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山海关乘车一路向东,不到30分钟,就到了明代长城的海上起点一一老龙头。沿着景区的通道,两边有一些复古明代的景点,比如练兵场,比如千人锅等等,让我们未见老龙头长城,便有了浓浓的军事氛围、历史沧桑。</p><p class="ql-block"> 一路走来, 地势逐渐增高,到了最高点,眼前豁然,碧蓝浩瀚的大海,一览无余,远处海天一色,在岸与海之间,一座巍峨雄伟的长城屹立其间,蜿蜒入海而去,这就是“老龙头”海上长城。</p> <p class="ql-block"> 在长城上的“地理标志石”前,我们了解到,这里就是万里长城在海上的起点,也是唯一的一段建在海上的长城。明代,渤海沿岸倭寇常来侵犯,秦皇岛物产丰富,百姓勤劳,为了防御倭寇,明朝万历皇帝派遣抗倭名将戚继光来海边修筑城墙。戚继光在考察了海岸的形势之后,决定在老龙头这个地方修筑长城,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这里原来就有古城墙遗址;二是这里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绝。敌人从海上而来,还没等他下船,就可以消灭于海上。</p><p class="ql-block"> 可是戚继光在修筑城墙时遇到了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一一地基不牢。据说,戚继光修长城,因为沙滩地基稀烂,修一次倒一次,有一次,许多将士在海边做饭,做到一半,海潮来了,把铁锅冲得倒扣在沙滩上,退潮后,无论士兵如何用力,都撼不动铁锅,于是戚继光从中得到启发,用铁锅倒扣在沙滩上做长城的地基,没想到,成功了。所以老龙头长城建成后,任凭海水浸泡海风吹刷,城墙屹立不倒。</p> <p class="ql-block"> 面对绵延入海的石砌长城,有一座高楼矗立在岸边,那就是康熙、乾隆时期兴盛的“澄海楼”。澄海楼始建于明代,几经兴衰,后乾隆皇帝亲写“澄海楼”牌扁悬于楼顶,而且作诗一首,这样澄海楼的名气就更大了。</p><p class="ql-block"> 登上澄海楼,波澜壮阔,雄襟万里,苍穹茫茫,海天一色。我登过岳阳楼,那种气势是不可比拟的。“我有一勺水,泻为东沧溟。无今亦无古,不减亦不盈。……”,乾隆皇帝登楼作诗,借“澄海”希望鸿运昌盛,国泰民安,这也是统治者的美好愿望吧。现在的澄海楼成了老龙头长城上观海上日出的最佳景位,站在高高的城楼远远望去,清晨,蛋黄似的太阳缓缓从湛蓝的海水中一点一点地披浪而出,金色阳光铺满海面,那景色可以是壮丽来形容了。</p> <p class="ql-block"> 走在整齐宽敞的老龙头城墙上,仿佛有种跨越时空的不真实感,其实明代的老龙头长城不是我们眼前的这般美好,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修复万里长城,于是古城墙都进行了全面修砌,现在我们看到的万里长城,都是重修过的。</p><p class="ql-block"> 在老龙头城墙有一段用玻璃罩着的黄色墙体,那就是明代的真实城墙,据说当时用的材料是糯米加黄泥杵筑而成,非常坚固夯实。但再坚固也挡不住八国联军的火炮,随着八国联军入侵秦皇岛,老龙头的古老城墙被他们摧毁了。想起来也可气。</p> <p class="ql-block"> 在老龙头伸入海中的城墙上,有一个叫“靖卤台”的建筑。这有什么含义呢?原来“靖卤台”是长城上的瞭望塔,它既希望海水“靖”安,又希望杀“卤”(虏)立功。“靖卤台”是明万历年间戚继光修建一千多座瞭望台的第一座,内部结构合理,台上平宽,视野开阔,军事作用极佳。</p><p class="ql-block"> 在城墙的左边,有一片小空地,现在已经建成了碑林,一座“淑碑亭”像展翅的海鸥,矗立海边。“淑碑”是乾隆皇帝写的,当时是为了表彰某位官员的政绩而写的,而现在是人们研究清朝文化、历史的重要文物。</p><p class="ql-block"> 老龙头, 古时的海上要塞,如今成了旅游胜地,世事沧沧,海阔天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