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城及其城门

凛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1、北京城市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 北京有着三千多年的筑城史,始建于公元前千年的西周初期,称“燕”,地点在今房山区琉璃河镇。秦时这里设“蓟”,西汉复称“燕“,或“燕都”、“燕京”。东汉以后这一带称为“幽州〞,这一名称一直延续到两晋、南北朝、隋、唐、宋。治所都在今广安门附近。北宋初年,北方辽国契丹族南侵大宋,占领幽州。辽会同元年(938年),升幽州为南京(辽上京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又称“燕京”。金朝取代辽以后,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将金朝首都从黑龙江阿城迁至燕京,更名为“中都”,常称“金中都”。治所仍在京西南广安门一带(现有金中都遗址为证)。北方游牧蒙古族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建立“元朝”。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定都燕京,並在金中都城廓的东北新建都城,称为“元大都”,蒙语叫“汗八里”。这是北京正式成为国家首都的开始。新建元大都工程历时二十余年才告完工,都城北至今元大都城垣遗址,南到长安街一线,东西分别至现在的东二环路和西二环路。元大都的城市布局,奠定了现今北京市的基本格局。1368年,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建立大明,年号洪武,是为洪武元年,庙号太祖。明朝定都南京,同时将历史上的燕京,元朝大都改称“北平”,意为“北方和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2、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b><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大明建立,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即立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洪武25年(1392年)夏,太子朱标因病去世,9月朱元璋又册立朱标之子朱允炇为“皇太孙”。洪武31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1398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皇帝位,年号为“建文“,庙号(追封)“惠宗”。建文帝执政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重农兴学,亲贤尊长,革除弊政,减轻稅赋,体恤贫民,考察官吏,裁减冗员,赈济灾民……史称“建文新政”。同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统治,建文帝以铁腕手段推行削藩,撤销了明朝藩王分封制。明朝取得全国政权后,为巩固权皇,朱元璋在内地实行郡县制,在北部疆土实行藩王分封制,分别封他的八个儿子和一个从孙为九大藩王,统治北疆九块领地,相当于九个“独立王国”。其中皇四子朱棣被封燕地,坐镇燕京,称谓”燕王“。九大藩王权力很大,可以拥兵,具有军事指挥权,且财政独立。建文帝推行的削藩政策,影响了他们的根本利益。于是以实力最雄厚,势力范围最大的燕王朱棣为首,联合其他藩王,起兵发动了史称“靖难之役”的叛变。于建文4年(1402年)推翻了朱允炆,並由朱棣(于1403年)承继了他侄子的皇位,年号永乐,庙号初为太宗,后改成祖。朱棣称帝后,首都仍设在南京,但由于朱棣的势力范围在北方,北平建有“燕王府”,皇帝仍在此生活办公,並改称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永乐4年(1406年)朱棣筹划迁都北京事宜,並仿照首都南京经十余年陆续建成了皇宫紫禁城、太庙、社稷坛、西苑太液池、六部衙门、钟鼓楼、多座王府、昌平天寿山陵地和北京城墙等多项重要工程。永乐19年(1421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但南京作为“留都”仍保有六部等中央机构处理日常事务,形成了一国两都两套国家管理机构的特殊治理格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3、明清时期的京城及城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 现在世人共知的北京内城、外城、皇城的城市格局形成于明朝永乐年间(1406年)至嘉靖年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1553年),跨跃近150年。清朝时期又有所增建改建。因为内城外城皇城城墙上各开9座、7座、4座城门,所以京城很早流传着一句形容北京城的俗语:内九外七皇城四。还不无骄傲的称真正的北京为“四九城”,即北京的内城9座门和皇城4座门,京城核心中的核心。经过数百年的历史变迁,如今北京城的城墙除留有一段内城南线东段3里长的明城墙外,其他(共约90余里,其中内城45里,外城28里,皇城18里)已全部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如今的前三门大街及东西延长线、北京二环路以及皇城周边街路。三重城墙的二十座城门城楼及箭楼除天安门、正阳门及箭楼、德胜门箭楼、复建的永定门城楼和西便门及内城东南角(箭)楼外,其他的也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以城门命名的立交桥或地标性建筑(或遗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 近期,夏季暑期热天,我先后用二十多天时间,跑遍了北京的内城、外城、皇城及(故宫)宫城,实地拍摄了二十座城门的原址(包括现仍存留和复建的城楼及箭楼、遗址和地标建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b></p> <p class="ql-block"><b>北京的内城外城皇城及宫城平面图</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北京内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北京内城是在元大都城廓的基础上改建而来的。明洪武年间内城北城墙由元大都北城墙南移约5里多,至现在的北二坏路。东西长约15里多,开两个城门,东为安定门,西是德胜门。永乐年间内城南城墙由元大都南城墙的东西长安街一线向南移1里半至现今的前三门一线,东西长亦约15里多,开3门,中间北对皇宫正门建正阳门及箭楼和瓮城,东开崇文门,西开宣武门。东西城垣分别利用元大都的东西城墙修建,为现在的东西二环路的中北段。东城墙约9里多,南开朝阳门,北开东直门;西城墙约8里多,南开阜城门,北开西直门。明朝修建的北京内城为外包砖内夯土型,周长共约48里,四边共有9座城门一一这叫“内九”。北京内城的9座城门各有其特定的专门用途。有趣的是,北京内城並不是一个正规四边形,而是西北缺一角(为一斜角)。论其原因有风水说、避水说、防灾说,迷信说、财政说,抑盈说(凡事不能要求太圆满)等等。还有一种八卦说法也挺有意思,相传在内城修建过程中,明成祖朱棣要求两条对角线要相交于皇宫金銮殿(太和殿),以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按照当时内城的方形设计,对角线交点偏离太和殿,于是施工指挥官经侧算,决定从北城墙上德胜门以西逐渐向南倾斜修至西直门与西城墙合龙,形成一个内城西北斜角,勉强向皇帝交了差。为北京内城留下了永恒的缺憾之美!在修筑北京内城城墙的同时,围绕内城一周的护城河同期开挖完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北京内城平面图及九城门位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内城九城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内城南城墙上的3座城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b></p><p class="ql-block">1、“九门之首”正阳门</p><p class="ql-block"> 正阳门,俗称前门、大前门、“前门楼子“,始建于明永乐17年(1419年),原名丽正门。明正统元年(1436年)增建了箭楼和瓮城,並更名为正阳门,至今。正阳门位于内城南城墙的中问,北京中轴线上,是内城的正门,与皇宫正门相对,所以称“九门之首”。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基台都只开一个门洞,是明清皇帝出城出京的专用通道。正阳门城楼及箭楼是北京城仅存(包括复建)的城门建筑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门楼子一一正阳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箭楼</p> <p class="ql-block">从前门大街隔正阳桥牌坊</p><p class="ql-block">看正阳门箭楼</p> <p class="ql-block">2、崇文门</p><p class="ql-block"> 原称“文明门”,京城人常叫“哈德门”。位于正阳门以东约6里处,与正阳门同时建设。先建城楼,</p><p class="ql-block">1439年(明正统4年)增建瓮城。明清时从京南涿州赶来的“酒车”到崇文门上税,所以此门为“税门”。崇文门及瓮城现已被拆除,其旧址现为崇文门内大街、崇文门外大.街、崇文门西大街和北京站西街的十字路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末时期的崇文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崇文门”附近地标建筑</p><p class="ql-block">西南角的崇文门饭店</p> <p class="ql-block">“崇文门”西北角的新侨饭店</p><p class="ql-block">也是崇文门附近的地标建筑</p> <p class="ql-block">3、宣武门</p><p class="ql-block"> 原称“顺承门“,西距正阳门约6里,明永乐17年(1419年)修建,正统4年(1439年)重建宣武门城楼和瓮城时更名“宣武门,意为“武烈宣扬”。宣武门以南是“菜市口”,是明清时期处决犯人砍头的刑场,囚车由此出城,故称为“死门”。因此宣武门门洞上刻有“后悔迟”三字。犯了罪被押赴刑场过了宣武门,后悔己迟。宣武门城楼及瓮城基址位于宣武门内大街南口,宣武门外大街北口,宣武门东、西大街的交口处,建筑早己拆除,现今仅演化为一个地名。宣武门附近的地标性建筑,东北角为宣武门天主教堂,西北角是繁星戏剧村。</p> <p class="ql-block">清末时期的宣武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位于宣武门东北角的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位于宣武门西北角的繁星戏剧村</p> <p class="ql-block"><b>内城北城墙上的2座城门</b></p><p class="ql-block"><b>安定门、德胜门</b></p> <p class="ql-block">  4、安定门</p><p class="ql-block"> 是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在实施元大都北城垣南移工程时在新建内城北城墙上修建的东门。明正统4年(1439年)建成了高标准的城楼、箭楼和瓮城。安定门是出征将士得胜归来的收兵之门,取“得胜归来,安定天下“之意。另外安定门外靠右是皇帝祭祀大地的地坛,明清时地坛周边遍布粪场,城内的粪便装车外运专走安定门出城,这就是“九门走九车”的“粪车之门”。安定门城楼及瓮城早已拆除,原城墙旧址修成了二环北路,安定门城楼和瓮城基址处建成了安定门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清朝末期的安定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安定门旧址上安放的“安定”宝鼎</p> <p class="ql-block">安定门城楼及其箭搂基址</p><p class="ql-block">现在是安定门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5、德胜门</p><p class="ql-block"> 与安定门一样,也是洪武元年在修建内城北城墙时开的西侧门。正统4年(1439年)建成了城楼、箭楼、瓮城和其他建筑,形成了德胜门的军事防御体系。出德胜门可达明十三陵和居庸关、八达嶺长城等防御工事。德胜门的历史作用是部队将士出征打仗靖边的专用通道,寓意“出兵得胜”。德胜门城楼已经拆除,但箭楼、瓮城部分围墙和其他辅助建筑仍保留至今,为北京内城留存下来的城门(系统)原建筑之一。如今德胜门城楼基址处为北京二环路上的德胜门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德胜门箭楼(原建筑)</p> <p class="ql-block">未拆除的德胜门瓮城东部围墙</p> <p class="ql-block">清未时期的德胜门防御系统,可见城楼、箭楼、瓮城,护城河及其附属建筑。</p> <p class="ql-block">已被拆除的德胜门城楼基址处</p><p class="ql-block">现在是二环路上的德胜门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b>内城东城墙上的2座城门</b></p><p class="ql-block"><b>朝阳门、东直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朝阳门</p><p class="ql-block"> 原称“齐化门”,位于今东二环中路。元朝时建有城楼,明永乐年间修建内城时对朝阳门城楼进行了维修。明正统4年(1439年)重新修建了朝阳门城楼,加建了箭楼和瓮城,並改称“朝阳门“。朝阳门特殊使命是“走粮车“。明清时期,从南方走大运河“漕运”到北京的粮食,在码头卸货后,装车进朝阳门入仓。所以,朝阳门内有“禄米仓、海运仓、南新仓、太平仓、新太仓……”等地名。朝阳门城楼、箭楼和瓮城早己被拆除,其基址被“朝阳门立交桥“所代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末时期的朝阳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位于朝阳门立交桥东南角的</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办公大楼</p> <p class="ql-block">朝阳门附近地标式建筑</p><p class="ql-block">位于朝阳门立交桥西南角的</p><p class="ql-block">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大厦</p> <p class="ql-block">朝阳门城楼、瓮城、箭楼基址上</p><p class="ql-block">现在建有朝阳门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7、东直门</p><p class="ql-block"> 位于现东二环路北段,原称“崇仁门”,明永乐17年(1419年)对原城楼修茸后改称“东直门”。明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城楼並加建箭楼和瓮城。明永乐年间朱棣大肆建设北京城时,从各地采购大量木料建材经水路漂运至东直门外,然后过东直门运到建筑现场。所以东直门又称“木门”、“商(交易)门”。历史上东直门外建有“神木厂”,为当时主要的木材集散地。现东直门城楼及箭楼和瓮城早已拆除,其基址上修建了“西直门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清末时期的东直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东直门附近地标建筑</p><p class="ql-block">位于东直门立交桥东北角的</p><p class="ql-block">东直门交通枢纽</p> <p class="ql-block">东直门立交桥建于</p><p class="ql-block">东直门城楼瓮城没箭楼的基址上</p> <p class="ql-block"><b>内城西城墙上的2座城门</b></p><p class="ql-block"><b>阜城门、西直门</b></p> <p class="ql-block">8、阜城门</p><p class="ql-block"> 原为元大都西城墙上的“平则门”,明永乐年间此门成为北京内城九城门之一。正统4年(1439年)重修城楼,並加建瓮城及箭楼,改称“阜城门”。阜城门与内城东城墙上的朝阳门遥遥相对,是城内通往京西的门户。京西门头沟地区生产的煤用煤车和骆驼经阜城门运进城内。故阜城门走煤车,俗称“煤门”。阜城门城楼、瓮城和箭楼拆除后,在基址上建成了阜城门立交桥。现阜城门己演化为一个“地名”。</p> <p class="ql-block">清末时期的阜城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阜城门附近地标式建筑一一</p><p class="ql-block">位于阜城门立交桥东南角的</p><p class="ql-block">东方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街控股有限公司大厦</p> <p class="ql-block">位于阜城门立交桥西南角的</p><p class="ql-block">万通金融中心大厦</p> <p class="ql-block">在阜城门城楼和瓮城、箭楼</p><p class="ql-block">基址上建成的阜城门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9、西直门</p><p class="ql-block"> 西直门是元大都西城垣上的一座城门,原名“和义门”。明洪武元年曾对和义门及附近城墙进行修整。明永乐17年(1419年)迁都前再次修缮,並更名为“西直门“。正统4年(1439年)明英宗朱祁镇下令重建了内城九门,西直门完成了城楼、瓮城和箭楼的建设。西直门与东直门遥遥相对,是九门中除正阳门外规模最大的一个城门。明清时期,从西郊玉泉山往皇宫运泉水的水车进西直门,故西直门又称“水门”。西直门城楼、瓮城和箭楼早已被拆除,现基址上建成了大型多层“西直门“立交椅”。</p> <p class="ql-block">清末时期的西直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西直门附近地标建筑</p><p class="ql-block">位于西直门立交桥</p><p class="ql-block">西北角的“北京北站“</p> <p class="ql-block">位于西直门立交桥东南角的</p><p class="ql-block">北京国二招宾馆</p><p class="ql-block">(原国务院第二招待所)</p> <p class="ql-block">在西直门城楼、瓮城和箭楼基址上</p><p class="ql-block">建成的西直门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北京外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明永乐18年(1420年),北京皇宫(紫禁城)和一些国家大项目以及京师内城宣告建成,永乐19年(1421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但北京处北方,北方多边患。京师经常受到蒙古人的袭扰,北京多次面临被侵的危险。为巩固京师城防,加强首都护卫,明嘉靖29年(1550年),朝廷决定.在内城以外利用部分元大都城垣建筑一道外城。最初设想一次性建成(一周),但由于工程浩大,耗费巨资,人力物力财力不足,于是嘉靖朝重臣严嵩等建议,分期分段修筑外城。先修南部外城,把天坛、山川坛(先农坛)和正阳门外的商业繁华街区围括起来。嘉靖32年(1553年)开始施工,先修外城南城墙一面。从西端今菜户营立交桥东北角处至今左安门立交桥以东,全长约15里左右。开3门,中间正对正阳门修永定门,並建有城楼、瓮城及箭楼。永定门东约6里多建左安门,永定门西5里多建右安门,都建有城楼瓮城和箭楼。然后,在左安门东向北折修一段长约7里的南北向外城,与内城东南角抱接。开2门,靠中间开广渠门,亦建有城楼瓮城和箭楼。向北约2里多与内城相接处开比较简易的“东便门“,取“方便出入”之意,只建有城楼和箭楼。再后又在菜户营立交桥东北角处向北折修外城西城墙,与内城西南角包接,全长约6里半,並在与广渠门相对应处修广宁门(今广安门),在与东便门相对应处修西便门。外城西城墙上的两座城门规格形制与外城东城墙的两座城门相似。明嘉靖43年,外城(南部城垣)和城门(包括城楼、瓮城和箭楼)以及护城河开挖全部完工。外城城墙全长28里多,开7门,谓之“外七”。新建外城与北京内城一体,形成了“凸”字形的城垣结构。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市沿内城+外城护城河外侧修建了完整的北京二环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北京外城平面图及七城门位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外城七城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北京外城南城墙上的3座城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b></p> <p class="ql-block">1、永定门</p><p class="ql-block"> 因位于北京外城南城墙中间,正对内城正阳门,故又称“正阳外门”。还曾叫永安门、永昌门等。永定门城楼于明嘉靖32年(1553年)建成,嘉靖43年(1564年)增建瓮城,清䢀隆年间(1766年)才建成箭楼,是明清时期南城进出京的主要门户。如今是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的南端起点。永定门城楼瓮城及箭楼早期已被拆除,上世纪90年代初修南二环路时在瓮城和箭楼基址以南建成了永定门立交桥。为完成北京城市中轴线建设,2004年北京市仿照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永定门城楼样式,在原址上复建了永定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未拆除前的永定门城楼(后)</p><p class="ql-block">瓮城(中)和箭楼(前)</p> <p class="ql-block">复建后的永定门城楼</p><p class="ql-block">依然巍峨雄伟</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南段</p> <p class="ql-block">2、左安门</p><p class="ql-block"> 位于永定门东6里多处,城楼建成于明嘉靖32年(1553年),此后又建成了瓮城和箭楼。左安门是京城通往京东南各地的重要通道。清末在修建天津至北京的铁路时,为让火车直达正阳门,在左安门旁边的城墙上开了一个豁口子。左安门城楼于20世纪30年代因修工事被拆除,瓮城及箭楼也于50年代拆除。90年代初在修南二环路时,在左安门(基址)以南建成了左安门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清末时期的左安门城楼</p><p class="ql-block">及箭楼(下)</p> <p class="ql-block">在左安门城楼瓮城和箭楼基址以南</p><p class="ql-block">建成的左安门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左安门城楼瓮城和箭楼基址两侧</p><p class="ql-block">建成的高楼大厦</p> <p class="ql-block">3、右安门</p><p class="ql-block"> 位于永定门以西5里多,因向北对着内城南城墙上的宣武门,故又称“宣武外门”。明嘉靖41年(1562年)建成右安门城楼。与左安门一样,右安门的瓮城和箭楼也是后期修建的。明清时期右安门是通往京南黄村南苑及河北固安雄州任丘等地的门户。50年代右安门及防御系统被拆除。90年代在修北京南二环路时,在右安门城楼瓮城箭楼基址之南修建了右安门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清末时期的右安门城楼</p><p class="ql-block">及箭楼(下)</p> <p class="ql-block">右安门城楼瓮城箭楼基址以南</p><p class="ql-block">建在南二环路上的右安门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右安门城楼瓮城箭楼基址两侧</p><p class="ql-block">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p> <p class="ql-block"><b>北京外城东城墙上的2城门</b></p><p class="ql-block"><b>广渠门、东便门</b></p> <p class="ql-block">4、广渠门</p><p class="ql-block"> 又称沙窝门,还曾叫“大通桥门”,建成于明嘉靖32年(1553年),主要有城楼瓮城和箭楼,是外城7城门中较简陋的一座。位于外城东城墙(即现在的东二环南路)上,向东开门。广渠门是京城通往京东双桥通州和三河大厂等地的另一门户。30年代广渠门箭楼被日军拆除,城楼和瓮城于50年代初为修道路也被拆除。90年代在修北京二环路时,在广渠门被拆建筑的基址以东(跨护城河)建成了广渠门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未拆除前的广渠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广渠门外清澈如许的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广渠门立交桥建于广渠门城楼瓮城箭楼基址以东的东二环南段</p> <p class="ql-block">广渠门立交桥周边高楼大厦林立</p> <p class="ql-block">5、东便门</p><p class="ql-block"> 位于外城东城墙与内城东南角(即内城南城墙东端)的包接处,处于外城的东北角内城的东南角交联处,内城东南角楼的左下方。是在外城此处开的一个方便城内城外人员进出的“偏门儿”,后音化为“便门儿”。建于明嘉靖43年(1564年),有简易城楼瓮城和箭楼。50年代因修到北京站的铁路,陆续拆除了东便门的瓮城箭楼和城楼。90年代初在修北京东二环南路时,在东便门城门基址东侧建成了东便门立交桥。如今凡是乘火车进北京站都要经过东便门立交桥並可看到修茸后的北京内城东南角楼。</p> <p class="ql-block">未拆除前的西便门城楼</p><p class="ql-block">可见简易之极</p> <p class="ql-block">在西便门基址上建成的</p><p class="ql-block">西便门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跨东护城河(通惠河的一段)的西便门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唯一保留的北京内城4角楼的</p><p class="ql-block">东南角楼</p> <p class="ql-block"><b>北京外城西城墙上的2城门</b></p><p class="ql-block"><b>广安门、西便门</b></p> <p class="ql-block">6、广安门</p><p class="ql-block"> 与外城东城墙上的广渠门相对应,在外城西城墙也开一与广渠门规制相同向西开门的城门一一广安门。原名“广宁门”,清道光元年</p><p class="ql-block">(1821年)为避帝名“旻宁”之讳,更为现名。因为广安门处于原“金中都”彰义门不远的地方,所以民间又常称广安门为“彰义门”。广安门城楼建于明嘉靖32年(1553年),嘉靖42年(1563年)增建瓮城及箭楼。广安门在明清时期是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通道,因此,清乾隆31年(1766年)仿照永定的规格对广安门进行了改建。广安门城楼瓮城和箭楼于50年代因改善当地交通状况修路而被拆除,1991年在广安门城楼瓮城和箭楼基址以西(跨护城河)修建了广安门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未拆除前的广安门防御系统</p><p class="ql-block">城楼(右)瓮城(中)箭楼(左)</p> <p class="ql-block">处于北京西二环南路上的</p><p class="ql-block">广安门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广安门立交桥</p><p class="ql-block">跨北京西护城河而耸立</p> <p class="ql-block">广安门立交桥东北角</p><p class="ql-block">是著名的中国中医科学院</p><p class="ql-block">广安门医院</p> <p class="ql-block">广安门立交桥西南角</p><p class="ql-block">是中国国投高新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办公大厦</p> <p class="ql-block">7、西便门</p><p class="ql-block"> 和外城东城墙与内城南城墙包接处开东便门相对应,在外城西城墙的相应位置也建有一座“西便门”。西便门建于明嘉靖43年</p><p class="ql-block">(1564年),建有(简单)城楼(半圆)瓮城和箭楼,位于外城西北角和内城西南角。西便门的城楼瓮城和箭楼50年代初被拆除,但还留有城楼以东近200米旧城墙。</p><p class="ql-block">1988年北京市对西便门城楼进行了复建,並整修了残留城墙和在内外城交联处复建了箭楼。现在西便门城楼城墙及其周边已建成为一个</p><p class="ql-block">47000平方米(约70亩)的呈三角形的“西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p><p class="ql-block">1992年在西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西南处建成了西便门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未拆除前的西便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未修整之前的残留的明城墙</p> <p class="ql-block">复建后的西便门城楼及箭楼(下)</p> <p class="ql-block">修整后的明城墙(195米)</p> <p class="ql-block">建于西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西南的</p><p class="ql-block">西便门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北京皇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 老北京们常称京城为“四九城”,是说明朝永乐年间修筑的北京内城上有9个城门,紫禁城之外修筑的一圈叫“皇城”的城墙上有4个城门,这才是真正的北京。紫禁城是皇帝工作居住的地方,是国家统治中枢,是安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保护皇帝及家人安全的万无一失,明永乐年间在建设北京的同时,在紫禁城外围又修建了一圈城墙,把皇宫、太庙、社稷坛、西苑三海、景山、皇家服务机构等重要皇家领地都圈括了起来,形成一套周长18里多的“皇城”(后经清朝时期几度拓展,已达22里)。皇城城墙红墙黄瓦,尽显皇家威严。皇城四边各开一座城门,南城墙自今府右街南口(中南海西南角)至现南河沿大街南口(贵宾楼饭店处),长约4里多,在中轴线上北对皇宫午门南对内城正阳门建承天门。承天门明永乐18年(1420年)建成,清顺治8年(1651年)重建后改称天安门。皇城东城墙从南河沿大街南口起,向北经南河沿大街、北河沿大街、东黄城根南街、东黄城根北街,至与地安门东大街的交口处,全长约5里半多。于正对宫城东门东华门处建东安门。西城墙並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从今府右街南口向北,至灵境胡同向西到西黄城根南街南口,再向北经西黄城根南街,西黄城根北街到与地安门西大街的交口(北京四中处),全长约6里。在文津街向西延长线(今西安门大街)与南北西黄城根街交口处(西什库天主教堂南侧)建西安门(西安门与东安门並不在一条直成上)。北城墙东自东城墙与地安门东大街交口西到西城墙与地安门西大街交口处,长约5里半。在与北京中轴线的交点上正对景山万春亭建“北安门”,清顺治8年改承天门为天安门时亦改北安门为“地安门”。所以皇城四边四个城门为东西南北“安”,突出全方位,彰显一个“安“。</b></p> <p class="ql-block">北京皇城平面图及城门位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北京皇城4边4城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b></p> <p class="ql-block">1、天安门</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京中轴线与北京皇城南城墙的交汇处,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原名“承天门”,清顺治8年(1651年)重建后改称“天安门”。明清时期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现在是祖国的心臟,中国人民心中的圣殿,世界人民向往的地方。天安门城楼由下层汉白玉须弥座城台和上层大殿组成,重檐歇山式,红墙黄瓦,朱门菱窗,建造精巧,金璧辉煌,威严壮重。600多年来天安门城楼曾多次重建复建和修茸大修,最近一次重修是在1970年 ,国务院和北京市决定,将天安门城楼“四角落地”进行重修。工程从1969年12月15日开始,历时112天,到1970年4月7日,一座全新的按原建筑形式重建的天安门城楼展现于首都。重建的天安门城楼比原建筑增高了87厘米。</p><p class="ql-block"> 天安门左侧是(先)明(后)清皇家太庙(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右侧是社稷坛(现中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巍峨壮重的天安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前的天安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左侧的</p><p class="ql-block">“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右侧的</p><p class="ql-block">“社稷坛“(中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2、地安门</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京中轴线与皇城北城墙的交汇处,俗称“后门”,是明清皇城的北门。地安门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原叫“北安门”,清顺治8年(1651年)改称为“地安门”。一一有“天”就有“地“。地安门城楼南对景山万春亭,北对钟楼鼓楼,两侧建有“雁翅楼”。民国期间地安门东西两边的皇城城墙被拆除,50年代中期地安门及其雁翅楼也被拆除。地安门基址处现在是地安门东西大街和地安门内外大街交汇的“十字路口”。2014年9月,地安门两侧雁翅楼复建工程完工,北京市中抽线上又恢复了一处历史古建。</p> <p class="ql-block">未拆除前的地安门</p> <p class="ql-block">2014年9月复建的地安门东雁翅楼</p> <p class="ql-block">地安门西雁翅楼复建工程</p><p class="ql-block">2014年9月完成</p> <p class="ql-block">地安门东西大街与地安门内外大街交汇的十字路口是地安门城楼基址</p> <p class="ql-block">3、东安门</p><p class="ql-block"> 是北京皇城的东门,位于紫禁皇宫东华门之东约二、三百米处,现南河沿大街、北河沿大街与东华门大街的交汇口,东距王府井大街只有三、四米。东安门始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为单檐歇山顶,明清时期几经修茸重建。民国初年东安门被焚毁,1926年皇城东城墙被北洋政府拆除,建成了现在的东黄城根南北街。2001年北京市东城区组织对东安门的考古发掘,定位了东安门的准确位置。东安门遗址有800多平方米,位于地表下</p><p class="ql-block">1.5米深处,基址轮廓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未拆除葥的东安门</p> <p class="ql-block">发掘清理后位于地表下1米多的</p><p class="ql-block">东安门遗址</p> <p class="ql-block">东安门遗址东南角是</p><p class="ql-block">国家生态环境部(东安门办公区)办公大楼</p> <p class="ql-block">东安门遗址东北角是王府世纪大厦</p> <p class="ql-block">4、西安门</p><p class="ql-block"> 是北京皇城的西门,但不与东安门在一条直线上,而是位于文津街西延的西安门大街与西黄城根南北街的交汇处,西什库天主教堂的南侧。西安门建于明永乐15年</p><p class="ql-block">(1417年),形制与地安门相同,万历年间重修,1950年毁于火灾。民国时期西安门南北两侧皇城城墙被拆除,建成了现西皇城桩南北街。</p> <p class="ql-block">未拆除前的西安门</p> <p class="ql-block">西安门东北侧是西什库天主教查</p> <p class="ql-block">西安门基址位于</p><p class="ql-block">西安门大街与西黄城根南北大街</p><p class="ql-block">的交口处</p> <p class="ql-block">美篇中古建的照片下载至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