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开学者说

蓝喜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古人离家诸多不便,需要备好各种出行的物品。现在,孩子们已经不再缺少衣服这类物质上的东西了,但是仍然难免不足之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有些孩子心空、体弱、行少、技穷,甚至做不到正常的饮食起居,身心健康面临严重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问题,前途无望,健康不保。人们必须高度重视上述问题,并立即着手切实解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执著的追求、坚定的目标,坚强的意志,是年轻人远足时必备的行装。如果前畏狼,后畏虎,怕苦怕累,害怕失败,不肯克服艰难险阻勇毅前行,青春的岁月注定蹉跎,懒惰、怯懦也必将滋长蔓延。</span></p> <p class="ql-block"><b>  懒与怯大概是人生失败和不幸的根源。</b>懒、懦不除,人的问题和麻烦定会与日俱增,结果让人细思恐极。</p><p class="ql-block"> 认识错误、实践缺失,总会阻碍人们的进步和成就。解决这些问题着实令人犯难。</p><p class="ql-block"> 但是再苦再累,大人都得和孩子一起铲除这些人生的障碍。</p><p class="ql-block"> 请父母和师长们缝纫理想、高雅、希望、担当、坚韧、质疑、推理、实证……让孩子们穿上这样的的衣衫,跋涉人生的重山复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放下你的手机</b></p><p class="ql-block"> 怎么迅速毁掉一个学生?</p><p class="ql-block"> 给他一部手机。</p><p class="ql-block">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过这句话,我孩子的班主任也曾多次提及此事。</p><p class="ql-block"> 手机是现代精神鸦片,具有毒品使人上瘾和毒害身心等特性。不受约束无节制地玩手机等同吸毒。手机联接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信息网络。沉溺网络,人们难免真假莫辨,误入歧途,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网可谓继黄、赌、毒之后的第四大公害。</p><p class="ql-block"> 学生、家长、老师、社会、政府都要从思想上、制度上、行动上、物质上与滥用手机作长期全面坚决的斗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批评与约束</b></p><p class="ql-block"> 人人都乐于自由自在,也喜欢被人夸奖。但是,仅靠放纵和吃糖无法使人获得真正的修养和成长。</p><p class="ql-block"> 这种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大人们对孩子们的错误和问题,常常不知所措,束手无策,无可奈何。严肃批评、适度惩罚、严厉管教,沦为空谈。</p><p class="ql-block"> 是非分明,善恶有边。再难也不能模糊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常思己过,知错必改,杜绝一错再错。错、恶面前,大人要担当起狠人的角色。</p> <p class="ql-block">  虽然包容、表扬、鼓励、支持要占科学教育的八分,但是惩罚的二分一定不能缺位。从某种意义讲,打是亲骂是爱。</p><p class="ql-block">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开学之初,一定要确定好目标、任务,制定好规则。否则,一切都只能听天由命。</p><p class="ql-block"> 亲且长者,当立即行动起来,恪尽职守,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现身说法。</p><p class="ql-block"> 老好人决不是好人。即使他们算不上恶人,也在懒汉和懦夫之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思想与思考</b></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但是不一定正确和稳定。只有正确且坚定的思想才能发挥稳定积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科学的思想必须建立在系统思维、理性论证、实践检验的基础之上。</span></p><p class="ql-block"> 所有的认识都与一种行为——思考,并肩而行。准确地讲,思考先行,认识紧随其后。但是,人们往往不能开启深度的思考。为此,我们必须让孩子学会思考并养成系统且深入思考的习惯。</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我们要让孩子学会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创新思维,把思想的工具交给他们。</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要尽可能全方位地系统地指导孩子并与他一起去论证某一个真理。这个过程可能是一个月甚至十年。如果大人坚持完成这一使命,就将使孩子拥有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勇气、方法、能力。否则,后辈大概难逃愚昧无知的宿命。</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事实胜于雄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人如果连这两点都不肯接受,就与白痴和无赖无异。</b></p><p class="ql-block"> 尊长者要让孩子养成认清事实和通过实践结果检验思想与行为是否科学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当代社会的移动通信、信息网络、丰富物质占据了思想和精神的空间。我们必须捍卫思想的世界。即使不能平分物质和思想的时空,也要始终保留三分之一的宇宙作为独立自由思想的领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计划与总结</b></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行动的计划,也包括需要预先考虑和提前应对的影响实现目标的各种因素和变化。</p><p class="ql-block"> 没有计划的人生与行事风格,不靠谱。</p><p class="ql-block"> 总结是对计划的调整和优化,是必要且积极的反思。不肯总结的人,不能及时吸取教训和经验,无以进步。他们即令千百次,亿万年,也只是原地踏步,永远不会前进半步。</p><p class="ql-block"> 计划和总结还要强调一万遍。</p><p class="ql-block"><i> 下面是本人曾经写过的,不妨看看。</i></p><p class="ql-block"> <a href="https://www.meipian.cn/3tuihvr4"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计划、总结进行时</a></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改过与自新</b></p><p class="ql-block"> 世界与日俱新,人生也应与时俱进。</p><p class="ql-block"> 世人难免自恋、怀旧,偶尔为之并无大碍。但是,沉迷其中,大害将至。对于过失和过错,人们唯有忏悔、杜绝之后,才能发展。粉饰己过,“抱残守拙”,最当厌弃。</p><p class="ql-block"> 静坐常思己过,闲来须知进取。如果没有这些理念,便会失去反思和前进的机会,很快就会被世界无声无情地加速淘汰。</p><p class="ql-block"><b> 如果当下的思想和行为与过去雷同,就没有现在和未来。因此,美好的人生必是日新月异的人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吃饭与睡眠</b></p><p class="ql-block"> 辛苦的劳作让人吃得香睡得酣。贫苦的生活催人追寻奋斗的目标奔赴崭新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充实的物质与优渥的生活,使不少孩子失去了应有的饮食和睡眠,包括这些欲望。这已经危及孩子们的健康和生命。我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救救孩子。孩子们更要自救。</p><p class="ql-block"> 我们得把必要的饥饿、困窘还给孩子。这是给孩子渴望和彼岸,也使他们在挣扎中学会忍耐和能奈。</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大家重视以上内容且有更多认识,特附上朱光潜先生的文章,并以此作为补充证明。</p><p class="ql-block"> 祝新学季迎来新人生!</p> <p class="ql-block"><b> 谈升学与选课</b></p><p class="ql-block"><i> 朱光潜</i></p><p class="ql-block">朋友:</p><p class="ql-block"> 你快要在中学毕业,此时升学问题自然常在脑中盘旋。这一着也是人生一大关键,所以,值得你慎而又慎。</p><p class="ql-block">  升学问题分析起来便成为两个问题,第一是选校问题,第二是选科问题。这两个问题自然是密切相关的,但是为说话清晰起见,分开来说,较为便利。</p><p class="ql-block">  我把选校问题放在第一,因为青年们对于选校是最容易走入迷途的。现在中国社会还带有科学时代的资格迷。比方小学才毕业便希望进中学,大学才毕业便希望出洋,出洋基本学问还没有做好,便希望掇拾中国古色斑斑的东西去换博士。学校文凭只是一种找饭碗的敲门砖。学校招牌愈亮,文凭就愈行,实学是无人过问的。社会既有这种资格迷,而资格买卖所便乘机而起。租三间铺面,拉拢一个名流当“名誉校长”,便可以挂起一个某某大学的招牌。只看上海一隅,大学的总数比较英或法全国大学的总数似乎还要超过,谁说中国文化没有提高呢?大学既多,只是称“大学”还不能动听,于是“大学”之上又冠以“美国政府注册”的头衔。既“大学”而又在“美国政府注册”,生意自然更加茂盛了。何况许多名流又肯“热心教育”做“名誉校长”呢?</p><p class="ql-block">  朋友,可惜这些多如牛毛的大学都不能解决我们升学的困难,因为那些有“名誉校长”或是“美国政府注册”的大学,是预备让有钱可花的少爷公子去逍遥岁月,像你我们既无钱可花,又无时光可花,只好望望然去罢。好在它们的生意并不会因我们“杯葛”而低落的。我们求学最难得的是诚恳的良师与和爱的益友,所以选学校应该以有无诚恳、和爱的空气为准。如果能得这种学校空气,无论是大学不是大学,我们都可以心满意足。做学问全赖自己,做事业也全赖自己,与资格无关系。我看过许多留学生程度不如本国大学生,许多大学生程度不如中学生。至于凭资格去混事做,学校的资格在今日是不大高贵的,你如果作此想,最好去逢迎奔走,因为那是一条较捷的路径。</p><p class="ql-block">  升学问题,跨进大学门限以后,还不能算完全解决。选科选课还得费你几番踌躇。在选课的当儿,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尝不免相互冲突。许多人升学选课都以社会需要为准。从前人都欢迎速成法政;我在中学时代,许多同学都希望进军官学校或是教会大学;我进了高等师范,那要算是穷人末路。那时高等师范里最时髦的是英文科,我选了国文科,那要算是腐儒末路。杜威来中国时,哥伦比亚大学的留学生把教育学也弄得很热闹。近来书店逐渐增多,出诗文集一天容易似一天,文学的风头也算是出得十足透顶。听说现在法政经济又很走时了。朋友,你是学文学或是学法政呢!“学以致用”本来不是一种坏的主张;但是资禀兴趣人各不同,你假若为社会需要而忘却自己,你就未免是一位“今之学者”了。任何科目,只要和你兴趣资禀相近,都可以发挥你的聪明才力,都可以使你效用于社会。所以你选课时,旁的问题都可以丢开,只要问:这门功课合我胃口么?</p><p class="ql-block">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作社会的机械。一味迎合社会需要而不顾自己兴趣的人,就没有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我把生活看做人生第一桩要事,所以不赞成早谈专门;早谈专门便是早走狭路,而早走狭路的人对于生活常不能见得面面俱到。前天G君对我谈过一个故事,颇有趣很可说明我的道理。他说,有一天,一个中国人一个印度和一个美国人游历,走到一个大瀑布前面,三个人都看得发呆;中国人说:“自然真是美丽!”印度人说:“在这种地方才见到神的力量呢!”美国人说:“可惜诺大水力都空费了!”这三句话各各不同,各有各的道理,也各有各的缺陷。在完美世界里,我们在瀑布中应能同时见到自然的美丽,神力的广大和水力的实用。许多人因为站在狭路上,只能见到诸方面的某一面,便说他人所见都不如他的真确。前几年大家曾像煞有介事地争辩哲学和科学,争辩美术和宗教,不都是坐井观天诬天渺小么?</p><p class="ql-block">  我最怕和谈专门的书呆子在一起,你同他谈话,他三句话就不离本行。谈到外行以外,旁人所以为兴味盎然的事物,他听之则麻木不能感觉。像这样的人是因为做学问而忘记生活了。我特地提出这一点来说,因为我想现在许多人大谈职业教育,而不知单讲职业教育也颇有危险。我并非反对职业教育,我却深深地感觉职业教育应该有宽大自由教育做根底。倘若先没有多方面的宽大自由教育做根底,则职业教育的流弊,在个人方面,常使生活单调乏味,在社会方面,常使文化肤浅褊狭。</p><p class="ql-block">  许多人一开口就谈专门,谈研究。他们说,欧美学问进步所以神速,由于治学尚专门。原来不专则不精,固是自然之理,可是“专”也并非是任何人所能说的。倘若基础树得不宽广,你就是“专”,也决不能“专”到多远路。自然和学问都是有机的系统,其中各部分常息息相通,牵此则动彼。倘若你对于其他各部分都茫然无所知,而专门研究某一部分,实在是不可能的。哲学和历史,须有一切学问做根底;文学与哲学历史也密切相关;科学是比较可以专习的,而实亦不尽然。比方生物学,要研究到精深的地步,不能不通化学,不能不通物理学,不能不通地质学,不能不通数学和统计学,不能不通心理学。许多人连动物学和植物学的基础也没有,便谈专门研究生物学,是无异于未学爬而先学跑的。我时常想,学问这件东西,先要博大而后能精深。“博学守约”,真是至理名言。亚里士多德是种种学问的祖宗。康德在大学里几乎能担任一切功课的教授。歌德盖代文豪而于科学上也很有建树。亚当・斯密是英国经济学的始祖,而他在大学是教文学的。近如罗素,他对于数学,哲学,政治学样样都能登峰造极。这是我信笔写来的几个确例。西方大学者(尤其是在文学方面)大半都能同时擅长几种学问的。</p><p class="ql-block">  我从前预备再做学生时,也曾痴心妄想过专门研究某科中的某某问题。来欧以后,看看旁人做学问所走的路,总觉悟像我这样浅薄,就谈专门研究,真可谓“颜之厚矣”!我此时才知道从前在国内听大家所常谈的“专门”是怎么一回事。中国一般学者的通病就在不重根基而奢谈高远。比方“讲东西文化”的人,可以不通哲学,可以不通文学和美术,可以不通历史,可以不通科学,可以不懂宗教,而信口开河,凭空立说;历史学者闻之窃笑,科学家闻之窃笑,文艺批评学者闻之窃笑,只是发议论者自己在那里洋洋得意。再比方著世界文学史的人,法国文学可以不懂,德国文学可以不懂,希腊文学可以不懂,中国文学可以不懂,而东抄西袭,堆砌成篇,使法国文学学者见之窃笑,英国文学学者见之窃笑,中国文学学者见之窃笑,只是著书人自己在那里大吹喇叭。这真所谓“放屁放屁,真是岂有此理!”</p><p class="ql-block">  朋友,你就是升到大学里去,千万莫要染着时下习气,奢谈高远而不注意把根基打得宽大稳固。我和你相知甚深,客气话似用不着说。我以为你在中学所打得基本学问的基础还不能算是稳固,还不能使你进一步谈高深专门的学问。至少在大学头一二年中,你须得尽力多选功课。所谓多选功课,自然也有一个限制。贪多而不务得,也是一种毛病。我是说,在你的精力时间可能范围以内,你须极力求多方面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这番话只是针对你的情形而发的。我不敢说一切中学生都要趁着这条路走。但是对于预备将来专门学某一科而谋深造的人,――尤其是所学的关于文哲和社会科学方面,――我的忠告总含有若干真理。</p><p class="ql-block">  同时,我也很愿意听听你自己的意见。</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