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孔庙和国子监

Wuyixing

<p class="ql-block">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15号,总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古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馆藏文物2000余件,是中国国家二级博物馆。孔庙和国子监始建于公元14世纪,合于“左庙右学”的古制,曾经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和皇帝祭孔的场所,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古代建筑群。2005年3月成立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于2008年6月14日正式对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又名“先师庙”,位于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13号,为中国古代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六月,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面积2.2万平方米,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北京孔庙坐北朝南,古建筑面积约有74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沿中轴线分布,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布局,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主体建筑都覆以黄色琉璃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北京孔庙大规模修缮,民国五年(1916年)竣工。至此孔庙形成现有的规模和布局。北京孔庙进士题名碑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孔庙历经7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遗留下来的文物,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孔子儒学、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的重要史料和实物。</p><p class="ql-block">十三经刻石亦称“乾隆石经”,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研究儒学的珍贵史料。清代蒋衡游历长安,见“开成石经”众手杂书,紊乱不堪,深以为憾,决心自书一部十三经,从雍正四年(1726年)至乾隆二年(1737年),历时12年完成这部63万字经文手书。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经考订蒋文并动工刻石,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碑刻成,立于太学。此刻石原放国子监六堂,1956年移至国子监与北京孔庙之间夹道内。</p><p class="ql-block">国子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15号,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坐北朝南,按“左庙右学”之制,东邻北京孔庙,由三进院落组成,占地200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全部集中在一条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和敬一亭。附属建筑围绕各自的主体建筑分布。</p> <p class="ql-block">进士碑林陈列竖立于先师门内及大成门前院内东西两侧,共198通,气势自殊。其中有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碑上刻有进士姓名、次第与籍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的进士及第者计51624人(含状元、榜眼、探花)。明朝时的知名人士于谦、袁崇焕,清末的林则徐和沈钧儒的进士碑,都可在此碑林中寻找到的。</p> <p class="ql-block">第一进院落是皇帝祭孔前筹备各项事宜的场所;第二进院落是孔庙的中心院落,大成殿是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也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建筑;第三进院落由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独立完整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主体建筑顺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前院东面有碑亭、神厨、宰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斋所。两侧排列着进士题名碑。</p> <p class="ql-block">先师门又称棂星门,是孔庙的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单檐歇山顶,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风格,两侧连接庙宇的外围墙,门前立有琉璃牌坊及下马碑。</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是孔庙的第二道门,创建于元代,清代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九檩,单檐歇山顶。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院内青砖铺地,苍松翠柏,古树参天。中间一条笔直甬道通向大成殿,甬道两旁为十一座清代碑亭。甬道西南设有祭奠焚纸燎炉,甬道正中西侧还有一眼古井。甬道尽头是庄严的大成殿。中间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龙纹图样,五龙戏珠。大成门前廊两侧摆放着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游猎诗。这是清乾隆时仿周宣王时代(前8世纪)的石鼓遗物刻制的。</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北京孔庙的主建筑,是供奉孔子神位,祭孔时皇帝行礼的地方。这是一座下有月台,"九五"开间,红墙黄瓦,重檐庑殿顶的雄伟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双层飞檐,四坡五脊,通高33米,黄色琉璃瓦,顶部正脊两端均装饰龙形鸱。月台高于地面2米,月台由汉白玉雕云头石栏三面环绕,东西两端各有16级台阶,前级正中嵌有一块7米长、2米宽的大青石浮雕,石面上下雕有二龙戏珠,中间盘龙吞云吐雾。前檐装修为菱花格扇门窗,砖石台基四周出石护栏</p> <p class="ql-block">十三经刻石亦称“乾隆石经”,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研究儒学的珍贵史料。清代蒋衡游历长安,见“开成石经”众手杂书,紊乱不堪,深以为憾,决心自书一部十三经,从雍正四年(1726年)至乾隆二年(1737年),历时12年完成这部63万字经文手书。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经考订蒋文并动工刻石,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碑刻成,立于太学。此刻石原放国子监六堂,1956年移至国子监与北京孔庙之间夹道内。</p><p class="ql-block">“十三经”刊刻完成后,为纪念祖父蒋衡,蒋和以蒋衡自画像为底本刻了一尊“蒋湘帆先生写经图”石碑,并请书画家冯敏昌以隶书题名。此碑高110厘米,宽41厘米。碑前面为线刻人物画,画面上蒋衡右手拄杖,左手捻须,衣衫飘飘,神情自得。碑后面刻有蒋衡行书七绝二首,署名“拙老人”。此碑安放在国子监十三经刻石碑林最南端,1956年该碑与十三经石刻一起移到国子监与北京孔庙之间夹道内</p> <p class="ql-block">乾隆石经</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15号,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p><p class="ql-block">国子监坐北朝南,按“左庙右学”之制,东邻北京孔庙,由三进院落组成,占地200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全部集中在一条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和敬一亭。附属建筑围绕各自的主体建筑分布。</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p> <p class="ql-block">太学门是国子监的第二进院落大门,位于集贤门以北,面阔三间,坚额书“太学”,门内左为钟亭,右为鼓亭,还有一座御碑亭,内立“恭勒御制国学新建辟雍圜水工成碑记”碑</p> <p class="ql-block">琉璃牌坊位于太学门内,形制为三间四柱七楼,是北京唯一一座专为教育设立的琉璃牌坊。正面额书“圜桥教泽”,背面额书“学海节观”,均为乾隆帝御笔。牌坊上覆黄色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学重教的传统。坊内左右为黄琉璃瓦重檐碑亭,分列琉璃牌坊东北、西北角,各立石碑一块,东为乾隆帝御制《国学新建辟雍圆水工成碑记》汉文碑,西为满文碑</p> <p class="ql-block">辟雍平面呈正方形,建在方形石基之上,石基方十一丈一尺(约合37米),殿为重檐四角攒尖顶,覆黄琉璃瓦,殿方五丈三尺(约合17.6米),面阔与进深均为三间,四面设门。四周建有围廊(副阶周匝),廊深六尺八寸(约合2.67米)。围廊外面池水环绕。水池直径十九丈二尺(约合64米),深一丈四尺(约合4.67米)</p> <p class="ql-block">集贤门是国子监的大门,位于中轴线最南端,是进出国子监的主要出入口,是皇帝等统治阶级的专用通道,平时很少开启。大门坐北朝南,面阔三间,门外东西各建有砖砌的一封书式撇山影壁,其正面建有一字影壁。集贤门内有东、西井亭等建筑,组成第一进院落。院子东侧有持敬门,与北京孔庙相连,是专供监生到北京孔庙拜谒孔子的通道。院子的西面有退省门,是监生入堂学习和国子监内任职人员出入的便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