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0年9月读完《南渡北归》后,心里就想一定要到李庄看看。一直这般记挂不忘,到今年8月终于休假成行。</p><p class="ql-block"> 所谓李庄,因其位于长江边、又是岷江与金沙江交汇地,得地理位置优越之故,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p><p class="ql-block"> 现今这一称谓后面,又多了一个响亮工整的说法:大师学者第二故乡。这一说法,是历史沧海惊涛风云际会的直观切面,是学人避难山乡矢志坚守的文脉传承。</p><p class="ql-block"> 而缘由起始,则要闪回战火纷飞时局维艰的1940年。</p><p class="ql-block"> 因为日军的侵略推进步步紧逼,同济大学以及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西南联大等大批高等院校、文化机构,本着为国家保留读书种子和知识精英之目的,先后向西南后方迁移,由北京上海辗转湖南昆明。</p><p class="ql-block"> 到1940年7月,局势持续恶化,日军对昆明城轰炸日渐加剧,根据师生意愿和国民政府教育部指令,同济大学、西南联大等学术文化机构决定离昆迁川。</p> <p class="ql-block"> 其时,在同济大学因师生人口众多,无法安插进泸州宜宾城而一筹莫展之时,以张官周、罗南陔为代表的李庄乡绅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拍出十六字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所有需要,地方供给。又组织人手清空堂宇屋舍,将全镇九宫十八庙的所有神像和祖宗牌位请到一处偏僻厢房集中存放,以接纳同济师生。</p> <p class="ql-block"> 由傅斯年主持领导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因其私谊与同济大学协商,一并迁往李庄栗峰山庄板栗坳办公居住。出于与史语所的依附关系,梁思成林徽因所在的中国营造学社和李济曾昭燏所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也随同前往,分别安置在李庄上坝月亮田和李庄张家祠。</p> <p class="ql-block"> 自此至抗战结束,六年时间,同济师生和史语所、中国营造学社、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等文化机构的科研人员、大师学者,终于在炮火绵延时局苍茫中找到一片绿荫和栖息之地,得以喘息并坚持研究治学。</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其时,李庄原住民人口数约为三千余人,却敞开襟怀接受容纳约一万两千多“下江人”。</p><p class="ql-block"> 也因此机缘,李庄一跃而起,与重庆昆明成都并称为“中国四大抗战文化中心”,且迎来很多国际学界大师造访,如李约瑟、费正清、费慰梅等,颇具国际影响力,海外来函不需详细地址即可送达,真正成为中国李庄。</p> <p class="ql-block">原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旧址</p> <p class="ql-block"> 岳南先生在《南渡北归》中记录讲述了很多大师学人的生活、研究、轶事。在抗战文化博物馆时,讲解员妹妹随口说了很多展柜里未标注的事例。一问,答曰“我认真读了《南渡北归》第一、二部”。虽是出于工作,亦是十分难得。</p> <p class="ql-block"> 李庄如今新修了月亮田景区。在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上,比照着老相片,一比一的还原了林徽因梁思成旧居和学社各办公场所。也一一修缮陈列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新闻社、同济大学各院系旧址。</p> <p class="ql-block">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工作测绘场所</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刘敦桢工作场所</p> <p class="ql-block"> 李庄游客川流。只有栗峰山庄,因为离李庄镇尚有八九公里路程,而少有人至。我把老妈送回酒店安顿好,就自己顶着太阳打车前往。</p><p class="ql-block"> 站在板栗坳牌坊头前眺望,庄稼田地葱郁,川南民居散落,但梅贻琦先生来对北大文科研究生做毕业答辩时爬过的500级台阶已经不见。李约瑟先生探访板栗坳翻过山头斜照相迎的风景也不在。</p><p class="ql-block"> 更遗憾的是,找不到向导带领,我最终只到了板栗坳史语所办公点,却无处寻得傅斯年先生居住了六年的民居所在。</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研究院迁离李庄,傅斯年、李济、李方桂、董作宾等50余位学者集体立下《留别李庄栗峰碑铭》,碑额以甲骨文作“山高水长”四字。</p> <p class="ql-block"> 作家阿来说过:“但凡对于中国文化怀有敬意,对于中国文化那些优质基因的消失感到有丝丝惋惜的人,都应该来到李庄,在这个地方被感动被熏染。”</p><p class="ql-block"> 新景区夜间亮灯时,泛舟水上,川南似江南。在这一片飘摇倒影中,我神思恍惚意念闪回。</p><p class="ql-block"> 大师学者克服万难不废治学的精神风范,像一道和煦的光,照亮那艰苦难捱的山乡避难岁月。而李庄乡绅村民山高水长无私接纳的笃笃情谊,就如长江水一样,奔涌不息月月年年世世代代泽被李庄生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