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南方时空

<p class="ql-block">《论语》,国学经典中最主要的元典之一,两千多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理念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论赞。</p><p class="ql-block">  那么,《论语》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p> <p class="ql-block">大约两千五百年前,正值春秋末期,周朝走向没落,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天下大乱,礼坏乐崩,民不聊生。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于是出现了一位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他试图力挽狂澜,复兴周朝的礼乐文明,重建社会秩序,创造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德政社会、大同世界。  为了追求这个理想事业,孔子志学问礼,学习为人处世、礼仪文化、典章制度与文献典籍;开设私塾,传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五常(仁、义、礼、智、信)等知识与思想;从政治国,实践自己的政治抱负;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宣传自己的理念;修述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乐》已失传),为教育弟子编纂课本,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献。</p> <p class="ql-block">孔子毕生的理想追求与所做的事业,形成了一个思想流派——儒家。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儒家影响巨大,在诸子百家中成为了显学。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两千多年来,儒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影响至今。</p><p class="ql-block">  而孔子的思想与言行,则被弟子记录了下来,后来各弟子的记录合编在一起,便形成了《论语》。</p> <p class="ql-block">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语录体著作,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的思想,同时也对周朝的礼乐制度与春秋末期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  《论语》内容博大精深,以仁为核心思想,以礼为外在表现(仁为体,礼为用),论及义、智、信、忠、孝、悌、慈、爱、德、勇、让、敬、恕、和、中庸等思想,涉及学习、教育、人格、处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性、天命、天道等范畴,以及君子、小人、平民、官员、王侯、将相、古人、圣人等人物,还有孔子与弟子的生活与形象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论语》言简意赅而又生动形象,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并非正襟危坐,而更像是一位慈祥的老人,谦和温良,语重心长,有时还不失幽默。也可以看出孔子并非是一帆风顺、众望所归的思想领袖,也有失败、被质疑、遇危险,惶惶如丧家之犬,但仍然不忧不惧,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论语》既记录了儒家最核心、最基本的思想,也最直接、最接近原生态地记录了孔子本人及其弟子的生活与形象,为后世了解与研究孔子与儒家提供了基本的、可靠的文献。  《论语》与《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孝经》《尔雅》《孟子》合称“十三经”,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四书”又与“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四书五经”。同时,《论语》也是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之一,这种影响遍及整个东亚,乃至远播世界。</p> <p class="ql-block">《论语》是从入门到深入了解孔子与儒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两千多年来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很多思想观念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思想基因之中,到现在还在影响着人们日常的思想行为与生活方式。  当然,《论语》中也有部分内容是具有时代局限性的,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也许在当时是适用的,但有些已不适用于现代,这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不过,这不影响《论语》的核心思想与大部分的内容具有普适性,也掩盖不了《论语》的伟大光辉。  这部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著作,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光耀千古;在现代也仍然散发着时代的光芒,照耀人心;在焦虑迷茫的当下与变幻莫测的未来,指引着光明的道路与理想的方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