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中 山 公 园

粗茶淡饭

今天和老伴到天安门转转,事先要预约。因此,头天晚上,就跟女儿讲了去天安门的事,女儿在手机上操作,帮我们预约。<br> 天安门,祖国的心脏。每次去北京都要去朝圣,但如今去天安门就不那么方便了,除事先预约外,进天安门广场要安检,长长的队伍挺费时间的。 天安门广场是中国的圣地,是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看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在天安门前沐浴阳光,散步、观赏留下的倩影笑靥,都有种自豪感。那是一个风清气正的时代,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年代。那时没有安检,但秩序井然。 在天安门广场转了一圈,拍了几张图片,又到了离天安门城楼一墙之隔的中山公园游览。 中山公园,一个与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有关系的公园,一个充满着历史与文化气息的公园。它位于北京市中心紫禁城(故宫)南面,天安门西侧,与故宫一墙之隔。占地23万平方米,是—座纪念性的古典坛庙园林。是明、清两代的社稷坛,与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一起沿袭周代以来“左祖右社”的礼制建造。<br>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在园内拜殿(今中山堂)停放灵柩,举行公祭。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原为辽、金时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为万寿兴国寺。1421年(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为社稷坛。这里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br> 1913年民国政府接管了社稷坛, 开始募集捐款。<br> 1914年10月10日社稷坛对普通民众开放,公园开放前,短时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整修,开辟了面对长安街的正门,凿开了东坛门的围墙,修成了月亮门的样式。<br> 1915年以后,又在园中添建了河塘、叠石和其他建筑,社稷坛的戟门也被改为殿堂。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在园内拜殿(今中山堂)停放灵柩,举行公祭。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由冯玉祥部下时任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改名中山公园。在辟为中央公园后,除保留社稷坛外,先后营造了松柏交翠亭、格言亭、蕙芳园等景观,还把习礼亭、兰亭八柱亭、保卫和平坊及河北大名古刹的宋代石狮移入园中,园中还安放了多块清代宫苑中的名石。 从南门进入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座高大的蓝琉璃瓦顶,牌坊正中镌刻着“保卫和平”四个大字,由郭沫若题写的汉白玉牌坊,名曰“和平牌坊”,是中山公园的标志性建筑。有不少游客在牌坊前拍照留恋,因为这是全国唯一的一个为外国人修建的牌坊,而且是个侵略者的牌坊。100多年前,它的建成却记载着我们国家的一段耻辱历史。牌坊原名叫“克林德碑”,克林德是何许人?这座曾以他名字命名的石牌坊为何会改名?又怎样到了中山公园里?<br> 克林德,1853年出生在德国波茨坦,1899年4月起任德意志帝国驻华公使。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天,义和团运动发展到北京。据《东城区志》载,6月14日,克林德在城墙上看见义和团民练武,下令德兵开枪,当场打死团民20余名。6天后,这位德国公使在北京街头被枪杀。 说到他的死,还有一段公案。6月19日,各国使节接到清政府的照会,“限二十四点钟内各国一切人等均需离京”。可是义和团包围了使馆区,没人保护,洋大人们根本不敢踏出东交民巷,于是向清廷提出延缓离京。20日上午还没有得到清政府答复,克林德就带着自己的翻译去总理衙门讨说法。轿子走到西总布胡同西口,被正在巡逻的神机营枪队章京恩海打死。恩海到底怎么打死克林德的,史学界说法不一,流传较广的版本是恩海让克林德一行停下检查,可克林德却从轿子里开了枪。出于自卫,恩海将克林德击毙。克林德被杀后,京城形势更加紧张。不久,八国联军从天津杀到了北京。此后,恩海被捕,并在克林德身亡处被斩首。<br> 1901年9月,清廷和列强签订《辛丑条约》。第一款便写明:<br> 大德国钦差男爵克大臣被戕害一事,前于西历本年六月初九日即中历四月二十三日,奉谕旨亲派醇亲王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赴大德国公使馆前,代表大清国大皇帝暨国家惋惜之意。醇亲王已遵旨于西历本年七月十二日即中历五月二十七日,自北京起程。大清国国家业已声明,在遇害该处所竖立铭志之碑,与克大臣品位相配,列叙大清国大皇帝惋惜凶事之旨,书以拉丁、德、汉各文。<br> 赔礼道歉,筑碑纪念,作为对“克林德事件”的了结。此时的清政府已无力顾及体面与尊严,只得唯命是从。1903年1月18日,“克林德碑”建成,醇亲王载沣代表清政府前往致祭。对此,美国人赫德兰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有如下记录:<br> 北京的各国公使馆中的外交使节还有他们的夫人、孩子都参加了落成仪式。到场的还有很多代表中国官员,有的代表当地政府,有的来自清朝的中央政府和外务部。慈禧太后派醇亲王参加落成典礼,并由他亲自洒酒祭奠。不管他是否喜欢这样做,醇亲王还是表现出了一个大清帝国亲王的非凡气度。醇亲王双手托着一个中国古代祭祀时用的三脚酒杯,将酒从一个造型精美的大酒杯中倒进醇亲王手中的酒杯。醇亲王似乎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是我所见到的唯一一次。<br> 与老北京城里众多木牌楼相较,这座石牌坊显得很突出,老百姓呼之为“石头牌楼”。上面刻有“为国捐躯,令名美誉”等字样。满载屈辱的“石头牌楼”在东单大街屹立了整整16年,一直到民国六年(1918年)。<br>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作为协约国成员的中华民国是胜利一方。胜利的消息传来,国人欢庆之余,对这座克林德碑感到不可再留。于是,北洋政府一声令下,拆碑!1918年11月13日,克林德碑被正式拆除。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在天安门前发表《光明与黑暗的消长》演讲,说道:“现在世界大战争的结果,协约国占了胜利,定要把国际间一切不平等的黑暗主义都消灭了,用光明主义来代他。”第二年,政府将堆放在东单北大街的克林德纪念碑石料散件运至中山公园,重新组建。移建石坊工程由内务部主持,京都市政公所组织施工,1920年5月竣工。从外形上看,新碑较旧碑做了些变化,由原来的“四柱三间七楼”简化成“四柱三间三楼”。由于协约国战后的宣传口号是“公理战胜,强权失败”,重建的石牌坊两面的碑文改刻中英文“公理战胜”,牌坊也改名“公理战胜坊”,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br>那么,中国人是否真的获得了公理呢?巴黎和会上,虽然作为战胜国参会,但中国却处处被刁难。列强从未将中国视为平等一员,甚至把战败的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人们的幻想破灭了,不禁发出“公理何在”的呐喊,五四运动爆发了。迫于国内压力,中国代表团最终没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但那座与历史事实相悖,名曰“公理战胜”的石牌坊依然矗立在中山公园里,中国人也继续蒙受着耻辱。<br>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废除了列强硬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切不平等条约。1952年10月,亚洲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为纪念大会的召开,“公理战胜坊”改名为“保卫和平坊”。就这样,原先的字迹全部清除,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的“保卫和平”四个大字,刻于牌坊正中的坊额上,以表达人们保卫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就是现在中山公园里的保卫和平坊。最终,这座有着不寻常经历的石牌坊,有了它真正的归宿。<br> 一座石头牌坊,三段岁月沧桑。如今,万里晴空之下,青松翠柏之间,保卫和平坊深蓝色的琉璃瓦顶、白色的石柱显得格外庄严壮丽。这座曾让国人心痛的石头牌坊,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 穿过“保卫和平坊”正北处,矗立着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铜像,高3.4米,重1.8吨。1983年由54位北京市政协委员提案,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六十周年,在中山公园内修建孙中山铜像1座。铜像艺术造型为孙中山站立姿势,气势雄伟,神态非凡,栩栩如生。铜像形象逼真地表现了孙中山先生作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的领袖风度,较完美地在现了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孜孜不倦、寻求救国之路的革命精神。 向左拐便是彩绘长廊,长而曲折的长廊,看似一般无二,但却有着其独特的不同,廊上的图案各不相同,却是色彩斑斓,美不胜收,与颐和园的长廊有着相似之处。 边走边遛达,来到来今雨轩。它建于1915年,是著名的茶楼和饭馆,也是近代一些社会名流聚会之所。来今雨轩的整个建筑,具有浓郁的古典色彩,庭院内假山、小桥、喷泉、瀑布相互映衬,几株海棠树郁郁葱葱。院落很幽静,没有什么游客。<br> “来今雨轩”得名于一段典故: 唐朝诗人杜甫在京城长安闲居时,曾受到皇帝(唐玄宗)的赏识。这时,一些人看到杜甫得官有望,便都争着和他交朋友,却不料杜甫并没有做官,而且日渐穷困,这些新结识的朋友就再也不和他交往了。天宝十年秋,一个阴雨连绵的季节,诗人贫病交迫,这时却有一个姓魏的朋友冒雨来访,这使杜甫很受感动,作《秋述》诗一首以表示谢意。诗前有小序:“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塌,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 …… ”。表达了交朋友应重在友谊。从此“旧雨”、“今雨”就成为了老朋友、新朋友的代称。<br> 1921年1月4日,文学研究会在中央公园“来今雨轩”成立,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十二人发起,会员先后有170多人。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著名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先生,安徽潜山人。更是对来今雨轩有感情,他喜欢来今雨轩,不管是春柳含烟、蝶舞莺唱,还是冬雪堆玉、老梅燃情,也不管是秋菊噙香、黄叶流金,还是夏荷出水、翠竹临风,这里都给人一份惆然脱俗的美。在1929年5月,张恨水因《新闻报》的约稿,他便揣上铅笔和笔记本,徜徉在中山公园,坐在来今雨轩思考文章的思路。当初夏的阳光透过头顶上的席棚缝撒下一片斑斑点点的阳光时,他真切的感受到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从他的脑海中走来,为他吟唱出一曲爱的悲歌,他的代表作《啼笑因缘》便诞生在这里。<br> 来今雨轩,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现为红色景点。 社稷坛的北面是一座端庄精巧,宏伟高大的殿堂,明清时代,它是皇帝祭坛时下榻休息或遇风雨循礼祭祀的地方,称为拜殿。1925年,我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逝世,曾在这里停放灵柩,后改为“中山堂”。“中山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r> 我们围绕中山堂的外围转了一圈,然后来到了蕙芳园。 蕙芳园是一处以观赏兰花为主的小园林,是中山公园里的园中园。 进门就是一处竹林,沿着茂盛的竹林,萦绕曲折,清雅静谧,给人是一种深遂幽静的感觉。经过穿越竹林,寻芳探幽,再过一道田园风情的门楼,便进入了园子里面,不一会儿就来到一处北方居民形式的四合院。 展室由回廊连起来,总共四处展室,正在举办兰花展。兰花品种非常多,每一种都有自己的名字,有简介。西蜀道光,是国兰中的稀世珍品,花瓣嫩黄、纯净晶莹,非常好看;紫毛兜兰,花特别大,色彩艳丽却很庄重雅致。通过观赏了解到兰花的花语:高贵、典雅、美好、贤良、清高、淡泊。有许多兰花从未见过,属稀有品种,让我一饱眼福。 离开了“惠芳园”的兰花展,又来到了“唐花坞”,这里也有花卉展。 唐花坞始建于1914年,有着悠久的花卉展览历史,据说是京城市民春节游览、赏花的必去之地。此次花卉展,展出的有迎春、梅花、玉兰、海棠、牡丹等中国传统名花以及节庆花卉,有几十种2000多盆,摆着不同的造型,在这隆冬寒冷季节里,能够欣赏到春天般的百花盛开,让人惊喜,这是最早的春花美景。 在中间展厅里,以大型朱砂桔、杜鹃为主景,配合展出玉兰、海棠、牡丹、紫荆等传统春花,共同组成了山花烂漫的“吉树迎宾”景观;东边一处展厅,布置巨型南瓜、冬瓜做衬托以及色彩丰富的朱顶红、大花蕙兰、五色山茶等名贵花卉,采取自然式手法点缀园林赏石、造型绿植,描绘一幅花繁果盛、幸福安康的绚丽图景。这些花卉可以近距离的观赏和拍照。 结束了中山公园的游览,从西门出,沿着南长街向北走不远,看到有个“泽园酒家”,和老伴进去点了二碗炸酱面。在店堂显眼处,看到伟人与工作人员的一张照片吸引了我,与伟人合影的这位叫韩阿富,在伟人身边当厨师长达23年直到伟人逝世。泽园酒家创建时,请韩阿富当顾问,故这张照片成了这家酒家的“金字”招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