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的美篇

三槐

<p class="ql-block"> 太原行之五</p><p class="ql-block"> ——探访阎锡山故居</p><p class="ql-block"> 王玉柱</p><p class="ql-block"> 本来太原战友聚会在参观完平遥古城后就结束了。但由于我们买的火车返程票停运的原因,我们要在太原停一天,于是我们徐州的几位战友和河北玉田的贾成国战友选择去探访民国强人阎锡山故居。</p><p class="ql-block"> 阎锡山故居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河边镇(旧属五台县)。忻州是历史悠久的古城,是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宝地。自古就人才倍出,近代更是出了徐向前、徐永昌、阎锡山、趙尔陆、趙承绶、徐继奋等一大批名人。当然这里面除了徐向前元帅外,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民国时期统治山西38年之久的阎锡山了。这在山西的历史上,也留下了浓笔重彩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阎锡山在民国时期,是一位复杂而又矛盾的历史人物。历史上他既有一定的积作用,他是辛亥革命的参加者,对民国历史有一定的推进作用,抗日战争中,他积极推进和共产党合作抗日。但在历史上也存有汚点。阎锡山的一生充满争议,但也充满了太多的故事。所以对阎锡山不能一慨否定或肯定,而应客观地评价和分折。</p> <p class="ql-block">  阎锡山故居始建于1913年,直到1937年建成,长达24年之久,耗资近140万两白银。这个时期,正是阎锡山仕途最为得意的时期。阎锡山早在1911年就参加了辛亥革命,时在山西新军任职,在辛亥革命爆发时,阎响应孙中山先生号召,在山西率部起义,攻入太原,杀掉巡抚后,就被推举为山西督军。由此拉开了阎在山西38年的统治生涯。也就在当督军两年后,开始了他的故居修建序幕。</p><p class="ql-block"> 故居整个建筑群座东朝西,占地61834平方,有近30个院落,800多间房屋。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上战乱,阎锡山故居后期大大缩水,现存的故居占地38000平方,其中建筑面积18000平方,仅存18处院落,575间房屋。</p><p class="ql-block"> 阎锡山故居是在阎氏老宅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形成的。由于老宅依山傍水,就座落在山坡上面。所以地形特殊,所以阎氏故居在改扩建时,在设计每个院子时,会依地形高低相对独立,但又做到了院院相通。使故居的建筑呈现出参差错落,鳞次栉比,曲经通幽的特殊效果。</p><p class="ql-block"> 细心的战友在参观阎氏故局时,曾问我,一般中国人建房都是坐北朝南,为的是阳光充沛。但为什么阎锡山故居却是坐东朝西。当时把我问住了。回来后查资料始知,阎氏故居的朝向果然有学问。原来山西有句老话讲“背靠山、脚踏川,世世代代出高官。”。是指建房建在背山靠水的地方,可以世代繁荣昌盛。阎锡山的故居就是遵循这句话设计的。同时阎锡山的名字中有“山”,其字叫“百川”,号叫“龙池”。您看,阎锡山的名、字、号中都和山水有关,所以他在扩建故居时,就依山势和门前的河水流向建成坐东朝西的布局。从风水学角度讲,故居布局和他的名、字有互相辉映,互相成全之意。</p> <p class="ql-block">阎锡山故居大门</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先生为阎锡山故居题词。</p> <p class="ql-block">在李一氓题词的影壁墙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阎锡山故居分为上下两个大院,上院是老宅,下院是扩建后形成的花园式住宅,下院又分两个院,分别叫东花园和西花园。当然最有特色也最值得参观的是东花园。东花园的大门是阎锡山故居的大门,和故居的体量相比,大门不大,但建的古色古香,颇有大家风范。门楣上悬挂着书有“文沱草盧”的牌匾。大约和阎家背靠文山,面临沱河有关,因此,阎锡山将自己的故居谦称“文沱草盧”。</p><p class="ql-block"> 东花园由三座院落组成,其中第一座院落最大,也是当年阎的副官和卫兵的驻地。跨入大门便来到这座大院,大院四面都建有厅堂,地面全部由鹅卵石和青砖铺成几何图案。迎面是一座规模颇大的影壁墙。其正面是由老革命家李一氓先生题写的“阎锡山故居”几个金色大字。背面则是孙中山先生为阎锡山题写的“愽爱”两个金色大字。说起来阎锡山和孙中山先生还有一段渊源,阎锡山早年曾留学日本,在日期间认识了孙中山先生,並受孙先生影响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时,阎又响应号召率先起义,是辛亥革命功臣。辛亥革命胜利后,1912年9月,孙中山先生应邀去山西视察,看到山西在阎治理下,百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特别欣慰。于是专门题下了“博爱”两字相赠。</p> <p class="ql-block">  穿过侧门便来到东花园第二个院落,院子要比一院略小,但建筑确更加豪华大气。是东花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这里的建筑非常精致,是典型的晚清宫殿式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正厅是三间大房,主要供阎锡山议事和召开会议用。这里还有一处特别值得一看的地方,那就是右边建筑墙体上镶嵌的多幅阎锡山家训。其内容或谈交友持家,或言善德治学,均为阎锡山言论。阎锡山想通过这种警句的方式告诉子孙,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其中有一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它说的是:“计算一年,不如计算一月,计算一月不如计算一日,计算一日不如计算一时,盖以一时所损益者为数虽小,而累以年月则为数甚大”。话虽俗,但足见阎锡山用心良苦。难怪他能统治山西三十八年,且成绩卓著。人们奇怪这些遗迹为何能躲过十年浩劫而保留至今天?原来这些石刻在文革前就有人用泥灰抹平了,“文革”中上面写满了领袖语录,自然无人敢造次了。就这样,这些石刻就奇迹般地留存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  第三進院落是都督府,是阎锡山办公、会客的地方,所以建设的特别精巧、考究。三院还有一个特别高大的楼房,它是阎锡山故居的制高点,是卫兵站岗值勤的地方。在都督府后面有一个小院,院子虽小但这里建立一个高大的“得一楼”,可以说是阎府里最为豪华亮丽的建筑。这里曾接待过蒋介石夫妇、朱德总司令、冯玉祥等知名人物。</p><p class="ql-block"> 在得一楼的旁边,有一个非常隐密的小院子,这里才是阎锡山真正办公和居住的地方。这里只有他的副官知道。门前对联“业宏根于识足,国健凭于计周”出自增补贤文。居室正对门的墙上挂着孙中山先生的“博爱”横幅,两旁的对联“雅量风清兼月白,高情涧碧与山红”是海南南山寺的佛学对联。下面是香案,一张八仙桌,两把靠背椅。布置简单至极。在他的办公室旁边就有两条长达十几公里的地下通道,一条通往山里,一条通往阎家祖坟。阎锡山懂得居安思危。本来想看看地下通道,但不知何因没有开放,稍感遗憾。</p> <p class="ql-block">  阎锡山在民国时期,是一个复杂而又矛盾的历史人物。他28岁便做到一省都督,后来更一度做到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在民国那个风云际会,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那个军阀割据的年代,阎能有此经历,决非浪得此名。在民国历史上他算是个人物,他是辛亥革命的参加者、推动者。抗日战争期间,他也是积极推进联合共产党共同抗日的人物。但在历史上也有污点。所以对阎锡山不能一慨否定,也不能一慨肯定,而应客观地评价和分折。顺便说一下,阎的晚年並不顺遂,1949年初,阎随蒋家王朝去了台湾,但到了台湾之后,己得不到蔣的重用,逐渐被边缘化,遂郁郁寡欢,1960年病逝于台湾,终年77岁。</p><p class="ql-block"> 阎锡山故居不仅是阎锡山在政治仕途上升降浮沉的历史遗迹,也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建筑实体。而这个建筑实体又以其鲜明的民俗色彩和中西合壁的建筑艺术风格,显示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正因为此,2013年5月,阎锡山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阎锡山故居都是值得一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在结束这篇游记的时候,请允许我代表徐州和玉田的战友,向苗文林战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来战友聚会已经结束,但由于我们自身的原因,又在太原耽搁一天,並去了阎锡山故居。但会务组苗文林战友仍然热情地为我们服务,直到把我们送上火车,才依依惜别!这种战友之情令我们感动非常!再一次表示由衷的感谢!再见了,太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