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两个原因令我关注广州陈家祠(即陈氏书院):</b></p><p class="ql-block"><b>一,我家原来住在陈家祠附近,陈家祠是童年的我经常同小伙伴来玩耍的地方。在这里,觉得一对门神高大威猛却不知道他们是谁,不明白神龛里最高几排的神主牌是怎样放上去的,最喜欢玩的是伸手拨动大门口石狮子含在嘴里面而滚不出来的石球,同时猜想石球是如何放进去的……</b></p><p class="ql-block"><b>二,近年来了解到,我的母校广州四中,其前身之一是设在陈家祠的聚贤纪念中学。</b></p><p class="ql-block"><b>可以说,我虽不姓陈,但与陈家祠多少也有些缘分。正是这点缘,促使年过七旬的我近日来到陈家祠,兴致勃勃品味这座“百粤冠祠”的建筑艺术。</b></p> <p class="ql-block"><b>陈家祠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以建筑“七绝”著称:三雕(木雕、砖雕、石雕)、两塑(陶塑、灰塑)、一铸(铁铸)、一画(绘画)。在这里,目之所及,皆是“七绝”,用手机随时随地可以拍摄到。</b></p> <p class="ql-block"><b>到了陈家祠,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屋脊上那一片片的陶塑与灰塑。陈家祠九座厅堂正脊上的脊饰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陶塑脊饰,也称为“花脊”,共有11条。下层是灰塑脊饰,也称为“脊座”。除了正脊,灰塑还分布在山墙垂脊、连廊顶部等部位,总面积达2400多平方米。这些陶塑连同灰塑,颜色绚丽,造型复杂,如同一个个舞台,讲述着一个个传奇故事,热闹而精美。它们都是岭南建筑装饰的典范。</b></p> <p class="ql-block"><b>外看陈家祠富丽堂皇,入内却是古朴幽雅。室内装饰以精湛的木雕艺术见长,色彩深沉的木雕与五彩缤纷的屋脊陶塑、灰塑形成强烈对比。随处可见的大量木雕作品,使得陈家祠更显古色古香。</b></p> <p class="ql-block"><b>陈家祠的木雕屏风数量众多,而且极具观赏价值,是广东木雕的精华。</b></p> <p class="ql-block"><b>这些木雕屏风,上部为镂空雕,构图细致复杂,以表现历史故事为主。</b></p> <p class="ql-block"><b>黄飞虎反五关(《封神演义》)</b></p> <p class="ql-block"><b>韩信点兵(《前汉演义》)</b></p> <p class="ql-block"><b>长坂坡救阿斗(《三国演义》)</b></p> <p class="ql-block"><b>三打祝家庄(《水浒传》)</b></p> <p class="ql-block"><b>这些木屏风,下部为浮雕,刻有吉祥物件,配以文字。</b></p> <p class="ql-block"><b>香冠洛苑花中秀 铁骨冷艳泛风姿</b></p> <p class="ql-block"><b>金瓶梅发书馨气 宝鼎烟生福寿云</b></p> <p class="ql-block"><b>梅开五福多瑞气 烟霭缭绕长寿花</b></p> <p class="ql-block"><b>风姿绰约罗浮雪 国色天香洛阳春</b></p> <p class="ql-block"><b>陈家祠砖雕以精心制作的水磨青砖为主要材料,雕刻非常精细,细如发丝。艺术题材十分丰富,有人物故事、花鸟虫鱼、祥禽瑞兽等</b>。</p><p class="ql-block"><b>陈家祠的砖雕,最为耀眼夺目的,当属分列大门左右两侧外墙上的6幅大型带边框的砖雕。它们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雕刻水平来看,都堪称清末广东砖雕经典。</b></p> <p class="ql-block"><b>这</b>6<b>幅砖雕最大的两幅为人物作品,分别是《梁山聚义图》和《刘庆伏狼驹图》(见如下两图),各宽</b>3.6<b>米、高</b>1.75<b>米,单幅面积达到</b>6.3<b>平方米,如此巨大的砖雕在广府建筑中极为少见。</b></p> <p class="ql-block"><b>陈家祠砖雕不仅技艺精湛,而且文化内涵丰富,一些作品雕刻有书写历代名家诗文的书法。</b></p> <p class="ql-block"><b>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名句:“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b></p> <p class="ql-block"><b>唐代诗人杜牧的</b> <b>《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b></p> <p class="ql-block"><b>宋代理学家程颢的《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b></p> <p class="ql-block"><b>石雕在陈家祠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采用花岗岩石材,广泛应用于廊柱、月梁、券门、栏杆、墙裙、柱础、台阶等,题材包括云纹、龙纹、人物、动物、花卉等。陈家祠石雕有粗雕和细雕之分,粗雕不拘一格、简单豪放,细雕精雕细琢、讲究刀法。</b></p> <p class="ql-block"><b>大门前,有一对活泼可爱、神态可掬的石狮子。这对石狮子口中含有光滑的石圆球,能在狮子的口腔里自如地滚动却不会掉出狮口。这是因为匠人采用镂雕技法雕琢而成。(这是其中一只)</b></p> <p class="ql-block"><b>这对石狮子下方的基座在上世纪</b>50<b>年代就已经失踪,直到</b>2010<b>年</b>8<b>月底,在陈家祠前院地面降低复原工程中发现了这对石狮子原有的基座,主体部分保存尚好,四面均为象征吉祥如意的高浮雕纹饰。至此,这对石狮子蹲伏的基座才得以恢复原样。</b></p> <p class="ql-block"><b>门口抱鼓石的基座上也有精美的石雕。</b></p> <p class="ql-block"><b>陈家祠的铁铸工艺是其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聚贤堂前月台的铁铸通花栏板最具特色。这些铁铸栏板色调凝重,构图精美,寓意深刻,有些镶嵌在围栏的石雕框架内,利用铁和石的黑白色彩对比,以及铁铸的通透与石雕的密实对比,达到相得益彰的装饰效果。</b></p> <p class="ql-block"><b>陈家祠“七绝”之中的“一画”,现存的不多,只在三个地方可见。</b></p> <p class="ql-block"><b>大门上的门神,采用勾线重彩技法描绘而成,分别绘画了秦琼和尉迟恭的形象,其中手执金瓜红脸的为秦琼,手执钺斧黑脸的为尉迟恭。门神高达4米,是广东地区现存最大的两个彩绘门神。</b></p> <p class="ql-block"><b>另外,陈家祠东、西厢房还有两幅文人雅士聚会的彩绘壁画,分别是“王勃写《滕王阁序》”和“夜宴桃李”。它们与厢房作为陈姓子弟温书攻读场所的功能相匹配,而且丰富了陈家祠的文化内涵。</b></p> <p class="ql-block"><b>东厢房的壁画“王勃写《滕王阁序》”描写的是王勃即席创作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情形。作者巧妙地将整幅画面分成三个空间,构图层次分明,空间布局处理得恰到好处。</b></p> <p class="ql-block"><b>西厢房的彩绘壁画“夜宴桃李”是以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为题材而绘制的。这幅彩绘生动地描绘了李白春夜于桃李园内设宴,与诸位堂弟、好友一起欣赏美景、斗酒赋诗、高谈阔论的场面。</b></p> <p class="ql-block"><b>陈家祠这座以建筑“七绝”著称、集岭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明珠,1959年曾被郭沫若先生赋诗赞叹:“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b></p><p class="ql-block"><b>然而,岁月沧桑,百多年来这颗明珠几度蒙尘,尤以“文革”期间为甚。从1966年下半年开始,陈家祠遭到瓜分:先是广州新华印刷厂占用主体建筑作为生产车间,不久广州电影机械厂也占用了东院和后院。两厂在占用陈家祠期间,对文物建筑造成了严重损坏。陈家祠神龛里面数以千计的神主牌被烧成灰烬。(如今保存下来的两块神主牌,是</b>1980<b>年新华印刷厂搬走后,馆员在祠堂地下石台沟里捡回来的。)1969年初,广州32中又占用了陈家祠前院。人祸之外还遇天灾,1975年10月,12级台风吹毁了聚贤堂正脊上的陶塑灰塑,一直得不到维修。此时的陈家祠,历史建筑的完整性和价值处于濒危状态。</b></p> <p class="ql-block"><b>陈家祠这颗建筑艺术明珠能够重放和续放异彩,文物保护部门功不可没。从1959年10月广东民间工艺馆成立开始,该馆就肩负起保护陈家祠的重担,先后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和复原保护。特别是</b>1980<b>年12月30日广州新华印刷厂迁出陈家祠后,广东民间工艺馆于1981年3月至1983年2月,组织了大规模的复原维修,以“修旧如旧”“复原旧观”为原则,完成了22个维修项目,令主体建筑基本恢复原貌。</b></p><p class="ql-block"><b>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两年参与复原维修的共有16个施工单位、8名著名工艺师。</b></p> <p class="ql-block"><b>16个参与修复施工的单位名单。</b></p> <p class="ql-block"><b>8名参与修复工程的主要工艺师及其负责的项目。</b></p> <p class="ql-block"><b>修复聚贤堂脊饰陶塑</b></p> <p class="ql-block"><b>佛山石湾建筑陶瓷厂受委托根据原样对脊饰陶塑进行复原。</b></p> <p class="ql-block"><b>工艺师对脊饰灰塑进行保护修复。</b></p> <p class="ql-block"><b>工艺师正在维护灰塑独角狮。</b></p> <p class="ql-block"><b>工艺师对砖雕进行保护修复。</b></p> <p class="ql-block"><b>画家陈略正在修复彩绘门神。</b></p> <p class="ql-block"><b>陈家祠1981年修复工程的灰塑工艺师中,有父子三人,父亲是邵耀波,两个儿子是邵成梯、邵成村。灰塑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岁跟随父亲学艺、1981年首次参加陈家祠灰塑修复的卲成村,2012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灰塑传承人。自1981年以来,卲成村已参加了7次陈家祠灰塑保养维护。</b></p> <p class="ql-block">1995<b>年</b>10<b>月,广州32中拆除了建在陈家祠前院的教学楼,并归还了占用的前院。</b>1997<b>年</b>12<b>月</b>31<b>日,广州市复印机厂(即电影机械厂)全部撤出陈家祠的东院、后院。至此,陈家祠长达30年的被瓜分历史遗留问题终于得到解决。</b></p><p class="ql-block"><b>重新对外开放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继续研究保护陈家祠,想方设法搜集历史资料,一点一滴地寻找陈家祠的历史原状,并以此为依据对文物本体进行复原修缮。</b></p><p class="ql-block"><b> 2010年,完成了前广场地面降回历史标高,并在施工中找回埋在地下多年的石狮子基座加以复原。将陆续找回的失踪多年的8面旗杆夹石重新组装起来恢复旗杆基座,重竖旗杆。2015年,恢复祖堂神案构件,并将从地下石台沟里捡回的两块神主牌重新摆上。至此,这颗一度被分割的建筑艺术明珠恢复了原貌,以完整的状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它凝聚着历代工艺大师的智慧和技艺,熠熠生辉。</b></p> <p class="ql-block"><b>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我们欣喜地看到,陈家祠正是这样做了,今年1月,启动了复馆开放以来的第8次灰塑保养维护,维护面积达1285平方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