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宝鸡是炎帝故里,也是青铜器之乡。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今天来到宝鸡,只为打卡法门寺。</p> <p class="ql-block">法门文化景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宝鸡市90公里。占地面积广大,约1300亩,由山门广场、佛光大道、法门寺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众多雕塑组成。</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又名“真身宝塔”,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至今约有18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p><p class="ql-block">这里是景区最南端的山门广场,面积15万平方米,山门东西两侧,栽植了天树25棵、地树30棵,均为银杏,棵棵粗壮挺拔。银杏被尊推为我国的国树,是凡人世界中的活化石,是民族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法门寺是在原址上重建的。新建景区的设计,是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先生担任,他曾主持设计了台湾中台禅寺,以及全球著名的台湾101摩天大楼。</p><p class="ql-block">山门广场由佛光门、般若门、菩提门、圆融门四部分组成。山门广场设计风格大气恢宏,北接佛光大道,寓意着众生由此岸世界渡到佛的彼岸世界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广场前是景区的第一道大门,名曰佛光门,匾额为赵朴初先生题写。寓意佛光普照,万物安康。</p><p class="ql-block">从佛光门旁边的检票口进入。</p> <p class="ql-block">进门来,两泓静水,此为静心池,池水清澈,内有喷泉,喷洒出水雾,宛若祥云。</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可以双手合十观想我们的心犹如大海一样平静,放下世俗间的一切忧扰,以一颗清静之心走入佛国圣地。</p> <p class="ql-block">两边供奉着汉白玉雕成的14朵莲花,高雅圣洁,静心理欲。也可以在静心池中体验放生,所有的功德中,放生第一。</p> <p class="ql-block">静心池的右侧是圣兽青狮,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避邪护法。</p> <p class="ql-block">静心池的左侧是六牙白象,是普贤菩萨的坐骑,降伏邪念。</p> <p class="ql-block">静心池中间大道直通第二道大门-般若门,般若(bore)二字为梵音音译,代表着大智慧,是修行的指导。般若二字是从我国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体中所提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过了般若门之后,是一段相对狭窄的过道,据说这是建筑上的放手段,使人产生心理上的收压和控制。</p> <p class="ql-block">往前走,过道两侧是一些餐饮和商业店铺。</p> <p class="ql-block">过道尽头是第三道门,菩提门,代表着觉悟和开朗。</p> <p class="ql-block">走出菩提门,两侧分列着十八罗汉塑像。十八罗汉的姿态各异,皆铁红色罩衣,正襟危坐,有的慈眉善目,有的满脸肃容,有的坐而论道,有的持仗吟经。一佛一容,一佛一姿,千秋各具,迥然不同。</p> <p class="ql-block">拜过十八罗汉来到第四道门,这是一座敞开式的建筑,只有门柱,没有横梁,造型独特。两边外张的屋顶形成的门叫圆融门,又称为空门。是佛教用以观察诸法入道的法门。</p><p class="ql-block">空门的东檐内,悬着一口大钟,西檐内,立着一面大鼓。</p> <p class="ql-block">正面还装饰有各种笔体的福字,寓意吉祥好运。</p><p class="ql-block">这些门的设置不仅体现了佛教的智慧和觉悟理念,也象征着进入法门寺的信徒和游客能够通过这些门,逐步接近佛教的智慧和觉悟之路。法门寺作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其建筑和布局都深具象征意义,反映了佛教对于智慧、觉悟和和谐价值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侧面长廊,直通游客中心,可以品尝寺庙特色素斋和传统茶点,还可以购买纪念品和佛教文化用品。</p> <p class="ql-block">佛光大道长1230米,宽108米(包括两侧景观绿色带),面积约14万平方米,是寺内的景观主轴。沿着景观主轴的纵深方向,五组经幢与五组菩萨塑像相间供奉。经幢是按照佛教的五个时期排列的,分别为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时。</p> <p class="ql-block">这些黄色柱状体就是经幢,这就是其中一组,经幢是佛教的圣物,佛经经常刻于其上,象征着佛法的智慧能够降伏一切烦恼,在佛教中有去邪降魔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在佛光大道的两侧,一共供奉着十尊巨大的菩萨塑像。</p><p class="ql-block">这是大妙相菩萨</p> <p class="ql-block">法苑林菩萨</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p> <p class="ql-block">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观世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地藏菩萨</p> <p class="ql-block">日光菩萨</p> <p class="ql-block">月光菩萨</p> <p class="ql-block">观自在菩萨</p> <p class="ql-block">大势至菩萨</p> <p class="ql-block">在佛光大道两侧的景观绿化带上,东边设有佛陀胜迹系列雕塑。</p> <p class="ql-block">讲述了佛祖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涅槃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西侧是法界源流系列雕塑,展现了佛教文化在世界特别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这里寓意着众生由此岸世界渡到佛的彼岸世界的过程,所以佛光大道也可以说是一条成佛大道。</p> <p class="ql-block">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组成的六渡桥连接了佛光大道和舍利塔广场,是拜见佛祖真身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佛光大道的尽头,是朝圣广场,又称十万人广场。广场的北面便是气势宏伟的相当于50层楼高的“合十舍利塔”。塔内的地宫中供奉着全世界唯一的一枚,佛祖释迦牟尼指骨舍利的真身。</p> <p class="ql-block">合十舍利塔于2009年5月9日落成,历时3年建成,塔高148米(1代表一切众生;48即4月8日,是佛祖诞辰日),地上11层,地下1层,是目前世界最高的佛塔。是法门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呈双手合十状的特殊造型,气势恢宏,不仅传承佛教建筑的特色,更以现代技术,融合古今中外建筑之精华。主体中间镂空部分是一座传统形式的唐塔。总投资超过50亿人民币,总建筑面积为7669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整个合十舍利塔广场宏伟辽阔,广场上有三净池,任何一个都可以将合十舍利塔完全倒影其中,这也揭示了指骨舍利影骨和灵骨的关系:“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p><p class="ql-block">双手合十表示了佛教的仪式特点、基本理念和人类追求和平的基本意愿。在双手合十造型中,内含的唐塔表明了历史和现代的圆满融合。通过双手合十的建筑造型,表现了和合、和睦、和谐、和平的思想内涵。它象征着和谐、安康、国泰民安的旷古盛世。</p><p class="ql-block">(此图为下载)</p> <p class="ql-block">地宫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较古法门寺的神秘地宫大百倍,可容纳2000多人在其中活动。</p><p class="ql-block">地宫内,南面供奉着四大天王、弥勒佛、韦陀菩萨,东西两面供奉着千手观音和地藏菩萨。</p> <p class="ql-block">地宫中心,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化身佛,他的两边,侍立着阿南尊者、迦叶尊者。</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化身佛身前有一个舍利宝函,佛祖的真身舍利就存放在这个宝函之中。只有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周六、周日以及法定节假日,宝函才升起展示,供人瞻仰圣物。</p><p class="ql-block">法门寺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佛教的胜地。2014年,该景区荣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p> <p class="ql-block">在1987年5月5日至12日,舍利地宫中共发现有四枚舍利,其中三枚“影骨”,一枚“灵骨”。灵骨长40.03毫米,上宽12.11毫米,上腔径13.75毫米,下腔径16.5毫米,重16.2克,经专家鉴定,这一枚就是真身佛骨。</p><p class="ql-block">这枚佛骨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而合十舍利塔也成为了佛指舍利安奉供养和瞻礼中心。</p><p class="ql-block">谁能亲眼目睹佛骨舍利,实属万幸。若在唐朝,三十年才迎一次佛骨,老百姓还不能看。</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的寺院位于佛光大道中段偏北的东侧,赵朴初先生书写的“法门寺”三个大字为这里增辉。神秘的地宫就在这座老寺院中。</p> <p class="ql-block">根据佛典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涅槃两百年后,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统一了印度,宣布佛教为国教。阿育王在他推行佛教的地区和国家,建造了84000座佛塔,并将释迦牟尼八座舍利塔中的七座地宫开启,把里面的佛祖舍利迎出后,分散供奉在所建的84000座佛塔内。中国当时在汉恒帝的支持下,共建造了19处供奉之所,法门寺为其中的第五处。</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宝塔正是当时为了供奉保存释迦牟尼指骨舍利而建,所以说法门寺是因为舍利而建塔,因为塔而建的寺院,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已1800多年的历史,原名为“阿育王寺”,隋文帝时改称“成实道场”,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救建并改名“法门寺”。</p><p class="ql-block">塔最初为木塔,唐朝时木塔损毁,唐贞观年间改建为四级木塔。明朝龙庆年间因地震倒塌,明万历七年即公元1579年僧众弟子募资再建,历时30年建成13层8棱砖塔。</p> <p class="ql-block">1981年8月24日,在遭遇连日的暴雨之后,法门寺佛塔东北角的一边突然坍塌了,断面像刀切一样,只留下西南半边,塔身也随之出现了倾斜,但神奇的是,佛塔居然还能顽强地站着。</p> <p class="ql-block">1987年为了保护并重修佛塔,很快,考古队员就把明代的13级8棱砖塔的地基发掘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就在挖到塔基藻井底部时,一块雄狮浮雕大理石板,出现在考古队员面前,揭开石板居然露出一个神秘的洞穴,用手电往里一照,无数的珍宝堆积如山。</p><p class="ql-block">震惊世界的法门寺地宫的出世,打开了佛教和盛唐王朝的宝藏。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其中44件为国宝级文物,99件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进入地宫口的第一道石门后,这部分空间是地宫的甬道。</p> <p class="ql-block">通道尽头的石门由两块碑组成。现在放在门口处,两边有两只欢蹦乱跳的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这两块碑,一块叫《志文碑》,记载着阿育王将佛指舍利送到中国后,历代皇帝尤其是唐代皇帝开启地宫迎奉佛指舍利的盛况,碑文上还有对佛祖指骨舍利的详尽描述。</p> <p class="ql-block">另一块叫《物账碑》对地宫中珍宝的名称、数量、由来、供养人等都做了详细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地宫总长为21.12米,总面积达31.48平方米。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后室秘龛七个部分组成。有四座石门,均加大锁,宫口在罗汉殿之北距地表极近,有一段踏步漫道20阶。</p><p class="ql-block">法门寺地宫是世界上发现时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地宫所保存的大批文物,不仅等级高,品种多,有的甚至完好如初。是研究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种学科提供了实物证据。对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法门寺地宫文物代表了唐文化的金字塔尖。</p> <p class="ql-block">北魏曾于元魏二年即公元555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隋文帝仁寿二年即公元602年两次开塔瞻礼。</p><p class="ql-block">隋后在唐朝的200多年间,先后有8位皇帝7次掘开地宫,六迎二送佛指舍利,顶礼膜拜盛况空前。</p><p class="ql-block">咸通十五年即公元874年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按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自此沉寂了1113年。</p> <p class="ql-block">1988年4月,按坍塌前的明塔实测图施工复原,以钢筋水泥为骨架,青砖砌色而成。形状与明塔相同,八卦定向,十三级,四十七米高,雄伟壮观。塔内还修建了平台,供游人登高眺望。</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保持了塔前殿后的格局,以真身宝塔为寺院中轴,塔前是山门、前殿,塔后是大雄宝殿,西院是法门寺博物馆和珍宝阁等建筑。</p><p class="ql-block">前殿是普光明殿,内供毗卢庶那佛,背后是护法殿,供奉护法安僧的韦驮菩萨。</p><p class="ql-block">殿后就是法门寺遗址的地宫之塔。</p> <p class="ql-block">真身佛塔之后是大雄宝殿,为仿唐建筑,内塑华严三圣,韦驮天将及十八罗汉像,此外还有千佛阁等建筑,都修建得很精致美观。</p> <p class="ql-block">当年法门寺地宫开启以后,国内、国外的专家惊呼,法门寺地宫一开,便是半个盛唐。</p> <p class="ql-block">为保护、研究、展示这批大唐珍宝,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建立筹建组,就地建设法门寺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博物馆,1987年建成,国家一级博物馆。地处陕西宝鸡扶风县法门镇,毗邻千年古刹法门寺,是国内首座以唐代宫廷珍宝和佛教艺术为馆藏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法门寺博物馆占地面积48779平方米,建筑面积13768平方米,展区面积总计4000平方米。布局馆舍以唐式建筑群为主体,全部是砖混结构。</p> <p class="ql-block">地宫的宝物已移至法门寺博物馆展出。</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博物馆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法门寺遗址作为依托,以唐代佛塔地宫考古发现文物为基础,是中国首座以大唐宫廷珍宝和佛教艺术为馆藏特色的博物馆,国宝级文物数量和等级以上文物数量占馆藏文物的比例较大。</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博物馆主要建筑珍宝阁为馆中之馆,建筑设计时特为取材于地宫发掘出土的鎏金铜浮屠,选择了重台、飞檐、四角钻尖的唐风楼阁形式。</p> <p class="ql-block">2001年,法门寺博物馆建成东、西展厅。</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博物馆目前馆藏文物有9439件,其中一级文物138件,珍贵文物总共225件。</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出土了四枚佛指舍利,按发现顺序,称为特级1号、2号、3号和4号,其中3号为真身舍利,均用四组成套的金银玉石宝函供养。</p><p class="ql-block">在1987年5月5日-12日,舍利地宫打开期间共发现有4枚舍利。其中两枚为白玉所制,另一枚为一高僧的舍利。这三枚都属于“影骨”,和“灵骨”放置在一起是为了保护后者。“灵骨”色黄而有似骨质的颗粒分泌物,上齐下折,三面俱平,一面稍高,同时还有星星点点的白色霉点附于其上。经专家鉴定,这一枚就是真身佛骨。</p><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依次为特级1号、特级2号、佛祖真身舍利、特级4号。</p> <p class="ql-block">1987年5月5日凌晨,考古人员打开一重又一重的八重宝函,发现了佛骨舍利,编号为1号舍利。很快就发现是一枚由羊脂玉做成的影骨。</p><p class="ql-block">八重宝函第一重为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唐人称为真金小塔子,即佛指舍利所藏立之所。</p><p class="ql-block">塔顶为金质莲花朵捧托金珠顶,四面檐角翘起,并有四扇小金门,两两相对通透,就是一座袖珍的唐代佛塔。</p><p class="ql-block">塔顶是活动的,把塔顶揭下来,就能看到纯金方台的塔座正中,立着一小银柱,用以套置佛指舍利影骨。</p> <p class="ql-block">第二枚舍利,称为特级2号,1987年5月9日凌晨发现于地宫中室的汉白玉双檐灵帐内,发现一套宝函,分别是盝顶铁函、木盒和鎏金双凤纹银棺。</p> <p class="ql-block">出土时,外面的铁函已经锈得不成样子,木盒更是烂没了,只有丝绸包裹的银棺仍完好如初。指骨舍利很快被发现,是由汉白玉做成的,隐真用的影骨。</p> <p class="ql-block">真身舍利,也就是佛陀的灵骨,第三个被发现,称为特级3号,1987年5月10日早晨8时,出土于地宫后室地下秘龛中的五重宝函。</p><p class="ql-block">最外面的第五重是铁函,锈蚀严重。铁函之内,也是用丝绸包裹的第四重鎏金四十五尊造像银宝函,上面还放着两枚硕大的水晶珠,以及两枚雕花白玉指环、两枚雕花金戒指、一串宝珠、数条绣花绸绢。</p><p class="ql-block">银宝函造型方厚,以银铸成,涂以金漆,四壁及顶上雕有四十五尊形象各异的神佛菩萨的造像,美轮美奂,令人目眩,为金刚界大曼荼罗坛场图。</p><p class="ql-block">银宝函内是第三层的漆木函,但出土时已经朽烂散开了。</p><p class="ql-block">在漆木函里发现了第二重的嵌宝水晶椁子,唐人用纯洁的水晶为真身佛骨做椁。不过水晶椁子出土时除有大面积斑纹和水沁,残损比较严重。</p> <p class="ql-block">水晶椁子里就是第一重的玉棺,里面安放佛祖真身指骨舍利。(佛指舍利为佛陀涅槃火化后留下的左手中指第二截骨舍利)</p><p class="ql-block">真身灵骨出土时,玉棺里浸满了水,因此灵骨有些发软,玉棺也有一层泛黄的水沁。</p><p class="ql-block">三号舍利为骨质,颜色、形状和裂缝特征都与《志文碑》所记吻合,又存于有皇帝敬奉真身錾文的宝函,被确认佛陀的真身灵骨。</p> <p class="ql-block">第四枚舍利,于1987年5月12日,在位地宫前室的彩绘浮雕汉白玉阿育王塔内发现,称为特级4号。</p><p class="ql-block">彩绘浮雕汉白玉阿育王塔,用整块汉白玉雕成,由塔刹铜铸,为葫芦状。塔盖为九层棱台,由上而下逐渐变大,宛如一个小的金字塔。</p><p class="ql-block">塔身四面通体彩绘,每面中心各雕一门,门两侧各雕一尊菩萨像。门上竟然连门锁都做出来了,太精致了。</p><p class="ql-block">阿育王塔的基座是典型的须弥座,每一面须弥座的束腰处雕有三个金刚力士兽面,而且每面的表情都不一样,表达了人间的喜怒哀乐。</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塔里套放铜浮屠和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银棺内为佛指舍利影骨。</p><p class="ql-block">阿育王塔、铜浮屠和银棺,构成了一组舍利函盒。</p> <p class="ql-block">铜浮屠内盛放鎏金伽棱频迦鸟纹银棺一枚,棺盖为半弧形,前宽后窄,前檐探出较多。棺体前高宽,后矮窄。前挡板上刻着两位坐佛弟子,两侧壁各錾出两只伽棱频迦神鸟。</p><p class="ql-block">棺体下有两层台座,上层台座四周錾出一圈仰莲瓣,下层四周镂空成壶门。</p><p class="ql-block">第四枚佛指舍利(影骨)就在鎏金伽棱频迦鸟纹银棺的棺盖内。</p> <p class="ql-block">铜浮屠由模铸成形,平面呈方形,分为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p><p class="ql-block">浮屠亦称浮图,最早是佛陀的另一种译称,后来泛指存放佛陀及僧尼遗体的佛教建筑,自唐代后改称为塔。</p><p class="ql-block">出土的铜浮屠呈现了唐代塔刹建筑的风貌,在中国宗教史和建筑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2002年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文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这是法门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锡杖长1.96米,重2390克。1987年4月在陕西宝鸡法门寺地宫后室被发现。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整体为银质,纹饰鎏金。用金2两,用银58两。通体金光闪烁,熠熠生辉,造型十分精美。</p><p class="ql-block">锡杖由杖身、杖首、杖顶三部分组成。杖身中空,呈圆柱形。通体饰以缠枝蔓草。上面錾刻有14位立于莲台之上的圆觉僧,下端饰以蔓草、云气和团花。</p> <p class="ql-block">杖首为四股双轮十二环,是佛教界最高权威的象征,属佛祖释迦牟尼,錾有流云纹的银丝,折成垂直相交的四股桃形轮。每股轮辐上套置三个,满饰缠枝蔓草的扁圆锡环,共十二环。杖顶是象征佛所在的两重莲台。仰莲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股侧铭刻,“文思院准咸通14年3月23日敕令造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锡杖一枚。并金共重六十两,内金重二两,五十八两银。打造匠臣安淑郧,判官赐紫金鱼袋臣王全护,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诣,使左监门卫将军弘悫。”錾文点明了皇帝敕造了此锡杖、时间、重量、打造者等重要信息。</p><p class="ql-block">这枚锡杖也正是唐懿宗为了迎奉佛指舍利,而命文思院所特意打造的。</p><p class="ql-block">锡杖等级的划分,主要就是看锡杖的杖首,杖首隆起的大圈称之为“股”,股上套的小圈叫“环”,股环数量越多代表锡杖等级就越高,同时锡杖的持有者修为也就越高,法门寺的这枚锡杖是四股十二环,是锡杖中的最高等级的,也就是只有释迦牟尼,才能持有的等级。法门寺的这枚锡杖出土之前,有着“世界锡杖之王”之称的,是日本正仓院,收藏的白铜头两股六环锡杖,而法门寺的这枚四股十二环锡杖,无论是器形、规格,还是精美程度,都远胜于正仓院的白铜头锡杖。因而这一杖是现在当之无愧的“世界锡杖之王”。2002年,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被确定为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用于供奉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影骨的一套盒函,共8层,为唐懿宗赐赠。出土时,八重宝函摆放在后室的正中央,盒盖上是菩萨像,两侧各立一名石雕护法天王,另有四个银瓶分立后室四角,各类皇室供奉器物以佛教密宗的格局围绕着宝函布放,宝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八重宝函,是目前发现舍利保存的等级最高、层数最多、保存最完整的,也是最精美的一套宝函。</p> <p class="ql-block">八重宝函最外层是一个檀香木函,里面套装着三个银宝函、两个金宝函、一个玉石宝函和一座单檐四门纯金塔,但因最外层为檀香木银棱(录皿)顶宝函,出土时已残朽,故只见七重。</p><p class="ql-block">八重宝函做工精细,造型优美,精雕细琢,世所罕见,平雕刀法、宝钿珍珠装等工艺达到中国古代手工技术的巅峰,而且在宝函四周壁面上还雕刻文殊、如来造型,深刻体现了佛教密宗思想,是密宗文化艺术史的重要代表。</p><p class="ql-block">2002年,八重宝函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目录。</p> <p class="ql-block">这件文物叫做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其香囊直径12.8厘米,重547克,通体镂空呈圆球形,上下两个半球的囊盖和囊身用铰链相连,以子母扣相扣合。香囊内部有两个同心圆金属环和一个盛香料的小碗,不论香囊怎么转动,盛香料的小碗始终都保持水平向上,里头的香料不会撒出来。这个香囊利用的就是陀螺仪原理,代表了中国古代高科技水平。</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地宫茶具是唐僖宗李儇的茶器,由17件用具组成,包括金银丝龙胎盘、茶碾、茶罗等。</p><p class="ql-block">纹饰鎏金笼子通体镂空,用来存放茶饼。三足岩台用来放置茶食辅料。结条笼子以银丝编织而成,用来炙烤茶饼。</p><p class="ql-block">茶碾子由纯银浇铸,齿状边缘用来将茶碾碎;茶罗饰仙人及莲瓣纹,用来筛茶。</p><p class="ql-block">这套茶具是我国目前所知时间最早,组合最完整,也是等级最高的成套茶具。</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地宫中发现的13枚唐代玳瑁开元通宝,出土于地宫后室一香炉中,是考古界重大发现,属世界首例。这些钱币作为纪念币并非流通货币用于供养佛指舍利,体现其珍贵地位。玳瑁币由雕刻而成,每枚独一无二,具礼仪和观赏性。其出现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p><p class="ql-block">法门寺佛塔共8棱13级,玳瑁币刚好是13枚,与13层佛塔相呼应。地宫入口台阶上铺满了铜钱,俗称“金钱铺地”。</p> <p class="ql-block">鎏金捧真身银菩萨,1987年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出土。通高38.5厘米,像高21厘米,重1.926千克做工讲究,精致瑰丽。</p><p class="ql-block">地宫中间有一檀香木盒,这个盒上面是捧真身菩萨。大唐皇帝把头发剪下来,布到这个地宫,为中华民族开万世太平的。</p><p class="ql-block">下面浮莲瓣周围是八大明王,中间这八个莲瓣上面是梵文的字,经专家十多年的研究,每一个梵文字都是代表一尊佛或一尊菩萨。</p><p class="ql-block">中间它是最核心的四方四佛,中间那个束腰鼓了四天王,上面这32个莲瓣是32个菩萨,束腰鼓底下,那个平台里面,用梵文五方五佛,东西南北中五方五佛。</p><p class="ql-block">上面那个捧真身菩萨,它捧着一个纯金金匾,金匾上面刻着大唐王朝为什么要建这个地宫,为什么供养这么多器物,为什么秘不示人?它上面写清楚了,这字就是“奉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这就是给唐懿宗加的三个副词,就是大圣广孝皇帝敬造。</p><p class="ql-block">这个捧真身菩萨,据专家推测,就是皇帝把法门寺的舍利迎到长安去,以后在皇宫供养的时候,捧真身菩萨高高在上,舍利佛指骨就在这个金匾上放着,然后迎回来以后又供到法门寺地宫,在地宫的中室,它是一个核心位置,捧真身菩萨在这里统领前面的,又统领后面的。这尊菩萨,曾经是唐代皇帝迎奉佛骨入宫时,佛祖真身舍利就放在菩萨的手上,所以尊称它为捧真身菩萨。</p><p class="ql-block">匾上錾文十一行六十五字:“奉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敬造捧真身菩萨永为供养伏愿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荒来服四海无波咸通十二年辛卯岁十一月十四日皇帝延庆日记”。</p> <p class="ql-block">鎏金象首金刚铜熏炉,唐咸通十五年(874)制造,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现藏法门寺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件鎏金象首金刚铜熏炉为典型唐密教香具,镂空炉盖顶饰跪于仰莲蕾上造像为毗那夜迦像,密教毗那夜迦译为障碍神,源于印度教湿婆之子迦尼萨象鼻天神,佛教引为护法神,其图象较早见于北朝佛教石窟,中晚唐密教图像盛行。毗那夜迦像饰于熏炉顶盖,寓意燃香可破除障碍、驱除邪魔。这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尊密教毗那夜迦像的铜熏炉。</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秘色瓷。</p> <p class="ql-block">秘色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秘色越器》诗中“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为什么是秘色呢?有的专家认为它的釉彩和工艺水平秘而不宣。</p> <p class="ql-block">秘色瓷在唐到五代时期一直被做为皇家御用瓷器,但秘色瓷因为存世很少,乾隆皇帝一直遍寻不得,发出“李唐越器人间无”的感慨。</p><p class="ql-block">(此秘色瓷为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直到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14件秘色瓷,这些秘色瓷胎釉如冰似玉,揭开了千年以来秘色瓷的谜团,也为秘色瓷的鉴定提供了标准器。</p><p class="ql-block">(此秘色瓷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了武则天、唐懿宗、唐僖宗、惠安皇太后等当时的皇室成员供奉的丝绸服饰700余件。这些丝绸服饰包括30多个品种,其数量之多、品类之全、质量之精、内涵之丰富,为唐代丝绸考古所罕见,堪称中华纺织奇珍。</p><p class="ql-block">武则天的绣裙-来自法门寺的唐代丝绸宝库。地宫中出土的《衣物账碑》明确记载“武后绣裙一腰”。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武则天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这套共五件的唐代文物,1987年出土于法门寺塔地宫。地宫内保存最完好的丝绸之物,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异常精美。从这套裙装我们也可以窥见唐代丽人华贵的气度和开放兼容的生活态度。</p><p class="ql-block">出土丝绸品的用金加工的形式,包括印花、贴金、描金、捻金、织金、蹙金等,尤以织金锦和蹙金绣更为珍贵。而其中一件紫红罗地蹙金绣裙,则是在紫红罗底上盘绣蹙金的山岳、流云纹样,一字形腰带上蹙绣对称的流云纹,整条裙子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地宫出土了五件完整的蹙金绣供奉品,这件紫红罗地蹙金绣半臂十分精美。半臂领口上左右两边绣有如意云头状纹饰。其余部分满绣折枝花,每朵花的花蕊上还钉有一颗小红宝珠闪闪发亮,活泼艳丽。</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地宫出土了20件美轮美奂的玻璃器,有13件晚唐僖宗的宫廷珍宝用品,除中土样式的茶盏和茶托外,也不乏典型的伊斯兰琉璃器,古罗马元素与波斯风格的设计同样非常明显。这一多元文化风格的琉璃器群组的存在,是开放的唐王朝多元文化和谐共存、合作交流、互鉴发展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最能印证了中外文明交流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特别是它上面具有极具异域特色纹饰。据专家考古鉴定,这20件玻璃器应该大多是唐代传入中国的伊斯兰与东罗马的琉璃器。</p><p class="ql-block">唐代工匠制作玻璃茶托、茶碗,明显地烙上了“西方之国”玻璃生产工艺的历史印记。</p> <p class="ql-block">石榴纹黄色琉璃盘,是西方之国在吸收和消化了唐代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制造出来的。也可以说,接受了唐文化影响的伊斯兰文化,以其新的民族风格和渗透着异质文化的特征又返回唐文化圈中。</p> <p class="ql-block">盘口细颈淡黄色玻璃瓶。</p> <p class="ql-block">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有唐一代,开放的政治环境和“丝绸之路”的畅通,造就了中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空前繁荣。当驼铃声声,满载物品的商旅来往于西北丝路,当云帆高挂,盛装宝货的船只往返于东南海域,交流出去的是中华先进文明的种子,汲取回来的是域外优秀文化的精萃。扑朔迷离的宫廷秘色瓷,堪称大唐文明的重要标识;流金溢彩的丝绸服饰,呈现出东方“丝国”物质文明的杰出成就;来自远方异域的琉璃器,描绘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画卷。这批文化瑰宝再现了大唐王朝自信大度,兼容并蓄,朝气蓬勃的卓越风范,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鲜活记忆。</p><p class="ql-block">(法门寺展馆文)</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是唐代皇家寺院,墙壁上的菩萨浮雕闪闪发光,红色大门,排列着9X9的黄色门钉,尽显皇家风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