船队从忽鲁谟斯国启程返航回国,之前与几支分船队约定好在古里国会合。同年4月初,郑和远洋船队到达古里国,就在等待与几支分船队会合之时,时年已63岁的郑和终因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不日郑和即薨于宝船之中,遗体只得就地葬在古里国。彼时,郑和的一名贴身侍卫,遵照郑和的遗嘱,将他的发辫和靴子带回了南京。后来,明宣宗朱瞻基皇帝下旨,将郑和的这两件遗物赐葬于南京城外的“回回山”上(今南京江宁牛首山南麓),以示纪念。郑和的衣冠墓(冢)圹呈长方形,长约150米,东西宽约60米,墓碑高约8米,墓顶部有青石所制塔式墓盖,墓盖下部雕饰祥云草叶莲花座。墓前台阶有4组7层28级,象征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敕使出访近40个国家和地区。</p><p class="ql-block"> 据明代《前闻记-下西洋》记载,郑和在古里国病逝后,改由其助手王景弘率领这支远洋船队,于1433年7月22日(明朝宣德八年七月初六)顺利返回南京。</p> <p class="ql-block">  航海家郑和逝世后,虽然大明王朝还有过其他航海活动,但再也没有人能够像郑和那样,代表大明王朝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航海探险活动。诚如中国近代思想家、史学家梁启超先生坦言:“郑和之后,再无郑和。”</p><p class="ql-block"> 括而言之,1405年7月11日,大明王朝的郑和远洋船队于南京启航,锦帆鹢首,牵星过洋,28年间际天而行,横渡西太平洋、印度洋、红海等海域,跨越了半个地球,出访近40个国家和地区,从此拉开了人类走向远洋的序幕,完成了15世纪末欧洲地理大发现前世界史上规模最大的系列海上探险。而在此之时,欧洲葡萄牙王国的船队因惧怕赤道周围“沸腾的海水”,还在非洲西岸北纬26度左石的博哈多尔角徘徊,不敢冒然南行。岂知此时的郑和远洋船队早已越过赤道,到达北非洲海岸南纬3度左右的麻林迪国。至于在郑和远洋船队首次下西洋的87年、92年后,意大利的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才开始海上探险,最后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葡萄牙航海家“达-迦马”才绕过好望角来到印度洋,进入郑和远洋船队早就设定的海上航线,早已是世界航海史上毋庸置疑的史实。</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郑和远洋船队的七次犁海而行,不仅向世界传播了高度发达的中华文明,也进一步增进了中国与东南亚洲、南亚洲、西亚洲和北非洲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p><p class="ql-block"> 和平使者郑和始终奉行大明王朝与西洋诸国“厚往薄来”,以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的外交政策,每到一国,他都要拜见所在国国王或酋长,表达友好和诚意,赠送礼品,并与当地民众进行文化交流和平等互利的贸易互换,从而赢得了西洋各国对大明王朝的尊重和爱戴。</p><p class="ql-block"> 拙文写到这儿,值得提及的是,郑和远洋船队第四次下西洋时,曾组织了180名擅长医治热带传染病的医士,并由朝廷御医陈良绍带队,每到一国,这些中国“神医”不仅主动热情地给当地的病人治病,还向当地民众传授针灸、药浴、拔火罐等中医医术。</p><p class="ql-block"> 当年由于西洋有些岛国的土著人不懂接生婴儿的医术,婴儿出生时,只会用锐利石片割断脐带,常常导致产妇因产后感染而死亡。每当郑和远洋船队在出访国遇到的这样的“病情”,郑和便会立即派上一队“稳婆”(接生婆),在当地设帐施诊,稳婆们一边亲自为产妇接生,一边传授接生医术。这些脚踩弓鞋,身着裙服,头绾双螺髻的中国女性(稳婆),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早派往海外的“白衣天使”。</p><p class="ql-block"> 郑和远洋船队到访暹罗国后,不仅与当地民众开展平等贸易活动,还向他们传授中国先进的农耕技术,教他们凿井引渠、灌溉农田,提升农业生产力。</p><p class="ql-block"> 尽管暹罗国濒临大海,但当地人却不知道海水可以制“盐”,他们只会从山中采掘劣质的岩盐。郑和便派出海盐制盐工匠,现场传授制作海盐的工艺技术,直到当地人见到由自己亲手烧制出的白花花、亮晶晶的海盐为止。仅此一项用海水制盐事例,即令人沦浃肌髓,文明的自然生发是漫长的,但文明成果的传递则只在瞬息之间。因此,许多外国考古与历史学家认为,明代的中国不愧为世界文明的引领者。</p><p class="ql-block"> 郑和远洋船队的翻译官马欢在其所著的《瀛涯胜览》一书中,例举了许多大明王朝与西洋各国友好往来、平等贸易互换的事例,如:在《瀛涯胜览-占城国》篇中记录了该国酋长欢迎郑和正使到来的盛况:“他番宝船到彼,其酋长头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镯,足穿玳瑁履,腰束八宝方带,如妆塑金刚状。乘象,前后拥随番兵五百馀,或执锋刃短枪,或舞皮牌,捶善鼓,吹椰笛壳筒。其部领乘马出郊迎接诏赏,下象膝行,匍匐感沐天恩,奉贡方物。”</p><p class="ql-block"> 在《瀛涯胜览-爪哇国》篇中,记载了贸易与货币換算的细节:“番人殷富甚多,买卖交易行使中国历代铜钱。……升斗之法,截竹为升,每升为一姑剌,该中国官升一斤。……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并麝香、花绢、纻丝、烧珠之类,则用铜钱买易。”</p><p class="ql-block"> 在《瀛涯胜览-古里国》篇中,对彼此贸易平等互換的过程作了有趣的描述:“若宝船到彼,全凭二人为主买卖。王差头目并哲地、米纳几即书算手、官牙人等,会领宗大人议择某日打价。至日,先将带去锦绮等货,逐一议价已定,随写合同价数各收,毫厘无改,分毫无差。” </p><p class="ql-block"> 仅从以上几段记录,即可以看出郑和率领的出访使团和西洋各国的交往,完全是本着彼此尊重,互通有无,自愿平等交易的原则。</p><p class="ql-block"> 彼时,郑和远洋船队每一次下西洋,都会将随船携带的银元、铜钱、瓷器、丝绸、茶叶、名贵中药材、铜器和铁器(包括铁制农具)等生活物资和生产资料,一部分作为礼物赠送给所到国,一部分在互市中换回西洋异域的明月之珠、鸦鹘之石、沉南龙速之香、麟狮孔翠、樟脑薇露、珊瑚瑶琨等奇珍异物。在彼此礼尚往来、互惠互利的贸易活动中,即让中华文明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在西洋各国播撒生根,也让异国的文明不断地为我华夏民族所吸纳。</p> <p class="ql-block">  郑和远洋船队七下西洋的壮举,不仅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遗闻逸事。这些流传已久的遗闻逸事,既展示出郑和个人的人格魅力和智慧,也为后世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和历史启示。仅举几例如下:</p><p class="ql-block"> 例一,相传,在满剌加国有一种海鱼,当地人取名叫“郑和鱼”。</p><p class="ql-block"> 一次郑和远洋船队航行到满剌加国附近海域时,郑和乘坐的宝船因触礁,船被撞了一个洞,海水涌入,郑和急忙向“天妃”(海神妈祖)祷告,顷刻间,一条大鱼游进洞里堵住了洞口。宝船得以安全抵达满剌加国港口后,郑和命属下抓住这条脊背上留下条条伤痕的鱼,将其重新放入海中。从此,当地人见到鱼背上有条条指痕的鱼(即纹鲈),便亲昵地称其叫“郑和鱼”,并告诫孩子这种鱼不许捕捉,不许垂钓,更不许买卖,因为它是“三宝公鱼”。</p><p class="ql-block"> 例二,一次,郑和远洋船队航行至麻林迪国附近海域时,突然遭遇飓风,船队中有几艘船被飓风海浪吹离编队,并因“舵失针迷"导致这几艘船相互碰撞后沉没。几十名落入海中的水手奋力与风浪博击后,终于游到岸边。他们将一艘尚未沉没的船上的粮食和生活用品搬上岸,准备在附近的一个岛上长期居留。当时,麻林迪国的酋长提出一个允许留在该国的条件,就是请他们帮忙除掉本地山上一条吃人的巨蟒。出生于武术世家的水手李企龙挺身而出,上山寻蟒除害成功。这样水手们总算能留下来避难。据说,后来有的水手还在当地娶妻生子,绵延子嗣。所以,迄今在麻林迪国(今肯尼亚共和国)还留有中国水手后裔居住地一一“帕泰岛西尤村”。</p><p class="ql-block"> 2004年9月,居住在帕泰岛西尤村的一位名叫姆瓦玛卡-沙里夫的小姑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肯尼亚共和国大使馆郭崇立大使寄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她在信中写道:“亲爱的大使先生,我是中国航海家郑和属下一名水手的后代,是半个中国人。我即将高中毕业,想替我的祖先回遥远的中国看一看,您能否为我提供一些帮助.......。”</p><p class="ql-block"> 郭崇立大使接到来信后,十分感动。于是他特别邀请了肯尼亚共和国国家博物馆的考古与历史学家,一同前往帕泰岛西尤村探望姆瓦玛卡-沙里夫一家人。</p><p class="ql-block"> 看到郭崇立大使专程前来探望,姆瓦玛卡-沙里夫年迈的母亲热泪盈眶地感叹道:“几百年了,终于有人从中国来看望我们了!”姆瓦玛卡-沙里夫的母亲是中国水手的后裔,在她家里珍藏着能证明她是中国水手后裔的唯一物件,就是祖先在600年前留下来的一只明代清花瓷碗。据考证,如今在西尤村仅剩下姆瓦玛卡-沙里夫一家人是中国水手后裔。</p><p class="ql-block"> 之后,在郭崇立大使的积极帮助下,2005年7月,18岁的姆瓦玛卡-沙里夫,收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邀请她到中国南京中医药大学公费留学的消息,使她终于实现了代祖先回故乡南京看一看的夙愿。</p><p class="ql-block"> 例三,郑和远洋船队在第七次下西洋,返航至科科海峡时,突遭狂风暴雨袭击,致使水军将领赵旺等人乘坐的一艘战船不幸触礁沉没,落入海中的一百多名水手凭借良好的水性,逃生到了海边的“卜国”(今缅甸联邦共和国西部地区)。</p><p class="ql-block"> 幸存下来的水手们从此安居在卜国。日久年深, 唯有从小就生活在南京,并当过南京府军卫卒(皇家御林军)的水军将领赵旺,虽身在异国,但思乡之心却与日俱增。根据当时的自然环境和条件,若想从海路返回祖国已决无可能,只能想方设法从陆路回国。经过多次地理探查,他终于探明卜国有一条崎岖的山路可以通往中国云南的“八百大甸”(大明王朝在此设宣慰使司)。在经过一番精心准备后,赵旺与两名同乡属下悄悄从卜国出发,一路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经云南八百大甸入境,辗转贵州、湖北等地,历经千辛万苦,历时两年多时间,长途跋涉28000多公里,最后终于回到已阔别了18年之久的故乡南京。</p><p class="ql-block"> 1448年8月(明朝正统十三年),回到南京的赵旺等3人应诏赴京觐见明英宗朱祁镇皇帝。叩见皇帝后,3人将从卜国带回来的紫檀香、紫檀香、‌交章叶、‌扇失、‌敕勒叶纸等物‌献上,并详细地向朱祁镇皇帝禀告了从海上遇难后的死里逃生、流落异国、顽强生存,到毅然决然徒步返回祖国的艰辛过程,朱祁镇皇帝听后深为动容,当即颁令赐新衣、宝钞,并下旨安置3位爱国忠勇之士在南京“大报恩寺”出家为僧(明朝时期能在大报恩寺出家,被视为一种至高无尚的荣誉),安度晚年。</p><p class="ql-block"> 以上所举的例子,着实令人思绪万千,感慨感叹不已,难怪曾经六次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家周闻会在自己的墓志铭上这样写道:“西洋诸国去中华数千万里,鲸波弥漫天日,遐荒绝域,冒险履危”。</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知,当年郑和远洋船队七下西洋之旅,是何等波澜壮阔!是何等艰苦卓绝!</p> <p class="ql-block">  1947年(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以明成祖朱棣、明宣宗朱瞻基两位下西洋活动的倡导者的年号,以郑和为首的几位著名航海家和其他相关人物姓名,来命名南海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诸多岛礁。例如:以皇帝年号命名的“永乐群岛”、“宣德群岛”,分别指位于西沙群岛的西、东部两组群岛;以人物姓名命名的“郑和群礁”、“尹庆群礁”、“马欢岛”、“费信岛”、“景宏岛”、“晋卿岛”、“道明群礁”、“杨信沙洲”等归属南沙群岛的岛礁。</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95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对“马家花园”进行了全面修缮与复建,并将该花园更名为“太平公园”。 </p><p class="ql-block"> 1985年,在举办纪念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 580 周年活动之际,南京市人民政府在“郑和府邸”遗址地新建了“郑和纪念馆”。同时将太平公园改名为“郑和公园”。</p><p class="ql-block"> 1983年、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命名的124个国际海底地理实体中,涉及郑和等航海家姓名的有“郑和海岭”、“巩珍海丘群”、“巩珍圆海丘”等。</p><p class="ql-block"> 2002年,美利坚合众国《生活》杂志在全球范围内评选1000年来百位世界伟人,中国有6位伟人入选,郑和名列前茅。足见,航海家郑和在国际上的威望和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2006年,津巴布韦共和国在首都哈拉雷举办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展览。</p><p class="ql-block"> 2012年11月,南京“郑和之墓”(即郑和衣冠墓)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项目遗产点之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p><p class="ql-block"> 201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相关部门出版的《南海地质地球物理图系(比例尺1:200万)》标注的南海海底地名中,以郑和等航海家姓名命名的地名有“马欢海丘”、“费信海丘”、“尹庆海山”和“景宏海山”,此外,还有以郑和远洋船队的船只类型命名的“宝船海丘”、“战船海丘”、“水船海丘”和“长宁海丘”等。</p><p class="ql-block"> 中国出版的《‌南海地质地球物理图系(比例尺1:200万)》‌所标注的南海海底地名,既体现了中国在文化和科技方面的软实力,‌也提升了中国在海底地名领域的国际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2019年1月15日,“郑和下西洋图片展”在法国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总部隆重开幕。</p><p class="ql-block"> 显而易见,伟大的和平使者、外交家、航海家郑和,不仅是南京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世界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郑和,这位世界航海史上的先驱,以智慧为舵,扬起和平的风帆,缔造了世界航海业发展的里程碑,厚植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底色与民心基石,书写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友好交往的千古佳话。</p><p class="ql-block"> 拙文至此,以笔者一得之见,对于被称誉为中华文明的传播者、推动者、大明王朝第一航海家的郑和来说,用任何语言来赞美他,都将显得苍白。于是,浅见寡识、言辞匮乏的笔者,只能“托物言志”的借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文先生说过的一段赞誉郑和的感言,来寄托对名垂千古的航海家郑和的崇敬缅怀之情!同时,亦将孙文先生这段字字珠玑的感言作为本篇拙文的结束语。孙文先生曾这样感叹道:“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26日拙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