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黑山红丝石

黑山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青州黑山红丝石 </b></p><p class="ql-block"> 青州红丝石产于山东省青州市,分布较广泛,尤以黑山红丝石最有名,历史最悠久,其文化源远流长,从春秋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最近的开采、研制、雕刻,传承了两千多年后依然保留完整。</p><p class="ql-block"> 话说青州,有古代和现代之分,古代的青州的含义和现在的青州在意义上并不一样。据记载,古时的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其中的青州大体包括河北、山东等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的临沂、潍坊、淄博、泰安、济南等地市是属于古青州无疑。</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九州”有多种说法,比较重要的三种说法《吕氏春秋.有始览》《尚书.禹贡》《周礼.职方氏》均提到青州。古青州虽经历朝历代其行政区划变迁,时大时小,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山东布政使司驻地迁往济南府,青州自此失去省会的地位。青州府清朝初期区划变化不大,但自雍正年间开始,其区域进一步缩小,到了民国初年,废除青州府,仅余益都县。</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青州是指山东省青州市,既原先的益都县,在潍坊市境内。如今,在青州市行政区内多处发现有红丝石资源,但是,在历史上比较出名,出处与古代记载相同的是黑山红丝石。在中华几千年的古老文明史上,砚文化始终发挥着延续、传播、交流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作用,青州红丝砚更是砚文化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黑山地处青州城西40余里,现邵庄镇境内,它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黑,另一个是红。黑是指山上有一种石头呈黑色,油光发亮,石黑如墨,这也是黑山的由来。红是指山上有一种石头呈红色,纹理错落,色彩斑斓,丝纹罗织,美轮美奂,通体生津,手试如膏,俗称红丝石。</p><p class="ql-block"> 仅就黑山而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交相辉映,文化底蕴深厚,早在《魏书》上就有记载。《魏书-地形志》里面可见青州齐郡广川县有“牛山-仲父冢-黑山”,牛山虽不高大,却久负盛名,《晏子春秋-谏上》有“景公游于牛山”的记载,牛山北面坐落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墓藏,因为齐桓公尊称管仲为“仲父”,所以《魏书》将此墓记作“仲父冢”,牛山与黑山在当时同属广川县,南北相距只有5公里,现在青州市西北部的黑山与临淄区东南部的牛山在北魏时都属于广川县境内,因此,《魏书》中的黑山就是当今黑山。</p> <p class="ql-block">  它北距淄河5公里,距离古临淄城10公里,正南面遥遥相对是金斗山,北面依次是柏山、峱山、稷山、牛山。它的北面有王家辇村、小辛村、南马村、北马村、西王村、东王村、南王孔村等几个沿山村庄,它的南面不远处是五个薛庄和双庄,西南山脚下是董庄,这些村庄的人们祖祖辈辈都围山而居,世代农耕,对此山有深厚的感情,流传下了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先前,人们上山,习惯上从山的北面顺坡而上,沿途偶见红丝石苗夹杂于青石断裂层中,沿崎岖小路蜿蜒至山中上部,大门而入,首先迎入眼帘的是遗存的古建筑,青松翠柏之间、亭台楼阁、青砖碧瓦、雕梁画栋、错落有致,此处风景宜人,悬崖峭壁、绿树成荫、古树苍天,藤萝满径,草木葱茏,点缀其间,风吹树动,阵阵轰鸣,犹如惊涛拍案,鸟语悠扬,不时几个松鼠跳跃其间,放眼望去,云光舒卷,眼界俱空,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置身其间、各种植被黄绿相映,群山呼应,组成了一幅引人入胜的秀丽景色,让你有种置身仙境感。此处,历代香火不断,附近很多善男信女前来烧香拜佛,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悬崖边有一小路,峰回路转、逶迤曲折,顺势通向东南方向,路右边是高高的悬崖,悬崖下面就是传说中的红丝石,一路走来,一路红丝石,经历年开采,崖基已抠凿成屋檐状,向里凹去,沿路而上,不多时就到传说中的红丝石洞。洞口淤满泥土碎石,狭小仅容一人屈身弓腰探入,原洞口正面上方崖壁刻有 “红丝石洞”。千金易得,一石难求,历朝历代有多少文人墨客求之不得,可见历年好砚者探采不断,而流传有续的古砚藏品少之又少。仅一九二六年青州出土了一方唐代箕形红丝砚,现存于山东省博物馆。故历朝虽有探采,其所得砚材必定了了,由此可见黑山红丝石藏量。近几年有青州同好者在黑山之阳试采砚材难度颇大,石料纹理颜色俱佳者少,多姜黄斑块,纹少无旋花纹,且石英较多。纹理色彩俱佳、石质坚硬富有油脂感且无杂质者甚少。</p><p class="ql-block"> 先前,人们开采红丝石,纯粹为了制砚台,别无它用。现在人们开采红丝石用途较广泛,除用于制砚外,还用于制作其他工艺品和手把玩件,人们对于红丝石的热度有增无减,甚至到了痴迷程度。</p><p class="ql-block"> 在唐朝,红丝石砚台居四大名砚之首,产地是在青州的黑山。其质嫩理润,色泽华丽而不浮艳,手试如膏,谓稀世珍宝。且细润如玉,温嫩而不滑,扣之有声,聍水不耗,发墨不损豪,久用笔锋不退。至宋末石源枯竭。此后历朝虽有产出,但数量相当稀少。后来黑山,虽又陆续发现呈窝状分布的红丝石脉,尤其七十年代和最近发掘的红丝石洞,与老洞石头品质相仿,颜色各异,但储藏量也非常有限,当地政府严禁私挖乱采。</p><p class="ql-block"> 黑山红丝石有别于他石之特征,敲击其声清悦,无厚料,少大料,外有表皮,或白或赤,石色如晚霞,鸡血色的红丝回旋变幻,纹理如林木年轮,又如发丝状,似山水、草木、人物、云龙、花虫、鸟兽诸状,又如山峰、云雾、月晕、江河湖海等纹络。红黄相间,理红者其丝黄,理黄者其丝红,也有或红或黄杂乱其中者,石质坚硬,富有光泽。质嫩理润,手试如膏,细润如玉,似有脂膏渗透,与墨相亲,发墨如发油,墨色相凝如漆,制砚研墨,不伤毫毛,存墨加盖则数日不干,如膏润浮泛,久而不退。</p><p class="ql-block"> 色彩之美是黑山红丝石有别于它山之石的一大特点,优质的黑山红丝石其纹理自然、流畅、美观、好看,颜色鲜艳,色彩纷呈,特别吸引人。品种的多样性和颜色、纹理的丰富多彩,为黑山红丝石独有,其他石头难以比拟。 </p><p class="ql-block"> 其一,观其颜色。色泽艳丽,品相多而不同,仅就颜色而言,有红色偏多者、有黄色偏多者、有红黄相间者、有纯红色者、有纯黄色者。就丝而言,有红丝居多者,有黄丝居多者。就条状而言,既有不规则的红条状,也有不规则的黄条状,还有红黄条杂乱无序交织在一起的。就斑状而言,有红斑居多者,有黄斑居多者,有红黄斑点掺杂者。 </p><p class="ql-block"> 其二,视其机理。视觉有柔和的油脂光泽,油润度较高,感觉是从内往外的,发自肌理的油润,细腻而浑厚、晶莹而厚实,而不是抹油的那种感觉。</p> <p class="ql-block">  其三,用其手感。摸起来很顺滑,不仅圆润丰满、不干涩,而且柔和厚实、润滑细腻,好像要化开的感觉,让人有种亲近感。</p><p class="ql-block"> 其四,就品质而言,各种颜色的石头不可一概而论,都有上品者。有一种黄底红丝且夹杂着一些鸡血色飞絮状红丝者蔚为壮观,红如鸡血,黄似鸭绒,色泽柔和顺眼,富有亲切感,让人看到既想占有的感觉。红吉祥、黄富贵,红和黄全占了,此石极其难得,可谓极品也。</p><p class="ql-block"> 青州红丝石材最早采集于青州黑山红丝石洞,洞内深宽一丈有余,但高仅三尺余,屈颈方可蹲坐,采石极为困难,且蕴藏量较低,据宋唐彦猷《砚录》云“洞口绝壁有镌刻文字,乃唐中和年采石者所记,遣工前往六、七日,仅得方四、五寸者二”。可见当时已极不易得。一千年前曾任青州知府的唐彦猷,尚且如此,对黑山红丝石的稀缺是如此的感慨,由此可见开采的难度,得到一块上好的红丝石,成了可遇不可求的事情。青州红丝石砚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观赏、收藏及其使用价值备受爱好者的青睐,正因如此,使黑山的文化史增添了一份传奇,想必黑山的出名与出产红丝石有关。</p><p class="ql-block"> 青州黑山红丝石的开采就时间而言,从前的坑口有唐宋坑、松树林坑、山顶基建连坑、阳坡坑、北坡坑等。先前,红丝石主产于红丝石洞,红丝石洞位于青州市黑山风景区,经历朝历代开采,洞深数十米,高不足一米,只能匍匐入洞。老坑原石枯竭,新坑大多位于黑山阳面山坡及石刻檐下。现在开采的各洞或坑口大多都分布在山的阳坡,各个山坡,从上到下,从东至西延绵数里,石质各异,分布甚广,但储量及其有限。</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部分既没有在洞内,也没有在坑内,而是分布在漫山遍野的草丛之中,有大有小,形状各异,天然形成,表面颜色老旧,非内行专家不易辨认。要想得到一块这样的石头,既要靠运气、又要靠眼力,不是任何人想得就得到的。这种石头虽历经千百年的风吹雨打、太阳暴晒、四季变更、冷热交换,历经大自然的摧残,除表面布满岁月的沧桑外,内在品质无任何改变,就是说,真正的红丝石不风化。</p><p class="ql-block"> 黑山红丝石的开采就位置而言,最早应属上写“红丝石洞”几个字的唐代老洞,相传石质最佳,经历朝历代开采,现已枯竭。</p><p class="ql-block"> 从此洞向上,翻山而过,洞的对面,经近代破坏性开采,出量相对较大,石质上佳,俗称的“基建连”洞就在此处,现已采光。沿山坡由此向西行约500米阳坡处,有一向南突出的山坡,有一洞,口向东,经多年开采,深达几十米,石质鲜艳,光泽艳丽,现在不时还有盗采。此洞的背面山坡上,有好多个坑和洞,面向西,与其东面的矿洞在同一石脉上,石质相仿。纹理清楚,层次分明,红黄交替,错落有致。</p><p class="ql-block"> 由此处继续向西行进约一里路,老远就能看到有一突出的山坡,当地老百姓俗称“磨悠台”,此处有十多个洞坑,出石量较大,多含石英,杂质较多,石质较东山次之,但油润度仍然较高。</p><p class="ql-block"> 由“磨悠台”向上100米,向左向右皆有分布。由此点向右走大约200米,这里地势呈山坳状,不远处分布着4个深浅不同的洞坑,其中面向东的一个矿洞最深,历代出石最多,其中不乏精品。由此点向左走不远处也分布着4个洞坑,其中一个在石崖下面,洞口面向西南者出品较多,品质较好,色泽红而鲜艳,丝如发状,形态各异。由此向上20米处,有两个洞坑,多出产红黄相间的斑状石头,偶尔也有带丝者,但量及少,不易获取。</p><p class="ql-block"> 从“磨悠台”正上面的山间小路继续向西行走约半里路,这里同样是一个山坳,有当地农户的几棵粗大柿子树,从此向上30米,上下左右不远处,杂乱分布着几个矿坑和洞,这里的红丝石丝纹密布,排列有序,但是,色泽大部较淡,颜色纯正、色如晚霞者较少。</p><p class="ql-block"> 从这几棵柿子树继续往西走500米,山脊低矮、东西走向靠近董庄的松林里面,遍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矿坑,都是近些年开采的,石质各异,大多橙红色,有丝者甚少,但颜色仍艳丽且有油脂感。</p><p class="ql-block"> 黑山红丝石砚在中国历史上影响重大而深远。春秋孔子说其“琼脂玉花”;西晋张华撰《博物志》中有“天下名砚四十有一,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的记述;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中称“蓄砚以青州为第一”;宋欧阳修《砚谱》云“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苏易简《文房四谱》曰“天下名砚四十余品,以青州黑山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宋唐彦猷《砚录》云“红丝石华缛密致,皆极其妍。既加镌凿,其声清悦。其声之华泽,殊非耳目之所闻见等”。且自得黑山红丝石砚,端歙诸砚皆置于衍中不复视亦。当代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亦赞美:“昔者柳公权,论砚推青州。黑山红丝石,奇异盖其尤。云水行赤天,墨海翻洪流。临砚动豪兴,挥笔势难收。品评宜第一,吾服唐与欧”。启功、吴作人、李苦禅、刘海粟等均对红丝石砚赞美有加。宋代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易安居士李清照,对青州红丝砚情有独钟,一生与红丝砚结缘甚深,在青州期间与其夫赵明诚将红丝砚作为归来堂藏品之一。现代诺贝尔获奖者莫言等都对青州红丝砚大加赞赏。历代文化名人对红丝石砚台的推崇,不仅从侧面印证了巧夺天工的制砚工艺,也奠定了红丝砚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自古至今,青州黑山红丝石砚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红丝石的红黄之色,是大吉大利之色,在砚林瑰宝中是绝无仅有的。它不仅是鲁砚的代表,而且名闻遐迩,誉满天下,实乃国之瑰宝,天下珍奇,自古至今深得文人雅士达官贵族珍爱,具有极高的使用、观赏和收藏价值。随着矿源和矿石的稀缺,青州红丝石砚的收藏有着极广阔的升值空间,其中遗存唐、明、清历代部分精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山东省博物馆、上海市博物馆、青州市博物馆和日本龟阜斋等收藏,谓为“无价宝”。常言道,盛世收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爱好的升华,近年很多人收藏起了原石、红丝石砚台,随即,红丝石工艺品及其他制品成为青州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黑山,世世代代涌现出了许多制砚能工巧匠。说起青州红丝石,就不能不说一说上世纪从事这一行业的石雕艺人们,他们大都出生在黑山临近的山村里,自幼对黑山有着深厚的感情,既熟悉又亲切,对红丝石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他们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红丝石的开采、研究、雕刻、制砚上,为青州红丝石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人自幼学习雕刻技艺,大多数是家传手艺,为人诚恳,勤奋好学,肯吃苦、爱钻研,勤俭、能干、善良是他们的特点,他们对红丝石的爱好到了痴迷的程度,都是远近闻名的石雕艺人。时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的春风吹到了他们所在的小山村。于是,这些石雕艺人重新拾起了祖传的石雕手艺,并将全部精力用在砚台的研制和雕刻上,当初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很少,困难很多,压力很大,他们硬是坚持了下来。这一代砚雕艺人为人忠厚耿直,在这一行里威望甚高,只要你愿意学,他们会毫不保留的将石雕技术传授与你,人们也乐意跟他们学习,在他们的带领下周围有很多人学习雕刻和制砚技术,在这些石雕师傅的带领下周围涌现出来好多个石雕加工点,使这一古老的行业重新焕发了生机,达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为以后青州直至全国红丝石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红丝石制作全部手工,条件异常艰苦,没有公路、缺少水、没有电、没有车辆、更没有电脑和手机,只能用一双布满老茧的双手,握着锤子、凿子、錾子等简陋而原始的工具,不停地雕刻着,冬天一身土、夏天一身汗,尘灰暴土已成家常便饭,比起现在现代化的制作工具,舒适的工作条件,真是两重天,直到现在,人们还对当初的创业记忆犹新。现在这一行业的发展和繁荣,与当年这些石雕师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们可谓是当代青州红丝文化的奠基和传承人。</p><p class="ql-block"> 话说红丝石,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单位,在青州市上了年纪的人特别是邵庄镇的老人都知道一个响亮的名字--基建连,那时还称作王孔人民公社,还没有成立乡和建制镇,当时,公社为了便于应付突发事件,做好应急需要建立了一支能够执行各项临时任务,平时专注于搞好基本农田建设、由基干民兵组成的机动力量,命名为基建连。因为红丝石名声在外,稀少而神秘,大部分人只听其名未见其详。正因如此,为了发展山村经济,挖掘红丝文化,扩大与外界的联系,才有了那次开采。还有另外一种传说,当时正值中日友好,日本有些了解红丝石的人士,提出希望得到部分黑山红丝石。为满足日方友好人士对黑山红丝石的渴求,我方答应满足对方要求。不管哪种传说,这么大的开采行动应该都是经过领导批准的。有了上级指示,基建连名正言顺、大张旗鼓的进驻黑山,对红丝石进行有组织的挖掘。首先,选好动工地址,因为老的“红丝石洞”里面空间狭小,不利于大兵团作战,他们干脆到“红丝石洞”的对面,既阳坡那面,取水平“红丝石洞”位置,在炸药的帮助下,利用大揭盖的方式,将上面的青石全部清理掉,这样,大规模的开采数十日,大约得石十多吨,这些石头大部分质量上乘,颜色绝佳,纹理清楚,十分难得。除一部分上交政府外,还有一部分流落民间,庶民百姓得以一睹红丝石的真容,我也是那个时候听说和见到的,有一名老师偶得一石,甚是高兴,于是,拿到讲台之上展示,并竭尽所能的将他所了解的红丝石的历史、用途、价值及其文化底蕴一股脑的全部倒了出来,隔着数张课桌我看到了在老师手中的红丝石,尽管有些沉重,老师从进教室到讲完课走出教室,这块石头始终没有离开过他的手,真正达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p><p class="ql-block"> 据传说,几年过去后,剩余的石头堆放在乡政府大院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长时期无人问津,那个年代人们对红丝石的认 识不像现在这样普遍和深刻,更谈不上它的珍贵,也预见不到日后身价大增。有一天单位打扫卫生,大清除,于是,将这些石头进行了清理,全部倾倒进了临近的沟底里。后来,伴随着黄鹿村公路堤坝的建设,被掩埋在了地下。如果此事当真,回想起来,可惜、可叹、直至无语。</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历史的长河中,没有不受伤的船,红丝石也未能幸免,充斥着时运不济与命途多舛。上世纪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对我国资源进行大肆掠夺,黑山红丝石也未能幸免,东洋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他们深知红丝石的珍贵,上世纪四十年代,日军派人到“红丝石洞”进行疯狂盗采,时间长达数年之久,吨数不详,估计数量颇多,尽将精品运往日本,周围村民敢怒不敢言,此洞内红丝石资源枯竭与日本人的长期大量盗采有直接的关系,也是导致此洞石尽源枯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近年当地政府加大了红丝石矿藏的监管力度,有效的遏制了私采乱挖违法行为,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和国家资源,也维护了合法经营。若干红丝石行业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有效的传承了红丝文化,增加了就业,促进了旅游,为当地经济发展、增加税收收入起到了巨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青州借助自身文化和资源优势,红丝石砚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闪亮登场,书写了红丝文化的华丽篇章。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艺术的红丝砚,是传统手工技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深入挖掘其精髓,使之融入现代艺术与设计之中,“突出纹理、体现自然、因材施艺”,使其既实用又美观,让红丝石砚艺术这项非物质文化绽放出时代光彩。</p><p class="ql-block"> 青州黑山红丝石的稀缺性和红丝石砚台的观赏性、实用性,造就了红丝石及其制品的珍贵性,因而它极具影响力和推广价值,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收藏潜力。</p><p class="ql-block"> 今后,随着红丝石产业的迅猛发展,红丝石及其制品影响的逐渐增大,红丝文化将更加繁荣,它必将走出青州、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对发展开放型经济,完善内外联动,实现互利共赢,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和文化交往,增进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传统友谊,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