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打小就听说省城太原有一处美景叫做晋祠,更为神奇的是祠堂内的一眼泉水,常年汩汩流淌。不过,长大后又听人说,那地儿也没啥看头。所以这么多年,太原不知去过多少次,竟然一次也没去过。</p><p class="ql-block">这次从北京游玩结束回乡,与定居天津的妹妹一道,妹妹提议带孩子们去晋祠看看,我欣然应允!</p> <p class="ql-block">我们于是决定先从北京回太原,去太原三舅和三姨家拜访一下,晋祠游玩半日,再回沁县。</p><p class="ql-block">上半年曾看到一位朋友二月份发的朋友圈,照片中的晋祠似乎没什么人。带着这样的印象,我们第二日九点才从姨姨家出发,半个多小时到晋祠。去了才知情况不妙,光停车场的队就排了很长。感叹暑假确实是旅游旺季!</p> <p class="ql-block">留老公排队停车,我和妹妹先带孩子们下车。步行约五分钟,到票务中心,继续往前走几步,远远得看见写有“晋祠胜境”的牌坊。这片场地很宽阔,有护城河道和汉白玉石桥,两侧是长长的仿古长廊,我们正好坐在长廊里等我老公。</p> <p class="ql-block">这会儿已经十点半左右,太阳很大,不过坐在长廊里便很凉快。这就是山西的热与别处的热的区别了!在这里,只要在阴凉处,不被太阳直射,就是凉快的。</p><p class="ql-block">我和妹妹在长廊一角坐着乘凉,两个孩子可不爱坐着等,循着长廊往前走,发现有一部分建于水上,她们便驻足观赏起来。</p> <p class="ql-block">穿过大牌坊,到晋祠公园大门,晋祠公园是免票的,但是也分成两路,有序进入。</p> <p class="ql-block">进入公园大门后,乘电瓶车直达晋祠博物馆,进入博物馆需要门票,但此时并不需要排队。不过我们还想请个导游,只是导游稀缺,门口等了好久才约到一位导游,导游时间比较紧张,五十分钟后还有另一波提前约好的团队,于是我们跟紧导游快速检票。在导游的引导下,我们直奔主题!</p><p class="ql-block">第一站——水镜台</p> <p class="ql-block">晋祠水镜台是现存较大的明清戏台。戏台分前后两部,从建筑形制来看,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前台立十二根明柱支撑卷棚式屋顶,周围加各种装饰,制作工艺精细。后台台身四角立柱,有两面围廊与前台连成一体。前后台之间设上下场门,中以木板隔开,上悬“水镜台”横匾。台基高出地面1.3米,前沿排列六十公分高的石望柱,嵌入石勾栏,将前后台围一周,使整个建筑浑然一体。</p><p class="ql-block">从建筑结构上看,水镜台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从东边看去,上部为重檐歇山顶,它像座楼;下部为宽阔的宫殿形制,它又是殿。从西边看去,上部是单檐卷棚顶,像座阁;而下面又是宽敞的高台。这是一座由殿楼和卷棚合而为一的特殊建筑。后半部分单檐卷棚顶楼台式正是演剧的前台,面对圣母殿。四周为廊,门左右各一圆窗,北方古建特点十分明显。</p><p class="ql-block">据说台下埋着许多大水缸,每两个扣在一起,形成4个“大音箱”,这是古代一种增强音响效果的方法。因为有了这大瓮音箱,观众不论站在庙里何处,都能听到台上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戏台后部,演员化妆更衣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戏台前部</p> <p class="ql-block">戏台侧面,妹妹拍的图,为了不拍到游客,居然牺牲了戏台的台,也是拼了</p> <p class="ql-block">戏台侧面近景</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金人台</p><p class="ql-block">金人台也称莲花台,台为方形,台中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阁,高达丈许。台四隅各立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所以称金人台。</p><p class="ql-block">我最先听此名字,曾猜测这是金朝人(与宋朝纠缠100年的金国)修建故得其名。可见顾名思义是要闹笑话的!</p><p class="ql-block">金人台上共有四个铁人,其中以西南隅的铁人为最,是北宋绍圣四年(1097)所铸,溜光铮亮,被称为宋朝的“不锈钢”,这座铁人是仿造佛教天王塑造,威武勇猛、震慑人心。东北隅的铁人为民国2年(1913年)补铸。技艺明显不比古人!</p> <p class="ql-block">查阅金人铭文可知,它们除了镇水之外,还有作为保佑家族及乡社,保护圣母殿中圣母邑姜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古代百姓们把铁人当做圣母的守护神奉献于圣母,并让它“永充供养”。</p> <p class="ql-block">下图中金人即为西南角的最美金人</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唐叔虞祠</p><p class="ql-block">这是奉祀西周时晋国第一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堂。</p><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在《水经注》《魏书》《史记·晋世家》等史籍中都有记载。现存的建筑不在古籍所记载的位置,原建筑毁于何时,无从可考。</p><p class="ql-block">现存唐叔虞祠大殿为元至元四年(1267)创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修,虽经明、清屡次重修,但从结构和材料看,仍保留了元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坐落在一座独立的两进院落内,院中设过殿。过殿为单檐卷棚顶,面宽三间,进深三间,陈列一组元代乐伎塑像,共14尊,比例适度,身形丰满,面庞圆润。塑像手中分别持有七弦琴、竹笛、三弦、琵琶等乐器。</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大殿神龛内塑有唐叔虞像,端坐正中,身穿蟒袍,手执玉圭,神采奕奕,相貌堂堂,虽为明、清后世重装,仍保留了元代塑像的特征。</p><p class="ql-block">其神龛前两柱上各盘绕泥塑蟠龙一条,活灵活现,张牙舞爪,形态生动,粗壮有力,气势凶猛,有腾云驾雾之势。在明清时期等级制度特别严格,只有皇宫里才能见到五爪龙,民间禁用,所以唐叔虞祠的这对龙为四爪金龙。神龛内左右各有一侍童,神台下文臣武将相对而立。</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像,很遗憾没有拍到那两条四爪金龙</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圣母殿</p><p class="ql-block">圣母殿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与唐叔虞的母亲邑姜所建。</p><p class="ql-block">晋祠圣母殿背依悬瓮山,前临鱼沼,左、右是善利泉和难老泉,坐西朝东,独居中轴线末端,冠于全祠。它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是现存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大殿庄严古朴,气势宏伟,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晋祠中轴线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p> <p class="ql-block">网图</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前,有8根木雕的盘龙柱,始建于北宋年间,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p> <p class="ql-block">网上颇有名气的“比耶龙”,导游说此龙原本也是四爪,年久脱落两爪就只剩两爪了</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内有宋塑圣母1尊,众侍女、侍者像共42尊(其中男性侍从5尊,男装宫女4尊,其余皆为宫娥装)。</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左侧有一株古柏树,老枝纵横,盘根错节,相传为西周时所植,距今已有2700多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周柏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树</span>身好像给雷打过,当中劈开了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横卧如虬龙,斜倚在擎天柏上,披覆在圣母殿上。同时,旁边的擎天柏间接得保护了这座千年古殿,真是神奇!</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鱼沼飞梁</p><p class="ql-block">是晋祠的三大国宝建筑之一,是中国最早的水陆立交桥。</p><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初建当在北魏之前;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一年(1561年—1562年)、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1953年11月、2003年4月进行了对鱼沼飞梁的修缮工程。</p><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西依圣母殿,东邻献殿,位于鱼沼之上;东西长19.6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南北桥面长19.5米、宽3.8米。</p><p class="ql-block">北魏水利学家郦道元(约470年—527年)在6世纪所著的《水经注·晋水》中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由此可见,鱼沼飞梁的初建当在北魏之前。宋仁宗大修晋祠圣母殿时,鱼沼飞梁也曾改建。现存实物,其结构、形制应和宋天圣年间(1023—1030年)所建圣母殿是同一时期。</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我试着拍了很多张都拍不出它的全貌,下为网图</p> <p class="ql-block">第六站——献殿</p><p class="ql-block">献殿是给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位于圣母殿对面,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重修,1955年依原样翻修,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献殿高9.75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后当心间敞门,四周宽厚的槛墙上安直棂栅栏,单檐歇山顶,出檐深远。殿顶布青瓦,黄绿色琉璃剪边。雕花琉璃脊饰为明代修葺时添置,脊刹盒子内仍可见明万历年间重修题记。</p><p class="ql-block">献殿的梁架设置,既省料,又坚固,只在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上立驼峰、蜀柱,平梁两端用驼峰架在四椽栿上。梁思成先生在1934年《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评价道:“献殿的梁架,只是简单的四椽栿上放一层干梁,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p> <p class="ql-block">献殿</p> <p class="ql-block">台骀(tai)庙</p><p class="ql-block">张台骀因治水有功,被尊为汾水之神,简称水神。台骀相传是张氏始祖。</p><p class="ql-block">关于台骀有说法,在人们的心目中,一提到我国历史上第一治水人,首先想到的是大禹。然而据山西侯马的台神庙现考证,台骀先于大禹治水数百年,才是名符其实的华夏治水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第七站——难老泉</p><p class="ql-block">难老泉是晋祠的三绝之一,亭上所悬“难老”一匾为三大名匾之三,有着“晋阳第一泉”的美誉。</p><p class="ql-block">圣母殿左为难老泉,右为善利泉,中间为鱼沼,构成了晋祠的三大神泉,不过鱼沼泉和善利泉时流时枯,难老泉则长流不竭,泉水自地下约5 米的岩石中涌出,平均流量约每秒1.8 立方米,常年水温保持在17℃,清澈见底。泉名取自诗经名句“永锡难老”。</p><p class="ql-block">难老泉水世代浇灌晋祠附近的千顷良田,造就了“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的丰饶景象。因泉水含有多种矿物质,水温恒定,水质优良,所以晋水培育出的晋祠大米,米质晶莹,颗粒饱满,吃起来口感香醇,回味无穷,是米中极品。</p><p class="ql-block">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水位的下降,1993年4月30日,难老泉断流,因此1993年后人们是用自来水替代难老泉泉水。</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厅外景</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厅内景</p> <p class="ql-block">水母娘娘,有一段与难老泉有关的古老传说</p> <p class="ql-block">晋祠公园内的古树</p> <p class="ql-block">晋祠博物馆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逛完晋祠出来,导航搜索回家路线才知,从太原南下高速,沿着迎宾路很快就能到晋祠,我们每次去太原都是走这一路线,竟不知每每与它擦肩而过,与如此灿烂的中华文化擦肩而过。</p> <p class="ql-block">晋祠,你果真是三晋大地的文化瑰宝!有机会我还来看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