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大樸居士——酆耀國簡歷</p><p class="ql-block"> 酆耀國,天津人,雅號大樸居士,又號北斜邨人。大學本科畢業,漢語言文學學士。自幼喜畫,六十年代初有幸師從穆仲芹先生、張延龄先生、朱欣根先生學習國畫花鳥、素描水彩、國畫人物。一九七八拜書畫大師梁崎先生為師,學習書法和花鳥畫。後來又按先生的指教自修了山水畫和指畫。曾長期從事書畫教學工作,一九九九年一月與友人合辦書畫展,作品廣受歡迎,遠播海內外。</p> <p class="ql-block">忘言齋教学稿·山水畫稿·序</p><p class="ql-block"> 我雖曾有幸隨恩師梁崎先生學書畫,但主要以學寫意花鳥畫為主, 並沒有機會直接從先生學山水畫,那麼我的山水畫是否“無師自通”、 完全靠自學? 非也。我當時經常到先生家拜訪,幾乎無話不談,因此 也曾向先生問過山水畫的學習門徑,先生很明確地說“初學山水,以 從四王入手為宜,他們的技法全面,而後上溯元四家。”當時山水畫 風流行石濤、八大,先生自己也喜歡“四僧”,尤其喜歡髡殘,但是 先生卻諄諄告誡初學山水以四王為好,我當時很不理解,因為當時書 畫界還在批判四王,說他們因循守舊,沒有創新精神。後來,當我開 始畫山水畫時,才明白先生的指教是有道理的。 1995 年夏開始我女兒和兒子先後上考上大學,經濟負擔驟然加重,我一邊上班,一邊不得已走上靠書畫謀生之路。雖然我一直固執 地認為藝術不應該和孔方兄靠得太近,最好保持痴迷於藝術的初心, 否則它不可能給你帶來真正的快樂。此時也只好拉下臉皮去教學生、 賣畫了! 現在回想起來,生活的重壓對學習卻極有好處,那時為了生 活,每天必須畫很多畫,不會就學,邊教邊學,教學相長,那一時期 確實進步很快。1996年我剛開始賣畫不久,有朋友找我,說山東有 人要山水畫,他應付不過來,四尺整張每張200元,他可能嫌錢少, 問我能不能接。我如實告訴他,我雖然對山水畫並不陌生,但畢竟沒 有正式畫過。他說邊幹邊學嘛!我知道他在山東很吃得開,他肯定心 裡有底,也就答應下來了。這時我想起梁崎先生的話,“從四王入手”, 我問,“畫四王可以嗎”,他說“當然行”。此時批判四王之風已過,對四王有了新的評價,《四王畫冊》也已出版,我不由得從心裡佩服 梁崎先生果然有先見之明。就是這十張四尺整張“四王山水”奠定了我的山水畫基礎,所以在後來開班教山水畫時也就應付裕如了。這就是我學山水畫的過程。可惜的是當時梁崎先生已經作古,無法向先生當面請教了。 我教學生,有一個原則:自己的經驗教訓,一定知無不言,毫無保留,自己走過的彎路也不希望他們再走,以期我的學生能青出於藍 而勝於藍。我深知想得到一點真知需付出許多辛苦,取法乎上,僅得 乎中。為師者先須明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人一杯水,自 己先須有一桶水。所以開課之先必須先備好課,為上好山水課,我曾 翻閱了許多古今山水畫資料,為學生提供的範畫都是從古今大量圖片 資料中精選出來的、最具代表性的。我要求學生畫一張要有一張的收穫。勤動腦、少動手,花最小的精力學到盡可能多的東西。學生家長 把孩子交給我,我必須對孩子負責。我不敢說自己的教學方法是最好 的,但是確實是為孩子們盡心盡力了。 我的心得是:想學好山水,不能急於求成,必須先打好傳統的底子,從臨摹技法全面的清六家開始,而後上溯宋元諸大家,旁及明清 名家,借以熟悉山水畫筆墨、章法,適當的時候開始學習寫生,體會“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真意,集諸家之長,成一家之言。如此才 能畫出真正具有中國味的山水畫來。千萬不可隨便用剛學到的一知半 解的西畫技法去搞所謂“創新”。須知,搞中西結合,你首先要成為 中西兩方面的專家,才有資格談中西結合!初學者切不可好高騖遠, 更不可不懂裝懂,充大尾巴鷹!為學之路無捷徑可走,一分努力,一 分收穫,願與諸君共勉!</p> <p class="ql-block">忘言齋教学稿・山水畫稿·樹譜·樹幹畫法</p><p class="ql-block"> 我的山水畫課徒稿曾經參考古今許多圖片資料,《芥子園畫傳》是其中之一。“芥子園”是清初名士李笠翁的金陵別墅名,《芥子園畫傳》编成於清康熙年間,流傳甚廣,二百年來,受惠於此書的畫家很多。初刻本為五色套印,極精美,可惜至清末光 緒年原書幾經翻刻已模糊不清。於是海上名畫家張熊(字子祥) 的高徒巢勳的臨摹本應運而生,此即流傳至今的本子。1960年 人民美術出版社影印出版了此書,1978年應社會要求再版。我買到的即此再版本。 解放以後由於極左思潮影響,對此書評價並不高,甚至反對初學者以此為範本。我曾就此請教恩師梁崎先生,先生說:“這簡直是數典忘祖!過去學畫的許多人都得益於芥子園,比如齊白石就是畫芥子園起家。”其實這種極左思潮流毒甚深,至今仍有人動輒以所謂“畫譜氣”批評堅持傳統畫風的作品。中國畫的學習,自古以來就是從臨摹入手,有範本總比沒有好,初學者切不可信手胡塗亂抹。 除《芥子園畫傳》外,解放後曾經出版過的古畫譜還有多種, 山水方面如《古今名人畫譜》、《晚笑堂畫傳》,近代出現的《三 希堂畫譜大觀》、《馬駘畫寶》等均可參考。</p> <p class="ql-block">忘言齋教学稿·山水畫稿·樹譜·樹葉畫法 </p><p class="ql-block"> 山水畫除意境外,首重筆墨。有好景而無好筆墨則不足觀。李白 登岳陽樓見崔顥詩,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有詩在上頭”是說面對岳陽樓的勝景,一時找不到更好的語言;筆墨是中國畫的語言,找不到適合的筆墨,縱有好景也枉然。故“筆墨等於零”之論不敢苟 同。前代畫家關於筆墨的論述極為豐富,學習山水畫既要悉心研究前人的畫跡,也要研究前人的畫論,尤其是關於筆墨的論述。 山水畫涉及的筆墨比較豐富多樣。用筆主要有勾、皴、擦、染、 點。勾、點主要用中鋒,皴、擦、染、以側鋒為主。其中皴法最為豐 富:按用筆規則,大致可分為線型皴法、面型皴法,點型皴法三大類, 也有幾種類型混合的皺法。線型皴法如長、短披麻皴、解索皴、荷葉 皴、卷雲皴、鬼面皴、牛毛皴、折帶皴等;面型皴法如大斧劈皴、小斧劈皴、刮鐵皴等;點型皴法如雨點皴、豆瓣皺、釘頭皴、米點皴(又 稱落茄皴)等;混合型的如混皴、泥裡拔釘皴、拖泥帶水皴等。 墨法變化也很多,墨分五色:乾、濕、濃、淡、焦;墨法運用有 多法,黃賓虹先生總結為濃墨法、破墨法、積墨法、淡墨法、潑墨法、 焦墨法、宿墨法七種方法,相互為用,變化無窮。墨法變化關鍵在於 用水,限於篇幅,不拟細述。 筆墨功夫不經多年磨練難達上乘,不學根本難以入門。本教學稿 意在通過樹法、石法、水口、點景等練習,使學生逐漸掌握山水畫基 本筆墨技巧,為逐步深入打下堅實的基礎。實踐證明教學效果是好的。</p> <p class="ql-block">积墨胡椒点</p> <p class="ql-block">介字点火字点</p> <p class="ql-block">平头点</p> <p class="ql-block">仰头点垂叶点</p> <p class="ql-block">米氏乱笔点法</p> <p class="ql-block">杂树画法</p> <p class="ql-block">黄镇树画法</p> <p class="ql-block">夹叶法</p> <p class="ql-block">忘言齋教学稿·山水畫稿·樹譜·各種樹畫法 </p><p class="ql-block"> 樹木的畫法是一幅畫的風格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一幅畫,章法定下來以後,首先下筆之處往往在樹木。畫樹,除一般通用的畫法外,有成就的大家往往有自己的獨特畫法,所以《芥子園》 樹譜列舉了許多家樹法。 I中國山水畫整體上是寫意的,樹木的種類很多,除少數幾種外,大多只是畫法上有分別,遠樹和近樹有分別,種類上無分別。 從樹的種類上分,除松、柏、柳、梧桐、芭蕉等極少數外,皆以“雜樹”概括之。大多不染色,需染色的往往用小筆勾勒出“夾葉”。這裡給大家介 紹幾種山水畫的松、柳、梧桐、梅等樹的畫 ,供參考。松葉畫法有球形、扇形、麥穗形等的分別。柳 樹有垂柳、朝天柳的不同,畫時要引起注意。</p> <p class="ql-block">松树画法</p> <p class="ql-block">髡柳画法</p> <p class="ql-block">柳树点叶法</p> <p class="ql-block">垂柳画法</p> <p class="ql-block">梅树画法</p> <p class="ql-block">梧桐树画法</p> <p class="ql-block">忘言齋教学稿・山水畫稿·樹譜·遠樹畫法 </p><p class="ql-block"> 中國傳統山水畫講究小中見大 咫尺千里。南朝·宋·宗炳《畫山水序》:“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遠。” 可謂精煉地概括了中國傳統山水畫的這一特點。但是要做到並不 容易,這其中涉及許多問題。首先是如何觀察,還有如何表現。 先說觀察,如果按照西畫的觀察法,我們只能見到視力所及的景物,而且觀察點固定不變,稱為“定點觀察法”,或稱“焦點透視法”,畫家只能照眼前所見去表現,與照相機功能無異,當然既不可見“千仞之高”,也不能“體百里之遠”。即使有了望 遠鏡,高性能望遠鏡頭、廣角鏡頭,由於視點固定,我們仍然不 能同時觀察如此廣闊的景物。由於取景範圍狹小,所以只能表現 局部,不能勾畫全景,畫家的主觀能動性很受限制,因此當照相機出現以後,這種照抄自然的觀察法和表現法也走到了盡頭。好 在我們的祖先早就有了解決方法。 中國傳統山水畫的觀察法是非常靈活的“散點透視法”,或稱“三遠透視法”。宋朝著名畫家郭熙的畫論《林泉高致》總結三遠法:“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當然還有一些別的說 法,共同點是不定點觀察。表現方法上,中國畫家和西洋畫家有 根本的不同。中國畫家從來不滿足於表現眼前所見的表面現象, 而是要畫出畫家在現實感受基礎上的理想化的“胸中丘壑”,為達此目的,畫家要作很多功課,不僅要向自然學習(外師造化), 還要不斷錘煉內功(中得心源)。 在具體畫法上,前人總結了許多經驗可供我們參考。如唐代著名的詩人、大畫家王維在《山水論》中說:“凡畫山水,意在筆先。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隱隱如眉。遠水無波,高與雲齊,此是訣也。”“要分遠近,遠山不得連近山,遠水不得連近水。”這裡告訴我們畫中景物要合乎 比例,還要合乎近大遠小的透視關係,還要合乎近清楚、遠模糊的等自然規律。動筆時應引起充分注意。</p> <p class="ql-block">米氏远树画法</p> <p class="ql-block">远杂树画法</p> <p class="ql-block">远丛树画法</p> <p class="ql-block">远柳树画法</p> <p class="ql-block">远柳画法</p> <p class="ql-block">胡椒点远树画法</p> <p class="ql-block">忘言齋教学稿·山水畫稿·石譜·勾法練習 </p><p class="ql-block"> 山水畫的主要構件是山、水、泉、林、路,山主要由土、石 構成,而引人入勝者,石也。“五岳歸來不看岳,黄山歸來不看山。”設想,若五岳、黃山無石,崇山峻嶺則無從來,只是土山則不足觀。所以古來山水畫家皆看重畫石,而山坡上的雜草蕺樹往往不做過細的描繪,僅以點、染法簡略處理。</p><p class="ql-block"> 畫石法主要有勾、皴、擦、染、點等方法,清人方熏論畫:“丘壑之妙,勾勒之妙也。”古人說:勾之行止即峰巒之起跌。所以好的勾法不僅足以顯示石之輪廓,還能顯示石之立體感,多 做勾勒練習可以有效提高初學者筆下的表現力。為此我為我的學 生安排了較多的勾勒練習。</p><p class="ql-block"> 勾勒法經常和皴法、擦法、染法、點法結合,隨勾随皴,隨勾随擦、随勾随染、隨勾随點,正式創作時往往交互為用,靈活多變,不必拘泥。畫石一般程序是先勾,然後皴擦,但亦可先皴擦後勾勒,初學者應知變通,靈活運用。但是剛入手時,以先做勾勒練習為宜。</p><p class="ql-block"> 勾勒用筆法,中鋒、側鋒交互為用,突出一“活”字。古人論筆法貴用中鋒,但若功力不夠往往容易形成“板、刻、結”, 畫面無生氣。適當用側鋒可以豐富表現力,也要筆能勒得住,否則易成“描、塗、抹”流俗,畫面會顯得單薄乏力,無厚重之氣。初學者若能兼習書法,自能體會其中奥妙。</p> <p class="ql-block">忘言齋教学稿·山水畫稿·石譜·皴法練習</p><p class="ql-block"> 皴法是中國山水畫最重要的技法,畫家的獨特给畫風格集中體現在皴法上,畫家水平的高下往往可從皴法反映出來。因此古來山水大家都十分重視皴法的探索與錘煉。</p><p class="ql-block"> 所謂“皴”,原指皮膚遇寒開裂的狀態,引申為畫法,用以 表現山石樹木的紋理結構,或稱肌理。古人稱:“欲顯其脈理及陰陽背向,則用皴法。”歷代山水畫家創造、積累了豐富的皴法 經驗,據記載至今已有皴法三十餘種。這些皴法並非古人憑空杜 撰出來的。流傳至今的皴法,主要是畫家從自然山川的形貌肌理特徵得到啟示,通過概括、提煉、藝術誇張,從而創造出適合表 現某時某地山水的皴法。此即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當然,也有後代畫家據已有成法所做的改進、推演的衍生法。 現存常用皴法大致可分為:以線為主、以面為主、以點為主三大類。 以線為主的有長、短披麻皴;解索皴;荷葉皴;折帶皴;雲頭皴等。 以面為主的有大、小斧劈皴;馬牙皴;拖泥帶 水皴;雨淋牆頭皴(即長斧劈皴);刮鐵皴等。 以點為主的有 釘頭皴;雨點皴;芝麻皴;豆瓣皴;米點皴(也稱落茄皴)等。</p><p class="ql-block"> 受明代畫家董其昌(1)“畫分南北宗”(2)之說影響,過去,山水畫家多崇拜南宗畫家,五代畫家董源(3)及弟子巨然(4)所創披麻皴等皴法備受推崇,而唐·李思訓(5)、南宋畫家李、劉、馬、夏(6)所代表的北宗畫法受到貶抑,流傳頗少。此風 流行二百多年,其實非常片面。 皴法的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唐代山水“空勾無皴”,五代前後開始出現皺法。董源所創披麻皴、雨點皴適合表現有植被的、土質鬆軟、紋絡較長的土山,南方多有此類地貌,董、巨為代表的“南宗”畫家長期生活在南方,他們所畫的山水,多用披麻皴等皴法。生活在富春山附近的黃公望(7) 學董、巨,其代表作《富春山居圖》也主要用披麻皴畫成。而以石山為描給對象的“北宗”畫家,着重表現石山的陡峭和山石的堅硬質感。南方的典型 天氣是“潤含春雨”,北方的典型天氣是“乾烈秋風”,畫法理當 不同,應該說南北畫家各有所長,不宜強分優劣。以佛教禪宗分 南北宗比附山水畫分南北宗也牽強附會。 比董其昌稍晚一點的笪重光(8)的畫論《畫筌》說:“董巨 峰巒,多屬金陵一帶;倪黃(9)樹石,得之於吳越諸方。米家 (10)墨法,出潤州城南;郭氏(11)圖形,在太行山右。摩诘(12)之輞川,關荊(13)之桃源,華源(14) 冒雪,營丘(15) 寒林。江寺圖於希古(16),鵲華貌於吳興(17)。從來筆墨之探 奇,必系山川之寫照,善師者師化工,不善師者師縑素。”這一段是說:各家畫法都有自然的依據,善於學習的畫家不應死守前 人成法,應以造化為師。尤其是他舉了所謂“北宗”主要代表人物李唐作為典型例子,說明所謂“畫分南北宗”論並不具有公正 性。即使在此論風頭正勁的當時,也不能使所有人都信服。</p> <p class="ql-block">短披麻皴</p> <p class="ql-block">长披麻皴</p> <p class="ql-block">长线皴</p> <p class="ql-block">解索皴</p> <p class="ql-block">乱柴皴</p> <p class="ql-block">马牙皴</p> <p class="ql-block">折带皴</p> <p class="ql-block">荷叶皴</p> <p class="ql-block">大斧劈皴</p> <p class="ql-block">小斧劈皴</p> <p class="ql-block">雨点皴</p> <p class="ql-block">豆瓣皴</p> <p class="ql-block">芝麻皴</p> <p class="ql-block">米点皴</p> <p class="ql-block">[註釋]: (1)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華亭(上 海松江)人,明代著名書法家、畫家。其書法對明末清初影響很大。擅畫山水,學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講究筆墨韻致,畫格清潤 明秀,不重寫實。畫論標榜“士氣”,首倡山水畫分南北宗論,並推 “南宗”為文人畫正脈,形成崇南貶北偏見,影響深遠。 (2)“畫分南北宗”:語出董其昌畫論《畫禪室隨筆》:“禪家有南北 二宗,唐時始分;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 宗則李思訓父子着色山水,流傳而為宋之趙幹、趙伯駒、伯骕,以至 馬、夏輩。南宗則王摩詰始用渲淡,一變勾研之法,其傳為張璪、荊、 關、董、巨、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摩詰所謂雲峰石跡,迴出天機,筆意縱橫,參乎造化。” “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其董源、巨然、李成、范寬為嫡子,李龍眠、王晋卿、米南宮及虎兒皆從董巨得來,直至元四大家:黃子 久、王叔明、倪元鎮、吳仲圭皆其正傳。吾朝文、沈則又遠接衣缽。久、王叔明、倪元鎮、吳仲圭皆其正傳。吾朝文、沈則又遠接衣缽。 若馬、夏及李唐、劉松年,又是大李將軍之派,非吾曹當學也。”(3)董源:(? ~約 962 年) 五代南唐畫家字叔達,鐘陵(江西晉賢西北)人,曾任北苑副使,故人稱董北苑,擅畫水墨山水,創披麻皴法,表現江南丘陵,後人評為平淡天真。巨然學他,略有變化,世稱 董巨。對後世影響很大。 (4)巨然:開元寺僧,江寧(南京)人,五代、宋初畫家。工山水,師董源水墨山水而有發展,擅畫江南淡墨輕巒之景。南唐後主降宋後, 隨至汴京(開封),住開元寺,用長披麻皴畫山水,風格蒼鬱清潤。 後人把和董源並稱為“董巨”,為五代、宋初南方山水畫主要流派, 對後世影響頗大。 (5)李思訓:(651~716)唐畫家,字建,宗室,高宗時曾任江都令,玄宗時官至右武衛大將軍。擅畫山水樹石,受隋展子虔影響,畫“湍 瀨潺湲,雲霄飄渺”之景,畫法屬於金碧青綠山水一類,對後世影響很大。其子李昭道亦擅山水,創海圖畫法。後世稱李思訓、李昭道父 子為大、小李將軍。 (6) 李、劉、馬、夏:指南宋著名畫家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合稱為南宋四大家。四人均為畫院待詔,不屬於文人畫家。這可能也 是不被董其昌看重的原因之一。 (7)黄公望:(1296~1354)本姓陸名堅,平江常熟(今屬江蘇)人, 因過繼給黃氏為繼子改姓黃,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等。“元四 家”之首,全真道人,往來杭州、松江(上海附近)賣卜。工書、擅 畫、通音律,能作散曲。山水得趙孟頫指授,宗法董源、巨然,常在 虞山、三泖、富春一帶瀏覽、寫生、領略江山之勝。以草篆奇字之法入畫,氣勢雄秀、神韻十足,發展了董源畫法,自成一家,有“草木 華滋、峰巒渾厚”之評。對明清山水畫影響巨大。後人把他和王蒙、 倪瓚、吳鎮合稱為“元四家”。 (8)笪重光:(1623~1692)丹徒人,晚年在茅山學道,改名重光,字在辛,號江上外史自稱“鬱岡掃葉道人”。晚年屬名逸光。順治壬辰進士,工書畫,書學蘇軾,山水得南徐江山氣象,評者謂其“高情 逸趣,橫溢毫端,肥不俗、濕不涸,為石谷、南田稱賞,所著《書筏》、 《畫筌》曲盡精微,有裨後學云”。 (9)倪黄:指元四家之倪瓚、黃公望。 黃公望前文已有介紹,茲不贅訴。 倪瓚:(1306~1374)初名珽,字元鎮,號雲林子、幻霞子、荆 蠻民等,無錫人,家豪富,初奉佛教禪宗,後入道教全真教。元末義軍蜂起,遂浪跡太湖、泖湖一帶。擅畫水墨山水,宗董源法,參以荊 浩、關仝法,創造出折帶皴法畫山石,畫樹兼師李成法,畫太湖一帶景色,意境清遠蕭疏,自謂“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寫胸中逸氣”。其畫作簡中寓繁、似嫩實蒼,對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畫頗有影響。後人把他和黃公望、王蒙、吳鎮合稱“元四家”。 (10)米家:指米芾、米友仁父子。 米芾:(1051~1107)北宋書畫家,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 岳外史等。故也有稱之為“米元章”、“米襄陽”、“米海岳”的。徽宗召為書畫學博士,曾官至禮部員外郎,故人稱“米南宮”(南宮乃禮 部所在地)。因舉止癲狂,又稱“米癲”,能詩文、擅書畫、精鑑賞, 書法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合稱“宋四家”,畫山水多以水墨點染,自謂“信筆作之,多以煙雲掩映樹石,意似便已”。子友仁繼之,自稱“墨戲”,畫史有“米家山”、“米氏雲山”、“米派”之稱。 米友仁(1074~1153)南宋書畫家,字元暉,黃庭堅戲稱其為“虎兒”,米芾長子,人稱“小米”。很早即以擅書畫知名,南渡後曾任兵部侍郎、敷文館直學士,為高宗鑑定法書。善行書,山水畫發展 了米芾畫法,以水墨橫點寫煙巒雲樹,運筆草草,自稱“墨戲”,對 後世文人畫筆墨放縱之風頗有影響。 (11)郭氏:即郭宗恕:(?~977) 五代、宋初畫家,文字學家。字 恕先,又字國寶,洛陽人。曾先後任國子書學博士、國子監主簿。後 獲罪流配,旋卒。 他擅畫山水,尤精界畫,所繪重樓疊閣,頗具營 造規範,存世有《雪霽江行圖》,傳為他的作品。 (12)摩詰:即王維:(701~761)唐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開 元進士,曾官至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他崇信佛教,是唐代田園詩代表,通音樂、工書法、精繪畫,擅畫水墨山水,以破墨寫山水松 石,蘇軾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對後世文人畫影響很大。董 其昌推他為山水畫“南宗”之祖,稱“文人之畫,自右丞始”。有《王 右丞集》傳世。 (13) 關荊:即關仝與荊浩。荊浩:五代·後梁畫家,今山西沁水人, 隱居太行山洪谷,號洪谷子。擅畫山水,常攜筆進山寫生,創水暈墨 章法,作雲中山頂,能畫出四面峻厚的雄偉氣勢,是中國山水畫發展 史上有重要影響的畫家之一。有畫論《筆法記》傳世,存世名畫《匡 廬圖》傳為他的作品。 關仝:五代·後梁畫家,長安人,荊浩弟子,有出藍之譽。擅寫關河之勢,筆簡氣壯,山峰峭拔,石體堅凝,雜木豐茂,有枝無幹,時稱“關家山水”,與荊浩共稱“荊關”,與李成、范寬二人同為北宋時北方山水畫主要流派。存世《山溪待渡圖》、《闋山行旅圖》傳為他 的作品。 (14) 華源:指范寬:字仲立,性寬和,人稱范寬。華源(今陝西耀 縣)人,故以“華源”代指范寬。常往來於汴京、洛陽間。山水畫學 於李成,繼法荊浩。後移居終南山、太華山對景造意。不取繁飾,自 成一家。曰“與其師人,不若師諸造化”。以釘頭、雨點、豆瓣諸皴 法畫石頭正面,筆力雄健凝練,造勢渾厚峻拔,往往於山頂種密林,水邊置大石,屋宇染黑色,表現出秦嶺、隴中一帶地方特色。評者認為“得山之骨。”成為與荊關、李成並稱的五代、北宋間北方山水畫主要流派。對後世影響很大。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圖》(現存台北 故宮),《雪景寒林圖》(現存天津博物館)。 (15)管丘:即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畫家,字咸熙,先世為唐朝宗室,長安人,後遷居青州益都(今山束),人稱李管丘。能詩、善琴、棋,尤其擅畫山水,初學於荊浩、關仝,後常對景寫生,卓然一家。首創“卷雲皴”法,好用淡墨,惜墨如金,畫法簡竦,筆勢鋒利,擅畫平遠寒林,為五代、北宋間北方山水畫三大流派之一, 學者較多。其畫作在北宋時已很稀見,米芾甚至認為有無李成此人都 可存疑。現存李成與王曉合作《讀碑窠石圖》為宋代摹本。 (16)希古:即李唐:(約1050~?)南宋畫家字晞古河陽三城(今 河南孟縣)人。徽宗朝入畫院,宋高宗南渡,李唐亦流亡至臨安(今 杭州),年近八十再任畫院待詔。擅畫山水,兼工人物,並以畫牛著 稱。山水一變荊浩、范寬之法,去繁就簡,首創“大斧劈皴法”,筆 墨勁峭,得山勢雄峻之氣象。人物初似李公麟(龍眠),後以方折勁 健的衣紋獨樹一幟。他的畫法不僅為當時的劉松年、馬遠、夏圭、蕭照等人取法,在南宋時傳派很廣,對後世影響也很大。存世作品有《萬 壑松風圖》、《長夏江寺圖》、《採薇圖》、《清溪漁隱圖》等。 (17) 吳興:趙孟頫:(1254~1322)元代大書畫家,字子昂,號松 雪道人、水精宮道人,湖州人,宋宗室,入元經人舉薦,官刑部主事、 累官翰林院丞旨,封魏國公,諡文敏。工書擅畫,山水學董源、李成; 人物、鞍馬學李公麟和唐人法;亦工墨竹、花鳥,筆墨圓潤蒼秀。主 張書畫同源、以書入畫。論畫如“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須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提倡“畫貴古意”,繼承五代、 北宋畫法,變革風行的南宋院畫格調,從而開創了元一代新畫風。對 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為一代書畫領袖,趙孟頫功不可沒。由於 他作為前朝宗室入元為官,歷來論者頗有微詞,並不影響他作為一代 書畫大家的功績。畫跡有《鵲華秋色圖》等。</p> <p class="ql-block">忘言齋教学稿・山水畫稿·石譜·擦、染、點法練習 完成一幅山水畫作品,一般要經立意、構思,而後進入具體創作過程。作為山水畫的主體的山、石的畫法,一般要經勾、皴、擦、染、點等幾個環節。 所謂擦,其實是皴法的補充手段,有時皴筆過於刻露,無混 淪之趣,即須擦筆補之。擦法要領是以側、臥鋒着紙,輕輕擦拭, 不可見筆,以“松”、“毛”為宜,以得蒼茫、幽邃、深遠之感為 上。擦分幹擦、濕擦。幹擦是在已染淡墨的基礎上,以深而幹的筆鋒皴擦;濕擦是在已有深墨的基礎上以淡、幹墨皴擦。有時則 乘勾、皴後半幹時施以擦筆,或將紙打濕後勾線,半幹時擦。擦筆之墨色與勾、皴之墨色反差要大,否則可能破壞原有筆墨效果,使畫面模糊一片。</p><p class="ql-block"> 山水畫的染法與着色法有聯繫,也有區別。染法主要是為分出深淺、陰陽向背,增強質感、立體感,使整體效果更加統一, 強化術感染力。具體做法是在作品完成六七分時,以大筆加少量 淡墨,按山石紋理進行渲染,調整大關係。亦可將紙打濕後染以淡墨。可一次完成,也可多次完成。皴擦已足,可施淡墨輕染,以增其厚實。皴擦不足,可施以重染,也要注意虛實關係,過渡自然。尤其要注意不可渲染過度,不可用宿墨。過則有損筆致, 形成光滑無骨,有失厚重之趣。</p><p class="ql-block"> 點法,山水畫點法用途很廣,畫樹有點法(如大、小混點、 橫筆點、仰頭點、蟹爪點、胡椒點等),皴法中有點皴(米點皴、雨點皴、釘頭皴等),染法中有點染,此處所謂“點法”,主要指點苔法。</p><p class="ql-block"> 點苔是山水畫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也是具有裝飾意味的筆 墨手段,山水畫形式美的構成不可或缺的成分。在山水畫創作過 程中,點苔是在勾、皴、擦、染都完成以後進行,是一幅畫完成前的最後收拾階段。因此關乎作品的成敗。搞得好,可為作品貫 通氣脈,提神增分。山水畫有“以苔為眉目”的說法,在創作過 程中起畫龍點睛作用,清·龔賢說:“畫不點苔,山無生氣”。所 以歷代山水畫大家都十分重視點苔,沒考慮成熟時寧可不點。具 記載 ,元四家之一的吳鎮、明代畫家沈周都有畫後當時不輕點,以 至積存滿箱的記錄。 正因點苔如此重要,因此歷代山水大家在點苔上都傾注了大量精力,都有自己的心得,形成許多獨具特徵的點苔法,畫史經常看到此為某家皴法,某家點法云云。</p><p class="ql-block"> 吾師梁崎先生說:“點苔為山水眼目,如畫龍點睛,不可過多,不可過少。要於山巔石隙間,參差錯落四五點,明晦顯然,神彩煥發。”各家不同的點苔法不可盡述,請大家多看名跡和各家畫論,自可明白。</p><p class="ql-block"> 點苔的苔點,近可視為苔藓、地衣、雜草、薜蘿之屬,遠可看作叢樹、榛莽,因此點苔可有圓筆、豎筆、橫筆、斜筆、破筆、 尖筆、秃筆、個字、介字、竹葉等不同的點。但是一幅畫中點法 不宜過多,樹木點法和山石點苔要盡量統一協調,注意聚散、繁 簡節奏。</p> <p class="ql-block">擦法练习</p> <p class="ql-block">染法练习</p> <p class="ql-block">点法练习</p> <p class="ql-block">破笔点</p> <p class="ql-block">横点</p> <p class="ql-block">竖点</p> <p class="ql-block">个字点</p> <p class="ql-block">竹叶点</p> <p class="ql-block">忘言齋課徒稿・山水畫稿·水面、泉瀑、水口練習 傳統山水畫對畫面景物的要求是,不僅要可遊,還要可居, 因此山水畫的畫面經常出現的內容,主要由山、水、泉、林、路、 以及人物、舟車、屋宇、亭台等點景組成。“山”的練習,已如前述,本節練習內容是與“水”相關的內容--水面、泉和瀑布、 以及水口的畫法練習。</p> <p class="ql-block">兼勾带染云画法</p> <p class="ql-block">水面画法</p> <p class="ql-block">泉瀑画法</p> <p class="ql-block">泉瀑水口画法</p> <p class="ql-block">忘言斋教学稿·山水画点景画法</p><p class="ql-block"> 山水画楚山、水、泉林、路等主体外,经常在适当位置画上人物,房屋、亭台楼阁、舟、车、桥等大自然没有的成分,传统上称为“点景”。其实这一部分经常成为整幅画的主题。因此画家往往用很多心思布置点景。</p> <p class="ql-block">船的画法</p> <p class="ql-block">古装人物画法</p> <p class="ql-block">桥的画法</p> <p class="ql-block">点景民居画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