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随笔】平遥古城

孙建平

平遥古城素有“中国古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文物古迹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实为国内所罕见。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荟萃中心之一。平遥古城众多的文化遗存,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标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艺术进步和美学成就。平遥古城商业金融曾经繁荣一时,是近代银行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21届大会决定将平遥古城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城内的重点民居,系建于公元1840年~公元1911年之间。 平遥古城墙周长约6公里,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圣人。城墙历经了600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雄风犹存。 平遥城墙 平遥古城墙外观略呈方形,东、西、北三面俱直,唯南墙蜿蜓,形似“神龟”,可谓“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修建,依此为胜”。古城墙集防御功能、文化功能于一身,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北方城池典型特点,承载厚重的历史文明,是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遥古城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栩栩如生。整座古城呈现出一派古朴的风貌。 平遥古城建筑都有“房子半边盖”的特色,流传最广的说法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 平遥市楼 平遥县衙坐落于平遥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二百余米,东西宽一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 平遥县衙作为中国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县衙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结构合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日升昌旧址,位于平遥古城内西大街路南,坐南向北,包括中、东、西三院,东院是"美和居"炉食铺,西院是日新中票号,三者均为日昇昌票号财东所营。中院铺面五间,三进院,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现存"旧址",格局完整,装修如故,具有明清商业建筑特征和地方特色。<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票号,是清代专营银两汇兑、存放款业务的私人经营的金融机构,日昇昌票号是中国第一家票号。日昇昌票号在我国商业史和金融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旧址"为研究我国票号史、金融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平遥古城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是汉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平遥古城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变迁,留下了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化印记,建筑文化、寺庙文化、宗教文化、吏治文化、儒学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构成古城的文化特色。平遥牛肉、推光漆器、长山药、剪纸、布鞋等土特产品享有盛誉,百余种地方风味小吃、民间传统风土人情等赋予了古城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它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经济、社会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来自江西萍乡</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