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瑗珲之行一一上海知青杂志社采风团</p><p class="ql-block"> 张铭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天上海知青杂志社高级记者费凡平发表了一首诗《遥远的知青屋》:“残霞如血,小屋难别离,明天,它将是一堆废墟,后天,或成一片新耕地……仍会复活在我生命最后的时光里。”令本社社长王建国动容:“8月10日回爱辉,知青屋已经没了,原址盖了新房,哪有废墟可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群上海知青下乡去黑龙江瑗珲,王建国在曹集屯村九年,费凡平在松树沟村八年,蜗居、农耕、写作……有着同样的经历,别样的人生,一样的精彩,又都选择了2024年重返青春的故乡。犹如高级记者费凡平在《盛夏,我又一次走进“知青屋”》时感慨:“知青屋显然是一堆废墟,但它承载我青春年华!我的文字就从这间知青屋起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8日傍晚,我们一行抵达黑河,很明显王建国总编情绪高涨,话语也多了起来,想必这里曾经是他青春的故乡,心情何尝不激动呢?2022年他出版的《爱辉日记》中记载了他9年下乡的经历。此时,在车中、在桌上,我罗列出日记里的点点滴滴,这黑土情愫何止跃然纸上?《爱辉日记》浓缩了王建国的青春精华:启程、心情、农事、时政、趣事、遇险、乡亲、衷情、赶考⋯⋯ 这日记留下了时代的烙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前我们学历史,见《瑗珲条约》,现在见王总出版《爱辉日记》,是瑷珲还是爱辉?只因我们了解得太少,需要不断地学习。有关资料阐明:1956年,因国务院对一批“生僻难认”的地名用字进行简化,“瑷珲”被改为“爱辉;2015年黑龙江省政府批准恢复为瑷珲,让世人铭记惨痛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房东大哥在黑河宴请了我们。2017年在上海西湖饭店我见过这位大哥,夫妻俩一起来上海,他们的儿子曾在上海打工九年。一样的青春,别样的经历,上世纪卫国戍边,本世纪都市建设,将青春的热血洒在他乡,实现了城市包围农村,农村包围城市的轨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月10日我们一行包了车,前往瑷珲乡野公园欣赏向日葵花海,越野界江景观带,一路经北疆第一村、知青民宿、驿站文化村,下车展旗:“广阔天地万里行一一上海知青杂志创刊20周年”。参观黑河市瑗珲历史陈列馆,走进知青博物馆,倾听瑗珲卫国英雄园事迹,品尝江鱼。代澳州知青之家王文祥拜见老乡,眺窗观望富拉尔基,向西岗子镇指挥中心领导赠送本刊杂志及三色土文献,观摹萨哈连站,来到瑗辉曹集屯村,见识巨型联合收割机,走访王总当年下乡九年蹲过的三个点,品尝东北大餐。8月10日这天真是包罗万象,应接不暇,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黑河市瑷珲历史陈列馆建于1975年,这旧址是清朝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衙门驻地,也是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签订地,它全面反映了中俄东部领土演变历史,是一个集教育、旅游、文化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播放厅里再现了沙俄制造海兰泡惨案的影视,这是违反国际公法的。1901年,在阿穆尔省成立了军事法庭,对海兰泡屠杀和江东六十四屯屠杀事件进行调查、审讯,1902年军事司令官被判处三个月监禁,然后撤销职务。将负责驱逐中国人过河的当地警察局局长被判处监禁三个月。面对中华民族那段屈辱的历史,我们要吸取教训,奋发图强,绝不让屈辱的历史重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黑河市瑷珲历史陈列馆馆长吴定良个人筹资, 于2006年建起了瑷珲卫国英雄园。分为萨布素将军纪念堂、袁寿山将军纪念堂、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实况放映堂等部分,以丰富的史料、图片和文物展示了萨布素、袁寿山等众多黑龙江卫国英雄的事迹。吴馆长出生于瑷珲,满族人,属正黄旗,第二十七代。虽说己八十多岁,可中气十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黑河知青博物馆不仅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知青博物馆,还是国家方志知青分馆,自2005年筹建,2009年开放,不仅讲述了黑龙江省185万知青的经历,还反映展示了全国1700万知青的青春记忆和历史。王总指着一处知青屋说:这把吉他由他提供的。我见微信群里费凡平对王总说:“我们村的知青屋还在,已经像是一堆废墟了!你们的知青屋已蝶画在了爱辉知青馆里了!”莫非指的就是这?!我看到一处有关杨晓沪事迹的图文。他把生命最后时光留在了黑土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总当年下乡去了黑河爱珲曹集屯村,我拜读过他2022年出版的《爱辉日记》:有青春的故乡、共和国裸男、赤日炎炎打羊草、北大荒的山野、冰河打蛤蟆、河套遇险记 、遥远的白桦林 、1975在北京站被警察带走 、1978高考碎片等篇章组成。1970年他离开上海去黑河,有人为他拍下了坐在火车上的历史性镜头。这次在黑河,我为他拍下了坐在火车上的照片。这是历史的窗口,记载着半个世纪的风云,其中,他在瑷珲下乡九年,创刊《上海知青》杂志20年,成立泛长三角知青文化研究会17年。好比人生坐在这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上,只有起点,不知终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次返乡的路上,他带我们去了曾经3个蹲点的地方,只见店主说:“你是王哥,为什么到家不多住几天?”这是他刚到瑗珲时被分配的点。第二站,是房东的大娘家,我们刚到黑河的第二天,房东大娘的大儿子在饭店里热情地招待了我们。现在来到曹集屯村,大娘的孙子迎接了我们。王总又指着一处说:这是他来到此村第三站生活过的知青屋,现在已另盖了新房。三处离得很近,当年有100多位知青被分配到这里,住进了各个村民家,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感恩(网名)家,有一台巨型的收割联合机开进车棚里,很吸引人的眼球,我是头一回见。我们一进园子,主人拿出绿色食品招待我们,玉米、南瓜、西瓜将肚子填得饱饱。傍晚,女主人摆满了一桌的东北菜肴,这量之大我们早就在东北店里领教。王总盛情难劫,满杯的白酒下肚,话变得更多。东北方言卷音厉害,增加了音乐感,使人听了沁入心肺,感恩是位能说会道的人,从小受王总爱读书的影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善于接受新事物,称得上村庄里有超前意识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我所知,王总重返青春故乡启程于1995年,现已9次回访。正如高级记者费凡平指出:“俗话说,有温暖的地方,才是生命可以依靠的港湾。”只有深入其境,才能打开记忆的闸门,打捞历史文化的骸骨,不让知青文化断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25日</p> <p class="ql-block"> 1970年启程</p> <p class="ql-block"> 2017年房东大哥来沪</p> <p class="ql-block"> 2024年重返青春故乡</p> <p class="ql-block">上海知青杂志社总编王建国说:2024年8月10日回爱辉,曹屯村里的知青屋已经没了,原址盖了新房,哪有“废墟”可言。</p> <p class="ql-block">最近,上海知青杂志社高级记者贾凡平写了《盛夏,我又一次走进“知青屋”》《遥远的知青屋》。</p>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费凡平重返爱辉松树沟村时感慨:知青屋显然是一堆废墟,但它承载我青春年华!我的文字就从这间知青屋起步……</p> <p class="ql-block">鸣谢胡康英、李培香、费凡平提供了部分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