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国粹——之武术(一)

蓝色封印

<p class="ql-block">你认为的传统武术是不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但有没有想过其实可能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传武的第一次高潮</b></p> <p class="ql-block">传武的第一次高潮期是清末民初,以”中央国术馆”的成立为标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中央国术馆”成立</b></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剑仙小说风靡一时,随之而起的就是民间各种奇人异事的传说,诸如燕子李三、大刀王五、神腿杜心武、津门大侠霍元甲等等……民间尚武之风盛行,然而这些江湖传说并无确切记录。</p><p class="ql-block">1928年,张之江牵头在南京成立“中央国术馆”,直接由中央政府领导并拨付经费,至此,第一次传武的高潮达到顶峰。当时,武术被称为“国术”,可见是极受重视。张之江网罗各派高手,按风格将各派分为内家拳和外家拳两大类,并分别归在少林和武当两大门下,少林门长王子平,武当门长就是被传武粉门天天吹嘘的,当时号称民国第一高手的孙禄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少林武当大战</b></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王子平自然对孙禄堂的这个民国第一颇不服气,就向孙下战书挑战,也就引发了少林武当大战。时年,王四十来岁,正值壮年,体重据说90多公斤,正可谓身大力不亏。孙已68岁,且身材瘦小,如果接受王的挑战,那真是寿星上吊——嫌命长了。无奈之下,便派人到上海找他的师侄高振东,将武当门长让给高,由高代其出战,对外则放话说在电梯遭人暗算,身受内伤,正在疗伤,不便出战。这招倒是被现在的所谓大师继承了下来,只要我不上擂台,我就永远都是大师😂比如号称太极第一高手的王战军,各地表演、讲座、授徒,就是从来不接受挑战,不上擂台,反正只要我不上擂台,我就是太极第一,江湖永远都有我的传说😂这无耻的劲头也是有传承的。</p><p class="ql-block">这场少林武当大战在当时颇为轰动,但却虎头蛇尾,按官方的说法双方平局,不了了之,但当事双方和旁观者却众说纷纭,可惜并没有视频资料流传下来,真实情况现也无法考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3、孙禄堂其人</b></p> <p class="ql-block">孙禄堂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年少时饭都吃不饱,并没有经过系统的武术训练。成年后去保定打工,后入赘富户,31岁拜师学习形意拳,34岁去北京学习八卦拳,55岁定居北京后学习了几个月的太极拳。孙禄堂真正开始出名,是因为大规模出书,写了诸如《形意拳学》、《八卦拳学》、《拳意述真》……等等,当时习武之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师徒之间往往也是口传心授,写书自然是不会的,所以习武的曝光度极低,加之报纸也开始大肆渲染孙的故事,什么踏雪无痕、人体悬空(有点人为策划的嫌疑),孙终于在年近六旬的时候名满天下,成为民国第一武术家(是不是有熟悉的味道?像不像马保国马大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传武的第二次高潮</b></p> <p class="ql-block">传武的第二次高潮期则是以电影《少林寺》在中国大陆上映为标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澳门世纪之战</b></p> <p class="ql-block">说起传武的第二次热潮就不得不提起太极拳和白鹤门的澳门世纪之战。</p><p class="ql-block">1954年,在澳门举行了一次万众瞩目的擂台赛,观战人数近两万人,连澳门总督和赌王何鸿燊都亲临现场,被称为世纪之战。对战双方分别是吴氏太极第三代传人、黄埔军校太极拳教官、中山大学体育讲师吴公仪;白鹤门传人、香港拳击冠军陈克夫。上方的第二段视频就是当时的实况录像。</p><p class="ql-block">这场王八拳互抡虽然打得莫名其妙、令人发指,但当时的报纸却描写的像武侠小说般精彩,摘录几句欣赏一下“陈克夫使出一招”白鹤兜萝手”击中吴公仪腰部,吴公仪顺势划出一个太极小圈子,化解了这一击,又借力抽空左手,右手一记”肘底看拳”击中陈克夫胸部……”如果没有这段录像,这又是一段传颂武林的佳话。</p><p class="ql-block">这场比武意义重大,它掀起了港澳的武侠热潮,金庸先生就是在看了这场比武后,开始了武侠小说的创作,而当时由于闭关锁国,这股武侠热并未波及中国大陆,直至电影《少林寺》的横空出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全民的功夫狂热</b></p> <p class="ql-block">电影少林寺剧照</p> <p class="ql-block">1982年,电影《少林寺》在中国大陆上映,超强的演员班底和精妙的武打动作设计,在当时文化娱乐生活还相对匮乏的时代,无疑是一道文化大餐,点燃了无数少年行侠仗义,仗剑天涯的武侠梦,而一些在建国初期因破四旧蛰伏的江湖行当也趁机沉渣泛起,死灰复燃,把旧社会跑江湖卖大力丸玩的“腥活”,比如劈砖头、滚钉板、油锤灌顶、胸口碎大石重新包装,冠以“功夫”的名义,粉墨登场。</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少林寺点燃了青少年的武侠梦,那“气功”则唤起了全民的功夫潮。从1979年开始,一些民间的所谓特异功能事件就不时见诸报端,比较出名的就是四川12岁儿童唐雨耳朵识字,以及后来的“特异功能大师”张宝胜的报导,而后者竟堂而皇之地进入航天507所。</p><p class="ql-block">随着当时媒体的推波助澜,特异功能开始花样翻新,除了耳朵识字外,又有了隔空取物、意念搬运等等,已与神话无异。然后,特异功能就与气功结合了,气功也展现出种种“神迹”,甚至引起了国家某些领导和导弹之父的关注,导弹之父公开支持相关研究,并提出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共同构成“生命科学”的构想。于是乎,神州大地变成了封神榜,各路妖魔鬼怪纷纷归位,海灯、严新、张宏宝……个个都是耶稣一般的存在,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火灾,严新更是声称大火是他2000公里外遥控发功扑灭的。</p><p class="ql-block">回顾整个80年代,随着港台的武侠文化的输入和对气功的宣传,中国大陆完全笼罩在各种神功之下,功夫也成了中国的文化标签,成为了所谓的“国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3、神功揭秘</b></p> <p class="ql-block">《神功揭秘》是司马南写的一本书,揭秘了所谓气功大师玩的种种把戏。</p><p class="ql-block">司马南早期也是气功大师,但在那个神仙辈出的年代,以司马大师的身份,充其量只能分点残羹剩饭。随着一些有识之士对气功的质疑,高层的风向开始转向,南哥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点,本着吃不着席就掀桌子的精神,司马南反戈一击,摇身一变,成为了“反伪科学斗士”。本来就是骗子,要揭秘同行的那点江湖把戏自然是手拿把掐,一时间,在江湖上名声大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