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拐点(王祖文)

王祖文:散文作家民俗学者

<h1> <b><font color="#39b54a">  人生的拐点 </font></b><br><br> 王祖文<br><br> 我的职业生涯就要走向目的地了,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人问我,这辈子干税务后悔不?我会真心回答:不后悔!<br><br> 既然不后悔,得有个说法。而且这种说法需要一些支撑:一方面是外在成果的支撑,另一方面内在的心理自洽的支撑。将二者归结为一体:自己得到的、为社会奉献的都是自己所能接受的。<br><br> 有了这样的认知,我就想到了我当初的面对人生拐点的选择,现在回望起这种选择来,人生的感慨绝不轻飘。</h1> 时光拉回到上世纪1988年6月份。我是我们延大中文系八四级二班唯一一个没有参与毕业照合影的同学,提起这个事我还是非常遗憾的,我是一个不太在乎人生仪式感的人,但人一旦上了年龄,回望既往,突然,感觉有些人生仪式真是必须的。我之所以缺席,是因为我提前获悉我要分配到我原籍陕北子洲,如果回去,我连县城中学都进不了,要到乡镇中学,这个我真是接受不了。我在这个时间段,已经跑到宁夏去了,想在那边看能否谋求发展。 后来,真正是跑了大半个中国,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他人的帮助,我于1988年年底正式在陕西铜川市陈炉税务所报到上班。<br><br>  这个时间点对我是非常敏感的。这种敏感在于因为当时拍板的主要负责人外出,导致在接收我的问题上整整搁置了半年。所以我的“入口”成本是有些沉重的,在等待接收的时段里,我甚至当民工背石头维持简单生活。尽管如此,我依然是不后悔的。毕竟,在那个年代,税务上由于它自身的垂直管理,进个人还是有困难的。<br><br>  时光如梭,一晃36年就过来了。一晃就到了退休的时候。这个时候回首职场还真有点滋味和厚度的。关于我的职场生涯,我用三句话就可以概括:一是我职场的一半时间都基本是与从事文案工作有关,基本上发挥了我的文字专长;二是我从事了7年税收经济分析工作,10多年税收科研工作,推出了上至省长批示、下至智库观点进入市长报告等多项成果;三是工作经验被“学习兴税”平台、《上海税务》两次介绍,在系统内有一点影响。影响了一些人、推动了一些事。<div><br>  回望职场,我对职场尾声7年的工作成绩非常满意:因为我有20篇着眼全省经济分析建议被省委、省政府采用。这样的果实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br></div> 当然,我还有工作之外的精神文化成果。有500篇纸媒散文面世。有社会荣誉:获过终南文学奖,是陕西能源化工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应邀给国家神东煤炭集团公司等外地单位授课,同时我主动辞去了一些地方社会职务。<br><br>  处在当下、面对这样的颗粒成色,我想到了我人生的拐点,想到了1988年夏天一直到冬天的那次人生的艰难选择。我常说:人生有些事的正确与否、值得不值得、意义价值如何、成功不成功,往往需要几十年后才能看得清楚。<br><br>  是的,当初,背井离乡选择税务,我自己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人生以什么样的方式展开、能达到什么样的人生高度,真的,完全一概不知道。<br><br>  我的大学时光与经历有些特别:1984年9月--1988年7月我在延安大学中文系就读。在大学时代,我就尝试在上海《中文自修》刊物发表了一些文学赏读类文章,大学四年,主攻现代文学、两次考研未成,但寒暑假也用以阅读现代文学作品,可以说在求知上真是几乎没有虚度一天。<br> 几十年后,我时常自问:大学四年的苦学与自己后来从事的税务工作基本没有关系,是不是这四年的苦白下了?面对这样的自问:我感觉这个问题还真不能简单回答,更不能说没有关系。我大学期间春节都一个人在学校度过,偌大一个校园,留在学校过年学习的学生大概只是10人左右。四年就是这样过来的。<br><br>  当然,大学直接知识参加工作后确实是用不上的,现代文学与税务确实没有关系。但冷静看来,我后来的成果与大学期间的努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首先,从精神源头上说,四年大学自加压力的吃苦精神、勤奋精神的形成对我日后职场的吃苦、勤奋起了很大作用,这种精神养成、习惯养成、心理养成是大学给与的。其次,文字功夫、文章写作这种基础能力应该是大学初步形成的。有大学的这种基本功垫底、才能顺应工作、才能出一批成果。同时。我在本职工作之余,在散文、民俗方面出了一批纸媒成果,这个恰恰与大学期间的作品阅读有直接的关系、与大学期间形成的独立思考有一定关系。<br> <p class="ql-block">  我这些年在一个人口、经济体量极其有限的环境里推出了一批着眼全省经济的成果,我个人感觉这与我大学期间的精神准备、勤奋习惯、超越自我的毅力、文字功夫有极大关系。用一句话说,类似长跑,越到后面,耐力越足、劲头越大、速度越快,这种比较优势恰恰是与大学的自我努力有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以,一个人的成长史与他的阅读史、精神准备史、勤奋习惯史、独自思考史密不可分。如果单纯从表面看,说自己后来从事的工作与大学学的专业没有关系,这个显然是不正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细细品味,一个人的精神高度、思想高度、成果高度恰恰与其一路行进过来的每一粒汗珠、每一个脚印、每一次阅读、每一次动笔都有一定的关联。这种关联有的是实质性的,有的则是气质性的、风格性的。我感觉认识只有达到这样的高度,所谓的母校之“母”的影响、价值、意义才能更好体现出来,如同母亲的影响、如同家乡母体土地环境对一位作家的影响。</p> 我非常庆幸36年前,即1988年那次偶然的人生拐点的职业选择。因为正是这种没有深度意识的职业选择成就了今天的自我,当然,人生不能假设,假如我当年从事语文教学,我也许是在教育的平台上成就自我,<font color="#ed2308"><b>我当然不需要也不能薄教育厚税务,因为每一个行业、岗位的奉献者只要干出成绩都是值得致敬和喝彩的,这才是正确的有厚度的成功观</b></font>。我有三个点是自豪的、幸运的、满意的。<font color="#167efb"><b>一是我赶上了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好时候,我参与的税务工作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作用越来越凸显;二是我的职场人生最大的收获:我明白了财政、税务是怎么样深度影响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运转。这种明白让我真正懂得了职业使命、职业担当、职业作为与纳税人、缴费人,与国家、与社会的深度关联性;三是我利用自己所学、所思、所长用智库建议服务省市领导,先后有上百篇左右的建议采用,直接服务领导、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而且这种服务做到了岗位、职业的增值。</b></font>感觉内心是踏实的,我没有辜负这个行业、我对得起自己的每一个脚印、流下的每一滴汗水。我离开职场时我是快慰的,不后悔的!<br><br> 人生的拐点,在起始时,是那样的不经意,那样的偶然,甚至是那样的随意,但是,当走到职场的终点时,这种感触却又是那样的不轻飘、甚至有些明显的质感和厚重。我真不后悔这样的拐点选择、我当然也不后悔行进道路上的每一次看似无用的付出,当然这种付出是不止十次八次把自己感动的一塌糊涂。我庆幸我赶上了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好时代。我也庆幸我工作在一个包容性强、能干成事的铜川这样的城市。因为时代、环境共同促成我的这种感慨的独有的厚重、绵长与醇厚的滋味。<b>(文中照片除表明外,有的来自互联网,其他来自子洲摄影家常波先生,一并鸣谢!)</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