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永 远 的 怀 念</p><p class="ql-block"> 岁月湮没许多美好的东西,却湮没不了儿女对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的蕴涵深情。眼前父亲王永志、母亲甘志英一张张泛黄的旧照片,儿女潸然泪下,父母音容笑貌永远镌刻在儿女心间。时空无限,百年瞬间,父母人间走一趟,浓浓的父爱母爱家庭亲情,已成为儿女永恒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在家族历史的长河中,父母亲的名字如同星辰,即便陨落,其闪光依旧照亮着后来者的人生道路。2024年11月、12月,是父亲王永志诞辰112周年、母亲诞辰108周年纪念日。时间如流水般流逝,父母亲人间走一趟,至今离儿女们远去已24年、32年的时间。俗话说,父母恩情深似海,儿女情谊似天长。今天儿女们与光阴对话,与父母亲隔空晤谈,回忆往日的幸福时光。</p> <p class="ql-block">原下关区多伦路56号邮局职工宿舍区,它承载了父母亲、儿女们的记忆。上世纪60年代父母亲与儿女们入住邮局宿舍。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邮局宿舍多幢二层旧住宅拆除,在原址新建多幢6层楼房。在漫长的岁月里,儿女们成家立业,大多搬离多伦路56号,现仅剩小儿子仍住在原处。儿女们至今仍记得,当年与父母同住多伦路邮政局宿舍区,院内二层旧式楼房居多。楼房朝南是一片菜地,菜地中间还有一个水塘,水塘四周长有花草和杨柳树、翠竹。若在夏日,天空晴碧,白云丝缕,树影摇晃,翠竹挺立,水塘荡漾,鸟叫声,蛙鼓声,蝉鸣声,仿佛是一幅自然和谐之画。小时候儿女们在父母亲呵护和陪同下,在院内外玩耍,躲猫猫,打弹子,滚铁环,跳绳、跳牛皮筋。在水塘边种菜、除草,抓蟋蟀,捞蝌蚪。</p><p class="ql-block">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南京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现在邮局宿舍区前面已高楼林立,儿时玩耍之地,菜地、水塘、树草已不见踪影,童年童趣已成为记忆。 乌儿长大了离巢,儿女长大了离家。今天夕阳余辉下,儿女们重返多伦路邮局宿舍,回望当年与父母亲同住同处同行的美好时光,心中充满了对父爱母爱敬仰与感激之情,这些成为儿女们一生难忘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今天从保存不多的泛黄的旧照片背景中,儿女们可以依稀看到魂牵梦萦的多伦路邮局家属宿舍区,父母亲那昔日辛苦劳作的身影,这里承载了父母亲的梦想和流淌汗水的地方。父爱母爱从来都是那么美好,</p><p class="ql-block">惊艳时光,它温暖了儿女们的人生岁月。父母离世并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失,他们而是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在不经意的日常生活中,父母音容会经常出现在儿女们眼前,两位老人那扑实无华的品德,在儿女们人生之路留下了深刻的痕迹。父母亲一生对儿女真情实感的爱,激发出他们无限的潜能。父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夫妻间的互敬互爱,对子女深情关爱,支撑他们度过了无数次的艰难时刻,保持着对生活乐观的态度。这种源自父母亲无私奉献大爱的精神,是留给儿女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今天,儿女们都已经光荣退休,含贻弄孙,安享夕阳晚年生活。大儿子王克勋已耄耋之年,大女儿王克华、二女儿王克惠、三女儿王克琴已古稀之年,小儿子王克军也已花甲之年。回首与父母亲朝夕相处的日子,他们感慨万千,感恩难忘。每当夜深人静,儿女们思念父母亲之情,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时常梦见父母亲那熟悉可亲的音容。恍惚睡梦间,儿女们的脑海里浮现出父母亲清晰而又模糊的容颜,他们身影忽远忽近,笑意似深似浅,那些梦境在瞬间就变成了渐行渐远的背影和遗憾。</p> <p class="ql-block"> 古城金陵又逢春,公墓只见墓碑不见人。清明节是一个缅怀先人的日子,每年清明节必不可少的祭扫活动,便是儿女们前往栖霞区龙泉寺公墓祭扫父亲王永志、母亲甘志英。龙泉寺公墓这个隐匿于栖霞区最东边的墓地,以其独有的静谧与宁和,仿佛诉说着已故先人们岁月的往事。龙泉寺公墓不仅是安葬父亲、母亲之地,更是一个承载着双亲人生历史记忆的之地。每年清明节,儿女们汇聚此地,他们不仅是为了缅怀父母亲,更是为了感恩、感激、感谢父母亲的灵魂共鸣。父母亲墓位矗立在龙泉寺公墓内北侧朝南山坡居中,墓地幽雅,福寿双全。墓碑上的文字见证了父母亲一生的经历,也承载了后人对他们的深深怀念和敬意。晨曦之下,儿女们在墓碑前献上鲜花,花束散发着淡淡的芳香,犹如逝去的爱意永不消散。此时,儿女和晚辈们念及往昔,痛彻心扉,多么想再见见两位老人容颜,讲讲心里话,叙叙儿女情。儿女们在庄严肃穆的大理石墓碑前叩首,追思父母亲的养育之恩,感恩父母给了儿女们生命,感恩抚育儿女们长大成人,为儿女们构筑舒适温暖的家。几十年来,儿女们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入学到择业择偶,成家立业,事业有成,父母亲无私奉献的关爱之情,陪伴了儿女们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远在千里之外的大儿子王克勋家住河南开封,无论过去和现在,他十分思念家乡,想念父母,感恩父母。往年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回宁到父母坟前祭扫。2018年11月,年逾八十高龄的大儿子携妻在儿孙陪同下,专程来宁到父母亲墓地祭扫。在墓碑前大哥泪流满面哭泣,长跪不起,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和怀念。祭扫之后,兄弟姐妹聚叙一堂,追思父母亲的往事,感恩父母亲养育之情。</p> <p class="ql-block">人生轨迹仿佛是一本无情的书,往往不能自己所愿,生命脆弱易碎,念及父母亲患病往昔,痛彻心扉。儿女们仍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家庭生活刚刚好起来时,母亲本可以安亨夕阳美好生活,但她却患重病入院救治。儿女们心疼母亲,设法询医找药,给母亲康复带来希望,也传递了儿女们对母亲的一片真情。在陪护母亲即将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日子里,儿女们不分昼夜守护在母亲床前,一边照顾母亲,一边回忆往事,感恩父母养育情,教诲情,培养情。在母亲告别儿女驾鹤西游时刻,儿女们泪湿衣襟,哭干了眼泪。不曾想到,八年后已80多岁高龄的垂暮父亲,也因患病入院救治,儿女们日夜守护在父亲床前,泪水无声地滑落衣襟,陪伴他走完人生最后路程。双亲离世,儿女们心如刀割,泪如泉涌,昔日欢声笑语,今天离别变成永恒的回忆。儿女们哭泣悲伤,还有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那就是儿女们曾相互约定,等到老人康复出院后,约他俩到各儿女家小住,再到公园看看美景,逛逛大街,享受美好生活,但这个愿望却再也无法实现。父骨母血,养育之恩,教育之情,关怀之心,已永远记在儿女们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今天儿女们翻看父母亲旧时的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是时光的烙印,记载了那美好与感动。回忆往日与父母亲朝夕相处点滴往事,儿女们不由想起父母那慈祥和蔼的音容,这温馨的瞬间被永远定格在照片之中。父母亲的旧照片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深情回忆,照片不仅是时间的印记,也是人生回忆中最美好的部分。它承载着美好过去的瞬间,让儿女们回想起那些已经逝去的岁月,仿佛看到当年父母亲为生计、为儿女、为家庭操劳奔波辛劳那些事,岁月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都深刻地印在儿女们的脑海中。</p> <p class="ql-block"> 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几十年来,儿女们对父母亲的思念,如同一盏不熄的灯,始终在心灵深处燃烧,温暖着对父母永恒的思念。父母亲思念儿女之情如同绵绵不绝细雨,轻轻洒落在儿女们的心田,滋润着深深的眷恋。母亲甘志英殁于1992年3月,父亲王永志殁于2000年4月。父亲离世后,他则与母亲合葬于龙泉寺公墓。父母亲的分离,只求一日相守,那无尽的话语,仿佛化作滔滔的扬子江水日夜流淌,那无尽的缠绵化作满天的繁星永久珍藏。在母亲离世后的8载岁月中,父亲始终坚守着对她的深深怀念。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她的无尽思念,这份情感始终伴随着他的人生旅程。母亲在天堂等待父亲八年时光后,她终于迎来了与父亲的再次牵手,回归相聚仿佛在天堂重新享受彼此的陪伴,重温共同度过的人生美好时光。岁月如梭,父母亲间的夫妻情,家庭间的亲情,对儿女们的柔情,如同细水长流,深深烙印在后人的心中,成为传颂的佳话。如今虽然父母亲已离世多年,但这份情感却永存子女们的心中,成为最珍贵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古人曰,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们回忆与父母亲同处往事,一年又一年,仿佛如同串珠链起般串起那些闪光的瞬间。父母亲人生轨迹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也是儿女们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告诉儿女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当年家中7口人,儿女两男三女。当年家中人口多,每天一大堆琐事要父母去做,洗衣服,打扫卫生,收拾物品,买菜做饭,碗筷洗涤。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琐碎的家务,漫长的日子,每天父母总有做不完的事。而正是从这些忙不完的琐事小事中,儿女们见证了父母亲辛苦的付出,见证了父爱母爱之伟大。当年父母亲月工资四十多元,每月拿到工资俩人算了又算,每月交房租,支付柴米油和儿女们学费后,工资已所剩无几,父母亲恨不得把一分线拽成两半花。记得父母亲曾讲过,生活再难,也不能难为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父母省吃俭用,舍不得多花一分钱。两老衣服破了补了又补,几乎没有买过新衣服。在旧社会,父母亲没上过学,也上不起学,两老深知没有文化的痛苦。在儿女们教育上,他们从不吝啬,五个儿女上小学、中学一路走来,从不欠交费用。当年为贴补家庭生活,母亲还步行到三牌楼大街棉花店,以每斤2角多钱加工费价格领取10多斤棉花回到家中加工,每天用手摇纺纱车纺成线纱,把线纱打粗把子后送回棉花店。有一次,母亲拿到30多元加工费高兴不得了。当年30多元相当于全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p> <p class="ql-block"> 可怜天下父母心,白雪染双鬓,为儿为女泪湿巾,为儿女操碎了心。父亲王永志在南京邮局工作至退休。在铁路南京西站、南京站邮件转递工作中,他专检重活难活干,有时他还驾驶电瓶车穿梭于站台之间转送邮件,每年他邮件分检转递零差错,同事们喜称他"老黄牛"、"好同事"。由于工作性质三班倒,父亲顾及家庭的时间不很多,家中事务大多由母亲承担。承欢膝下乐融融,反哺之恩记心中。追忆父母亲人生之路,他们正直善良,诚实本分,朴素勤奋,吃苦耐劳,辛勤养育着二儿三女成材。父母亲一生重情重义,一生勤俭持家,一生含辛茹苦。儿女们至今还记得,小的时候父母亲经常用自己在旧社会苦、新社会的甜经历教育儿女,无论身在何处,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忘记社会主义好,共产党亲这个本和根。父母亲本不是南京人,当年随家人从外埠逃难到南京,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走到一起。可以讲父母亲是恩爱与患难交织的夫妻,他们经历了从相遇到相识,再到相知相爱的历程。在人生旅途中,父母亲相依相伴,心手相牵,携手前行,经历许多大事</p><p class="ql-block">,许多风雨,许多困难。父母亲出生在旧社会,经受了许多苦难,体会最深。母亲曾对儿女们说过,在她20多岁时,住在南京郊区,有一天遇到日本鬼子扫荡,她和其她女村民吓的躲在芦苇荡里不敢出来。提起日本鬼子烧杀抢掠罪行,父母亲恨得咬牙切齿,始终不忘这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在这个大家庭,父爱母爱为儿女们撑起了一方晴空,铺成了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这条路上就是父母亲对儿女们满满的爱意。在那收入微薄,子女众多的五、六十年代,家庭生活重担压得两位老人几乎喘不过气来。由于父亲工作时间三班倒,顾及家庭的时间不很多,家中事务大多由母亲承担操劳。母亲每天天没亮就离家,大约步行2个多小时赶到老虎山(白云石矿)上班,她和同事从火车车厢上抬卸大石块,再把大石块敲成铁轨道渣,天黑了才赶回家。为了每月多拿几元钱,母亲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如此。当年身体瘦弱的母亲,每天从事这繁重的强体力劳动,是何等意志支撑着她。</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来,父母亲一边工作,一边操劳家务十分辛苦,也养成他们对生物钟把握十分准时的习惯。儿女们至今仍记得在那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每天清晨4点多钟父母都会醒来,母亲除做早饭外,还要准备中饭、晚饭。父亲起床后拾掇家中物品,看时间差不多了,喊醒儿女们,并为他们穿衣穿裤。冬天父母亲怕儿女们穿衣穿裤显冷,他们还把衣裤先放在煤炉傍烤暖和后,再让儿女们穿上。夏季天气炎热,家中没有电扇,每晚父母待儿女们睡下后,两人手持芭蕉扇,分別为儿女扇风驱蚊,大多到后半夜两人才睡下。当年10多岁青春初拔的儿女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平时吃饭时</p><p class="ql-block">,父母亲总是让儿女们先吃,自己最后才吃,此时大多数盘子里已没有菜,父母亲一声不吭吃着白饭。有时儿女们们生病头疼脑热时,父母亲总是放心不下,抽出时间带儿女们及时诊治。记得大女儿患腿疾行走不便,父母找人问医询药,设法给予医治。有一次,小女儿生病在医院治疗时,医生用错青霉素引起过敏。医院在急救时,母亲担惊受怕,几乎晕了过去。而父母亲自己生病时,总是一拖再拖,实在扛不住才到医院诊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儿子在开封工作,二女儿、小儿子在农村插队,每当想到他们,父母亲放心不下,有时还会流下泪水。儿女们至今还记得母亲做的圆面饼、小鱼烧萝卜条、霉姜豆、腌制的萝卜条、咸蒜苗等家常饭菜在儿女心中就是美食,这不仅满足了儿女们口腹之欲,更是一种亲情感情的纽带。现在回想起小时候,儿女们每一次吃到母亲做的饭菜,那些熟悉的味道都会涌上心头。此时儿女们仿佛又回到了童年那个无忧无虑的时光,儿女们对母亲所做菜肴美味的眷恋,这里有儿女对母亲的敬意,每一个菜肴仿佛记录着母爱的故事,它承载着儿女们对过往岁月的无尽的怀念。冬天天气寒冷,儿女们偶受风寒,母亲会熬上一锅红糖姜汤,让儿女们喝上一碗去去寒气,这一碗充滿爱意的姜汤,成了儿女们最温暖的籍慰。几十年来,父母亲平凡之人,为儿为女所做的一件件平凡之事,震撼着儿女们的心灵,儿女们被俩老真情亲情而感动。</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曾说:有爸在,天就在;有妈在,家就在。人这一生谁都不欠,只欠父母。一声父亲,叫得何其简单,他甘为做你一辈子靠山。一声母亲,叫得何其容易,她却为你倾注一生,无怨无悔,从不求回报。俗话说,亲情是父母对子女的深爱,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人间的大爱。回想与父母亲相处的日子里,当年尚末成家立业的儿女们,尚末真正体验到父母对自己慈爱的艰辛付出,没有体验到父母亲为家庭,为子女倾注一生,无怨无悔,不求回报的深刻内涵。今天,回想七、八十年前,父母亲为儿女、为家庭甘之如饴的日夜操劳忙碌,为儿女帮带孩子解决困难的情景,儿女们深感内疚。几十年来,儿女们先后成家立业,事业有成。但只要那家遇到困难,父母亲总是尽力相助。儿孙辈中,大儿子之子,大女儿之子,二女儿之女,小儿子之子都是两位老人曾经带过或带大的。孩子们至今还记得当年那些温暖的往事,深感生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边,那真是一个幸福的港湾。</p><p class="ql-block">回眸过去岁月,旧照片记载了我们这个大家庭许多美好的回忆,记录了父母亲人生不易的经历,见证了儿女们成长的点滴,每一个回忆都是那么的的珍贵。今天,儿女们翻看保存不多的父母亲的照片,点点滴滴往事不经涌向心头。今天,儿女们想起父母亲音容笑貌,那些温暖的瞬间被永恒地定格在儿女们记忆之中,每一次翻看都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深情回眸。这些照片有黑白照,有彩色照。有风景照,有室内照。有合影照,有单人照。照片虽无语,岁月留有痕。这张张泛黄的旧照片,是父母亲人生时间的定格,人生经历的记录,家庭生活的本真。这留下的一张张旧照片画面,怀旧而温馨,无不流淌着父母亲与儿女们血浓于水的亲人情,养育情,感恩情。</p> <p class="ql-block"> 在儿女、晚辈、同事、邻居们的眼中,父亲王永志、母亲甘志英那仁慈宽厚,与人善良,乐于助人,勤俭持家,生活简仆的贤良品德,赢得了家人、亲友、同事、邻居的尊敬与好评,是大家共认和备受敬重的好长辈、好同事、好邻居。今天儿女们怀着敬重的心情,深切缅怀两位跨越世纪的百岁老人。父母亲出生在动荡的旧社会,历经磨难,吃了不少辛苦。近一个世纪以来,父母亲一路走来,两人始终相濡以沫,共同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如今两位饱经风霜,子孙满堂的老人虽驾鹤西去,但儿女们始终没有忘记曾与父母亲一起生活的日日夜夜,他们永远活在儿女和子孙们的心中,他们那贤良扑素的精神,早已在儿女及后辈中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