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灾中的重庆知青

老陈(7323886)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1年5月26日,重庆51中学有52名初中生支边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十六团五营八连,他们到兵团80天后,遭遇了一场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泥石流、红河水倒灌,冲毁了他们的家园,在自然灾害面前,知青们经受住了考验,尽管他们当时很稚嫩,但他们表现得异常的勇敢和坚定。</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题记</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的五营八连现在已更名为“坝洒农场南屏八队”。2024年知青们又回到了这里,拍摄了这张照片,左面是已修通的蒙河高速公路,河对面是越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1年5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十六团五营八连,迎来了52名来自山城重庆的知青,他们的年龄都在16至17岁之间,还是孩子的他们,带着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带着好奇的目光;带着有些恐慌的心绪,张望着他们新的“家园”,连队修建在蒙河公路傍边的山脚下,蒙河公路沿红河而下穿过八连,经南溪河中越友谊大桥通往越南。连队大部份房屋都是土坯墙茅草顶,建在低于公路的山脚下,挨着住房有一条小小的山水沟从山上流下来,通过公路下的涵洞流到红河。那时候的红河是名副其实的“红河”,因为它的流域大多是红色沙页岩地层,水中含有很多细小的红色沙子,红河因此而得名,如果毛巾不慎掉到河水里,那就再也洗不白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连的驻地在组建兵团之前名叫“田头”,1974年兵团改制后,又改称为“河口农场五分场八队”,几十年后,当知青再次回到这里时,它的名称叫“坝洒农场南屏八队”。当时八连的驻地,前面紧靠红河,背后是层叠的大山,翻过山再往里走就是瑶族所在地大围山,如果站在连队的垭口往下一望,红河两岸风光尽收眼底,随着一天时间的转动和光线不断的变化,看上去就像一幅精美的水墨山水画。红河对岸就是越南,河面不宽,喊话都能听见,夜里偶尔还能听见从越南那边密林里传来的麂子叫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十六团五营八连重庆知青杨建明,在中越界河边执勤时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连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知青,1979年4月返城时,路过昆明,在西山龙门留影,后排左起重庆知青陈炳春、鄢筱华、杨建明,前排左起北京知青陶峥、重庆知青杨宪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田头”,红河边境线上一个十分普通的地方,52名重庆知青远离家乡来到了这里,开始了他们人生的第一次启航!他们既兴奋又激动,而内心却有些恐慌和紧张,因为他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风景优美的边疆风光,而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艰苦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八连和许多云南兵团的基层连队一样,他们的工作任务是开荒种植橡胶和对橡胶林地的维护管理,还要种水稻、包谷、木薯、花生、黄豆等经济作物,还要养猪、种菜,以满足连队生活的需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连还是边境一线连队,知青们还肩负着一手握锄、一手扛枪,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责任。这一责任在8年后来临了,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暴发,很多重庆知青放弃了可以立即回城的机会,毅然地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据不完全统计,重庆支边知青有231人参加自卫反击战,其中荣获一等功1名、二等功9名、三等功82名、集体三等功39名。八连有6名知青参战,有2名荣获三等功、有4名荣获集体三等功,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他们为国家无私奉献的品德;他们坚韧不拔的勇敢精神,都是知青中的楷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连重庆知青李丽华、司桂芳、税志和劳动归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连重庆知青杨宪忠在橡胶林地劳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52名重庆知青在八连开始了他们参加边疆建设,为祖国种橡胶的宏愿,但前进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很多意想不到的艰难困苦在等待着他们。河口属于热带季风雨林气候,全年大致分为旱季和雨季,他们到达连队时,正是气温最高、气候最炎热的旱季与雨季交替时节,甚至连他们这些从“火炉”山城来的人都感到酷热难当,即使如此他们也照样顶着烈日上班,为了不耽误农时,他们咬牙坚持着,同老工人一道上山收割水稻,从来没有干过农活的知青们,忍受着才参加重体力劳动带来的痛苦,用他们稚嫩臂膀扛住了体力劳动第一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艰苦的劳动中进入了7月,雨季来临,这给知青们带来新的考验,常常是天空中烈阳高照,实然就是一场狂风暴雨,当你还在暴雨的惊恐之中时,狂风暴雨又悄然离去,雨后的太阳更加炙热烤人。当然,也有一些有趣的事情发生,有时候在上班过程中,烈日晒得大家受不了,连队的老工人就会时不时的提高音量,逼紧声带发出一声声尖叫,他们是当地的壮族,自称为沙族,说这是在“唤风”,这招好像有时有效,在他们一阵阵尖叫声后,不一会儿便吹来一阵凉风,有时甚至还会飘来几朵乌云,顷刻间就下起了倾盆大雨,给人带来些许清凉。当然,知青们也知道“唤风”一说不可信,其实不过是巧合而已,因为这忽晴忽雨正是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连重庆知青杨建明在练习割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连重庆知青杨建明,在灾后新建食堂前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转眼进入了8月,知青们对热带雨林的气候,也在慢慢地适应着,然尔,今年好象天公不作美,象是欢迎知青们的到来,雨水开始逐渐增多,时常大雨下过不停,红河水也开始上涨,红河沿线多地发生险情,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8月17日,红河水上涨速度明显加快,连队也开始采取防范措施,因为食堂地势低洼,在公路下涵洞旁边,最先受到涨水的威胁,队里组织人员想要在食堂前垒道土坝档住洪水,全连人员站成两排,依次把装满泥土的竹筐传递到食堂前垒坝,被雨水浸泡过的泥土特别沉重,十几个来回就把竹筐扯得稀烂,垒坝也只能宣告失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傍晚时分,暴雨如注,河水猛涨,很多住房已经处于危险之中,连队干部喊话通知大家,先把箱子搬到高一点的房屋里存放;到了晚上10点多钟,红河水从涵洞倒灌进连队驻地,只见河水打着漩,就像一条奔腾的水龙,扑向山坡,平日里安静的山水沟瞬间放大了十多倍,变成了滚滚而下的泥石流,严重威胁连队男女老幼的生命安全,在狂风雨暴中八连的夜空响起了急促的钟声,催促全体人员紧急集合,在连队干部的带领下迅速地向连队旁边的黄豆山撤退,这时候最重要的是保证全连人员的生命安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连重庆知青陈炳春、陈道华、盛朝富 张克强、欧光华、张正强、皮一方、周渝、荣学勤、陈世强、杨龙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重庆知青杨建明、汲传莉,王莉当年在连队山垭口合影,远处的背景是红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黄豆山的路是一条羊肠小道,坡度很陡,又窄又滑,全是烂泥,黑夜中只能看见队伍最前面带路的干部提着一个马灯,四周都是一片漆黑,知青们相互之间紧紧的拉着手向上爬,风声雨声叫喊声交织在一起,知青们这时的心情也十分紧张,他们也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事情,虽然心里十分害怕,但他们还是坚定地跟着队伍到了山顶,表现出了重庆人坚韧不拨的性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豆山顶上找不到一块能遮雨的地方,知青们和大家个个都淋成了落汤鸡,冷得发抖,没有其它办法,也只能冒雨紧紧围在一起以抵抗风寒。这时重庆女知青袁建国突发急病,发高烧并伴有全身抽搐,昏迷倒地,连队卫生员又没有带药,急得没办法,匆忙中找到一盒万金油,用手指刮了一大坨万金油塞入病人嘴里,这真是病急乱投医,没有办法的办法了。这时,连队项付连长吩咐女知青,分两排对坐在湿地上,把脚伸直,让袁建国睡在大家的腿上。知青们看着眼前的战友,却毫无办法,只能在心里默默地祈祷,战友能安全地度过难关战胜病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连重庆知青周渝荣、欧光华、杨龙生、张克强,在红河上划竹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连重庆知青彭其毅、叶萌、孙桂兰、叶露莎,在红河上划竹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风雨交加的黄豆山顶上,虽然是夏季的8月,但人的体感温度很低,知青们又冷又饿,感到有些难以坚持,甚至有些男知青将小便淋到自已的脚上,只为了能感觉到一点点温热。在这感到难以坚持的时刻,副连长项继军指挥大家唱起了毛主席语录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以及“大海航行靠舵手”等革命歌曲,歌声在黄豆山上响彻着,歌声鼓励了所有的人们!他们唱着歌,仿佛忘记了当前的困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亮了,雨也停了,所有人们都疲惫不堪,知青们更为惨重,他们才出校门,这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一场严俊的考验,他们扶着生病的战友,拖着沉重的身体,连滑带走的回到山下,只见连队一片狠籍,很多房屋被泥石流掩没或者被冲得倒塌,公路多处塌方,有的路段被河水淹没,电杆倒地,交通及通讯中断,整个连队处于断电、断水、断粮、断菜、断药品,断路、无住房的境地。所幸的是,由于疏散及时,没有人员伤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灾后重建的任务非常艰巨,同样考验着新到边疆、新到连队的重庆知青们,他们没有退却,没有逃避,而是勇敢地和全连队其他人员一道,再一次用他们稚嫩的肩臂扛起了灾后重建的艰辛……</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连重庆女知青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连团支部的知青团员,在灾后新建的食堂前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连队领导的指挥下,知青们和连队老工人一道在半山腰晒场上搭建了临时居住的塑料棚,虽然只能男女老幼混杂住在一起,但这是他们灾后重建的一个起点;没有衣物用品,知青们从泥水里打捞出能用的衣物,洗一洗、晒一晒,来解决眼前的困境;没粮食、没有菜,知青们主动上山挖木薯,掰竹笋,摘木瓜,砍芭蕉花等来充饥;公路被洪水冲毁,路面上的淤泥夹杂着石块足有一两尺高,男知青要去几公里外的营部,把生活物质搬运回来,路途艰辛,双脚踩在淤泥中,被石块刮破出血,但他们仍然咬牙坚持运回所需的生活物资;为了重建房屋,知青们与老工人一道,顶着烈日,在半山腰平整地基、上山砍竹子、割茅草、打竹篱墙、架梁椽、盖茅草屋顶,搭建起了临时的竹篱茅屋;没有日常生活用品,知青们向连队老工人学习,用竹子做出来床及桌椅板凳。经过全连战友的共同努力,一段时间后,基本解决了大家的住宿和小学生的教室问题,不过,二十多个女知青全都挤在一个通间小茅草棚竹舍里,这还不是女知青最困难、最害怕的事情,热带雨林的雨季,在这样住宿的条件下,经常会遇到红色大蜈蚣虫的袭击,它们爬上竹床,把女知青吓得大声尖叫,那段时间,这种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经历多了,女知青们也就挺过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4年重庆支边知青杨建明回到连队,和原连队卫生员陆秀莲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抗灾重建期间,重庆女知青杨建明分到食堂工作,食堂临时搭建在公路上面的山坡上,吃的水要从山上用竹筒连接引流下来,水很浑浊,需要头天放在大盆里慢慢沉淀,第二天才能食用,在当时那种条件下,要做好上百人的一日三餐也是很困难的,每天要把做好的饭菜放入大盆里,提上坡到平地上去分给大家,有一天杨建明去送饭,在上坡时一脚踩滑,提的菜盆倒在她的手上,当即把右手烫了红一大片,红肿起水泡,痛是可想而知的了,但她没有喊叫,忍住痛苦,自已跑去旁边的小水沟,把受伤的手浸泡在水里,以此来减轻疼痛,直到连队的卫生员陆秀莲来洗衣服时,看见她受了伤,才为她处理了伤口,杨建明强忍着泪水及疼痛,坚持带病工作,没请过一天病假。这些抗灾时的艰难时光,深深地印刻在她的心里,永远难以忘怀!五十年后她回到连队,专门去看望了当年为她处理过烫伤的卫生员陆秀莲并与她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连重庆知青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连重庆知青李兴国、李家兴、鄢筱华,当年在红河岸边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抗灾重建期间,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可以说,每一个知青都有一个克服困难,坚定生活的故事,比如女知青彭其毅,洪灾后因住处拥挤狭窄,被迫钻进谷仓里睡了几天,导致过敏性长疮,溃烂流脓,至今身上还留有伤疤,可以算是“洪灾的印记”。还有男知青鄢筱华,为了解决连队无菜吃的困境,主动游水到被洪水淹一大半的木瓜树下,摇下木瓜送去食堂,因而感染发高烧,至今还记得当时卫生员给他量的温度是40.2度。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只不过,因为年代久远,很多记忆已经模糊了,就让这些平凡的知青故事留在历史的记忆里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场洪灾在发生时,知青们并不知道这场洪灾是百年一遇,这是在洪灾几十年后,重庆女知青杨建明看到《国营坝洒农场志》是这样记载的:“1971年8月17日,河口地区连降暴雨,红河发生近百年来少见的水灾,红河河水倒灌成灾,每秒流量4970.3m³/秒,比1959年测定2400m³/秒大了一倍以上,造成公路被淹没,场内沿红河一线交通大部分中断,山体崩塌,南屏8队所有房屋均被泥石流冲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连重庆知青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十六团五营八连重庆知青,1971年8月洪灾后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百年一遇,重庆52名知青作为亲历者,这究竟是他们的幸与不幸呢?时间是一个伟大的魔法师,它把曾经的艰难困苦,转变成了知青们的精神财富,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他们幸运的,在他们的人生中经历了一次特殊的磨炼,加深了战友之间的友谊,增进了相互了解,增强了团结,提升了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和韧性,他们不仅是在与大自然的恶劣环境博斗,也是在向自身的极限挑战,靠着战胜灾害的决心,克服了灾害造成的困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洪灾过后,当上级领导派人来采访表彰时,连队指导员滕锐锋专门把全体重庆知青集合到红河边上照了一张集体照,留下了一张珍贵的老照片,算是对重庆知青在洪灾中突出表现的一种表彰吧!现在,看到这张老照片,不由得十分感慨,当时只有十几岁的知青们,用他们稚嫩双臂,扛起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苦难,说他们是对信念的执着,不如说是重庆知青的本质和本能发挥出来的、无与伦比的吃苦耐劳精神!这,同样令人感到震撼!</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4年知青们回到八连时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4年知青们回到八连时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场洪灾后,经过两年的努力,八连基本上得到了恢复,住房比以前更好了,知青们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洪灾造成的断电问题,一直没得到解决,直到八年后,当他们离开边疆回城时,夜幕下八连的住房,窗户里透射出来的,仍然是那昏暗的煤油灯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重庆支边知青杨建明近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文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由原四师十六团五营八连重庆知青杨建明提供,笔者据此改编为美篇。在这里向杨建明战友表示深深地感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杨建明从重庆51中学支边,中共党员,曾任河口农场五分场八队副指导员,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算得上重庆支边知青中的楷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