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300个博物馆之56——郑州博物馆

和光同尘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时间</b>:2024.7.25</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地点</b>:郑州市文翰街9号</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简介</b>:郑州博物馆成立于1957年7月,是河南省内成立最早的地市级博物馆,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2021年5月1日,新馆正式对外开放。新馆是国内特大型博物馆,建筑面积147000平方米,现有文物藏品近6万余件。涵盖了陶器、瓷器、青铜器、书画等20多个门类,尤以新石器时代陶器、商周青铜器、唐宋石雕、历代瓷器等最具地方特色。</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b>:兽面乳钉纹铜方鼎、《醉翁亭记》刻石,九鼎八簋,兽纹长颈铜壶,北宋浮雕人物石棺,象牙化石、佚名菩萨石造像、青釉瓷尊、牛首铜尊、白衣彩陶钵</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印象</b>:<b style="color:rgb(237, 35, 8);">1、大,特大。</b>郑州博物馆是全国“特大型”博物馆,建筑面积14.7万多平方米,这是什么概念?河南省博物院建筑面积5.5平方米,前者是后者面积的将近3倍。不过,这也符合河南的特点,河南地大物博,处天地之中,人口全国最多,有理由建一个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仅次于故宫博物院。)<b style="color:rgb(237, 35, 8);">2、多</b>。展出文物多,图片多,尤其是展厅特别多,有20个展厅,如果要仔细看,根本看不完,我在三楼看了两个馆,四楼还没有上去就清馆了。有好几个镇馆之宝都没看到。<b style="color:rgb(237, 35, 8);">3、遗憾。</b>这是第二次来郑州博物馆了。第一次来是2020年暑假,郑博新馆尚未开放,就转去了嵩山路的老馆(请参看<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的300个博物馆记忆之16),</span><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看到的大多都是图片展,留下遗憾,估计当时老馆正筹备着搬迁呢。这次来,时间仓促,没有看完,又留下一些遗憾,有机会再来吧。</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博物馆主体建筑</b>(网络图)</p><p class="ql-block">空中远远看去,博物馆形似古代的冠冕,寓意“华夏之冠”;南立面以石材搭配百余米长的玻璃幕墙,与北立面曲面结构结合,形似宝盆,意为“聚宝中原”;顶部南北落差近20米,象征黄河之水奔涌不息。这座造型古朴庄重而又兼具现代气息的建筑,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创世王都”展厅</b></p><p class="ql-block">这是郑州博物馆最值得一看的展厅,充分展示了郑州历史文化的厚重。用丰富的考古证据证明了郑州为何能列入“中国八大古都”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前言</b></p><p class="ql-block">郑州位居天下之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历史上曾五次立都,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十万年前,这里已有人类生存;九千年前,这里已形成聚落;五千年前,这里已筑就城池;四千年前,这里已诞育王权。从古城到古都,历史发展的脉络在这里清晰了然;从蒙昧氏族社会到煌煌国家文明,郑州谱写了中华文明的灿烂篇章。</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重要考古发现,唤起了人们对这片古老土地的记忆:郑州是华夏文明发祥的核心地区,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滥觞之地,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都城所在地。作为名副其实的古都,郑州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文明晨曦主要展示了郑州地区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郑州。</p><p class="ql-block">距今约十万年前,郑州地区已经出现人类的活动足迹,经过漫长的石器时代,先民们从洞穴走向平原,从混沌迈向开化,奏响文明发祥的序曲。</p> <p class="ql-block">禹贡九州图</p> <p class="ql-block">嵩山—黄河、嵩山地质层</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洞穴岁月</b></p><p class="ql-block">距今约10万年前,郑州嵩山地区及西部浅山丘陵地带出现了众多早期人类的活动足迹。他们栖息于自然洞穴,过着群居生活,使用打制石器,以采集、狩猎和捕鱼为生,并且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生存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河南第一洞:荥阳织机洞遗址</b></p><p class="ql-block">荥阳织机洞洞穴遗址位于荥阳市南20公里的王宗店村北。遗址文化层堆积厚达24米,其中发现先民用火遗迹17处,出土石制品2万余件、古脊椎动物化石2000余件。遗址年代为距今10万年以上。织机洞遗址是河南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一大发现,被誉为“河南第一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郑州老奶奶庙遗址:追溯</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东亚地区人类起源</span></p><p class="ql-block">位于嵩山余脉向东延伸的低山丘陵地带,时代距今约4万年。在已发掘的遗址范围内,发现了数以万计的文化遗物和20多处用火遗迹。该遗址中以灰烬堆积为中心的人类居住遗迹,填补了过去中原地区乃至东亚大陆这一阶段旧石器文化发现的空白,为探讨我国及东亚地区现代人类出现与发展等史前考古学核心课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仰韶文化</b></p><p class="ql-block">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而命名,其持续时间大约在距今7000~5000年。主要分布区域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在长达2000年左右的历史时期,仰韶先民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从繁荣到解体甚至进入父系社会门槛的时期,其文化以绚丽的彩陶为主要特征。千余处层级分明的聚落遗址、建筑考究的半地穴式房屋基址、代表原始人类精神追求的宗教遗迹、氏族墓地等,构成了仰韶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郑州地区的仰韶文化以大河村遗址为代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白衣彩陶钵(镇馆之宝,仰韶文化)</b></p><p class="ql-block">钵敞口,尖唇,腹部下收,小平底。钵口沿及腹上部施有白色陶衣,其上用褐彩绘弧线三角纹、圆点纹、线纹等组成的图案。该钵出土于郑州大河村遗址,为仰韶文化彩陶的代表性器物。仰韶文化是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距今约5000-7000年,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这件白衣彩陶钵构图简洁和谐,线条回旋流动,畅达圆转,体现了先民不凡的艺术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育蚕治丝天下先——中国丝绸的起源地</b></p><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在荥阳青台遗址一个婴儿瓮棺内,考古人员发现了残存的炭化丝织物,经鉴定年代距今约5500年,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丝绸实物,确切地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已经开始制丝,中国丝绸之源在郑州。</p><p class="ql-block">根据古代史籍记载,传说黄帝元妃嫘祖开始教民养蚕、缫丝、制衣,解决了当时人们的穿衣问题,被后人尊奉为“先蚕”圣母。荥阳青台、汪沟遗址早期丝绸实物的考古发现,使嫘祖“育蚕、取丝、造机杼作衣”的传说在此地得到实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原地区最早的史前城址——郑州西山古城</b></p><p class="ql-block">西山古城位于郑州市区西北郊,是一处仰韶文化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距今约5300-4800年,为目前已发现的中原地区时代最早的城址。城址平面略呈圆形,面积约34500平方米,城墙采用版筑法,墙外环绕壕沟,城内有道路、房基、窖穴、墓葬等遗迹,城内建筑基址多有奠基坑。</p><p class="ql-block">西山古城开启了后代大规模城垣建筑规制的先河,其建造方法、形制结构对中国古代城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显示了巨大的进步和创造力,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西山城址的发现对探讨中国早期城市的起源,研究华夏早期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以及中原地区所起的历史作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西山遗址的发掘被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p> <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时期的红陶大口尖底缸</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巩义双槐树遗址</b></p><p class="ql-block">位于巩义市河洛镇双槐树村南的离台地上,现存面积达117万平方米,是一处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巨型聚落遗址。</p><p class="ql-block">遗址目前发现仰韶文化中晚阶段的三重大型环境、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三处夯土祭祀台遗迹、与丝绸起源有重要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艺术品、多处人祭或动物的礼祀遗迹,以及制陶作坊区、储水区、道路系统等,出土一大批仰鲍文化时期的丰富速物。道址内有三处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共发现仰韶文化时期基葬1700余座,是目前已知黄河流域同时期规模最大、布局结构最为完整的墓葬区。</p><p class="ql-block">双槐树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发现规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因其位于伊洛河入黄河处的河洛中心区域,被学者称为“河洛古国”。</p><p class="ql-block">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在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文明形成的初期,河洛地区是当时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明中心。</p> <p class="ql-block">龙山文化是继仰韶文化后,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创世王朝</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中原地区诞生,这标志着早期国家文明经过漫长孕育后终于形成。</p><p class="ql-block">文献记载,嵩山周围地区是夏王朝的重点活动区域。研究认为,登封王城岗古城即是文献所载的“禹都阳城”,新密新砦古城是夏启的都城,而郑州东赵、荥阳大师姑、新郑望京楼等古城均是夏代的重要城址。这些考古发现实证了郑州是我国夏王朝活动的核心区域。</p> <p class="ql-block">王城岗古城遗址,位于登封告成镇五渡河西岸,根据多年的考古发掘研究,王城岗古城始建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由于其在时间、空间上与古代文献所记载的“禹都阳城”相吻合,学者多认为此地应为夏代初期的都邑遗址。王城岗遗址的发现对于探索华夏文明起源和研究夏代早期国家的诞生具有重要意义,因而被评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夏启之都</b></p><p class="ql-block">大禹故后,其子夏启继位,禅让制被打破,王位世袭制由此开端,“公天下”自此成为“家天下”。新密新砦古城的发现为揭开夏启都城之谜提供了线索,对于研究夏文化早期的聚落形态、探索夏文明的诞生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有夏故国</b></p><p class="ql-block">郑州嵩山地区,是夏代国家政权统治的中心地带。近年来,多座意义重大的早期聚落和城址相继被发现,更加有力地证明了郑州地区在华夏文明肇始、国家诞生之初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王者之都</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6世纪,成汤伐夏,开启有商一朝。位于今郑州市区的商城遗址从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和重新认识时起,经过70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已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早于安阳殷墟的商代前期都城。</p><p class="ql-block">穿越时空,重返商都鼎盛时代,它城址浩大,殿堂巍峨,规制有序,在同时期世界文明古国中绝无仅有。郑州二里岗商文化影响深远,辐射范围远达湖北、湖南、江西、陕西、山西、河北、山东、京津等地,充分展示了郑州作为商王朝统治核心区域的深厚内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兽面乳钉纹铜方鼎(镇馆之宝,商代)</b></p><p class="ql-block">方鼎平折沿,口沿上有对称的拱形立耳,腹呈方斗状,平底,下承四中空柱足。鼎腹四壁纹饰类同,上腹中部皆饰一组宽线条兽面纹带,并在两壁之交也各构成一组兽面纹;鼎腹两侧和下腹饰带状乳钉纹。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以象征九州,铜鼎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p><p class="ql-block">此鼎造型雄浑大气,纹饰古朴庄严,铸造工艺精湛,属于商代王室重器,堪称商代前期造型装饰艺术与礼制宗教内涵和谐统一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牛首铜尊(镇馆之宝,商代)</b></p><p class="ql-block">尊大敞口,束颈,折肩,腹部向下圆曲内收,高圈足。肩部环饰三个浮雕牲首,牲首为正面牛首形象,双目圆鼓,双角上扬,牛首面部和双角布满线条柔和的卷云纹,牛首之间饰带状夔纹和联珠纹;腹部饰三组兽面纹,上下界以联珠纹;圈足上有三个变形“十”字镂孔。</p><p class="ql-block">尊为盛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此尊出土于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商代青铜器窖藏,为商代王室重器。造型比例和谐,纹饰流畅精美,是商代早期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灰陶人面</p> <p class="ql-block">眉文灰陶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西周封国</b></p><p class="ql-block">武王克商后封叔鲜于管地(今郑州市区),为“三监”之首,管国始立,遂成为周王朝初期的东方重镇。其后,周王室又陆续在中原腹地分封数十个封国,足见该地区在西周王朝政治、军事地位的重要。近年来,考古人员在郑州地区陆续发现了一批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极大地丰富了郑州地区的西周考古资料,填补了本地区西周考古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亚其父乙鼎</p> <p class="ql-block">龙纹铜簠</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郑韩之都(共约535年)</b></p><p class="ql-block">春秋初年,郑武公灭郐、东虢等小国,将都城迁至郑(今新郑),其都城地位由此确立。至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郑国在此更替二十二君,立国390余年。</p><p class="ql-block">韩灭郑后,将国都由阳翟(dí)(今禹州)迁至新郑,后于公元前230年为秦所灭,韩国在此历经三侯五王共145年。史书中对郑韩故城的记载以及多年来郑韩故城的重大考古发现,让2000多年前的郑、韩两国都城以清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九鼎八簋(镇馆之宝)</b></p><p class="ql-block">九鼎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错递。圆体,折沿,方唇,两立耳外撇,鼓腹,三蹄状足,鼎腹主体饰蟠螭纹,鼎足上部饰兽面纹。</p><p class="ql-block">八簋形体相近,盖顶设喇叭形捉手;子母口,溜肩,鼓腹,腹两侧有龙首形半环耳,圈足下有三小足;簋盖、器身饰蟠虺纹和瓦棱纹。九鼎八簋作为周代最高等级的青铜礼器配置,本为周天子所专享。</p><p class="ql-block">这套九鼎八簋出土于新郑郑国祭祀遗址,是当时诸侯崛起、王权衰微的体现,对于研究郑国历史和春秋时期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鲁侯方壶</p> <p class="ql-block">羽翅纹长颈铜壸</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现在知道了郑州被列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原因了吧!</b></p><p class="ql-block">郑州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悠久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灿若繁星的历史文化遗产。这里有10万年前人类居住的洞穴,有9000年前人们生活的聚落,有5000年前先民镶造的城池和古国,有4000年前先祖建立的最早王都……</p><p class="ql-block">一处处重要文化遗存的发现,标志着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重要阶段,郑州地区就是华夏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孕育的核心区域,以考古资料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这里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圣地。俯仰驻足间,文明起源和千年古都的沧桑演进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地之中展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是郑博非常重要的一个展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郑州,位居九州之中,地控八方之枢,独特的区位优势搭建起宏阔的历史舞台。自古以来,多元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激荡升腾,推动政治、军事、科技、人文等诸多方面,谱写出壮丽的华章。</p><p class="ql-block">“天地之中”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和哲学观念。以嵩山为中心,夏、商、周三代建都立国于此,在民族文化心理上刻下了“天地之中”的深深印记,成为华夏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石。</p><p class="ql-block">伴随着“天地之中”观念,中岳嵩山为历代王朝所尊崇,逐步形成了佛道儒三教汇聚、文人学士群集的繁盛局面。围绕“天地之中”的理念建构,保存至今的代表性礼制、宗教、科技、教育等传统建筑群体,不仅是几千年来中原建筑史的真实映射,也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独特的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郑州雄踞中原腹地,北有黄河蜿蜒,西部嵩岳峙立,东域平原辽阔,山川形胜得天独厚。地理优势使得郑州成为交通四方的枢纽。历史上,鸿沟、通济渠的开凿加强了郑州与外界的通达,敖仓、洛口仓等重要粮仓的设立,见证了这里对天下经济命脉的把控。</p><p class="ql-block">“得中原者得天下”,郑州因此成为群雄逐鹿的主战场,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华夏圣地</b></p><p class="ql-block">中岳嵩山,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嵩山脚下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拥有中国古代国家级礼制建筑的典范-—汉三阙,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观星台,佛教禅宗祖庭一少林寺,程朱理学的发源地、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等,其类型之多、规格之高、历时之久、影响之深,世所罕见。</p><p class="ql-block">2010年,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杰出价值得到了世界认可。</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百年史话》展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展示了郑州近代百年的重大历史变迁。</b></p><p class="ql-block">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州,历经磨难,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清末民国,</span>京汉、陇海铁路的开通,郑州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带动了商贸的发展。<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国共产党成立</span>后,在郑州举行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新高潮。<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抗日战争爆发</span>,黄河花园口决堤事件,成为人们心中永远抹不掉的伤痛,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迎来了抗战的胜利,在郑州举行了日军投降签字仪式<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解放战争</span>时期,郑州成为全国较早解放的城市。<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新中国成立后</span>,郑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省会迁郑,进一步促进了郑州的腾飞。<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改革开放以来</span>,郑州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新世纪跻身于GDP过万亿、人口过千万的特大城市之列。</p><p class="ql-block">回溯历史,百年变迁,郑州发展迅速,变化巨大,成为中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展望未来,郑州将以新的姿态、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向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奋勇前进。</p> <p class="ql-block">1954年10月30日,鉴于郑州便利的交通条件,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从此郑州成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改变了郑州的地位,开启了郑州快速发展的新纪元。</p><p class="ql-block">省会迁郑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郑州大办工业的重要时期。50-60年代初,65个大型骨干企业的兴建,将郑州经济发展推向高潮,并形成以纺织、煤炭、冶金、机械、化工为龙头的地区工业。同时,郑州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多,欣欣向荣。</p><p class="ql-block">从改革开放到二十一世纪初,郑州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铁路公路纵横四方,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巩固和加强;四桥一路全线通车,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二七商战”闻名全国、商业贸易繁荣发展……郑州的综合实力不断增长,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在中原崛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郑地名人》展厅</b></p><p class="ql-block">展示了郑州古代历史上众多的文化名人。这些名人大家大都耳熟能详。</p> <p class="ql-block">黄帝、大禹、管仲、韩非、列子、许由、郑国、苏秦、申不害、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高拱、许衡</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大厅的墙面也是郑地的古代名人雕塑,画幅巨大,令人震憾。</p> <p class="ql-block">《千年中医》展厅</p> <p class="ql-block">《土火造艺》—古代陶瓷展</p> <p class="ql-block">红陶三足钵</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羊仓(汉)</p> <p class="ql-block">“河一”虎牛斗画像灰陶灶(汉)</p> <p class="ql-block">浅黄釉双龙柄瓷尊(唐)</p> <p class="ql-block">青釉多足瓷砚(唐)</p> <p class="ql-block">三彩双鱼纹碗(唐)</p> <p class="ql-block">钧窑蓝釉窑变瓷碗(元)</p> <p class="ql-block">白釉黑彩花叶纹瓷执壶(宋)</p> <p class="ql-block">蓝釉带盖瓷执壶(明)</p> <p class="ql-block">黄釉桃树蝙蝠衔钱纹瓷罐(清)</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莲花纹瓷瓶(明正德)</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原象踪——馆藏古象化石展”</b></p><p class="ql-block">重点展出距今4、50万年左右第四纪更新世的纳玛象化石,参观者可以通过化石想象其庞大的身躯,了解远古时期郑州一带的生态环境,探寻第四纪生物灭绝之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象牙化石(镇馆之宝)</b></p><p class="ql-block">象牙化石为纳玛象门齿化石,米黄色,呈长圆椎体,由根部至尖部逐渐内收,形体粗壮硕大,属于成年纳玛象。纳玛象生活在距今数十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分布于我国陕北高原、华北平原,后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等因素逐渐南迁并灭绝。纳玛象身材高大,象牙长度可达3-4米。纳玛象化石的发现,对研究和复原我国北方远古生态环境和了解古象种群演变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要下班了,后面还有:刻石隽永、汉砖意蕴,客家根亲、锦绣云霞、豫声豫调、妙相意境等展厅没有看,总共20个展厅,实在是太大了。以后有机会再去看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