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山老殿闻钟声 ——天目山避暑杂记之四

老笋头(谢绝赠花)

唐代诗僧皎然在《闻钟》这首诗中,曾这样描写山中古刹梵钟声起的景象: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寺寒山上,</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远钟扬好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声余月树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响尽霜天空。</div></h3> 在通向大树王的山道上,我们也有这种经历,不过因为是盛夏,最后一句应改为“响尽夏日空”<br> 有诗云:山寺响,香烟缭绕庙堂新,翠柏迎游客,石径幽林隐逸人。松影婆娑月色娇,清泉石上涌诗潮,琴声缭绕云天外,古寺禅钟伴寂寥。<br> 绿绿浓荫下,悠悠钟声中,黛瓦黄墙的开山老殿出现在眼前。<br> 为什么不称寺而称殿? 还是只有殿而没有寺? 非也。原来,这里正是狮子正宗禅寺的原址。虽说佛教进入天目山的时间早在晋永和年间(公元350年左右),但那时进山的僧侣多以垒石为室、结茅为庐,简陋草创,规模很小。直到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5年),狮子正宗禅寺建成,并在元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被赐额后,天目山的佛事才大盛,并成为临济宗的中兴之地,扬名中外。<br> 元末明初,狮子正宗禅寺曾两次毁于兵火。直到清初,临济宗规模更大的禅源寺在山下建成,香火迁至山下。狮子正宗禅寺旧址则被称为开山老殿,成为珍贵的遗产。<br> 1928年,徐世昌题写“大树堂”;1935年,胡适手书对联:“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1985年,叶浅予手书“开山老殿”额。前殿所悬匾额狮子正宗禅寺,是由著名书法家刘江所书。<br> 开山老殿中供奉的并不是释迦牟尼与观音,而是当年在这里修禅的高峰原妙禅师及其弟子断崖、中峰。 “狮子禅钟”始炼于元延祐五年(1318年)间,由青铜铸造,胸径为1.8米,高1.18米,重达485公斤。上世纪五十年代,古钟被投进了“大炼钢铁”的熔炉,从此天目山钟“沉默”了半个世纪。现在的 “狮子禅钟”是重铸的。 在开山老殿西面不远处,有僧人墓塔群, 他们应是这里的原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