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南半球12:槟城(马来西亚)

强兴霖

(接上期)和平号3月9日晚上从毛里求斯路易港启航,经过八天的航行,穿过整个印度洋,于17日上午来到了位于马六甲海峡西端的马来西亚名城,槟城。 站在甲板上,远远地就看到了槟城的建筑。我们这次环球邮轮原来并没有停靠槟城的计划,由于计划停靠的法属留尼汪不知什么原因被取消了,所以邮轮公司方面临时增加了槟城的停靠。 槟城是马来西亚十三个联邦州之一,旧称槟榔屿,也叫槟州,位于马来亚半岛西北侧。槟州分成槟岛和威省两部分,州首府在槟岛上的槟城市,也叫乔治市。 我们停靠槟岛码头的过程中,清楚的看到了位于旧关仔角处的市政厅大楼和议会大厦。 看上去槟城很现代也很美丽,不愧为马来西亚的第二大城市。遗憾的是这次停靠槟城只有短短的半天岸上观光时间。好在同船的马来西亚朋友为我们安排了行程,让我们进行了一次高效的快乐旅游。 首先我们来到了槟城最豪华、最有历史、最具中华风格的宅邸,槟城侨生博物馆(Pinang Peranakan Mansion)。<br> 侨生博物馆建于1890年代,曾是华人郑景贵的故居“海记栈”。郑景贵祖籍广东增城,其父早年越洋到马来西亚谋生,1841年郑景贵俸母命前往马来西亚寻父,在霹雳州找到已经发达的父亲,之后随父经营工商业,并取得巨大成功。<br> 这幢中西合璧的大宅,地处槟城中心,藏品丰富,雕梁绣户,富丽堂皇,让人感受到什么叫做“人间富贵”。里面的各种家具、器皿、摆设等,其精美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div> 自郑和下西洋后,很多华人下南洋打拼成为富贾后,与当地馬来人成婚的后代子女,男的称为峇峇(Baba),女的称为娘惹(Peranakan)。<br> 这些移民后裔在当地生活的历史中,将中华文化与马来文化融汇,孕育出一种新的族群文化—娘惹文化。娘惹在南洋一带就是富贵家族的群体,以穿金戴銀、珠光宝气,追求炫耀,注重高贵的一种文化体现。因这座豪宅也最能体现娘惹文化,所以也被称为娘惹博物馆。 </div><br> 侨生博物馆建在19世纪欧式建筑内,展示了侨生家庭的生活方式,以及家具、服饰、瓷器、珠宝首饰、传统服饰和宗教用品等。游客通过参观可以了解娘惹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特色,以及他们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馆内无论厅堂、起居室还是庭院,都融合了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以及西方多方的元素,是了解早年华人侨居生活的珍贵场所。 这里的每个房间都尽显帝王般的生活环境,是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之作,整体布局十分讲究。游客参观也需遵循当年的习俗,上楼必须脱鞋才行。 中式风格的厨房,虽属餐食操作和佣人用餐的地方,但也构建的如此完美,井井有条。 具有西式风格的餐厅,既漂亮又高雅,也不失中华文化的影响。 西式风格的卧室,但也处处点缀着中华文化的痕迹。 豪华奢侈的中式卧房,给人展现了最奢华的华人历史生活实景,是博物馆最有价值的看点。 原以为侨生博物馆只是一座老华侨的私宅,参观后才领略到这里是中华文化在海外扎根、融合的最完美体现。因时间紧迫,还有许多丰富的珍贵实物和历史追述没能深入了解。 馆里还出租娘惹服饰,开设娘惹歺厅,让遊客们观览同时亦能享受娘惹食品,享受旅游的快乐。 接着我们又去了张弼士故居,这里是中国商人华侨张弼士的府邸。该故居的外部装饰和外墙以靛蓝色为主调,使其成为一座非常有特色的建筑,所以也被称为“蓝屋”。<div> 故居始建于1897年,于1904年建成。是马来西亚现存最大的中国式园林宅院。<br></div> 这栋宅院1989年由槟城一些古迹保护人士,买下这栋破旧的古屋,以避免其因发展而被拆迁。故居于1995年经全面修复完成,现已成为展览馆。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文物古迹保护卓越奖。<div> 由于时间紧迫,我们只欣赏了外观,没有深入参观院内花园。</div> 路过这座非常显眼的红白色建筑,虽然一眼就能认出这是消防站,但由于它独特的建筑风格,促使我还是查了资料:这座乔治敦消防中心建于 1908 年,已经列入世界遗产的历史建筑,站内还陈列着与消防有关的历史遗物。 槟城市内小街区一景,街道虽不宽畅,但保留了传统的建筑,砖铺路面很整洁,密集的店铺呈现出小小的繁华。 槟城是马来西亚华人占比最大的地区,据说华裔超过了40%,多于马来人和印度人等其它族裔。这里早期也是孙中山及中国同盟会和革命党在东南亚的根据地。 <div> 在槟城有一些独特的居住群——姓氏桥,也是这里人居史的真实遗存,随之成为了文化旅游主要景点。槟城共保存6座姓氏桥,特点是沿海依水而建的木屋群,颇有南洋水乡的风情。</div><div> 姓周桥是姓氏桥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桥,始建于19世纪,桥上约有75户人家。</div> 这些建在海边水面上的木桥串联着两边的木屋,主要以姓氏宗亲而聚居,最长的木桥向海延伸约500米。<br> 这些姓氏桥现在是槟城重要的文化古迹,目前也被改建为热门旅游景点,体现槟城海上居民的生活特色。 另一处历史悠久的姓李桥,建于19世纪末期,桥民原籍为福建泉州同安县。最早期的姓李桥是位于码头地段,后因渡轮码头扩建,才易地重建。 姓李桥看起来比其他姓氏桥更整齐,且保持了一致的建筑风格,给人不同的感觉。 姓李桥的木桥板块,不像其它桥那样纵向排列,而是横着搭建,走起来更平稳。若要观望海景,就得一直走向桥的末端。 走到姓李桥的最末端,可以看见建在另一处姓氏橋的玄母殿,那里祭祀着观音菩萨,祈求风调雨顺。之前姓氏桥的建筑都是木制的,年代久远就会腐蚀。而这座1970年建的玄母殿使用了水泥基桩并加以扩充。如今它也是姓杨桥的一处地标,更是当地一道风景。<div><div><br></div></div> 接着我们来到槟城又一处旅游景点,艺术街区。2008年槟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为吸引更多外来游客,槟城推出一系列街头艺术作品。 <div> 目前定居于槟城的著名国际公共艺术家扎哈雷维奇,于2012年在槟城艺术节创作了一系列街头壁画,得到全世界的反响。其中《脚踏车上的小孩》最具代表性,反映了马来西亚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div> 槟城的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街头艺术,包括壁画、铁塑漫画等活灵活现的艺术作品,为槟城老街注入一股鲜活生命力。很快就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光者前来。 还有那穿梭在街头装饰华丽的观光三轮车,更加增了槟城这艺术街区的欢乐氛围。 漫步在槟城老区的街道,壁画和街景相融,营造出一种人在景中走、景随人变化的意境,非常激励游客开心。 这里街头的漫画并不是简单的用色彩涂画在墙上,有些是用废弃的金属、塑料或实物,沿墙壁制作的立体画作,令人印象深刻。 壁画的内容除了反映民居生活,有些也刻意体现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和碰撞。 就连街旁的店铺也在门前布置出立体广告风格。 艺术街区拐角处看到一座典型中式风格的小庙,写着慈济宫。旁边的西式建筑的门匾上中文写着叶氏宗祠。 马路对面远远地看到一座清真寺,资料显示叫做吉宁甲必丹清真寺,是一位印裔穆斯林商人于1801年建立,它是槟城最大的清真寺。 游览的有些累了,坐在这里歇息,品尝冰镇水果饮料,选购精美礼品,此次短游收获满满的。 临离开前再去欣赏一下姐弟同乘脚踏车壁画,十几年过去了,虽然壁画逐渐的褪色,不过人物形象还是栩栩如生。这幅画已经是槟城代表性地标,经常有人在此排队与作品合影。 在回船途中,路过这座市政厅大厦,在夕阳下显得雄伟庄重。这是英国殖民时期留下的代表性的建筑,位于滨海的大草坪前。 回船前,大家在旧关仔角海滨公园留个影。 码头前的旧关仔角钟楼,是马来西亚槟城的一座摩尔式钟楼,高60英尺,位于两条街的交汇处,1897年为维多利亚女王禧庆而建。钟楼稍微倾斜,是二战期间轰炸造成的。 槟城港码头,除了停靠国际邮轮,这里也是槟岛和对面大陆的轮渡码头。 此次短短半天的行程,对槟城有了深刻了解,槟城是马来西亚第二大的城市,也是华人占比最多的地区,同时槟城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观光地,也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div> 槟城与对岸威省大陆有两条大桥,其中最长的槟威二桥长达22公里,是东南亚最长的跨海大桥,由中国公司于2014年建成的。</div> 当晚23点启航,前往下一个停靠港,新加坡。 <font color="#ff8a00">(待续下篇:新加坡</font>)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END-</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