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山西好风光(二)晋善晋美唯晋祠

李期华

<p class="ql-block">初次了解晋祠,缘起初中语文课文《晋祠》。当时为文章描绘的景物所吸引,从而萌生心愿此生必去晋祠一睹风采!几十年后踏上晋祠之地也算是了却一个夙愿吧。</p> <p class="ql-block">沿着宽敞的林荫大道前行,转过大书“晋祠”二字的指引牌,转个弯,眼前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广场两侧各有一个重檐翘角的凉亭,右手侧为太白亭。</p> <p class="ql-block">左手侧为“乐天”亭。此亭一下将我的思绪拉到大唐。</p> <p class="ql-block">广场很大,尽头处遥见五座白石桥横跨于晋水之上。</p> <p class="ql-block">过石桥,见一巍峨的彩绘牌楼,正中横书“晋祠胜境”。晋祠来源于一个史实:西周初期,有一天,年幼的周成王和弟弟叔虞一起玩耍,把桐叶削为珪形,将唐国“戏封” 给叔虞。史佚以“天子无戏言”为由,使戏言成真。这一事件史称“桐叶封弟”。叔虞来到唐国后称唐叔虞,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父继位,将国号改为晋,这是晋国的起源。后人为纪念唐叔虞,才修了晋祠。晋祠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建筑艺术而闻名,其中晋祠的“‌三绝”、“三宝”和“三匾”是主要看点。 :</p> <p class="ql-block">穿过牌楼再往前行不远,就来到唐园。唐园始建于唐贞观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李渊起兵于晋建立了大唐帝国,唐园与晋祠相连这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延续吧!唐园占地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 保存了大量的唐代建筑和景观,其建筑和景观均按照唐代的风格和规制建造,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唐代园林之一。</p> <p class="ql-block">唐园入口是一座四边通敞的亭阁,石阶前有一对铸狮子镇守园门两侧。</p> <p class="ql-block">晋祠唐园门口的狮子是明朝的。‌这对狮子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雄狮在戏绣球,‌古老而庄重。‌</p> <p class="ql-block">穿过一池碧莲,则来到唐园的主建筑“凌云阁”。</p> <p class="ql-block">凌云阁是一座三层高的楼阁,坐落在假山石洞之上。第一层塑有唐太宗李世民的铜像,但不知何故门是关闭的不能入内,两侧楹联为“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p><p class="ql-block">二层是一个观景台,两登高可远眺美景两侧有楹联“好鸟鸣楼外,清风绕阁前”。楹联与眼前佳景相映,充满诗情画意。</p><p class="ql-block">凌云阁挂有三个匾额,从下到上分别是“飞龙阁”、“凌云阁”和“观汾”。</p> <p class="ql-block">走下飞龙阁,转过一块大照壁,就看到一组群雕。</p> <p class="ql-block">‌龙兴晋阳雕塑的人物包括大唐贞观天子唐太宗‌李世民、三朝元老‌李绩(徐世绩)、重权在握的国舅‌长孙无忌、‌尉迟恭、丞相‌魏征和‌马周。雕塑栩栩如生,让我们重回大唐,是一组非常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园内画栋长廊划出优美的曲线,</p> <p class="ql-block">一池碧叶点缀粉色荷花,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p> <p class="ql-block">松柏吐翠华,杨柳袅娜,亭台楼榭掩映于绿叶红花之中,宛如置身江南水乡。</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来到晋祠的入口。晋祠始建于北魏前,这里殿宇、亭台、楼阁、桥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 荟萃,古木参天,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入口是一栋宫墙式的门楼,要验票才可入内,但六十㞮以上的人凭身份证可免票入园。</p> <p class="ql-block">进入晋祠,首先看到的是水镜台。</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是现存较大的明清戏台。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前台立十二根明柱支撑卷棚式屋顶。上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p> <p class="ql-block">后台台身四角立柱,有两面围廊与前台连成一体。前后台之间设上下场门,中以木板隔开,上悬“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晋祠人杨二酉所题,字体秀丽,寓意为“忠奸是非在正义面前不辩自明”。是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p class="ql-block">水镜台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从东边看去,上部为重檐歇山顶,它像座楼;下部为宽阔的宫殿形制,它又是殿。从西边看去,上部是单檐卷棚顶,像座阁;而下面又是宽敞的高台。高台面对圣母殿。四周为廊,前左右各一圆窗,据说台下埋着八个大水缸,每两个扣在一起,形成四个“大音箱”,观众不论站在庙里何处,都能听到台上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后面是金人台,金人台上,四隅各立一尊宋代铁铸武士。阳刚之气跃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会仙桥横跨于晋水上游的智泊渠,位于水镜台西,是晋祠的露天剧场。</p><p class="ql-block">古人看戏是站着看,栏杆上、桥上及各种建筑物上,只要能看到舞台表演的地方,都站满了观众。关于会仙桥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明朝嘉靖进士罗洪先,游晋祠于桥上,见一美妇,罗洪先不禁叹曰:“世间人说西施美,余视此妇胜西施。”妇羞怒,竟发功力使板桥突然起火,罗洪先差点跌入渠里,再看女子,早已不见。远远望去,却突然出现在悬瓮山上,罗又自言自语道:“你若真是仙女,让我再仔细看你一眼。”没等说完,只见悬瓮山摇摇欲坠,东移数步。罗大为惊恐,方知非同小可,信手写诗一首:“悬瓮山中一脉情,龙蟠虎伏隐真明,水飘火劫山步移,五十年来帝母临。这块诗碑至今还留在圣母殿前。后人就将此桥称为“会仙桥。”</p> <p class="ql-block">‌过了会仙桥则是晋祠献殿。献殿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是晋祠“三宝”之一。献殿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献殿是晋祠祭祀场所,它结合了殿和亭的元素,既具有殿堂的庄重,又拥有亭子的轻盈和通透。献殿前有对越坊正中匾额上书“对越”,由明朝书法大家高应元书写,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功德”,这也是晋祠三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献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四面无墙壁,只有直棂栅栏门分隔内外,这种设计不仅使建筑外观玲珑剔透,而且内部空间开阔,通风良好。献殿的梁架结构简单而坚固,梁思成先生曾赞誉其“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度智慧和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献殿内大堂匾额书写“献殿,匾额”形状像乌龟,据说具有镇宅避火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穿过献殿则来到“三宝”之一的鱼沼飞梁。是一座精致的方形荷叶鱼沼的古桥建筑。与圣母殿同建于北宋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整个梁架都是宋代的遗物。这种十字形桥也是中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古人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此方形池中多鱼,所以取名鱼沼。桥面作十字形,东西长19.6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前后与献殿和圣母殿相接,南北桥面长19.5米,宽3.8米,左右下斜连到沼岸。由于桥面东西宽广,南北下斜如翼,与地面相平,整个造型犹如一只欲展翅飞舞的大鸟,故称飞梁。鱼沼飞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水陆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连着圣母殿,随着人流来到晋祠的主殿。</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所建。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大殿檐柱侧角升起明显,给人以稳重之感,</p><p class="ql-block">大殿庄严古朴,气势宏伟,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大殿前廊柱上雕饰有八条木龙,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每条木雕盘龙形态各异,有的飞腾向上,有的盘踞在下,历经千年风雨,这些盘龙甲鳞须髯清晰可见,张牙舞爪,跃跃欲飞。</p> <p class="ql-block">晋祠木雕盘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展现了宋代木雕艺术的精湛技艺,这些木雕盘龙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还是世界雕塑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殿的中央是圣母“邑姜”像,邑姜是姜太公之女,周武王之妻、周成王姬诵和晋开国始祖唐叔虞之生母。圣母头戴凤冠,身披蟒袍,气宇不凡端坐于凤椅上,雍容华贵中更显端庄慈祥。</p> <p class="ql-block">圣母两侧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侍从手中各有所奉,为宫廷生活写照。殿内的宋代侍女塑像,是晋祠文物中珍贵的佳作,它是按照封建社会的宫廷制排列的,是宋代皇室生活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宫女宦官左右分立,排列有序,职责有别,仪表各异,逼真地反映出宫廷侍女内心世界的喜怒哀怨。侍女像色彩稳重和谐,衣纹自然流畅,韵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侍女像中,有一尊作品最为出色。她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头微微左倾,双手放在胸前,身材窈窕,双肩消瘦,显得略有些单薄,头上梳着当时流行的发髻,面容清秀俊美,眉毛上挑,显得小心谨慎。作品将少女初入宫帏、未谙世事和拘谨小心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梅兰芳大师曾在此尊侍女像前伫立良久,反复品味她的内心和动作,并且大加赞赏。</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的外周是一条可通行的碑廊,珍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名人墨宝,是难得的历史文化遗产。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是晋祠“三宝”,值得细品。</p> <p class="ql-block">沿碑廊出圣母殿,北面即是名闻遐迩的周柏。这棵柏树为周初所植,树高十八米,树身粗大,向南倾斜,被另一株古柏所支撑,树叶披覆在圣母殿顶。因该树状似虬龙,树干粗树皮厚实、皲裂,犹如一身鳞甲,故有“卧龙柏”之美誉。周柏已有三千岁,比太原建城的历史还长四百九十多年。</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的南面则是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难老泉上建有难老亭,亭两侧有 清代宁鹏年为泉亭作“昼夜不舍,天地同流”的楹联。</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泉是晋水之源。鱼沼泉和善利泉时流时枯,难老泉则长流不竭,泉名取自诗经名句“永锡难老”。泉水清澈如玉,常年不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崔娥”名句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亭建于泉眼上,亭内泉眼深约10米,砂石砌筑。泉口围以木栏杆,游人可凭栏 观赏晶莹透明的泉水。</p><p class="ql-block">亭内中正有傅山所书“难老”一遍额,笔力遒劲,引人注目,与“对越”、“水镜台”二匾合称晋祠三 大名匾。下方有刘汇写的“晋阳第一泉”题匾。</p><p class="ql-block">亭的平面呈八卦八边形,顶子高耸,为八角攒尖顶,灰瓦布顶,八条孔雀蓝琉璃垂脊特别醒目,仿佛八条蟠龙戏珠,龙头集中于攒尖顶的宝瓶宝珠。檐柱有侧角和收分做法,具有明代北方园林中亭台建筑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历代文人墨客,多有题咏。李白、白居易、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元好问、朱彝尊、傅山、冯玉祥、郭沫若,泰戈尔前来游览,大多留下了诗词文章。难老泉、周㧮、侍女塑像为晋祠“三绝”。</p> <p class="ql-block">跟难老泉对称的则是圣母殿北侧的善利泉。</p> <p class="ql-block">在难老泉的上方是水母楼,水母楼位于圣母殿南,楼分上下两层, 四周围廊。下层为券砌石洞三间,一明两暗,明间稍宽,两次间各砌石磴以供上下楼之用。在中间石洞内,供有铜铸水母像,端坐于瓮形座位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p><p class="ql-block">二层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正面的明间开辟隔扇门,两次间下砌槛墙,上辟直棂窗。两山及后檐砌筑砖墙。四周用木质栏杆围绕,凭栏俯视,晋水如镜。楼内神龛供奉水母坐像,两旁分别塑有4尊风格别致的鱼美人侍女像。二层南北两壁绘有水母朝觐观音和巡察民间水情的壁画,壁画采用通景式构图,场面开阔,水母及仙班神情自若、仪表大方,栩栩如生。二层的东檐下,挂横匾“悬山响玉”,为清乾隆年间晋祠里人杨二酉得意之作。</p> <p class="ql-block">与之相对的是苗裔堂,俗称奶奶庙,南邻 圣母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大殿神龛内彩塑“送子娘娘” 七尊,门柱上挂楹联一 副:“圣泽流芳椒衍瓜绵时锡瑞;神灵毓秀凤毛麟角永呈祥。</p> <p class="ql-block">来晋祠,唐叔虞祠不可不去,唐叔虞祠坐北向南,西倚静怡园,东临昊天神祠,为祭祀周初晋国开国诸侯、武王之子、成王胞弟叔虞而建。祠门外台阶高耸,祠门悬挂贴金篆书“唐叔祠”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前院碑廊四绕,古木参天,优雅清静。两廊内嵌有石碣40余块,为宋、金、元、明、清历代名人学者题咏,是有关晋祠历史、建筑、风光的珍贵史料。这些石碑无论真、草、隶、行,均为书法艺术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院中设过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陈列一组元代乐伎塑像。</p> <p class="ql-block">乐伎或吹或弹,形态逼真。</p> <p class="ql-block">穿过过殿是一个院落,院内苍槐翠柏荫蔽,甚是凉爽。</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则是大殿。</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大殿神龛内塑有唐叔虞像,端坐正中,身穿蟒袍,手执玉圭,神采奕奕,相貌堂堂,神龛内左右各有一侍童,神台下文臣武将相对而立。</p> <p class="ql-block">大殿前两柱上各盘绕泥塑蟠龙一条,活灵活现,张牙舞爪,形态生动,气势凶猛,有腾云驾雾之势。</p> <p class="ql-block">大殿前廊下东西两侧各立石碑,东为至元四年(1267)《重修汾东王庙记》碑,西为康熙二十五年(1686)《重修唐叔虞祠记》碑。大殿廊柱上对联:“悬瓮庆灵长锡兹难老;分圭遗厚泽惠我无疆。”</p> <p class="ql-block">‌唐叔祠东侧是昊天神祠,由‌三清洞、‌关帝祠和‌玉皇阁组成,是晋祠最大的一组道观。</p> <p class="ql-block">神祠分为前后两院,前院为关帝祠,后院为三清洞与玉皇阁。</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内的壁画是我国早期连环画的雏形,保存有80余幅珍贵的清代早期壁画,描绘了关羽的生平故事。</p> <p class="ql-block">玉皇阁分上下两层,上层原供奉玉皇大帝,塑像已毁;下层为‌三孔窟洞,供奉道教中的“三清”。昊天神祠不仅是晋祠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沿着智伯渠往南走可到朝阳洞。</p> <p class="ql-block">沿石阶往上攀登一二百级。</p> <p class="ql-block">登顶有一台阁,朱柱灰墙,道家气象。</p> <p class="ql-block">院内有一石碑,对面墙嵌“仙阁”石碑。</p> <p class="ql-block">从八角窗棂往下看,别有洞天。</p> <p class="ql-block">可看到圣母殿的绿色琉璃瓦瓦屋顶。</p> <p class="ql-block">顺着石阶走下就到了晋溪书院。</p> <p class="ql-block">晋溪书院人称“王家祠堂”,主体建筑为“子乔祠”。两进院落,建筑古朴典雅,景致清幽,三面环水,与晋祠古建筑浑然一体。</p><p class="ql-block">晋溪书院现为海内外王氏后裔祭祀祖先的重要场所。正殿为子乔祠,中奉王氏祖先“子乔”像,殿内南北山墙和后墙绘有壁画,内容为太子晋之生平,共计24幅、62平方米。南、北两厢房及太原堂内陈列着太原王氏历代名人。正殿、两厢及过殿檐下,挂满了海内外王氏后裔敬献的楹联匾额。</p> <p class="ql-block">出晋溪书院,沿着林荫大道继续西行不远,即来到奉圣寺。</p> <p class="ql-block">奉圣寺,又名十方奉圣禅寺。</p><p class="ql-block">奉圣寺原为唐朝开国功臣尉迟恭别墅。始建于唐武德年间,两进院落,由弥勒殿、观音殿、地藏王殿、大雄宝殿组成。两侧碑廊中,陈列着唐译八十华严的石刻祖本,武则天亲自为之作序,是融佛学、史学、文学、书法于一炉的珍贵文物。唐高祖李渊赐额“十方奉圣禅寺”。</p><p class="ql-block">主要由山门、过殿和大雄宝殿组成。</p><p class="ql-block">山门由景清门迁建于此。景清门为晋祠原大门,创建于元代,单檐歇山顶,高10.5米。面阔五间,进深四椽,总体仍保持元代风格。山门明、次间宽敞,稍间及两山筑以墙壁。殿顶琉璃为明代烧制,精美绝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寺内有著名的舍利生生塔。此塔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塔高三十八公尺,七屋八角,琉璃瓦顶,远远望去,高耸的古塔,映村着蓝天白云,如果夕阳西下时欣赏宝塔,还会出现一天云锦、满塔光辉的壮丽景观,被誉为“宝塔披霞”。是晋祠的又一胜境。</p> <p class="ql-block">晋祠内清波微澜,柳枝轻拂,塔影倒映,天水一色。晋祠之美,美得令人窒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