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9、崇庆寺——因被盗而闻名的寺庙</b></p> <p class="ql-block">位于长治市长(zhang)子县东南22千米紫云山中的崇庆寺,尽管距离声名远扬的法兴寺仅8千米,多年来却一直默默无闻。1991年崇庆寺中12尊彩塑头像被盗,共计15尊宋元明三朝彩塑惨遭破坏。惊天大案的告破引起了世人对崇庆寺的关注。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后惊叹:崇庆寺竟是金屋藏娇!五年后,崇庆寺成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崇庆寺山门(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崇庆寺,坐落于山西省长子县城东南22.5公里处的紫云山山麓,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寺内为千佛殿、天王殿、卧佛殿、大士殿、地藏殿等组合而成。每个大殿内均有彩塑分布,在这其中有24尊是宋朝时期的彩塑。</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p class="ql-block">山门与天王殿为一殿两用,是该寺院的正门。殿内原有四尊天王像。</p> <p class="ql-block">现仅存两尊天王坐像,体量巨大,通高约有两米多,为木胎泥塑。天王面容威猛异常,头带束发冠,身着华丽的战袍,外罩山文铠甲,衣带宽大,做随风飘舞状,整体具有明代风格。可惜文物糟破坏,价值失去就不复返。</p> <p class="ql-block">卧佛殿</p><p class="ql-block">殿内已无塑像。</p> <p class="ql-block">卧佛殿山墙</p> <p class="ql-block">卧佛殿侧的嘉庆三年重修崇庆寺石碑。</p> <p class="ql-block">正殿千佛殿——晋东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宋代早期建筑,它就是藏娇的“金屋”。</p><p class="ql-block">千佛殿建于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目前原构依旧。单檐九脊殿式屋顶,面阔三间,明间设板门,次间安破子棂窗。木质圆柱,柱头皆作卷杀。柱上仅施柱头斗栱,单杪单昂五铺作,无补间铺作。阑额、普柏枋均不出头,重叠成“T”字形;斗栱第一跳偷心,这些都显示出宋代早期木构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殿顶琉璃色彩艳丽,造型生动,窗棂式样苍古,仍为宋人旧作。</p> <p class="ql-block">千佛殿梁架,既无虚设构件,亦无重复配置,技巧娴熟,手法洗练,负重均衡适度,结构合理有力,是我国宋代小型殿宇中具有代表性的遗作。(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殿内佛坛束腰须弥式,束腰剔地突起雕花草纹;坛上一佛二菩萨及背面侧座观音像共计5尊彩塑,推测为宋代作品,明代重装。</p> <p class="ql-block">殿内正中的释迦牟尼佛及文殊、菩贤二位菩薩像的背光,如升腾的火焰,层层叠叠、盘旋而上,五彩耀眼。这样的工艺不是木雕,而是泥塑。古代工匠用泥塑成这样繁复、缠绕、镂空的富丽背光,令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殿中的精彩不止于正面三佛。精华还在于两侧菩萨背后的侧坐观音,形制独特,衣缕飘逸;尤其西侧观音低眉状,仿佛腾起升空,俯瞰众生。置身殿内如若一场中式梦核,凝视、恐惧、慈悲,心中顿生百感,这是一场来源于1000年前的、宋人营造的超现实主义体验。(资料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注:“梦核”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美学,起源于10年代,涵盖了图像、视频、音乐等媒介。梦核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做梦的感觉,通常会采用一些具有熟悉感的图片进行修改,添加幻想性的现实中不存在的元素。梦核的视觉艺术具有非常空灵的氛围,可以同时表现“现实”和“超现实”。</p> <p class="ql-block">间柱上雕兽面,为宋制无疑。</p> <p class="ql-block">西壁一堂小型悬塑,各个腾云驾雾、衣冠不同。在雄大而又优美的梁架承托下,这排泥塑显得极为仙气,为大殿的画龙点睛之笔。</p><p class="ql-block">小佛原为全满,两厢都是,这正是本殿“千佛殿”名称的由来。现只剩残余。</p> <p class="ql-block">三士殿俗称西配殿,这里金屋藏的“娇”就是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塑的三大士及十八罗汉像,被美术史学界赞为“宋塑之冠”。彩塑造像更是崇庆寺的一大看点。</p><p class="ql-block">注:大士即菩萨,地位仅次于佛。</p> <p class="ql-block">三大士殿也称罗汉殿,虽经后人修葺,外观已为清式风格,而殿内梁、枋、柱、额几乎全是宋代原物。殿内神台低矮,上塑三大士及十八罗汉像。三位菩萨位居殿中,中尊为驾锦毛犼的观世音菩萨,左尊骑青狮的文殊菩萨,右尊为跨白象的普贤菩萨。三神兽皆伏卧在平台之上,背置仰莲平台宝座,三菩萨踞骑于上,双腿或屈或伸,皆脚踏莲花。她们保留了佛门固有的沉静悲悯外,又融入了几分秀逸飘洒、窈窈轻倩的女仙神采。</p> <p class="ql-block">跨犼观音</p><p class="ql-block">观音座下的朝天犼极富华丽的装饰美感。它睥睨鬼神的眼神和健壮有力的身躯,进一步烘托出宋塑菩萨内敛端庄与轻盈纤秀之美。(网络资料)</p> <p class="ql-block">乘象的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乘狮的文殊菩萨</p> <p class="ql-block">殿内佛台两侧为十八罗汉塑像,大小比例与真人略同,是寺内最古老也是艺术价值最高的彩塑珍品。这些罗汉肌肉丰润,骨骼健壮,衣褶婉转流畅,形态表情各异、或夸张或内敛,生动传神,各具品格。与俊秀而清逸的菩萨聚集一堂,刚柔相济,风格迥异。佛坛前沿砖雕束腰处,留有两方刻字,铭记着造像年代及布施者姓名,证实了塑像制作的确切年代,历经九百多年,保存完好,这在我国佛教文化发展史和雕塑史上,确为难得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从形和意上看,汉人罗汉面庞圆润,儒雅娴静,梵人罗汉深目高鼻,个性张扬,充分体现了雕塑是以像写意的艺术。</p> <p class="ql-block">这些罗汉,让你看到的是芸芸众生的身影,感受到宋代独有的文人气息。罗汉们姿态无一雷同,神情各异,或夸张或内敛,可谓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充分让你感受到雕塑作者通过面部的刻画、人物的动作,彼此呼应,从而更深刻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古建专家柴泽俊曾说,崇庆寺宋塑罗汉像不仅年代确切,而且塑造技艺高超,是上承唐代罗汉丰圆劲健的遗韵,大力发展写实风格而形成的一代佳作,至为可贵。(资料摘编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地藏殿,位于千佛殿南侧,三开间,悬山顶。殿宇较小,结构简单,檐头斗栱四铺作。殿顶琉璃及门窗装修,皆为明代遗物。地藏殿,顾名思义,展现的是另外一番冥界天地。</p><p class="ql-block">殿内塑地藏菩萨及侍者,左右塑十殿阎王,两山墙塑六曹判官,上部悬塑佛、菩萨、天王、弟子、明王等,都是明代作品,塑工高超,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殿顶脊刹背面龛内题字:“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五月十五日本寺僧人明钟烧琉璃一堂。”殿内脊板下墨书题字:“大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丙辰月癸卯日崇庆寺建立十王殿僧……”两处题记,为研究该殿建筑与彩塑确切的年代记录。</p> <p class="ql-block">正中央的地藏菩萨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的莲台之中,面容饱满华贵,双目俯视,头顶梳发髻,唇边绘有胡须,是一位男子形象。这与晋北辽金时期遗留下来的男相菩萨形象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殿内塑地藏菩萨及侍者,左右两侧各塑五殿(共十殿)阎王,两山墙各塑三曹判官。上部悬塑佛、菩萨、天王、弟子、明王等,都是明代作品,塑工高超,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这里让人惊喜的部分是,在每尊彩塑的上部,工匠们以连环画+戏台的布局手法,用悬塑营造出了地府里的的亭台楼阁和人物故事。</p> <p class="ql-block">左侧的二位判官</p> <p class="ql-block">右侧的三位判官及三位阎王</p> <p class="ql-block">价值:</p><p class="ql-block">崇庆寺集宋、元、明、清四代建筑于一处,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寺内保存的精美的历代塑像,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什么是罗汉?通俗地说,罗汉是凡人中修炼级别最高的,是佛菩萨和人之间的一种境界,所以罗汉的形象比佛菩萨更接地气,会更接近人,或者说会有人的特征和气息。</p><p class="ql-block">罗汉,原来是印度形象,到了中国逐渐汉化为中国形象,比如罗汉原来有16人,在中国慢慢的有了变化,加上了布袋和尚和达摩多罗之后,变成了18位,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十八罗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10、法兴寺——法兴寺中看“三绝”</b></p> <p class="ql-block">法兴寺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依然保留有唐代的舍利塔、唐代石质长明灯以及宋代建筑圆觉殿中22尊彩塑这“三绝”奇观。</p> <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法兴寺原坐落于长(zhang)子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慈林山上,创建于北魏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初名慈林寺。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改名广德寺。北宋治平年间(公元1064―1067年),始称法兴寺。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其始于魏,盛于唐,兴于宋,金元皆有修缮,明扩建后院。1984-1996年,因原职地处煤矿采空区,遂搬迁至与慈林山东西对峙的翠云山上。</p><p class="ql-block">法兴寺坐北朝南,现存平面布局为唐代特征,经楼、佛塔在殿之前部,中轴线依次布列山门、舍利塔、圆觉殿和毗卢殿,两厢为关公殿、伽兰殿和碑廊。现存自唐迄清碑刻17通,记载了寺史沿革和建制情况。</p><p class="ql-block">法兴寺现存文物主要包括塔、殿、灯、像、碑、琉璃、砖木石三雕等七大类。其中,唐石舍利塔、燃灯塔、宋塑十二菩萨像被誉为"法兴寺三绝",闻名遐迩。</p><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13日,法兴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法兴寺门</p> <p class="ql-block">迎山门的就是奇特的舍利塔。</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尊我国唐代古塔中的孤例——位于寺院中轴线上的双层四角形楼阁式唐代石塔,唐咸亨四年(673年)唐高祖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任潞州刺史时所建。赐藏经三千卷,舍利37颗供养其中。</p> <p class="ql-block">舍利塔旁的石碑介绍</p> <p class="ql-block">舍利塔</p><p class="ql-block">舍利塔始建於唐咸享四年(公元673年),通体砂石构建,造型别致,结构奇异。外形似是而非,似塔非塔,似殿非殿。亦名回字塔、无梁殿、藏经楼、石殿,全国绝无仅有,独一无二,堪称法兴寺第一绝。</p> <p class="ql-block">此塔不同于常见的锥形佛塔,而是方正,呈“回”字形,每边长8.8米,安拱形石板门,重檐二层楼阁式,塔檐叠出三层,全部用石条、石板砌筑而成,外观犹似方形殿堂,故俗称石殿、石经楼。整个外形似塔非塔,似殿非殿,有塔的错落美,又有殿的正方美,还有楼的层次美。舍利塔可谓集塔、殿、楼、堡诸美于一身,在国内古塔中绝无仅有,也是唐塔中的孤例,是法兴寺“第一绝”。建筑形制独特,在我国现存古塔尚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塔内顶部藻井内浮雕八瓣莲花,十分精致;塔中心之上有木制楼门,并安装悬梯,以供攀登和封闭楼门之用。相传楼上原为安放舍利子的地方,后藏存佛教经书,故又有藏经楼、石经楼之称。塔心下层,原塑有佛像,早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在舍利塔的后面与圆觉殿之间有一座形制秀古、造型精美的小型青石塔,这便是有法兴寺第二绝之誉的燃灯塔。亦名长明灯台,灯幢,是佛教的六种供具之一。</p><p class="ql-block">塔呈八角形,高2.58米,海棠须弥座置于八角基座之上,上承塔身,塔身上覆八坡八角攒尖顶,塔刹为山花蕉叶宝珠式。</p> <p class="ql-block">燃灯塔旁的石碑介绍</p> <p class="ql-block">燃灯塔</p><p class="ql-block">燃燈塔始建於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亦名长明灯。通体青石雕造,小巧玲珑,形制秀古。塔身浮雕凿磨细腻,刀工娴熟,全国仅存三个。点燃佛灯,无论天刮东、西、南、北风,佛灯永不熄灭。堪称法兴寺第二绝。</p> <p class="ql-block">这座青石雕造的小塔,塔身刻有浮雕,基座上刻有相互嬉戏的十二神兽,须弥座束腰壶门内有六躯伎乐像,凿磨细腻,刀工娴熟,对于研究唐代的建筑、石雕、音乐、舞蹈、服饰、宗教、民俗等各门类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塔身东西南北雕四真门四假窗,内部空心。圆柱腰间雕莲花,上置斗栱承塔檐,柱间由柱额与平板枋相连。塔顶八角形,雕八坡 六十四栊瓦 。</p><p class="ql-block">燃灯塔造型优美是其外在的美,防风功能则是其内在的巧。</p><p class="ql-block">此塔并未放在寺庙的南北中轴线上,而是向西偏移了73厘米,避开了前后建筑门洞形成的南北风道。法兴寺原址在慈林山西坡的半山腰上,阻隔了东风,只有西风。燃灯塔北面的门比西面的门高出2.1厘米,这并非是石匠出了差错,而是使风进西门出北门构成风道。建造者利用了建筑、地形以及塔的位置、结构,消除了东西门和南北门的“穿堂风”,完美地实现了燃灯塔的防风功能。</p><p class="ql-block">国内现存唐代石灯塔仅有三个,法兴寺这盏石灯是造型最精巧,雕刻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是法兴寺的“第二绝”。</p> <p class="ql-block">法兴寺的圆觉殿内环列着塑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的12尊“圆觉菩萨像”,被美术史学界誉为“宋塑菩萨之冠”,其中西次间窗户旁的法光地菩萨是她们的杰出代表,是法兴寺的“第三绝”。</p> <p class="ql-block">圆觉殿位于长明灯之后高高的石阶上,远观就能感觉到一种大气典雅的感觉。</p><p class="ql-block">这座建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的宋代建筑,结构舒朗,用材规整,四角出檐舒展,造型简洁大气。它代表了宋代的庙宇建筑的最高水准。</p><p class="ql-block">从大殿屋檐下内外部的斗拱、普柏枋等架构可以研究宋代建筑的特点。殿高约8米,门框窗框全部为石质,斗栱肥硕,飞檐腾空,气势非凡,雄浑庄重。</p> <p class="ql-block">现场可以看到高大巍峨的高等级的歇山式屋顶,从北面可以看到正脊两侧高高的鸱尾,一切都是按照宋代风格还原的。搬迁之前的屋顶已经被改为悬山式,等级较低,不符合原貌。</p> <p class="ql-block">殿内佛坛上现存19尊宋代彩塑。作品完成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作者冯宗本。这是同时代同类型题材作品中唯一留下作者名字的一组作品。</p> <p class="ql-block">主台上有7尊佛像。</p> <p class="ql-block">正中主坛上是佛主释迦牟尼,两侧的两个和尚是他的弟子阿南和迦叶。</p> <p class="ql-block">两边分别有文殊普菩萨、普贤菩萨以及两尊密迹金刚。</p> <p class="ql-block">这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环墙而砌的佛台供放着的十二位大菩萨像,这也是现存同时代同类型题材作品中最为精彩的造像。(殿内不可近照,只有远照或取自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西次间一组造像</p> <p class="ql-block">西次间第六尊菩萨(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西次间第五尊菩萨</p><p class="ql-block">(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西次间第四尊菩萨</p> <p class="ql-block">西次间第二、三尊菩萨</p> <p class="ql-block">西次间第一尊菩萨</p><p class="ql-block">12尊“圆觉菩萨像”,被美术史学界誉为“宋塑菩萨之冠”,其中西次间窗户旁的法光地菩萨是她们的杰出代表,是法兴寺的“第三绝”。</p><p class="ql-block">丰润饱满的身躯,挺拔端正的坐姿,菩萨优雅而雍容,庄重而严肃。</p><p class="ql-block">细细欣赏,她的面庞、五官和身上的络腋与天衣的褶纹瞬间吸引住了我们的目光。</p><p class="ql-block">脸型恰到好处的丰满在雍容与严肃中溢出慈祥。</p><p class="ql-block">两条弧线眉弓上的细媚宛若飞鸟之双翼。眼睛的轮廓仿佛是翘尾对游的小鱼。</p><p class="ql-block">窗外的光线让挺直的鼻梁极具雕塑感。双唇侧看似两叶花瓣,上唇一波三折,下唇仰月如舟。鼻梁和嘴角的阴影使菩萨露出一丝浅浅的笑意。(资料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东次间一组造像</p> <p class="ql-block">东次间第一尊菩萨(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东次间第二尊菩萨</p> <p class="ql-block">东次间第三尊菩萨</p> <p class="ql-block">东次间第四、五尊菩萨(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东次间第六尊菩萨(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园觉殿内的十二圆觉像为法兴寺彩塑的精华。它们保留了唐代时的风格,但又多了宋代时的生活气息。特别是服饰,唐代佛教彩塑中服饰简约统一,法兴寺十二圆觉像的服饰变化多端,装饰有简有繁。十二圆觉像虽均为坐姿,但又各不相同,或结跏趺坐或单腿趺坐又或双盘入定等。莲台基座亦有不同。塑像面丰体腴,高髻秀眉。它们的神情溢于眉梢,流于眼角,有的慈祥,有的果敢,有的超脱,生活气息浓郁。</p><p class="ql-block">法兴寺十二圆觉被称为“宋塑第一”,确实当之无愧。(资科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圆觉殿的背后,还有一组自在观音像。</p><p class="ql-block">这个也是现存倒座观音中年代最早、最为精美的一座彩塑,是后代倒坐观音塑像的开篇之作。自在观音原名"水月观音"。她一改佛教造像直立或打坐的成规,右腿曲蹲,左脚轻踏荷叶,重心落在左胯,右手微抬微翘,左手为支撑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其姿态出色地突显了观音流畅的线条和优美的身段。人们于是忘却了她本来的名字,亲切地称她自在观音。(摘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注:在查资料时,有几份资料都提到圆觉殿中共有22尊菩萨像,不得其解。现在明白了。</p> <p class="ql-block">自在观音及胁侍菩萨</p> <p class="ql-block">圆觉殿后,全寺最高处还有明代所建毗卢殿,尤以殿顶背脊明制琉璃构件为佳。</p> <p class="ql-block">法兴寺的后殿——毗卢殿,建在一座高高的石台上,始建于明弘治朝。清乾隆、嘉庆年间均有重修。为明式木构建筑。</p> <p class="ql-block">殿顶琉璃构件为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遗制,胎质细腻,釉色鲜丽。浮雕龙纹造型饱满,动感强烈,极富张力。为现存明代琉璃制品的上佳之作。</p> <p class="ql-block">殿内有彩塑与壁画,</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毗卢遮那佛(大如来佛)。</p> <p class="ql-block">毗卢殿柱础、石栏上精美石雕依然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价值:</p><p class="ql-block">法兴寺有唐代的舍利塔、唐代石质长明灯、宋代建筑圆觉殿“三绝”奇观。而圆觉殿内的宋代彩塑十二圆觉塑像,被美术专家们称为宋塑之冠。十二圆觉塑像的风头盖过了圆觉殿本身的宋式建筑,但是圆觉殿的建筑风格代表了宋代的庙宇建筑的最高水准,不得不佩服当时负责搬迁及重建的工作人员。</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1、彩塑是按材料分类的雕塑品种,亦可称为“泥塑”。制作材料由一定比例的黏土、纤维(稻草、纸筋、棉花、麦秸)、河沙、水组成。塑造形象之前,一般需要搭构支撑骨架,塑造过程中 采用刮、堆、锥、削、刻、捏多种手段,再经阴干、打磨或上粉衣、装彩等工序制成。彩塑在中国古代多用于室内祭祀、供奉的神、佛像的制作。如属红山文化的辽西女神头像、敦煌彩塑、麦积山彩塑、晋祠侍女像、灵岩寺罗汉像等均为彩塑名作。</p> <p class="ql-block">2、中国彩塑在山西,山西彩塑在长治。长治现存宋塑只有三处,而长子竟有两处(另一处为长治市的观音堂)。</p><p class="ql-block">崇庆寺与法兴寺一样,都是我国古代文物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法兴寺与崇庆寺均为宋代彩塑,前者保留了晚唐风格,后者为杰出的宋塑代表。造型精致,神态生动,说是宋塑之冠绝不为过。如果与同时期的欧洲雕塑相比较,则尤其显得不可思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