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访石柱庙

杨彤云

<p class="ql-block"><b> 到访石柱庙</b></p><p class="ql-block"> 前时,年近九旬老娘见我时尔写点文字,就劝我:写那些东西没用,伤身体,知道你会写俩字就妥了,没必要迷入其中,最好到附近人文景点瞧瞧,活动活动身体散散心。恰巧,文友李平川说小店、东屯方向地处黄河故道滩上区,文物古迹较多,问我到邻村大屯“石柱庙”看过没?那可是清顺治时就定为的文物古迹。我说正欲前往实地看看。</p><p class="ql-block"> 正好文友崔玉红带外甥女来玩儿,我便也带上老娘,兴之所至,也不惧秋老虎发威,到大屯西头石柱庙。文友张敬堂按约,和庙主候在庙门前。门楣上书:石柱庙。庙院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前山门后大殿,两厢房配殿,进院有瓷质彩绘影壁,大殿内供奉的主神是玉皇大帝,是玉皇庙,但因石柱的文化底蕴影响,都习惯称其石柱庙。 </p><p class="ql-block"> 沧海桑田,回望四百多年前,胙城县境有十七处文物,城西五十里郭大屯,西头有座石柱庙遗址,其为之一。庙院建筑坍塌,仅有碎砖瓦砾和倒在遗址上的两根石柱。清顺治十六年胙城县志记载:石柱 此古庙也,未详其始建。元封宣差行省撒吉思不花相公夫人,世食户于胙,创建门宇一区。今存石柱二,在县西郭大屯。</p><p class="ql-block"> 撒吉思不花(又译撒吉思卜华)为元太宗窝阔台十大名将之一,其夫人杨氏为该庙建起门宇,即山门。山门构件有两根粗壮高大的石柱。</p><p class="ql-block"> 古时郭大屯,即今延津县最西北方的东屯镇大屯,西邻新乡市红旗区殷庄,北邻卫辉市吕绪屯,本村现有人口八百余,有崔、张、王、陈等姓。</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童年时经过石柱庙遗址,也不知道是遗址,见两根折断的石柱躺在路北壕里,感觉挺奇怪的,这里咋有如此之笨重的石构件?到九十年代,本村老妇人曾玉荣,为弘扬民族文化,带领众香佬捐资重建石柱庙,古时结构在山门的两根石柱,经过水泥连接,改建在大殿走廊。石柱为青石,折断痕迹明显,直径一尺八寸,高九尺,柱头有凹凸榫卯结构以承重,呈八面形,布满花纹图案和人物,虽为浅细线条雕刻,但刀功娴熟、精妙绝伦。目前为止,细寻两石柱,清除石柱对接时残留水泥灰尘,清顺治十六年胙城县志记载信息完全相符,该石柱的确为元朝古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石柱庙回来,告知河大历史系毕业的青年才俊宋彦璋和张昆,他们欣喜若狂,并查到元史资料:《新元史》卷一百三十·列传第二十七:金亡,命大臣忽都虎料民分封功臣。撒吉思卜华妻杨氏自陈曰:“吾舅及夫死国事,独见遗,何也?”事闻,赐新卫民二百户。撒吉思卜华赠太师,追封卫国公,谥忠武。</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撒吉思卜华其妻子杨氏创建该庙门宇时,金朝已灭,杨氏的丈夫撒吉思卜华和杨氏的舅父已经为元朝的建立而战死沙场(撒吉思卜华在王家寺率军与金军鏖战时,腹背受敌身亡),都是对国家有功之人,遗孀杨氏受到封赏或者抚恤,杨氏接受新卫胙城二百户农民的财政收入,生活基本无忧,但,没有亲人,没有丈夫的寡居,精神状态自然不佳,就一心向佛,就捐款创建庙院山门,给我们留下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两根石柱,石柱庙。 </p><p class="ql-block"> 此次访古,通过元史和实物,有力佐证了石柱庙的古迹价值,撒吉思卜华夫人杨氏创建石柱,距今已七百余年。</p><p class="ql-block"> 李平川、彦璋和张昆都说术业有专攻,有机会请专业人士来做拓片,字迹会更清晰准确,到时可通过实体材料 ,向文保单位申报文物保护,丢失的古迹文保,会重新补录,文化传承,万古长青。(图片:敬堂,九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