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相约云滇(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丙中洛-怒江第一湾-德贡公路-飞来寺-梅里雪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丙中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个位于云南省怒江州的小镇,是一个被时光遗忘的瑰宝。这里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文化,壮观的神雪山、清澈的河流、茂密的森林,还有神秘的寺庙和古老的村落。每一处风景都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里是多个民族的家园,每一种文化、每一种信仰都在这里找到了最纯粹的展现。在丙中洛,我感受到云雾飘渺的仙境浪漫,也感受到阳光洒在身上的温暖,体会视角和灵魂碰撞的灿烂。历史上的丙中洛镇,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如今的丙中洛,是著名自驾进藏线路“丙察察”的起点和大滇西旅游环线的四个中心营地之一。这里有世外桃源一般的雾里村、秋那桶,有气势磅礴的怒江第一湾,有壁立千仞的石门关,巍峨高耸的神山,有饱受沧桑的茶马古道,有层层叠叠的梯田,有错落有序的民居,有淳朴的人们牵着牛羊在山间水间走过,而这一切,恍若梦境。行走在丙中洛,依稀听见远处村庄传来的歌谣,和那秘密丛林间的虫鸣鸟啼,远山那头,传来了寺庙的朗朗吟诵,近水这边,响起了教堂的悠悠钟声,村落寥寥、鸡犬相闻间,便恍如人间仙境,这是一个人神共居的世外桃源,经过岁月的洗礼,风雨的敲打,它仍然保留着最初那般纯净的模样,这里的人们热情朴实,从他们的笑容和歌声中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丙中洛,是一个让人心醉的地方,一个值得我再去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多彩的民族风情:丙中洛的居民除汉族外还有十五个少数民族。其中独龙族、怒族、傈僳族、藏族占总人口的99%,是丙中洛镇的主体民族,他们各自保留着独特的语言、服饰和习俗。走在丙中洛的街头巷尾,可以看到身着华丽服饰的妇女、听到悠扬的民族歌曲,感受到每个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魅力。宗教的和谐共融:丙中洛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地方,是一个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三教并存的地方,不同的宗教信仰在此和谐共存,据说一村里就有三种教堂,一家之中有两种教徒。宗教建筑如教堂、寺庙等点缀在村落之中,与周围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丙中洛常云遮雾障、神秘迷茫。这是印度洋的水汽沿怒江和独龙江峡谷北上所造就,(沿途各位地理老师的专业分析讲解让我们一路上增长了很多知识)正因为丙中洛总是仙气氤氲,景色优美,所以被称为“人神共居”的地方。在我的想象中,丙中洛应该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地方,到了才发现并非想象,它美丽并富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里,总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感动,时时让我惊叹,它的神秘与真实将融入我难以忘怀的记忆中,留在这一趟足以萦绕心中数年的旅程,我无法用语言来来形容这片土地,因为亲身走进了这里,能真实体会这堪比天堂的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怒江第一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出发第一站来到观景平台俯瞰怒江第一湾,云雾缭绕,仙气飘飘,大家兴奋的惊叫着,感受怒江大峡谷的山水神韵,汹涌澎湃的怒江,到这里江水平缓柔软,转了一个马蹄形大弯,形成了神奇的“怒江第一湾”,奔腾壮阔的怒江,把最温柔、最诗意、最灵秀的一面,留在了丙中洛。这里由于大悬岩绝壁的阻隔,江水的流向从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流出300余米后,又被大山挡住去路,只好再次调头由西向东急转,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半圆形大湾,称为怒江第一湾。这里江面海拔1710余米,气势磅礴,湾上怒江台地平坦开阔,高出怒江,构成三面环水的半岛状小平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怒江第一湾,我们穿过孔雀山隧道,走过德贡公路朝飞来寺、梅里雪山景区出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飞来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飞来寺位于距德钦县城8公里处的滇藏公路沿线。它最初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距今已近410年的历史。飞来寺,寺庙的建筑为土木结构藏式风格,是当地的民间佛堂。飞来寺的建造及命名,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据传建寺时选址原定在现址两公里以外的地方,全部用料已经备齐,就在破土动工的头天晚上,柱梁等主要建筑材料不翼而飞,住持和尚派人寻踪追迹。找到现址时,发现柱梁已按规格竖好,且无大殿的后梁后柱,人们以为这是神意,于是遵照神意把寺建成于现址,并因柱梁飞来自立,命为“飞来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飞来寺在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里这样描写喇嘛寺“色彩缤纷的亭台楼阁依山而建,没有半点莱茵城堡的那种冷漠的审慎,却好似峭壁上破石而出的花瓣般娇美,整座建筑群既宏伟又考究”。飞来寺周围的自然景观也十分壮美,山腰上缭绕的白云,像是雪山的一块美丽面纱,给整个景色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而寺前的纪念碑和佛塔也引人注目。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991年一支登山队的17名勇士,这些英勇的登山者不幸遇难。佛塔则是为了纪念著名的十世班禅在此寺的视察,飞来寺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寺庙,更是云南的一颗明珠,展示着丰富的历史和精湛的建筑艺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转着经筒来到飞来寺前,大门是紧闭的,风中传来的风铃声,翻动的经幡似乎告诉我们,活佛一直在,佑护着这片土地,佑护着土地上的一切生灵。祈福与祝愿随风传向了远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在寺庙周围,近处的经幡在风中烈烈作响,远处的群山在云雾中矗立着。这里寺院质朴、幽静,处处蕴含着虔诚,经幡在风中不停地摇曳,我曾在书上读到过“每次风吹过经幡, 就表达对世界、对众生的一次祝福”,我带着凡心来到这里,虔 诚地祈祷、转动经筒、面对神山,任思绪朝向心的地方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梅里雪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梅里雪山被誉为藏区八大神山之首,有十三座海拔6000以上的山峰,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迄今为止没有一人能成功登顶。多年来他一直被藏区人民视为护佑神,每年秋末冬初,当地藏民口念佛经,转山朝拜。当地藏民在山脚下:不砍木头、不淘金子、不碰牛羊,任何冒犯神山的人都会被诅咒,都会得到惩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抗日战争期间,一架美国运输机误入梅里雪山,飞行员试图飞越卡瓦格博峰顶,结果仪表盘失灵,坠入冰川,机毁人亡。40多年后的1988年,飞行员的儿子克里奇带领一支美国登山队,再次来到梅里雪山,想寻回父亲的遗骸。登山队爬到4200米,突然遭遇大风天气而无功而返。1991年1月,中日联合登山队试图攀登梅里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此次登山活动遭到当地藏民的强烈反对,当地藏民认为,攀登梅里雪山是对神灵的大不敬,如果有人真登顶了卡瓦格博,神灵会降罪人间,神山将不再护佑这片土地。面对藏民的阻拦,登山队找来寺庙的喇嘛来安抚藏民。最终登山队选择执意登山,近万藏民跪地不起,祈求神山显灵,诅咒登山活动失败。结果17名登山队员在海拔5100米的三号营地全部遇难,遗体直到七年后才被牧民发现,成为世界登山史上第二大惨案。而一本遇难登山队员最后诡异的日记,更是将梅里雪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2011年探险家高家虎在攀登梅里雪山时失踪。其后,几支登山队再次试图攀登卡瓦格博峰,都因攀登过程中天气突变而失败。2001年,国家颁布相关法律,禁止攀登梅里雪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日照金山是梅里雪山一带非常美丽的自然奇观,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才能有幸看到,万丈金光从天而降照射在雪山之巅,犹如一座金色的“布达拉宫”,极为壮观,一般只发生在大晴天的凌晨。但梅里雪山常年云深雾浓,远道来此能睹其真容者,十中无一,而看到日照金山的概率,一年中只40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住在雪域顺缘观景酒店,走进房间,哇噻,实在是惊艳,宽敞式大窗户,窗前就一览无余,巍峨的梅里雪山就在眼前。静静发呆,凝神远眺连绵的雪山,用心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景色!令我很兴奋,简单修整之后,相约去观景平台一睹雪山的精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近观景平台,十三座白塔巍然屹立,转经筒、五彩的经幡、蓝天白云、透亮的阳光瞬间就渲染了我的感官。十三座白塔对应着梅里雪山的十三峰,视野远处,梅里雪山雄伟壮观的景致已尽收眼底。山谷的浮云涌动而起,雪山之巅的云雾翻滚,每一分钟都在变化着,若隐若现、躲躲藏藏、一会乌云密布、一会阳光流离。整座雪山苍茫百里,如银色巨龙横卧,又如天上银河跌落在大地。在雪山面前,所有的语言和文字会黯然失色。只有神灵才能解读他的神圣,只有此刻才瞬间懂得了不可缺失的信仰,惊叹、震撼之心在一瞬间填满思想。梅里落日是难得一见的绝世美景,需要守候,更需要运气,我们耐心的等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太阳西垂而去,被梅里雪山所吞没,艳丽的光在雪山之巅的云层里挣扎,雪山成为眼前世界的主角,风从峡谷里来,经幡飘动着,空气里满是圣洁的单纯,整个黄昏的守候,直到余晖升上雪山之巅,星空降临。都没有看到想要的惊喜!听酒店老板说有人曾来过十几次梅里雪山,都难见到一次日照金山。有人蹲守在雪山小镇一星期,就为一睹这一美景,要想看一次日照金山的绝美景象,还得看运气。我根据酒店老板的提示设置了闹钟,只待明日最“珍贵”的日出时刻。有好几位队友,因为高反状况,人很难受,打开增氧机,喝葡萄糖,努力的调整到最佳状态,同学的反应有点大,去看了几趟,还好我没有任何反应,侄子也很好,梅里的夜晚我睡的很沉、很香,一夜无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闹钟响,我拉开窗帘,外面雾很大,朦朦胧胧,看不清外面,6点多,群里就有因高反影响不舒服的呼叫领队和出去看日出的邀约,和几位队友去了酒店右手边的一块高地,耐心的等待日出......早晨的梅里,还是比较凉的,穿着冲锋衣仍有几分凉意,观景台上聚集了好多人都在等待那云雾弥漫开来,等待日照金山。雨季的梅里,云雾浓厚,直到7点半,都没有见到我们心心念念的日照金山的壮美景观,但不遗憾,看着弟弟发来的照片,心里已经把那画面想像千百遍了。此时已身临其境,在这雪山脚下,很是知足,不贪心,所有的遇见都是最好的遇见,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以后有机会换个季节可以再来。大家回酒店吃早餐,准备继续我们下一站行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他链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才6740米,是藏区人们心中的四大神山之一。比珠峰低很多,一开始没被登山者所重视。鉴于1988年美国登山队与另一支日本登山队在卡瓦格博冲顶的失败,引起把登山作为一种彰显时代精神的日本人的更大兴趣,但开始中国是不同意的,在历时八年等待之后,在日方承担全部费用的前提下,终于得到中方回复,被允许攀登梅里雪山。一开始,当地人以为登山就是普通爬爬山,后来搞清登山状况后,则极为反对。村长大扎西的父亲代表普通村民的意见说:因为我们是藏族,他们厉害的话可以爬别的山,但是梅里神山不能登。但当时在中日友好的背景下,这些意见没有采纳。1990年11月29日,登山队到达海拔3200米的雨崩村,随后在海拔3470米的笑农夏季牛场建立大本营。之后的两周,分别在海拔4500米处和5300米处设立和建成1号与2号营地。3号营地日方想推到雪崩区域前面,而中方则主张避开头上的悬冰川,据说当时双方争吵异常激烈。——“我们对雪山说,不能叫他们登上去。”在登山队员努力攀登的那些日子里,山脚下的藏民和僧人们却在轮流烧香,害怕灾祸从此降临。因为雪山是他们的神,是他们生命的意义所在,卡瓦格博不容“战胜”。 12月28日的第一次登顶尝试因突遭暴风雪袭击而宣告失败。1991年1月2日到3日,山中大雪突袭,登顶的计划被迫推迟到5-8日。1月3日的夜里10点,大本营的张俊和3号营地队员李之云进行了当日的最后通话,随后对讲机里出现杂音,通话结束。第二天8点,9点,10点,10点半……对讲机的另一头如同没有尽头的黑色深渊,无论张俊如何呼叫都激不起一丝涟漪。随后展开救援,但无尽的暴雪和随时雪崩的危险,让3号营地成了不可抵达的终点。1月25日,中日双方宣布,1月3日夜晚在梅里雪山3号营地失踪的17名登山人员已全部遇难,营救活动就此划上句点。到目前,梅里雪山依然是世界上无人登顶的雪山,也成为我国唯一一座作为民族文化而禁止攀登的雪山,更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