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境内的帝王陵墓 <p class="ql-block">陕西,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民间有陕西72帝王陵之说,后来发现有79座。</p> <p class="ql-block">据最新考证,陕西境内共有82座帝王陵墓,这些陵墓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数量居全国首位。关中主要分布在渭北,著名的西汉九陵、唐十八陵都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民间有两句顺口溜:</p><p class="ql-block">南方才子北方将,</p><p class="ql-block">关中土地埋皇上。</p><p class="ql-block">还有两句话:</p><p class="ql-block">地下文物看陕西</p><p class="ql-block">地上文物看山西</p><p class="ql-block">斯言极是。</p> <p class="ql-block">最著名的帝王陵墓包括 :</p><p class="ql-block">位于延安市黄陵县的黄帝陵、 </p><p class="ql-block">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常羊山上的炎帝陵、 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的秦始皇陵、汉武帝茂陵、 唐昭陵陵区范围广达200平方公里,应属世界第一。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等,每一座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关中唐十八帝陵 <p class="ql-block">唐朝(618-907),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21帝,享国289年。</p><p class="ql-block">唐代帝陵始建于唐贞观十年(636年),历时290年,先后修建了十八座规模庞大,气势宏伟的帝陵。分布在关中平原渭河以北,北山山脉各山峰的南麓,东西向绵延150余公里,号称“关中十八唐帝陵”。</p> <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唐代帝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19年4月24日,唐代帝陵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p> <p class="ql-block">以年代为序分别为:</p><p class="ql-block">唐高祖献陵</p><p class="ql-block">唐太宗昭陵</p><p class="ql-block">唐高宗和武周女皇合葬的乾陵</p><p class="ql-block">唐中宗定陵</p><p class="ql-block">唐睿宗桥陵</p><p class="ql-block">唐玄宗泰陵</p><p class="ql-block">唐肃宗建陵</p><p class="ql-block">唐代宗元陵</p><p class="ql-block">唐德宗崇陵</p><p class="ql-block">唐顺宗丰陵</p><p class="ql-block">唐宪宗景陵</p><p class="ql-block">唐穆宗光陵</p><p class="ql-block">唐敬宗庄陵</p><p class="ql-block">唐文宗章陵</p><p class="ql-block">唐武宗端陵</p><p class="ql-block">唐宣宗贞陵</p><p class="ql-block">唐懿宗简陵</p><p class="ql-block">唐僖宗靖陵</p> 游览乾陵风景区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返回途中,随路游览了乾陵风景区。乾陵,是唐高宗与皇后武则天的合葬墓,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乾陵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北部,距离县城6公里的梁山上。</p> <p class="ql-block">陵园规模宏大,陵域占地“周八十里”。陵园有内外两重城墙,其中内城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城墙长1583米,西城墙长1438米,总面积接近240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乾陵神道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中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条神道,全长5公里,宽约60米,古代称为太宁道。</p> <p class="ql-block">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p> <p class="ql-block">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1961年03月04日,乾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乾陵位于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六公里的梁山上,距古都西安76公里。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8米,泔河环其东,漠水绕其西,乾陵玄宫即位于北峰之上。梁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p> <p class="ql-block">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武则天任命吏部尚书韦待价负责乾陵的工程,次年八月李治下葬,之后乾陵工程继续进行。</p><p class="ql-block">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中宗李显下令将武则天葬入。此前一年,唐中宗还赦免了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因为政治问题而被迫害致死的皇族,并且将他们重新厚葬。</p> <p class="ql-block">其中包括永泰公主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润、章怀太子李贤三人。除此之外,神龙二年(706年),还加建了许王李素节、泽王李上金、义阳公主李下玉等陪葬墓。</p> <p class="ql-block">《唐会要》记载,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乾陵修葺时曾造屋378间。唐朝末年发生黄巢之乱,黄巢动用40万大军打算盗掘乾陵。但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罢。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p> <p class="ql-block">五代时,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组织军队发掘所有唐朝皇陵,“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乾陵因建筑牢固而得以幸免。</p> <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成风。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处地方,却没能找到墓道口。</p> <p class="ql-block">乾陵顶部很陡峭,无路。只有游人爬过的痕迹,能登顶者,十之一二。站在梁山顶上,环顾四周,田园山色,秦汉古邑,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1958年,当地几个农民放炮炸石,无意间炸出墓道口。1960年,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经初步发掘,确认被炸处是地宫墓道。当年4月,开始发掘乾陵地宫墓道,5月墓道砌石全部披露。挖掘情况与《旧唐书·严善思传》“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的记载相同。</p> <p class="ql-block">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乾陵发掘计划》,作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的批示。之后,国务院又再发通知要求“全国帝王陵墓前先不要挖”,乾陵的发掘就此停止。</p> <p class="ql-block">由于乾陵墓道完整,且尚未发现新的盗洞,许多专家认为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盗掘的陵墓。</p> <p class="ql-block">根据西安文保中心有关专家对乾陵地宫的探测,结合已发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关文献,专家推测,乾陵墓室是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后三个墓室组成,或有耳室。</p><p class="ql-block">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宫”即棺椁。“梓宫”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宝覆盖。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p> <p class="ql-block">地宫的后室设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剑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p><p class="ql-block">前室设有“宝帐”,帐内设神座,周围放置玉质的“宝绶”、“谥册”和“哀册”。</p><p class="ql-block">在过洞两侧的耳室和甬道石门的前后,放置有大量珍贵的随葬冥器。</p> <p class="ql-block">述圣纪碑 位于司马道西侧,与无字碑相对。是武则天亲撰、其子唐中宗李显书丹,是为唐高宗歌功颂德的一通功德碑,北距西阙8.65米。</p> <p class="ql-block"> 【唐高宗李治生平】</p><p class="ql-block">唐高宗李治(628-683),字为善,小名雉奴。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为长孙皇后。</p><p class="ql-block">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李治即位。</p><p class="ql-block">李治即位之初,由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共同辅政,李治尊礼二人,恭己以听。使得“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p> <p class="ql-block">李治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百济(660年)、高句丽(668年),使唐朝版图达到最大。</p> <p class="ql-block">683年12月27日,李治驾崩于洛阳贞观殿,享年五十六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p> <p class="ql-block">述圣纪碑记述高宗文治武功,开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树碑,墓内也不放墓志铭,乾陵突破了这一惯例,因此述圣纪碑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述圣纪碑全文镌刻在碑的正阳面,碑身五节除第一块和四块无字外,其余三块的正面及东西两侧均刻有字。碑文为骈体,共计46行,5600余字,皆楷书。由于千年风雨侵蚀,加之人为破坏,现仅存文字1600余字。</p> <p class="ql-block">据资料记载碑文刻好后,每个字的凹槽处都填有金屑,远远望去金光闪闪,故又称“金子碑”。初建有碑亭,碑亭建筑基址呈方形,南北18.80米,东西18.85米,现碑亭早已不存。</p> <p class="ql-block">无字碑 在朱雀门外的司马道东侧,耸立着闻名于世的无字碑。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98.8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p> 笔者题记 <p class="ql-block">七绝·无字碑</p><p class="ql-block">君命难违叹奈何,</p><p class="ql-block">后宫蛰伏任搓磨。</p><p class="ql-block">一朝凤舞金銮殿,</p><p class="ql-block">褒贬由人故事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生平】</p><p class="ql-block">武曌(624-705),别名武则天、武媚、武后。武则天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后,被召回宫中,封昭仪。</p><p class="ql-block">永徽六年(655年),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成为“二圣”,参预朝政。</p><p class="ql-block">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以皇太后身份,在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朝临朝称制。</p><p class="ql-block">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降睿宗为皇嗣,建立武周。</p> <p class="ql-block">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chi)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线刻而成腾空飞舞的巨龙,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或称狮马相斗图),长2.14米,宽0.66米。其马屈蹄俯首,雄狮则昂首怒目。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无字碑北靠东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巍峨壮观,雕刻精美,为历代群碑之冠。</p> <p class="ql-block">宋金以后,开始有游人题字于碑,使无字碑成为有字碑。再历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渐镌刻了许多文字,不仅在内容上自然形成了评价武则天的“碑文”,而且在书法上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备,或许这正符合了武则天当初立碑的本意。</p><p class="ql-block">其中1135年《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保存比较完整,以女真文字刻写,旁边有汉字译文。女真文字现已绝迹,因此,碑上的文字成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乾陵陪葬墓共计17座:</p><p class="ql-block">计有太子墓二</p><p class="ql-block">(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p><p class="ql-block">王墓三</p><p class="ql-block">(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彬王李守礼)。</p><p class="ql-block">公主墓四</p><p class="ql-block">(义阳公主、新都公主、安兴公主、永泰公主)。</p> <p class="ql-block">大臣墓</p><p class="ql-block">(王及善、薛元超、杨再思、刘审礼、豆卢钦望、刘仁轨、李谨行、高侃、苏定方、薛仁贵)。</p><p class="ql-block">1960—1971年已先后发掘了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中书令薛元超、燕国公李谨行等5座陪葬墓,出土珍贵文物4300多件。其中有100多幅绚烂多彩的墓室壁画,堪称中国古代瑰丽奇绝的艺术画廊。</p> <p class="ql-block">《马球图》、《客使图》、《观鸟捕蝉图》、《出猎图》、《仪仗图》等壁画,不仅对研究唐代绘画,而且对研究唐代建筑、服饰、风俗习惯、体育活动、宫廷生活、外事往来等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依山而建的帝陵,巍峨的山丘就是墓冢,高耸的山梁就是神道,有俯览大地、傲指苍穹,“高山仰止”的雄强气势。古代帝陵,既是死后帝王的栖身之所,更是期望保存原有的政治权威,使之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古代帝王陵墓集中了一批时代杰出人物,形成了历史上最密集最有影响的中华英魂安葬区。更使人感到有一股浩然正气直冲苍穹,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令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寄托无限的景仰和怀念。</p> <p class="ql-block">帝陵建设工程体现的就是文化,是一个时代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汉唐时代气壮山河的帝陵,就是气壮山河的汉唐文化的产物,没有汉唐文化,就很难有汉唐帝陵。</p> <p class="ql-block">小学生们演奏的一曲大唐盛世乐曲,激情四射,震惊游客。</p> 笔者拜谒乾陵诗 <p class="ql-block">七律·唐乾陵</p><p class="ql-block">生死相依共一丘,</p><p class="ql-block">大唐仪仗满山头。</p><p class="ql-block">宫闱算计身心累,</p><p class="ql-block">御座权衡岁月稠。</p><p class="ql-block">陵有三峰留二圣,</p><p class="ql-block">碑无一字著千秋。</p><p class="ql-block">中华女帝知多少?</p><p class="ql-block">史载芳名唯武周。</p> <p class="ql-block">武周(690~705)是武则天建立的朝代,为区别于历史上先秦时期的周朝而称为武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正式掌权二十三年。</p><p class="ql-block">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病逝于紫微城贞观殿,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尊武后为皇太后,政事咸取决焉”。</p><p class="ql-block">684年,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中宗弟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改元光宅,改东都为神都,改紫微城为太初宫,由太后临朝改制。</p> <p class="ql-block">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唐睿宗等6万多人上表请改国号,武则天见时机已到,遂改唐为周,定都洛阳,自己加尊号为圣神皇帝。</p><p class="ql-block">神龙元年(公元705),张柬之等人发动宫廷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中宗复位,恢复唐朝旧制,武周政权告终。705年十二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去世,享年八十二岁。</p><p class="ql-block">武则天执政期间,国家较贞观时期有更大的发展,史称贞观遗风。均田制的继续推行促进了农业生产。武周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和武举。</p><p class="ql-block">政治上,前期曾任用酷吏打击反对派,后期知人善任。军事上,收复安西四镇、置北庭都护府。</p><p class="ql-block">历史学家郭沫若给予武周很高的评价,称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p> <p class="ql-block">陵园内城的四门之外,还蹲踞着4对8尊高大雄伟的石狮,以朱雀门外的最为雄伟。这对石狮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瞋目阔口,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凛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狮于陵前,增加了陵园的神圣和威严气势。</p> <p class="ql-block">乾陵引人注目之处,还有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的两组石人群像。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侧32尊,东侧29尊,共61尊。</p> <p class="ql-block">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唐高宗入葬时前往参加葬礼。武则天为炫扬大唐威势,将他们雕像立于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今字迹可辨认者有“木俱罕国王斯陀勒”、“盛于阗王尉迟璥”、“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p> <p class="ql-block">这些石人残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习惯上把这些石像称之为“蕃像”、“宾王像”,也称“六十一蕃臣像”。这些与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也有翻领紫袖。但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但这些石像都没有脑袋。</p> <p class="ql-block">考古学家对此进行了分析,发现可能是自然灾害给这些石像带来了灾难。通过大量资料证明,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一带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震级高达8—11级。</p><p class="ql-block">由于地震发生在子夜,所以致使80多万人死于这场地震中。而乾陵距华县只有100多千米,同样属于震中地带,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据专家们推断,这场地震才是造成这61座石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乾陵是唐代“依山为陵”纪念性建筑工程的杰作,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秦汉以后,皇帝、皇后多不合葬,而乾陵夫妻“二圣”合葬墓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从梁山南二峰的天然双阙起,往北依次对称排列。端立首位的是1对高达8米有余的八棱柱石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标志,其造型昭示着生命长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对人类生殖行为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发现有双重城垣的墓葬,内城象征京城长安的皇城,外城相当于官员和土民居住的郭城,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都城的整体格局。</p><p class="ql-block">乾陵也是唯一历经千年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其地宫遂道编号刻字砌石已被发现,出土有细腰铁拴板、锡铁锭等,具有一般陵墓所没有的独特价值。</p> <p class="ql-block">接着是一对昂首挺胸、浑圆壮观的石刻翼马,马身两翼雕以卷云纹,似有腾飞之势。翼马之北是1对优美的高浮雕鸵鸟,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象征。紧接鸵鸟的是5对配有驭手的石仗马和10对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称直阁将军)。</p> 笔者拜谒乾陵联 <p class="ql-block">依山为陵,二圣居三山,有峰留万世。外邦蕃臣来朝,山呼万岁歌李武;</p><p class="ql-block">凿石以马,一碑立独石,无字胜千言。神道仪仗上殿,石刻千年颂唐周。</p> 相隔三百年的两座乾陵 <p class="ql-block">1.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之乾陵</p><p class="ql-block">2.辽景宗耶律贤与萧太后之乾陵</p><p class="ql-block">(位于锦州市北镇富屯乡龙岗子村)</p> <p class="ql-block"> 两陵的相似之处:</p><p class="ql-block">皇帝即位后都曾因长期患病不能上朝,都由皇后代理摄政,皇帝都先去世。</p><p class="ql-block">皇后都曾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都有益于社稷生民,推动社会发展,成为女政治家。</p><p class="ql-block">都有过艳史,死后葬于乾陵,纯属历史巧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辽史》等文献记载,辽代两座帝陵(显陵和乾陵)修建于医巫闾山,但具体位置不详。2015~2018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医巫闾山辽代帝陵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p> <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从辽天庆九年(1119年),金兵毁乾陵时盗墓起,此乾陵历史上遭受过六次盗墓。其中包括1931-1939年日据时期(第四次)盗窃一空。直到2015年,还有金印问世,迄今尚未开发利用。</p> <p class="ql-block">【鸣谢】</p><p class="ql-block">背景资料摘编自网络,部分图片选自网络,公益引用,致谢作者。</p><p class="ql-block"> 2024.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