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难凉热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的八月中,我依旧窝在家里,没有旅行,很少会客,过着“十日如一天”的简单生活。</p><p class="ql-block"> 简单的生活并不意味着全然的甜美,生活的琐事不放过每一个普通人。据我所知,家里的帮工大姐每日下班回家要做饭给待业在家的女儿吃,偶尔会吐槽女儿天天在家里开空调,冻坏身体又浪费钱。我也琐事多多,小到当天三餐所需,再到青春期儿子的各种状况,以及各项家庭支出的腾挪移用,好像在方寸之间充满忧虑与困扰。</p><p class="ql-block"> 宣之于文字我担忧有抱怨的嫌疑,但我读完《越过山丘》之后就释然了,人生就是行路,十八九岁时只一路向前,哪管前方是向上或者向下,四十多岁慢慢喜欢回望过去,才发现已经经过无数人与事,或许他们就是“山丘”,可以被越过,但永不会从“地平线”消失。坦诚讲述自己的困惑,不给他人带来负担,或许不用称之为“抱怨”。</p><p class="ql-block"> 在《越过山丘》这本书里,我很喜欢《鱼塘和梦》这一篇,写的是作者青年时期的一个同学,名叫老肖,宜昌人,当年在北京一家中央大报实习。1989年的时候,时年21岁的老肖想去山海关,想看诗人海子死前所看的风景,并立志当中国第一思想记者,但是同一年老肖的父亲查出了绝症,老肖在北京几个同学的资助下,带着父亲艰难求医,随后遵从父亲最后的心愿回到故乡。他终止了他的思想记者的梦想,并承包了长江边的一方鱼塘。</p><p class="ql-block"> 这是作者人生里无数山丘中很不特别的一座,连起伏的角度也并不大,但无疑却是无数普通人的缩影:少年踌躇满志,现实寒风剔骨。若是普通人的生活中必然进退皆有忧虑,那困在忧虑里也绝对不是乐观的取向。</p><p class="ql-block"> 作者借阿兰·德波顿《新闻的骚动》一书中的一段文字向读者剖白:“查阅新闻就像把一枚海贝贴在耳边,任由全人类的咆哮将自己淹没。借由那些更为沉重和骇人的事件,我们得以将自己从琐事中抽离,让更大的命题盖过我们方寸前的忧虑和疑惑。”</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有什么可以兼顾在遍地荆棘中仍不失幸福与快乐,那么我想仰望星空是一种,热爱艺术是一种,长期的身体锻炼是一种,读书听故事是一种,思索人生又何尝不是其中一种呢?</p><p class="ql-block"> 鱼塘是脚下的路,梦想似远不近,每一天趟水去追,山丘便又翻过一座。</p><p class="ql-block"> 2024.8.2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