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芽庄游之芽庄大教堂

原上草h

<p class="ql-block">  芽庄大教堂,也被称为St. Joseph Cathedral(圣约瑟夫大教堂),是芽庄市一座著名的天主教堂,始建于1928年,历时三年多建成,由法国人主导建造,是越南现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堂之一。教堂现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越南罗马天主教教区教主坐堂。</span></p> <p class="ql-block">  芽庄大教堂前的花台上立着耶稣生母圣母玛利亚的立像。</p> <p class="ql-block">  芽庄大教堂位于芽庄市中心六条主干道的交叉路口,距离芽庄火车站约500米。</p><p class="ql-block"> 教堂前路中的环岛花圈上有一个若手托地球的标志性塑像。</p> <p class="ql-block">  芽庄大教堂建在市中心的一个小山岗上,在远处便可望见。</p> <p class="ql-block">  教堂从左边坡道进入。坡道左边是一组耶稣受难时走过的“苦路”故事的塑像群。坡道右边护坡墙上贴有几千个小墓碑。</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这些小墓碑内有相应墓主的骨灰,墓主生前为教友。这是否如佛教寺庙里的功德堂?</p><p class="ql-block"> 在国外的一些教堂旁边就有墓地。</p> <p class="ql-block">  整座教堂用石块砌建。</p> <p class="ql-block">  在进教堂的坡道上,一边是护坡的墓碑墙,另一边是耶稣受难和圣经故事的塑像。教堂围墙外是稠密的住宅区,不远处可见到隆山寺山顶上的坐佛像(图中右上方) 。 </p> <p class="ql-block">  教堂正门前有一大片休息区,边上还有座椅,座椅旁边还有大遮阳伞。</p> <p class="ql-block">  芽庄大教堂是一座哥特式教堂,由法国人主导建设,用石块砌建,建成距今约90多年,是法国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教堂。</p><p class="ql-block"> 1858年,法国对越南发起武装侵略,攻入岘港。从此开始逐步蚕食越南国土。至1883年,法越签订 《第一次顺化条约》,越南承认法国统治越南全国。</p><p class="ql-block"> 法侵越初期,中国清朝作为宗主国,派广西总督冯子材和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率兵出战越南抵抗法军。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放弃对越南的宗主权。</p><p class="ql-block"> 1940年9月,日军入侵越南,越南由法、日共治。</p><p class="ql-block"> 1945年3月,驻印支日军赶跑法国殖民政府,扶植越南阮朝保大帝为 “越南皇帝”。</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战败投降,北越独立联盟推翻阮朝,宣告越南独立和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成立。<span style="font-size:18px;">日本战败后,越南属盟军中国战区,中国军队赴越南接受侵越日军投降。</span></p> <p class="ql-block">  教堂每天早晚开放,我们正午到达,教堂午休关闭。</p> <p class="ql-block">  教堂内不大,日光照射在有图案的彩色玻璃上,显得宁静而神秘。(资料图片)</p> <p class="ql-block">  教堂的彩色花窗。</p> <p class="ql-block">  教堂左右两侧有拱形门柱的长廊。</p> <p class="ql-block">  教堂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  教堂两侧的长廊,在炎炎烈日下,走在长廊中,也感觉清凉。</p> <p class="ql-block">  两侧长廊在后室前相连,形成开环式避雨遮阳连廊。在炎热正午,高岗上的清风穿廊而过,感觉十分清爽。</p> <p class="ql-block">  教堂后座是工作、休息区。</p> <p class="ql-block">  后座外门。</p> <p class="ql-block">  教堂侧边分别有圣母抱耶稣像和圣父抱耶稣像。</p> <p class="ql-block">  教堂正门斜对面,也有一个特殊的墓冢。</p> <p class="ql-block">  教堂侧边,一位主教的墓。</p> <p class="ql-block">  护坡墙的顶部,贴有一些稍大一点的墓碑,或者叫“牌位”?</p> <p class="ql-block">  上坡道左侧,有一组纪念耶稣受难苦路中的14个“十字架站”标记塑像。</p><p class="ql-block"> 耶稣从古安东尼城堡罗马总督府出发,背负十字架,一路经耶路撒冷的街道走向加尔瓦略山上的骷髅地(圣墓教堂),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全过程,被教会确定为纪念耶稣受难的“苦路”。“苦路”设有14个“十字架站”,前9个站点位于耶路撒冷老城阿拉伯区的街道上,后5个站点位于耶路撒冷基督教区的圣墓教堂内。</p> <p class="ql-block">  第一站:耶稣因被指控煽动民众反抗罗马帝国而被捕,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被罗马总督彼拉多判处死刑。</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站:耶稣伤痕累累的身体背负重达几十公斤的十字架,从古安东尼堡罗马总督府出发,一路走向加尔瓦略山的骷髅地(后建圣墓教堂)。</p> <p class="ql-block">  第七站:耶稣在苦路上先后跌倒三次,这是耶稣第二次跌倒,罗马士兵挥鞭抽打耶稣,迫他立刻起来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  第八站:耶稣在苦路上遇到哭泣的妇女,停下来安慰她们。</p> <p class="ql-block">  第十站:耶稣到达髑髅地(圣墓教堂)后,被士兵剥去衣服,夺去最后的尊严。</p> <p class="ql-block">  第十一站,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p> <p class="ql-block">  第十二站,耶稣死在十字架上。</p> <p class="ql-block">  第十三站,耶稣的遗体被取下十字架,交给他的母亲和追随者安葬。</p> <p class="ql-block">  在坡道左边还有一些圣经故事人物塑像。</p> <p class="ql-block"> 芽庄大教堂是芽庄三大宗教(佛教、印度教、天主教)场所之一。佛教可以看隆山寺,印度教可以看占婆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