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豆汁儿是老北京独具特色的传统小吃,根据文字记载有300年的历史。据说早在辽宋时期就已在北京地区盛行,食界有一句话:“不会喝豆汁儿,就算不得北京人。”</p><p class="ql-block"> 豆汁儿是以绿豆为原料,将淀粉滤出制作粉条等食品后的剩余残渣进行发酵产生的,呈灰绿色,豆汁儿养胃、解毒、清火,是一种保健抗癌食品。虽然豆汁儿是好东西,但是由于它的味道很特别,是一股酸腐的气味,所以一般人很难接受。我的一个朋友形容豆汁儿还没有酸菜汤好喝。这就是豆汁儿最具魅力、也最令人叫绝的地方,不爱喝的说是像泔水,酸臭,爱喝的说,别的东西不能有这个味儿——酸香。</p> <p class="ql-block"> 散文家汪曾祺在《豆汁儿》里曾写道,北京的老同学请他吃了烤鸭、烤肉、涮羊肉后,问他敢不敢喝豆汁儿,并警告说,“喝不了,就别喝。有很多人喝了一口就吐了。”没想到汪曾祺端起碗来,几口就喝完了。那同学问:“怎么样?”他说:“再来一碗。”豆汁儿就是这样,小心地尝一口,咽下去,似乎有一点点酸,再来一口,咦,有一点发酵的味道,又一口,哇,味道醇香!有点象老北京的臭豆腐,又有点象榴莲,闻起来臭吃起来香,久吃还会上瘾。</p><p class="ql-block"> 我老公就很喜欢喝豆汁儿,我们每次去市里,只要有功夫,不管顺不顺路,都会去牛街的清真老店“宝记”去买点豆汁儿带回来。那里每天上午都有新鲜的豆汁儿卖,去晚了还买不着,来买豆汁儿的大都是北京人。豆汁儿按袋卖,一大袋5斤,8元一袋,合不到2元一斤,我们每次会买上个五六袋,直到拎不动为止。有一次,我拎着几袋子豆汁儿从店里出来,迎面碰到两个人,一男一女,那女的一张嘴是外地口音,她说,“你看,人家买那么多豆汁儿,一定很好喝。”我听了心里暗暗发笑,这号称“黑暗料理”的老北京豆汁儿可不是人人都能喝上口儿的。</p> <p class="ql-block"> 我因为豆汁儿还闹过一次乌龙事件。那是好多年前了,有一次,在我上班的必经之路上新开了一家早点铺,门口的黑板上用白粉笔写着“豆汁、焦圈”,我象发现了新大陆,虽然我不爱喝豆汁儿,但我知道豆汁和焦圈是绝配。于是我回家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老公,可是第二天当我满怀欣喜地带他去品尝时却傻眼了,因为服务员端上来的是一碗白豆浆,我问老板,“这就是你们卖的豆汁儿?”老板回答,“对呀,豆浆不就是豆汁吗”?所以梁实秋在散文《豆汁儿》中写道,“豆汁下面一定要加一个儿字,就好像说鸡蛋的时候鸡子下面一定要加一个儿字,若没有这个轻读尾的语气,听者就会不明白你的语意而产生误解”。</p><p class="ql-block"> 别看是一杯小小的豆汁儿,它还能折射出人生大道理。杨绛先生在散文集《豆汁记》中就以豆汁儿为载体,借助五味杂陈的味觉体验,勾勒出生活的种种滋味,展示了一种淡然从容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令人回味悠长。仿佛一杯豆汁儿,略带酸涩、清爽、浓烈,每一口都是对生活的品味和思考。杨绛先生写道,“在苦中,找到了生活的坚韧;在酸中,品味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在甜中,感悟了生活的美好和温暖;在辣中,感受了生活的挑战和激情;在咸中,感悟了生活的厚重和深邃。” </p><p class="ql-block"> 既然老北京豆汁儿在一些大人物的笔下有如此之大的魅力,是不是我也应该鼓起勇气,去试着接受它呢?因为作为北京人,不会喝豆汁儿,真的是差点儿意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