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转发)

沁兰

<p class="ql-block"> 上马墩</p><p class="ql-block"> 陈景新</p><p class="ql-block"> 我家住无锡市上马墩,上马墩是古代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枢纽之一。如今的上马墩,也还是紧靠着中国的大动脉312国道。312国道从上海人民广场出发,到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去中亚、西亚、欧洲,全长4967公里。现在的上马墩有两个地铁站:2号线上马墩站与3号线靖海站。这两个地铁站离我家,都在步行5分钟的范围之内。</p><p class="ql-block"> 上马墩得名于战国末期的春申君黄歇(前314—前238年)。如今长三角地区的苏锡常与上海,都曾经是他的领地。无锡上马墩,就是他的领地的中心枢纽。于是,他就在上马墩设立了一个驿站。</p><p class="ql-block"> 2300多年前春申君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骑马,所以,在古驿的大门口,竖立有九个排列成一行的栓马石桩,栓马粧旁边,就是一个高约80公分、宽约5米、长约50米左右的土墩,专门用于春申君马队的上马、下马。古人以上马为尊,是送客、出发、出行、出征。以下马为次,是迎客、回归、凯旋。因为这个用于上马、下马的土墩相当大,上马墩就成了地名。</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春申君要建造这么大一个土墩来辅助上马、下马?因为中国是农耕文明,当时刚开始由河北省那里的赵武灵王带头胡服骑射,从北方的草原上引入了骑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的服装,还很不适合骑马。更何况在2300多年前,专用于上马、下马的马镫还没有在地球上问世,所以,对于初学骑马、服装尚不方便于骑马的的中国贵族和骑士们来说,当时的上马、下马,还真是一个高难度的技术活。负责教育的孔子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课程表里,只有驾驭马车,却没有设置骑马这个课程。上马墩,就是为了解决上马、下马的难题而设立的,是春申君上马下马的时候必不可少辅助工具。</p><p class="ql-block"> 马镫是一对挂在马鞍两边的脚踏,供骑马人在上马、下马和骑乘时用来踏脚的马具。马镫的作用不仅是帮助人上马,更主要的是在骑行时支撑骑马者的双脚,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骑马的优势,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骑马人的安全。最早的马镫是单边的,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演化成双边,进一步解放骑乘者的双手,它的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世界史。根据考古,中国在西汉时期就有铁马镫的替代物——布马镫,匈奴人是早早普遍使用马镫的民族。马镫最大功能是可以解放双手,骑兵始可以靠双脚控制平衡在马上冲、刺、劈、击,大大提升了骑兵战斗力,并可能依此击败汉朝人。西晋时有单蹬,南北朝五胡十六国时期有了双镫。公元89年,东汉的窦宪债燕然勒石,吧匈奴人驱赶到了欧洲,西方人才逐渐装备马镫,从而诞生了欧洲中世纪的十字军骑士。</p><p class="ql-block"> 游牧民族里的上马墩,是跪伏在地上的人体。让骑士踩着人的背部上马。电影《农奴》中,藏族农奴强巴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后背给农奴主当上马墩使用的影像,曾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类社会里,手的延长是用木棍,腿的增高,却是踩在人体的背部。这是我们50后的人小时候登高最常用的土办法。为了采摘长在高处的水果,我们也采用过牛顿的办法:踩在肩膀上、头顶上,甚至还用过叠罗汉的办法呢!</p><p class="ql-block"> 游牧民族习惯于借助人体来辅助贵族和骑士们的上马、下马。久而久之,膝盖与双手支撑着下跪,让背部陈总,就成为游牧民族表示尊卑的一种重要礼仪:凡是迎送贵客、或者奴婢见到了主子、下级见到了上级,大臣遇到了可汗,都用下跪来表示尊敬。</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有一点必须说的明白一点:在草原上,上马既是为尊贵的客人送行、也是为勇士们的出征送行,下马既是迎客,也是迎接勇士们的凯旋归来。上马、下马,都是草原上最普通、最崇高的礼仪。我喜欢唱的《上马酒之歌》,是如今的草原牧民用于欢送游客的歌曲。《下马酒之歌》,是如今的草原牧民欢迎游客的歌曲。在古代没有马镫的岁月里,孩子送父亲、妻子送丈夫、弟弟送哥哥出征的时候,都会跪伏在战马的旁边,让勇士们踩着自己的背,上马出征。当勇士们凯旋归来的时候,他们也会跪迎勇士。这样一来,士兵迎送长官、下级迎送上级、大臣迎送可汗的时候,跪在地上当上马墩,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草原上游牧民族表示尊贵的常规礼仪。</p><p class="ql-block"> 跪:左足右危,古人早就知道,跪,是一个把安全完全托付给对手的一个极其危险的姿势。但是,就因为汉族人太迷信羊羔跪乳的孝道。跪字才与“贵、龟、桂、规、国(古音gui)”等一起被归音于贵字部,跪又成为了一个表示善良、仁爱、又有尊严的、很高大上的褒义词。</p><p class="ql-block"> 与春申君黄歇差不多的同一时期,西方有一个名人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年—前323年),也像中国的春申君一样爱上了骑马。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不是只会驾驭马车的孔子,而是擅长骑马的亚里士多德,奥林匹克运动会让希腊的体育教育特别出色,其中之一就是骑马。不仅亚历山大大帝本人,他手下的所有骑兵(包括重装骑兵)的马术也非常出色。再加上欧洲人的体型比亚洲人高大。所以,亚历山大大帝的骑兵,无论是上马、还是下马,都是一跃上下,非常轻松娴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波斯帝国,波斯帝国是游牧民族。于是,亚历山大大帝就见到了波斯民族习以为常的欢迎礼仪:跪迎!欢迎亚历山大的波斯人,都像西藏农奴强巴一样双膝双手俯伏在地。这就让自尊心极强的亚历山大大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立刻要求自己的马其顿士兵们也这样向自己跪拜来表示敬意。</p><p class="ql-block"> 马其顿士兵却无法接受这样的跪拜礼仪。崇信强者生存的丛林法则的他们认为,双膝双手伏地,眼睛朝下只能看到地面,却把背部暴露给对方,是一种极不安全的姿势。最终的结果,亚历山大大帝接受了折中办法:用单膝下跪来表示对亚历山大大帝的尊敬:左膝着地,右膝弯曲,两眼前视,一旦对方有任何危害自己的举动,单膝跪地的人就可以立即起身反击。后来的故事,就是亚历山大大帝找到了一万名波斯美女,让马其顿士兵认领为自己的妻子。在认领的时候,马其顿骑士们单膝下跪,向自己心仪的波斯美女求爱。就这样,单膝下跪这样的礼仪动作,在西方社会一直沿用至今。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就是西方男子向自己心爱的人求婚。</p><p class="ql-block"> 农奴强巴们为西藏农奴主、贵族当上马墩使用的跪拜姿势,曾经在世界各地的游牧民族广泛流传。其中就有波斯人、匈奴人、蒙古人、满族人。公元前330年的波斯人,让人体上马墩通过亚历山大大帝,演变为单膝下跪的求婚礼,成为西方的重要礼仪标志。1271年蒙古族的忽必烈统一中国,建立了大元王朝之后,蒙古族的人体上马墩转化为中国人在朝廷上君臣之间的见面礼。元朝有一个御前奏文的规矩:除了极个别特别年长的人,皇帝可以赏赐一个座位之外,所有的大臣都必须跪在地上与皇帝一起讨论国家大事。1283年,跪拜已经在元大都北京风行一时。但在忽必烈的多次威逼之下,文天祥却还是坚持按照中原汉族人的宋朝祖制,坚决不跪不拜,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忽必烈痛下决心处死文天祥后,文天祥在被处死之前,他才面朝南方进行了最后一次汉族人的跪拜:跪坐之后的稽首,坚守了中原汉族的礼仪,之后便英勇就义,享年47岁。1283年后,跪坐只保存在日本,在中国,则成了道家的养生术,</p><p class="ql-block"> 在1271年之前,中国的君臣之间是从来没有下跪这个姿势的。即使有,也是以跪坐为基础的相互对拜:一般是大臣先抬起屁股向皇帝稽首,然后是皇帝抬起屁股向大臣回拜。中国古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养生之道:就是如今在日本流行的跪坐。跪坐,是双膝与足背着地,足心朝上,臀部轻靠脚后跟,身体端正,两眼平视,交谈时身体前倾,两首作揖是表示敬意。祭祀时,身体前倾,额头朝下是叩首,身体前倾,额头着地是稽首,又称为磕头。稽首有点像草原民族的跪拜,但又有点区别:稽首从跪坐演变而来。跪拜从上马墩演变而来。秦始皇与李斯之间的交谈,就是君臣以跪坐为基础。配合头部与两只手的肢体动作来作揖(用手)、顿首(点头、摇头)、叩首(低头)、稽首(额头触地),来表示尊敬的程度。以跪坐为基础的君臣礼仪,一直坚持到南宋崖山之后,才彻底终结。</p><p class="ql-block">跪坐是汉族古时的一种养生之道,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现代人的坐,是从南北朝以后才从北方少数民族那里传入的“胡坐”。在唐代正规礼仪仍然以“跪坐”为主,但社会上已经开始风行起坐在椅子上的了胡坐”,到了宋朝,跪坐被胡坐所取代,但在重大礼仪场合依然使用跪坐。燕山之后,跪坐从中国社会消失,跪坐成了道家的养生之术。元朝对日本的战争,印大风而失败。跪坐在日本得以传承至今。是日本人长寿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物理学有一个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互作用的定律。在现在的中国历史书立,宣扬的都是鲜卑族、蒙古族、满族人的汉化,却没有注意到汉族人被胡化的反作用力。朱元璋这个叫花子出身的皇帝,就是一个被严重胡化的汉族人。元朝灭亡之后,大臣向皇帝下跪这一个蒙古族人的习俗,却被朱元璋给全盘继承了下来,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洪武元年(1358年),朱元璋曾经表示要取消大臣下跪这个来自草原游牧民族的陋习,恢复文天祥宁死不跪的汉族礼仪。但是,到了洪武三年(1372年),朱元璋却反悔了,下达了“凡百官奏事皆跪”的圣旨。皇上说“众卿平身”,大臣们才可以站起来。这个圣旨,让中国政治瞬间回到了1271年的元朝。与园茶奥不同的是:明朝竟然还把跪拜礼仪推广到整个中国社会,不仅大臣给皇帝下跪,低级官员给高级官员下跪,老百姓也要给官员下跪。</p><p class="ql-block"> 这样上尊下卑的见面礼,深受胡化的汉族人朱元璋的喜爱,被大明王朝照搬继承了下来。1644年的清朝满族人是游牧民族,因为早就习惯了上马、下马的跪拜姿势,理所当然地又继承并发展成了非常繁琐的三跪九磕之礼。1644年满族人入主中原,三跪九叩的跪拜礼仪固化圩皇权的标配,大臣不仅要跪拜皇帝,还要求磕地有声。在整个满清时期,三跪九叩的跪拜礼仪与男人的辫子、女人的小脚一样,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成为整个中国社会的三大祸害。</p><p class="ql-block">1793年(乾隆58年)英国派马嘎尔尼使团首次访华。东西方的三跪九磕礼仪与西方的单膝跪地礼节发生了第一次冲突。清朝政府要求英国使臣按照各国贡使觐见皇帝的一贯礼仪,行三跪九叩之礼。英使认为这是一种屈辱而坚决拒绝。礼仪之争自天津,经北京,而继续到热河。乾隆闻讯后勃然动怒,下令降低了对英国公使的接待规格。马嘎尔尼一行被安排在1793年农历八月十三日(乾隆八十大寿)去热河避暑山庄谒见乾隆,参加庆祝乾隆的八十大寿。那天的拂晓3点钟,在清朝接待官员的催促下,马戛尔尼和他的随行人员身着礼服向皇宫出发。英国人在一片漆黑中走了4公里多的路。4点左右,英国人终于来到灯火辉煌的宫殿前,但他们的队伍早已加入了上千名的天朝官员、各国贡使和仆役的队伍之中,乱抱成一团,在无边的黑暗中等待着皇帝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混乱的结果,给世界历史留下了一笔糊涂账:英国人的历史档案记载,马戛尔尼使团全体人员都是按照觐见英王的礼仪,只用单膝跪地,未曾三跪九磕。中国的史料档案是和珅的奏折,英国使臣马嘎尔尼等向皇帝行的是天朝规定的三跪九叩之礼。因双方史料的记载既然不同,如今已很难明其真相。但无论当时以何种方式解决这场矛盾冲突,都改变不了这一次礼仪之争,对中英首次外交正式往来所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p><p class="ql-block">1793年的中国处于农业文明的巅峰,英国则已经在工业革命的道路上走了几十年。马嘎尔尼访华给世界史留下了乾隆皇帝对英国女王的一封回复信,乾隆皇帝在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我们不难看出乾隆的皇帝当时是多么的自高自大。</p><p class="ql-block"> 1816年(嘉庆21年),英国派遣阿美士德使团二次访华,再次遇到了三跪九磕与单膝下跪的礼仪之争。阿美士德使团的第一副使斯当东1793年随父亲来过中国,觐见过乾隆,乾隆还赏给了他这个英国小孩一个荷包。1816年再到中国,斯当东已经长大。成了英国使团的第一副使,他坚决反对三跪九叩。强烈要求用实际行动戳穿和珅奏折,是对马嘎尔尼使团的污蔑:英国使团从来没有对中国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阿美士德采纳了斯当东的意见。结果:嘉庆皇帝怒不可遏:“中国为天下共主,岂有如此侮慢倨傲,甘心忍受之理”,把英国公使拒绝三跪九叩认定为极大的侮辱。</p><p class="ql-block">1816年,1840年的24年前的嘉庆皇帝,让阿美士德使团灰溜溜地无功而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840年、1860年的鸦片战争中西方的坚船利炮,以及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中双方对洋枪洋炮的使用,终于让李鸿章、吴可椟、张荫桓等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有了话语权。</p><p class="ql-block"> 李鸿章认为,大清国与藩属国的外交礼仪,不再适用于与西方列强等平等国家之间的外交。对于西方列强,可以同意外国公使以敬其国君之礼敬我大清国皇上。吴可椟在《请免外国使臣跪拜疏》中将取消跪拜之礼说的非常冠冕堂皇,毕竟洋人是一个没有礼仪、啥也不懂的群体,我们没有必要和他们一般见识,让他们下跪和让畜生跳舞没有什么两样。洋人彼本不知仁义礼智信为何事,而我必欲其率五常之性;彼本不知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为何事,而我必欲其强行五伦之礼;是犹聚犬马羊豕于一堂,而令其蹈舞扬尘也。然则即得一跪一拜,岂足为朝廷荣?即任其不跪不拜,亦岂为朝廷辱?”</p><p class="ql-block"> 1873年7月29日,英法美俄日极荷兰等国公使。在紫光阁觐见了同治皇帝,虽然时间只有半个小时,却载入了世界史:外公公式觐见中国皇帝,采用的礼节是鞠躬礼和作揖礼。</p><p class="ql-block"> 满清最终取消跪拜礼的人是张荫桓。光绪翰林院编修欧家廉《京华见闻录》:“张以办洋务起家,骤跻要津。朝端侧目。在总署时,交涉每任其难,恭庆二王仅受成事而已。改良果果公使觐见礼节,不用跪拜,最为得体。而旧体则斥为媚外......”“张”即张荫桓,他精通洋务,出使多国,懂得国际上流行的外交礼仪,主张变革。被旧党视为眼中钉。戊戌变法中岁免了死罪,却被发配新疆,庚子事变,当慈禧太后向11国宣战的时候,旧党不肯放过他,再向慈禧太后参上了一本,慈禧太后下令把张荫桓处死在新疆戌所,作为“杀鸡儆猴”的样本来震慑北京的文武官员。不管怎么说,张荫桓做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取消了野蛮压倒文明的重要标志:从元朝开始的来自大草原的跪拜礼节,这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好事情。</p><p class="ql-block"> 1908年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只相隔一日一起去世,清政府照会各国大使馆设灵位祭拜:跪拜再次成为外交难题。外国公使给庆亲王奕劻的照会是“各国驻京大臣惊悉大皇帝龙驭上宾,皇太后仙驭升遐。同深哀悼。”“各国大臣同定戴孝27日,并挂半旗27日,以致哀悃。”外国公使的戴孝,无非就是穿黑衣、戴黑袖套、插白花。虽然国旗降半旗是西方的国丧规格,但都免去了中国社会三跪九叩的祭祀习俗。</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说入乡随俗。西方人说When in Rome,do as Roman’s do.说的都是一码子事。但是,无论是入乡随俗,还是主随客便,在关系到国家尊严、民族自尊的时候,东道国必须尊重各国交往惯例,接受惯例的约束。同理,外国客人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损害东道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洋人不能再中国的土地上随心所欲、为所欲为。</p><p class="ql-block">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法令正式禁止上下级相见时的跪拜礼,该用脱帽鞠躬(先摘下礼帽,再身体前倾来表达敬意)代替中国的传统礼仪,使得债中国社会传承了800多年的跪拜礼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消失。握手礼成为社会地位平等的人之间表示友好与尊重的主要方式。一直到现在,鞠躬礼遇握手礼都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社交礼仪。</p><p class="ql-block"> 中国有一个死者为大的习俗。无论是对刚死去的人表示哀悼,还是对去世很久的祖宗表示敬意,都无法撼动跪拜礼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跪拜是1271年元朝建国以来,中华民族延续了800多年所采用的,最尊贵的祭祀标准姿势。我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就是双膝着地,双手的手心锄地,恭恭敬敬地祭祀自己的祖先,跪拜时手下向下,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踩在自己的背上,上马出征,走向未来。跪拜时手心朝上,祭祀的就是佛祖、或者神仙。是祈祷老天爷的保佑。像我这样对祖宗行跪拜大礼的中国人,非常普遍。但是,中国人祭祀祖先的跪拜大礼,至今为止还没有得到罗马梵蒂冈教廷的认可。但是,我作为一名中国人,在过年的时候,还是非常认真地向祖宗行这个跪拜大礼。</p><p class="ql-block"> 死猪魏尊的故事和传说很多、很多。杭州岳王庙祭祀岳飞。清明节祭祀介子推,端午节祭祀屈原、伍子胥等等,一般都是民间对失败的英雄们的纪念活动。民国时期,湖南的谭延闿(1880-1930)、无锡的杨翰西(1877-1954)都曾经自己躺在母亲的棺材上出殡,就因为自己的生母是小老婆,棺材无法走正门而出此下册。震动过整个社会。</p><p class="ql-block">国外同样也有以死者为大的壮举:</p><p class="ql-block"> 1970年1月25日,大雪过后雪后寒,是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原西德总理勃兰特冒着凌冽的寒风。在华沙犹太死难纪念碑下双膝下跪、肃穆垂手,向二战中被德国纳粹屠杀的犹太死者表示沉痛哀悼。勃兰特总理的这一跪,震动了全世界。跪出了10年后柏林墙的倒塌和两德统一、前苏联的崩塌,也给他自己跪得了197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p><p class="ql-block"> 2020年2月8日,在卡顿惨案70年纪念活动时,俄罗斯总统普京单膝下跪、跪在卡顿惨案纪念碑下,向卡顿惨案中的波兰死难者表示沉痛哀悼。</p><p class="ql-block"> 中国社会历来就有死者为尊的传统。对于那些为了中华民族、为了老百姓、为了国家礼仪、为了科学而不幸蒙难而献身的“失败者”,正义虽然迟到,但一定会到来。</p><p class="ql-block">最后:</p><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纪念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不幸蒙难得失败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