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

南风知我意

<p class="ql-block">  “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 荀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用一生造就曹魏的权势,却最终与其背道而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名字叫荀彧,我出身颍川荀氏。我是荀子之后,我的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祖父有八子号称‘八龙’而我父亲荀衮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早年的人们都称我为‘王佐之才。’‘王佐之才’辅佐君王也算人才吗?在这乱世当中,我啊,愿意身坐污泥被千万人踏平,成为这世人的生路。</p><p class="ql-block">永汉元年也是公元189年, 那一年,我26岁,我被举孝廉,任守宫令。董卓执政之后弃官还乡,率领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后料袁绍不能成大事,我弃袁绍而投奔明公,那是因为在万古长夜当中,哪怕就是那么一盏微弱的光亮,也会让你身不由己的追随着光明至死方休。而复兴汉室就是这唯一的光。</p><p class="ql-block">兴平元年也是公元194年,吕布趁明公东征袭占兖州。我领导保卫兖州三城,后建议明公‘深根固本以治天下’最后使其收复兖州,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基地。</p><p class="ql-block">建安元年也是公元196年,我劝明公迎汉献帝建都许县,得‘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明公征战期间,我主持后方事务,我助他战胜张绣、吕布、袁术、还有刘备。我使明公成为北方唯一能与袁绍抗衡的势力,官渡之战中,我曾经劝阻明公退军的企图,使我军反败为胜,战后我又建议明公暂缓南征,乘胜追击袁氏,得以迅速平定冀州。</p><p class="ql-block">建安十三年也是公元208年,我向明公献计奇袭荆州,累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所以回望我的一生,我堪称是明公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也不为过,我居中持重数十年,处理军国事务,我被人竞称为“荀令君”。我在战略方面为明公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同时我还为明公举荐了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一系列有才之人。明公也念我在建计、举人、密谋方面的才能,称我为‘吾之子房’真好啊!只可惜,王佐之才也好,子房之誉也罢。文若在乎的从来就不是这些,这些年我苦心维持,我以为我的理想和明公的志向可以并存。我们都是大汉的臣子, 我们心向着大汉,我虽助明公成就大业,但我的内心始终忠于汉室,当初明公奉应天子以令诸侯,我们共同启誓永为汉臣。可今日的明公还是汉臣吗?究竟是明公背弃了初心,还是自始自终都是我看错了明公?一直以来,站在前方为我拨云见日的是那个为天下百姓舍身忘我的明公,可如今呢?司空不够、丞相不够、魏公不够、大王也不够,明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出仕30年,臣终究只是明公手上的一枚棋子,平乱锄奸,匡扶汉室,臣可以与明公并肩,封王拜相。怒臣不能与明公同行了,生食汉禄,死为汉臣。我不后悔为这天下人所做的谋划,我只是想最后问一句:‘你我同来,为何不肯同归?’</p><p class="ql-block"> 建安17年也是公元212年,我因反对明公称魏公而被调离中枢,我在随征孙权的途中,于寿春而亡,享年50岁,谥号【敬】。</p><p class="ql-block">后记:荀彧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他的死也一直是一个谜。建安17年,董昭等人想为曹操请旨进魏公,荀彧秉持着对汉室的忠贞,他苦心劝说董昭等人‘君子爱人以德,不应先陷曹操于不义。’但是他又何尝不知道,这就是曹操的野心。世事太无常,人心太易变。 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将最初的理想坚持到最后,信誓旦旦,终是不思其反。戮力同心,终是本同末离。荀彧是恨悲伤的,人世间最悲伤的,莫过于你悲伤且无可奈何,无法挽回,但是荀彧那个时候,总想着自己或许还能做点什么,还能挽回些什么。所以他死了,他用自己干干净净的死亡,告诉曹操最后一句话‘本兴国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我们当初是为了匡复汉室才兴的义兵,你已经忘记了?’</p><p class="ql-block">陈寿的《三国志》里面写荀彧忧郁而死,而之后《魏氏春秋》的记载说,曹操送给荀彧一个食盒,打开却是空的(无汉禄可食)荀彧就服毒自尽了。一切的一切都太让人嘘嘘,我们纵观荀彧的一生可以发现,当年在曹操对前途一无所知的时候,荀彧来到他的身边,从此同甘共苦,他对他推心置腹,他对他竭智尽忠,同生共死,他们二人一起走过最绝望的岁月,最深沉的黑暗,他以为他是他生命里的星,他以为他是他忠贞的主,王道的周公,但是他们都错了,曹操低估了荀彧的忠节,荀彧高估了曹操的坚守。他们都太过聪明,算尽天下,洞察人心。却唯独看不清自己,算错了对方。荀彧一手造就了曹魏的权势。而这权势最终却毁了他。三国里有许多的英雄,都有自己特别的爱好。孙策善于棋;张飞精通画;而荀彧则喜好熏香。据说他到人家里做客,离去之后,三日清香不断。‘荀令衣香’历来被作为美男子的经典典故。然而‘沧海横流,玉石同碎,血雨腥风,减尽荀令昨日香’在建安17年,荀彧郁郁而终后,也许他会在九泉之下见到大汉的先帝。当他被询问“你是何人?”时,他能够自豪地说出那一句:“后人荀彧,王佐,有仪容,仍是汉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