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尤拔

梨花带雨

<p class="ql-block"> 老 街 尤 拔</p><p class="ql-block"> 上</p><p class="ql-block"> 在“尤拔”前面加一点修饰性语词,费了周章。推来敲去,最后相中了“老街”。把“老街尤拔”作为文题打在电脑上的时候,怎么嗡地一下,就如久疏音讯的亲友突然接通了电话。</p><p class="ql-block"> 能买卖东西的地方令人向往,因为那就是街,尤拔是我们向往的地方。要是有人说,赶街去吧,邀者和受邀者都心照不宣——到尤拔去买(卖)东西。</p><p class="ql-block"> 尤拔傍临通顺河,上街到下街长一里多,自律着,极少旁逸斜出,恰似一位不着肉的清瘦老者。唯一十字街在热闹地段,它的那一竖很短:上面部分靠东是鱼行西是烧腊馆,下坡就是通顺河;下面部分东西两厢共十来户,北尽头是我的启蒙母校——尤拔小学。</p><p class="ql-block"> 街上的建筑都是砖木结构的平房,有些人家有阁楼,那是暗楼,算不得真正楼房。所有建筑都青瓦灰墙,一袭玄色行头加持,老街“老”的成色平添几分。街两厢屋檐尽量前伸,如长者的寿眉;瓦沟里偶尔的两株伶仃野草,总爱探头探脑,窥视街面年岁的斑斓。</p><p class="ql-block"> 街面的房子大都商住两用,门面宽度有限,进身却长。临街的一溜木门,下了门屋子通透敞亮,货摊货柜恰如其分地镶嵌门面上,极好招徕顾客。也有二进三进的院子,为数不多,不在街面。街中间是青石板路,下面有两尺来深的沟,排水。岁月的足迹把青石磨蹭得锃亮,其中大概没有郑先生诗中“达达的马蹄”之功劳,老街尤拔不太习惯承载游子思妇。</p><p class="ql-block"> 尤拔作为地名,有点像戴着瓜皮帽夹着线装书的先生,古涩,不近人,不像何场、沙湖、西流河自然上口。尤拔之谓尤拔,版本不少。一说是因有尤姓被荐为拔贡而得名。由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简称为拔贡,这是清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显然满足了人们的虚荣,但经不起推敲。老辈说,多少年尤拔就没有姓尤的,再说那么显赫,街上怎么没有存下他家里寸砖片瓦。一说“尤”者,过失也,“拔”者,移除也,整个就是改正错误。有头脸的集体愤概,我尤拔人杰地灵,何错之有!还有一说是利用我们这一带“尤”“牛”同音演绎出的离奇故事,很合引车卖浆者流胃口,但识文墨者嗤之以鼻,以为俗不可耐。——莫衷一是。</p><p class="ql-block"> 诠释地名是文化的事,文化义项的选择题,历来都是由文化精英来填写的。</p><p class="ql-block"> 尤拔小学是周边仅有的完小。非完小的得把初小升高小严格考试后淘汰得所剩无几的精英,纳贡到我的母校继续深造两年后再参加小升初考试。那几年多有学校“剃光头”的情况下母校连考连捷,我的上一届有十九个师哥师姐考上了初中,主事的还请校长坐了官帽椅。</p> <p class="ql-block">也就是那一年,母校官宣了关于尤拔之谓尤拔的研究成果。具体是:尤拔者,犹拔尤也,意为选取特异者。语出唐代‌韩愈的《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鲁迅在《书信集·致台静农》亦有句,“明版插画,颇有千篇一律之观,倘非拔尤绍介,易令读者生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