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第一口甜水井

章群

<p class="ql-block"> 不忘历史 永记党恩</p><p class="ql-block">———我们村的第一口甜水井</p><p class="ql-block"> 我们村位于河北的东南部,祖祖辈辈都是靠天吃饭,乡亲们用勤劳的双手,尽心尽力耕耘着自己的土地,但由于干旱少雨,十年九旱,农民春季点种出来的庄稼苗,因久旱无雨而枯死,农业收成非常不好,大家的日子依然过的紧巴巴的。</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初,国家发动全民搞水利建设,挖了好多水渠和蓄水坑,还组织生产队农民打了不少传统井。这些措施在干旱不太严重的年份,能起到一定的抗旱作用。但在大旱之年,仍然是杯水车薪。所以,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都为水发愁。地里需要水,人的生活需要水,牲畜也需要水。可这里唯一缺的就是水。</p><p class="ql-block"> 生活在这里的人,饮用水都是吃坑里下雨存下的雨水,一旦下了雨,人们都让雨水流到坑里,储存起来,全村的人都是吃这里的水。大队里对水坑管的很严,禁止下坑游泳和洗衣服,是村里保护的水源。一坑水也够全村人吃一年的。五八年以后,在县里支持下,各队还打了一些传统井,这样的人工打井,由于打的浅,水量小,多数是苦水。点种和浇地可以,但人吃水有点涩。如果大坑里有水,人们一般不吃井里的水,如果坑里水少了,没办法,只能吃苦水。那时候家家都有大水缸,装满水能吃个月二十天。都是用排子车带上大桶,到五里以外的邻村去拉水。为了水啥办法都想了。因为水缺少,农村里好多人半个月甚至一个月都不洗衣服,身上有异味了,只能用毛巾擦擦。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干净,而是水太缺,太金贵了。</p><p class="ql-block"> 牲畜饮用水,如果雨水充足,可以用大坑里的水,但不能让牲畜直接饮用,要饲养员挑回去,一点一点的喝,丝毫不能浪费。要是春季干旱无雨,牲畜就得喝井里的苦水。可幸的是牲畜不怎么挑水质,尽管是苦水,渴起来也是一饮而尽。一九六三年,华北地区一场大水,让大地喝足了水,村里的坑坑洼洼,沟沟河河都积满了水,三年之内村里吃水不成问题了。村里干部因为缺水伤脑筋,伤怕了。大水下去后,把原来的水坑扩大了一半,挖出来的泥土垫成了大高台子,又蓄水又防水,成了村里一大景观。</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八年,对我们村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在这一年我们村结束了有史以来吃苦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听公社的党委书记说:地区抗旱救灾指挥部下发文件,今年要选择一些大村,重点村,无赏给打机井,我们村是公社所在地,已报县里批准了。听到这一消息,全村的人都沸腾了,希望早日打好机井,解决群众的饮用水和抗旱救灾工作。</p><p class="ql-block"> 过了清明,地区运输公司的汽车拉着钻井设备和工人们就来到工地,第一天搭起了帐篷,立起了钻井架子和平台。第二天就开机了,井架上边的照明灯光芒四射,十里八村都能看到。工人们日夜奋战在钻机旁,为了找到甜水层,钻机整整钻了二百多米。技术人员拿到取样,立刻判断出是甜水层,且水量充足。钻机停下了轰鸣声,准备修补钻眼,下铁管子。为了早日出水,钻井队加班加点,不到半个月水管安装完毕,干甜清凉的水就哗哗哗的流出来了。公社的领导过来了 ,村干部过来了,大人孩子都过来了,挤在抽水机旁,两手捧起一捧甜水,鼓咚鼓咚一气喝下去,笑着说:这水就是甜,像蜜水一样。大人挑着桶灌满水挑回家,把缸里的坑水倒掉,换上了机井抽出来的甜水,孩子们拿着小瓶子,小铁桶也装满水,边走边说:俺村也有甜水井啦。</p><p class="ql-block"> 公社的领导,看着可亲可爱的乡亲们,高声说:老乡们我们祖祖辈辈喝苦水的历史结束了,这是国家给我们免费打的井,是一口机制井。不但解决了大家的吃水问题,还可以浇地一千多亩,这是一口幸福井啊!只要我们跟着党,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日子就会一天比一天好。大家的掌声如雷,那时候没有大标语,没有隆重的抽水仪式,只有千万颗跳动的心,只有让甘甜清凉的水进入百姓的家。</p><p class="ql-block"> 落日的余晖把大地照的金光闪闪,甜甜的井水顺着新修的水垅沟流向田野,人们的欢乐声此起彼伏传的很远,很远………。</p><p class="ql-block"> 202408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