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降级”

邱文

<p class="ql-block">去年以来,“消费降级”成了一个广受关注的词。一般人都是从身边现象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但其实消费是不是降级了,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判断。另外换一个角度看,消费是不是永远都只能升级,或者说是不是消费越多、消费越高就是越好?</p><p class="ql-block">当前的汽车消费是比较典型的代表。传统的汽车消费模式下,从消费国产车到消费进口车是一种升级;从消费进口车到消费百万级以上的豪车又是一种升级。但国产新能源车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模式。</p><p class="ql-block">首先是国产车和进口车的界限没有那么明显了。国产新能源车的智能化系统做得好,现在的新能源车更准确地说是装了轮子的智能产品。而进口汽车基本还是停留在单纯的交通工具概念,所以两者已经开始不具可比性。而且同等配置下,国产新能源车的价格远低于进口车的价格。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这种换道模式,打破了原有消费升级的规律。在无法解释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逻辑的情况下,就很容易给国产汽车贴上一个“消费降级”的标签。</p><p class="ql-block">同样的质量、性能,但却只需要更低的价格。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事。这样的降级应该是越多越好,而不应该成为质疑中国产业发展和经济环境的依据。30年前,买一个25英寸的显像管彩电需要1万元,但现在50英寸的平板电视只需要2000元,这难道也是消费降级?很显然,这是社会生产发展及产业升级给消费者带来的极大福利。</p><p class="ql-block">与“消费降级”标签同步的,还有质疑中国因产业政策导致产能过剩的说法。但产能到底有没有过剩?或者说这种被质疑的“产能过剩”是不是就是一件坏事?也需要深入地看。这里也列举一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数据。根据国外专业机构的统计数据,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补贴总数大致为2300亿美金。看上去这像是一个天文数字,但这笔补贴如果分散到所有被补贴的车辆上,每辆车只能分到不到600美金。而在政府产业政策的刺激下,中国新能源汽车百花齐放,所谓产能过剩所带来的竞争,使每辆汽车的价格降低了1万美元到4万美元。按照平均每辆汽车节省2万美元来算,到2024年,中国消费者就获得了5000亿美金的额外消费者剩余(或者叫消费者福利)。那大家说,这样的生产过剩消费者喜不喜欢?</p><p class="ql-block">上文中出现了一个关键的词——消费者剩余。现在甚至经济学专业人士对这个词也会觉得陌生。因为很多经典经济学教科书基本看不到“消费者剩余”的概念了。其实,古典经济学对此非常明确,社会生产、经济活动是为所有人(即消费者)创造价值,而不仅仅是为资本所有者创造财富。亚当·斯密也说: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而生产者的利益,只在能促进消费者的利益时,才应当加以注意。但在重商主义下,生产者的利益、生产者剩余被过度关注,以至于大家都似乎忘记了消费者利益。而3·15晚会所代表的那点消费者利益其实只是消费者利益的皮毛而已。</p><p class="ql-block">我们希望人类社会是朝着更高级的文明发展,因此,代表人类的消费者权益应该是发展现代市场经济最核心的要求,而不仅仅是为资本服务。</p><p class="ql-block">“经济学”这个词的翻译的来由也有必要介绍一下。经济学理论发源于西方,但中文翻译来源于日本。由于‌日本原本使用中文,‌因此在翻译“经济学”这一概念时,‌他们选择了“经济”这一词汇。‌这个词汇在中文中本就包含了政治、‌军事、‌教育、‌文化、‌社会等多重含义,‌而不仅仅是指金融或生产活动。</p><p class="ql-block">南怀瑾老师也认为,经济学本应是大政治学。中文的原意是经论天下、济世救人。而这个原意,也与消费者权益、消费者剩余的理念最为契合。</p><p class="ql-block">时代是以不为你我左右的规律影响而发展的。产业的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所谓的“消费降级”、“生产过剩”,其实可能更多是在时代大变局及当前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必然过程,并不代表经济和产业在反转向下。</p><p class="ql-block">今年高考专业的热度已经明显由财经转向理工。看似好像是受国际局势、经济环境的影响,但内在的规律因素显然更为深远。以生产者剩余为重的时代可能要逐步转变为以消费者剩余为重的方向,也就必然要更加看重实体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不能过于资本导向。也希望像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这种“消费降级”、“生产过剩”会越来越多,也为消费者创造更大的福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