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出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贾秀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出伏高温并未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酷暑闷热盼远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秋韵壮胆归来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夏不甘心映轻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蝉鸣鸟叫鱼游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蝶舞蜂飞鸭觅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辉秋菊朝阳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银色桂花夕阳红。</p> <p class="ql-block"> 出伏已经到来,三伏天以其酷热而闻名,今年我们经历了整整40天的三伏,从7月15日开始,初伏持续10天。中伏则长达20天,紧接着是10天的末伏。今天,8月24日,标志着今年的三伏正式结束,出伏已经到来。</p> <p class="ql-block"> 尽管已经进入了处暑时节,标志着夏季的结束,但南方地区的高温酷暑似乎并未退去,昨日的暑热依然持续,今日出伏,却依旧难逃高温的笼罩。这意味着,今年即便进入了伏天的尾声,南方地区所谓的“秋老虎”现象依然强烈,高温天气的持续,表明了秋天的凉爽并未如约而至,高温的威力仍旧不容小觑。</p><p class="ql-block"> 关于出伏,暑热似乎已步入强弩之末阶段,然而秋老虎在八月末时却可能卷土重来。对于即将来临的九月开学季节,我们对天气能否真正步入秋凉怀抱,心存期待。</p><p class="ql-block"> 而提及三伏天,民间俗语“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告诉我们,三伏天是全年中最热的时期,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其炎热的程度,与最寒冷的三九天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 尽管三伏天的高温炎热,人们依然遵循着各种传统习俗,而食物在这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古谚云:“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加鸡蛋”,这正体现了不同伏天因气候差异而形成的独特习俗与饮食习惯。这样的饮食选择,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天气变化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在民间,将酷热的三伏天比作“最凶险”的时期,如果三伏天持续30天,则称为“最凶险的30天”,若为40天,则称作“最凶险的40天”。</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用“凶险”来形容,是因为高温极易引发中暑,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可能影响人们的睡眠质量,带来诸多不便。在老一辈的传统观念中,老人和孩子在面对这种极端天气时尤为需要小心,确保采取有效的防暑降温措施。</p> <p class="ql-block">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城市中的空调普及率高,就连农村地区也开始普遍使用空调。拥有良好的身体状况,是享受美好生活、追求幸福的前提。因此,无论身处何地,适时调整生活习惯,合理应对夏季高温,都是维护健康、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p><p class="ql-block"> 今日,8月24日,标志着出伏的开始,而昨天,也就是8月23日,是我们末伏的最后一天。对于今年的出伏,有着三个特别之处,这样的情况每六十年才会出现一次。</p> <p class="ql-block"> 从时间轴上看,今年的出伏正好落在了七月二十一日,这恰好是七月的“七日”序列中的一环。对古代先民而言,这些“七日”因其独特的意义而备受重视。</p><p class="ql-block"> 不仅有明显的“七日”,如初七、十七、二十七等,还有被称为“暗七”的日子,它们分别是十四、二十一和二十八,被认为蕴含着某种内在的变化规律。从气候的角度解读,出伏标志着从炎热夏季向凉爽秋季的自然过渡,预示着季节的更迭。</p><p class="ql-block"> 今年的出伏被定性为晚出伏,这一概念基于对三伏天确切日期的考量。晚出伏意味着暑热的消散相比往年更为迟缓。</p><p class="ql-block"> 通常,早出伏象征着夏季炎热的提早退去,与此相反,晚出伏则预示着热夏的持续时间更长。按照当前的气象预测,今年符合晚出伏的特征,这暗示着秋季的凉爽可能比往年来得稍晚,因此,大家应提前做好应对晚秋炎热天气的准备。</p> <p class="ql-block"> 每年出伏的时间点并不固定,有时可能在处暑之前,有时则在处暑之后,这与老祖宗的智慧紧密相连。今年的情况尤为特殊:处暑先至,紧接着出伏,这种顺序对于秋粮的丰收而言,是需要我们格外警惕的。毕竟,这直接关系到一年辛勤劳动的成果能否得到保障。</p><p class="ql-block"> 有一句流传久远的农谚:“出伏晴一日,秋收愁煞人”,它生动地表达了农民朋友对出伏当天天气的深切忧虑,因为此时正值秋收的关键时刻。若出伏之日阳光明媚,可能将对作物收割带来不利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在出伏之际,人们担忧晴天的出现?</p> <p class="ql-block"> "出伏后一日晴,三九不结冰" 这句农谚揭示了这样的现象:如果在出伏的第一天就迎来了晴朗的日子,那么预示着在接下来的三九寒天里,气温将异常温暖,不会出现结冰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节气转换的关键时刻,晴天的出现似乎暗示了一种温暖的气候趋势,即在最寒冷的三九时期,我们可能会享受到较为和煦的天气,甚至可能避免冰冻的发生。</p> <p class="ql-block"> 出伏日已至,既今天踏入八月二十四,是时候告别炎夏的酷暑。若这一天迎来的是晴朗,预示着这出伏之行或许未能如愿,因高温依旧,酷热未减。所谓“一日晴”,实则暗示着此番出伏并未顺利过渡,对即将到来的冬季三九天,可能带来温暖的气候,如同春意提前,对于冬季三九的严寒,这无疑是一股暖流。</p><p class="ql-block"> “三九不结冰”,意味着冬季异常温暖,即便到了最冷的三九,也未见冰霜,这虽为自然景观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采,却对越冬作物的生长极为不利。持续的温暖可能导致暖冬现象,进而引发冬旱问题,对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构成潜在威胁。</p> <p class="ql-block"> "秋老虎"这一说法,形象地描绘了出伏后可能出现的高温酷暑天气,此时太阳高悬,似乎在微笑般地预示着炎热的回归。确实,在这段时间内,日均气温可能持续保持在35摄氏度以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小的挑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天气条件下,由于蒸发速度极快,正处于灌浆期的稻田面临着严峻的水分补给问题。</p><p class="ql-block"> 对于稻田而言,充足的水分是灌浆过程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如果遭遇干旱且蒸发量大,稻谷在灌浆阶段可能会因为水分不足而发育不全,最终导致收获的谷物出现瘪谷或碎谷,严重影响稻米的质量和产量。因此,合理灌溉、预防干旱,是保障水稻丰收的重要措施。</p> <p class="ql-block"> "秋老虎"不仅意味着炎热的天气,还提醒农民们关注稻田的水分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可能的干旱威胁,以确保作物健康生长和高产稳产。</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社会里,"男耕女织"的模式下,家中的男性是耕作的主要力量。如果一家是寡妇操持,意味着原本的主要劳动力已不在,耕地的面积可能会相应减少。通常,只有在大丰收的年份,寡妇们才不用担忧粮食的产量。相反,遇到歉收之年,则会因粮食产量不足而忧心忡忡。</p> <p class="ql-block"> 由此看来,出伏后的晴天往往预示着可能不会是一个理想的农事年景,这正是农民群体最为忧虑的情况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