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押在白公馆里的几位“重要”人物

毛鹏举

<p class="ql-block">  阅读提示——</p><p class="ql-block"> 白公馆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原本住着四川军阀,叫白驹,白军阀非常想给自己脸上“贴金”,自己没文化,得找个“文化人”当“祖宗”,于是看上了白居易,遇人便说自己是白氏后人,所以改自己的别墅叫“香山别墅”(白居易号香山居士)</p><p class="ql-block"> 1939年,戴笠在歌乐山下选址时看中了它,便用重金将它买下,改建为看守所关押政治犯,遂称“白公馆”</p><p class="ql-block"> 它和渣滓洞一并被人们称作:“两口活棺材”。</p><p class="ql-block"> 但是它们又有所区别,白公馆里关押的都是军统认为“案情严重”的政治犯。</p><p class="ql-block"> 白公馆原一楼十余间住房改为牢房,地下储藏室改为地牢。</p><p class="ql-block"> 1943年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成立,白公馆作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关押人员被移往附近的渣滓洞。</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白公馆被作为特别看守所。</p><p class="ql-block"> 1947年春,渣滓洞“人犯”又迁回白公馆关押。</p><p class="ql-block"> 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共产党员宋绮云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宋振中(时8岁)都曾被囚于此。</p><p class="ql-block"><b> 关押在白公馆里的几位“重要”人物</b></p><p class="ql-block"><b> 罗广斌</b></p><p class="ql-block"> 罗广斌(1924—1967):重庆忠县人。作家,国民党军第十六兵团司令官罗广文弟,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学生。</p><p class="ql-block"><b> 少数逃离大屠杀的幸存者</b></p><p class="ql-block"> 1948年,罗广斌加入共产党。1948年,罗广斌被捕。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罗广斌历任青年团重庆市委统战部部长、重庆市民主青年联盟副主席。后,罗广斌在重庆市文联,专门从事创作。合著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长篇小说《红岩》。</p><p class="ql-block"> 1967年,罗广斌受迫害,无奈跳楼自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杨益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益言: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共党员,作家协会会员,著名小说《红岩》作者之一。早年参加革命工作,后被捕囚禁于重庆渣滓洞。出狱后根据其亲身经历写成《红岩》一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7年5月19日,杨益言逝世,享年92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陈 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然(1923—1949):原名陈崇德,河北省香河县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共地下党员、《挺进报》特支书记。1938年夏,15岁的陈然在鄂西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剧团”。1939年3月,陈然由程季华介绍加入共产党。同年7月,陈然与几个抗战剧团的同志前往沙洋前线抢救难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任中共重庆地下党主办的《挺进报》特别支部书记,并负责《挺进报》的秘密印刷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8年4月,处于地下状态的中共重庆市委机关报《挺进报》被国民党当局破获,陈然被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狱中,陈然受尽种种酷刑,始终只承认《挺进报》从编辑、印刷到发行,全部是他一人所为——他决心牺牲自己,保护组织和同志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务们用威胁利诱的办法要他写自白书,陈然拿起笔,写下了《我的“自白”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 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写得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慷慨激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28日,陈然和其他战友在大坪刑场被枪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罪恶的枪口对准他们时,陈然和战友们高呼:“毛主席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然牺牲时只有26岁,他的生命虽很短暂,但他生得光荣,死得壮烈!(陈然是红色经典小说《红岩》中成岗的原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关于绣红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说《红岩》里的大概情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听闻北京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之际,在渣滓洞里的江姐与难友们已经知道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冉冉升起,但是,不知道五颗星在红旗上是如何排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她们在极端有限的可利用资源下,将大星星放在中央,四颗小星星放在四个边上。一起绣红旗,寄托了身陷囹圄的革命者对新中国的热切期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姐绣红旗的情节感人至深,其实,真实的情况是:在另一个活棺材的“白公馆”里,这面红旗是六个男人绣出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请永远铭记他们的名字,他们是:罗广斌、陈然、王朴、丁地平、刘国鋕(志)、毛晓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广场上冉冉升起。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封锁信息,被囚禁在重庆白公馆监狱的罗广斌等人并未得知这一消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天后(也就是大约10月7日),罗广斌放风时从狱友黄显声那里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还知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等到放风结束,罗广斌三步并作两步赶回牢房,把这一消息告诉难友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对难友们来说,犹如胸中燃烧的一团火焰。入夜后的白公馆监狱楼,被宁静的歌乐山环抱,大家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得不能入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广斌等人围在一起,通过自己的想象悄声讨论着国旗、国徽的样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时,罗广斌闪现出一个念头,他动情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也应该做一面五星红旗,等解放军来了那天,从敌人的集中营里举起大红旗,洒着自由的眼泪一齐冲出去。”“好!”大家纷纷表示赞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所有人并不知五星红旗究竟是什么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终,罗广斌提议:将最大的五角星摆在中间,其余四颗稍小的星星摆在四个角,象征着全国四万万同胞围绕在中国共产党周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广斌拿出自己的红色绣花被面,狱友们把被子上的红色被面拆下来,又找来黄色的纸,撕成五角星形状,用一把铁片磨成的小雕刀,小心翼翼地划破被面,用剩饭粘在红绸上,一面寄托着希望和力量的五星红旗就此诞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星红旗制作完成后,他们将牢房的地板撬开一小块,把红旗卷起来,藏在下面,期待解放那天带着它冲出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旗做好的消息从罗广斌的牢房楼板底下,悄悄传遍白公馆所有的狱友们。大家互相加油打气,还为此写了一首歌偷偷传唱:“我们也有了一面红旗,等到重庆解放的时候,打着我们的五星红旗,去迎接我们的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11月27日深夜,歌乐山,黑暗如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时,新中国已经成立一个多月,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志士们满怀希望等待黎明的曙光到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开始了灭亡的疯狂大屠杀。300多名革命者的鲜血流成了河,熊熊火光映亮了天空。血与火中,仅有35名革命志士在大屠杀中脱险,其中白公馆20人,渣滓洞15人。女性3人,男性32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广斌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屠杀后第三天,重庆解放,脱险志士重返渣滓洞、白公馆,去帮助辨认遇难战友身份。脱险的罗广斌走进牢房,撬起屋角那块木地板,将那面浸染着烈士鲜血的五星红旗紧紧攥在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王 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朴(1921—1949):又名王兰骏,四川江北县仙桃乡(今渝北区两路镇)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朴6岁时,随父母东渡日本,于1927年回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2年,在重庆第一高小读书,几年后,进入求精中学学习。当年秋季,考取了另一所学校,因支持进步教师,被无理开除。此后,王朴转到外地读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8年,在家与几个同学组织自学小组,进行自修,最后,被复旦大学新闻系录取(校址在重庆北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时,改名王兰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阅历都有了相应增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复旦大学期间,王朴积极参加该校的《中国学生导报》社的活动,被选为报社财经委员会主任委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前夕,王朴受组织的派遣,回到江北。在此以前,王朴就在南方局青年组张黎群、周力行等领导下,积极为党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5年1月28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开展大后方农村工作的指示发表后,党组织派遣在重庆市内搞职业青年工作的黄颂文与王朴联系,商量有关办学计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过几个月的艰辛奔走,一所完全新型的按照“高等学校”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学校—莲华小学,在江北县诞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所学校不仅是农村工作的据点,同时也成为重庆中共地下党组织的一个活动据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6年下半年,王朴加入共产党,并在随后成立的中共莲华中学特支中任委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7年秋,北区工作委员会成立,王朴负责宣传、统战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王朴劝说母亲变卖家产,用这笔钱作党的活动经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8年,出任南华贸易公司经理,南华公司也因此成为川东中共地下党组织经营的一个经济实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8年4月,因《挺进报》案件,重庆和川东地下党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因叛徒出卖而被捕,无论是敌人的酷刑,还是封官许愿的诱惑,都不为之所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王朴被列入重大案情的政治犯,转囚重庆白公馆监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岩烈士王朴在生命最后时刻,托人从监狱里带出的两封信:一封是写给母亲;一封写给妻子褚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娘,你要永远跟着学校走,继续支持学校,一刻也不要离开学校,弟妹也交给学校。”(“学校”应该是“党”的隐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群,莫要悲伤,有泪莫轻弹。你还年轻,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咱们的孩子好吗?我看孩子就取名‘继志’。继承的‘继’,志向的‘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28日,王朴被敌人杀害于重庆大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人评价:“富家子弟,革命母子,毁家纾难,资助革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许晓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许晓轩(1916—1949):学名永安,字小轩,江都县仙女庙(今江都镇)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8年5月,许晓轩加入共产党。1939年春,许晓轩担任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长。1940年,被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许晓轩被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长达九年时间。1949年11月27日,中共川东特委宣传部长许晓轩大屠杀时,不幸殉难,年仅34岁。许晓轩牺牲时,共和国已经成立,距离重庆解放仅三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许晓轩是长篇小说《红岩》中许云峰、齐晓轩等人物形象的生活原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