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印象(随笔)

棠韵木语

<p class="ql-block">我对六合南门的印象很肤浅。</p><p class="ql-block">所谓肤浅,是指去的次数少,不熟悉,除了一条彤华街,清真街、迎恩街、龙池街、还有上下横街,加起来也只走过寥寥几次。虽然生疏,但有一件事我记得很清楚,六合汽车站最早就在南门,是县城公交的发祥地。</p><p class="ql-block">其实我和南门的渊源很深,我的生命孕育的过程是在彤华街完成的,因为我母亲是南门人。那时外婆一家住在彤华街的一个大杂院里;有位邻居张大妈,高个子,大嗓门,攒了一头狮子鬃毛般的头发,外婆和她关系最好,喊她“张疯子”。大杂院不远处有一座火星庙,后来改造成彤华小学。我曾不止一次在梦中进入那个学校,不知何因?母亲嫁给父亲后,仍然在外婆家吃饭,每天要在彤华街来回四趟,怀上我依然如此。所以,我也跟随母亲的脚步每天穿街过浮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亦算是南门人,至今去那边,总怀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近乡情更怯!”这也许和受过街坊们日常生活的胎教有关。</p><p class="ql-block">虽是南门人,但认识的人极少,只有一位老中医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记忆。小时候生病,外婆就会催母亲说:“去看姜仙!”“姜仙”是中医姜一舟的尊称,他也是南门人,擅长小儿科,在六城中医院坐诊。那会儿中医院还叫六城中西联合诊所,地点在后街,隔壁就是著名的长江小吃部。“姜仙”皮肤黄黑,面目慈祥,有两条浓长的眉毛;他习惯从黑色圆框眼镜的上方观察病人,目光犀利,让患者心生敬畏。</p><p class="ql-block">南门藏龙卧虎,吃喝玩乐都在行,包括年轻人强身健体。有位南京知青常福臻,长得很帅,他的摔跤技术受过专业训练。我在体育场看过他表演,其潇洒动作让人羡慕不已。几年前去欧洲旅游,飞机座位恰好和他相邻,老常现住南京,聊起往事,颇为感慨。南门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社会人物--“小日本”。小日本是外号,真名叫扣林子。此人身高马大,孔武有力,开过饭店,年轻时恃强混世,被人把一只手筋挑了,残了。现常坐在小区门口晒太阳,颇有英雄迟暮的味道。</p><p class="ql-block">南门和主城中间隔着一条滁河,人员来往必须走浮桥,加上原住居民中有许多回民,还有许多撑船打鱼谋生的渔民,俨然形成一个独立的小社会。那些水上人家说话中夹杂苏北话的尾音,由于长期盘腿坐船上,不少人是“罗圈腿”。他们的生活观念和当地人也有差异,更精明务实。城里人看不惯,称他们“船拐子”。这显然是一种偏见。</p><p class="ql-block">时光来到21世纪,古老的木浮桥已被改造成宽阔的风雨廊桥,它使传统的偏安之地更紧密的融入主城。近年,随着欢乐港、万达广场的兴起,南门,已经成了六合城一个全新而充满活力的街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