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清朝的行政区划。<br><br><br>清朝的行政区划是将全国划分为二十二个省及特殊政区。<br>行政区级是:省—府(州)-县三级制。<br>首都京师(就是今天的北京)<br>疆域面积鼎盛时期为大约1310平方公里,没落时期为大约1100平方公里。<br>了解以上这些以后我们再看清朝的邮驿。<br><br><br>一句话,清朝的邮驿集历代邮驿之大成。<br>为什么这样说呢?<br>因为制度完备,管理严密,网络纵横,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顶峰。<br>清朝时期,有将近2000多个驿站,7万多名驿夫,14000多个递铺,4万多名铺兵,组成的清朝邮驿组织,规模庞大,星罗棋布,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朝代。当然,鸦片战争后逐渐衰落。<br><br><br><br>我们先从清朝的邮驿制度说起:<br><br><br>一句话,清沿明制。<br>清朝像明朝一样,在中央政府由兵部车驾司掌管全国邮驿,也就是有国防部的车驾司负责,车驾司下设驿使,脚力,马政,马档,提送等科分管分办各项业务。<br>另外在北京设立“会同馆”和“捷报处”。<br>这两个机构是干什么的?<br>答:<br>会同馆的职责就是专门负责管理首都北京地区的邮驿事务。<br>捷报处,顾名思义,就是设在首都专门掌管公文接送和传递的<br>办事机构。当然,这是指全国各地传递给中央的文件,以及中央各部位下达给各地的公文等。<br> 还有一个地方,在京城也很有名,那就是皇华驿。<br> 皇华驿是全国驿站的总枢纽,相当于今天的国家邮政总局,它是清代最著名的驿站。<br>另外,清政府还在皇宫东门外,设立两个机构由满、汉两个大臣负责京师和各地邮驿事务的联系。<br>以上这么多机构,指的都是在京城中央一级的机构。<br><br><br>地方上是什么样呢?<br><br><br>清朝地方上各省的邮驿归按察使司这个部门的按察使管理,每个省设“按察使”一人,全国共计有18人。<br>省下设若干道。<br>清朝的驿站比明朝的时候更为普遍,特别是在一些边远的县都新设了“县递”。<br>这种邮递在县与县之间通信,弥补了干线驿站的不足。<br>县递,是十分正规的驿站,配备有号称“递马”的通信马匹,起着驿站的作用。<br>因为有“县递”的补充,使得清朝的全国邮驿事业比前朝更为发展。<br>粗算起来,清朝有官办驿站2000多个,“驿夫”7万多名,“递铺”1.4万多个,这些数字集合起来,组成了清代全国邮驿组织,规模庞大,星罗棋布,网络纵横,无论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朝代。<br> <br><br>再有,清朝的邮驿制度,也经历了重大的改革,其最大特点就是“邮”和“驿”的合并。<br>合并!<br>合并!<br>为什么这么说呢?<br>清以前,多数朝代尤其是汉唐以来是“邮”负责传递公文,也是一种通信组织,也称为“递”或者“传”;而“驿”负责提供交通工具和食宿,二者互为补充,但毕竟是两套班子。<br>到了清代,这两套班子融为一体,变成了直接办理通信事务的机构。<br>这样以来,通信系统比之前简化了许多,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br> <br>说完制度,再来说说清代邮驿的组织形式。<br>清代的邮驿是由驿、塘、站、台、所、铺六种组织形式构成,一般情况下统称邮驿。<br>“驿”<br>各省政府所在地设为驿,盛京所设也为驿,驿的首要任务是传递紧急公文。<br>这里解释一下,盛京就是清朝的故都,就是辽宁沈阳。<br>在两驿之间设有“腰驿”。<br><br><br>什么是“腰驿”呢?<br><br><br>“腰驿”也称之为腰站。两省之间的间隔距离远,马匹跑得太远,所以中间要有休息的地方。一句话用来换马,节省马力休息点的。在腰站是换马不换人,换后立即启程,不得有片刻延误。 <br> “腰递”是看情况设置的,需要就设置,不需要就不设置。<br><br><br> “站”<br><br>主要是设在边境沿线,用以军事情报的传递。每站设立“笔贴式”管理。<br><br>那什么是“笔贴式”呢?<br>满语,也称作是“笔贴黑色”,意思是办理文件和文书的人。<br>清朝入关以前,把有学问的人称之为:“巴克什”,1631年后改称为“笔贴式”,满语的意思是办理文书和文件的人。<br>“笔贴式”升迁相对比较容易,速度也快,因此被称为“八旗出身之路”。<br>其实,即使到了现在能耍笔杆子的人,升迁同样比一线员工要快得多。<br><br><br>“塘”<br><br>就是设在甘肃安西州,新疆哈密厅,镇西厅的军事通信机构。用以传达该地区出入的公文。在西藏的通信机构也称作为“塘”<br><br><br>“台”<br><br>把设在西北西线一带的通信机构称作“台”<br>以上站、台、塘是这个边疆地区的特点,沟通边疆与内地联系的一种特殊的交通与通信组织形式。<br>说白了就是把猫叫了个咪。<br>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由军人充当通信兵,以飞快传送军事公文为首要内容,同时具有巡逻,运输,侦查等多种职能。<br>这些个站、塘、台大多都是在驿路或商路的基础上兴建起来的。<br>这一点和宋朝一模一样的。<br><br><br>“所”<br><br>只有在甘肃一带有这种形式,运送官物,各设牛车专门运输。归所在州县管理。明代叫递运所,专门负责运送官方物资。<br><br><br>“铺”<br><br>铺:“各省腹地厅州县,皆设铺司”。<br>清朝的急递铺与明朝的大致一样,但规模庞大,网路纵横,是明代难以比拟的。<br>“急递铺”主要传送地方和中央的重要公文,其他一概不管,如果有人胆敢让急递铺的铺兵挑送官物或者行李,一律法办!绝不手软!<br>急递铺的主要设备与元、明相同。<br>所有“铺兵”都必须全副武装上岗。<br>“铺兵”的行头是这样的:<br>夹板一副,铃攀一副,樱枪一支,软绢包袱一大块,油绢三尺,笠帽一顶,蓑衣一件,红闷棍一条,回册一本。当然还有胯下的驿马。<br>这身行头都好理解,唯独这个红闷棍是用来做什么的,我还是不太清楚。<br>防身有缨枪,红闷棍是用来做什么的呢?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是防身用的工具? <br>你知道吗?<br>由于有了好的组织制度,组织形式,通畅的驿路,以及全服武装的送信人,清朝的通信时限也达到了历史上最快的速度。<br>以前,一昼夜最快跑400至500里路,到了清朝“马递”最快可以跑到600至800里,大大提高了通信效率。<br><br><br> <br>接下来说说清帝国边疆邮驿的开辟。<br><br><br>清初,为了平定准格尔叛乱,政府加紧在蒙古地区建立驿道和设立驿站,清政府在那里一共设立了47个驿站。<br>不仅如此,清政府还在东北,西北北部,西南边疆地区开辟了许多新的驿道,建立了许多新的驿站。<br>沈阳是清朝的故都后称为“盛京”,以盛京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设置 了驿站29处多,其中到朝鲜的有7条驿路。<br>清朝在西藏地区的邮驿机构称之为“塘”,清朝在西藏的塘有70个,驿马300多匹。<br>在青海,到了乾隆年间有五条主要的驿道,整个青海有驿站24个、递运所3个、驿夫480多人、驿马592匹。<br>前面我们提到的是那些边疆地区的塘、台、所、站等等都是在西北、西南、东北和北部边疆地区。<br>清朝人钟奇评价:“我朝边围驿站之政,到高宗而集其大成”。这里高宗指的是“乾隆”。<br>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乾隆时期,清朝的邮驿事业达到了古代的高峰。<br>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邮驿发展最快,因为这个地方是清朝统治者的老巢,也是对付沙俄侵略的前哨。<br>清朝历代帝王特别对当地的邮驿建设十分重视。<br>黑龙江通往北京的直达驿道共有五条,这里就不详细赘述了。<br><br><br> <br>邮驿的终结。<br><br><br>清朝末年,由于近代邮政的兴起,驿站的作用渐渐消失。清政府在1896年开始创办新式邮政,渐渐代替了旧式的驿站,到了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与1913年1月宣布将全国的驿站撤销。<br>至此,古老的邮驿在经历了3000多年后,终于落下帷幕。<br>邮驿制度源于奴隶制国家,兴盛于封建社会,并随着封建制度的衰亡而宣告终结。<br><br><br> <br>下面聊聊清末通信的几个新鲜事儿<br><br><br>先说说老百姓最为喜欢的“民信局”。<br><br><br>所谓民信局,就是专门替老百姓送信、传信的地方。相当于我们今天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邮电局所。<br>清代的民信局在1821年至1874年间,是最为兴盛的时期。<br>全国大大小小的民信局已经达到数千家之多,有的还在商业中心上海设立总部,到了民国1935年时,被国民党政府强行关闭。<br><br><br><br>再来说说侨批局。<br><br><br>侨批局是怎样诞生的?<br>话说自宋元以来,广东,福建,浙江出国打工的人员要与国内通信,侨批局便应运而生。<br>下面举例说明侨批局是如何运作的。<br><br><br>天一信局-----侨批局的代表<br><br>信局就是现在的邮局,创办人是旅菲华侨郭有品。<br>天一信局成立于1880年,地址在郭有品的家中老宅。<br>从事的主要业务范围是往来于菲律宾与福建之间。主要是护送华侨信件和物品,随身携带,为防止翻船钱财物品落入大海,委托人的名字和收件人的名字都要用布写在上面,缝在邮差的衣服里。<br>“诚信”是天一信局的根本。<br>天一信局分布广,规模大,时间长,顶峰是时候有33个分支机构,它是中国最早的民间侨批局,共有国外分局,国内分局33个,其中东南亚各国24个。<br>现在的各种私营快递公司其实就是过去的民间侨批局。<br>清朝国家邮政成立之初,天一信局仍然良好的发展,直到1928年才宣布停业。<br><br><br>“客邮”<br><br><br>所谓客邮、说来话长,五味杂陈。<br>1840年,中国封建王朝的大门被打开,首先英国在中国领土上随意开办英国的邮局。后来法、德、美、日、俄也在中国领土上开办了他们的邮局,而清政府把这些掠夺中国邮政的外国邮局叫做客邮。<br>直到1921年在美国开办的九国太平洋会议和限制军备会议上,才通过撤销在华客邮,但日本在东北,在西藏的客邮仍然耍赖不撤。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在西藏的客邮,直到1954年4月才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br>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