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7年5月1日,永登满城驻军原炮兵十五师、后缩编为兰州军区炮兵第一旅、47集团军炮兵旅,移交电子对抗团后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炮兵十五师从1954年进驻永登,距今已有七十个年头了。为了纪念炮兵十五师,为了祖国的安宁,永登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所做出的贡献,笔者设想写点有关炮兵十五师的东西,但限于军事领域的机密等原因,就构思谋划写点炮兵十五师的师长。</p><p class="ql-block"> 我便和在永登读高中时的同学高峰(当时名字叫高山平)电话联系,想了解一些他的父亲高维新师长的过去。不巧,高峰住院手术后不久,他让我和我的另一个同学、他的妹夫李永生联系。后来,李永生发来了他和妻子高小宁,回忆父亲在永登满城炮兵十五师当师长时的经历资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高维新</b></p> <p class="ql-block"> 高维新,原兰州军区炮兵副司令员。1921年出生于山西浑源县。15岁投笔从戎,参加山西牺牲抗日同盟救国会,决死队员、第二大队长。参加忻口、百团大战。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期间,与炮结缘,南征北战,炮火连天,参加大小战斗战役百余次,屡建奇功。 朝鲜战争爆发后,奉命率炮团随彭总赴朝作战,参加浮山第五次战役。回国时担任炮兵副军长,1969年3月任炮十五师师长、兰州军区党委委员,1977年调任宁夏省军区副参谋长。1984年离休。2006年在西安兰州军西干休所离职休养时逝世,享年85岁。</p><p class="ql-block"> 高维新在永登十年,算是时间比较长而家庭生活相对稳定的十年。他十五岁投笔从戎,毅然参加山西牺盟会,开始抗日救国,戎马倥偬一生。至2006年在西安兰州军西干休所离职休养逝世。无论是抗日战争打日本,解放战争还是朝鲜战场,经历大小战役战斗上百次。李永生和他的妻子高小宁一起回忆说,他们的父亲关于个人作战立功的事却讲的很少。我们就说说记忆里与永登和母亲有关的事,算是我们做子女的对敬爱的父亲最好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高维新夫妇</b></p> <p class="ql-block">1969年3月,中苏珍宝岛事件发生,全国战备紧张,父亲由甘肃武都军分区调到永登,不久我们坐大卡车一路颠簸,经过天水、兰州,走了三天,来到永登炮兵十五师驻地满城。 满城是清代建的满营,历代驻兵。1953年炮兵十五师由陕西调防永登,住在里面的满人和当地不多的农民被迁出城外。满城城墙高有两三层楼,四周有护城河,城西有丰沛的庄浪河水,城东北有兰新公路、铁路,交通方便,水源充足。高大的城墙至今保存完好。这儿离县城不远,只有四五里地,我的三个哥哥和两个妹妹都是走路或骑自行车在县城上过中学。</p> <p class="ql-block"><b> </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火箭炮的神威</b></p><p class="ql-block"><u> 王培芳摄于1981年坪城靶场实弹射击</u></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管火箭炮配发211团装备)</b></p> <p class="ql-block"><b>英勇赴朝——作战期间与母亲相识相爱</b></p><p class="ql-block"> 父亲和母亲相识是在1951年,父亲从朝鲜战场回国住在辽宁本溪五龙背疗养院期间。父亲是随彭德怀元帅最早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的炮兵团。在过江前,那边美机飞得很低,狂轰滥炸,气焰十分嚣张。刚过江,我炮兵接连打落了几架美机,从此,美机不敢再低空飞行了。彭总夸父亲他们“打得好”!作战空隙的一个多月,组织上安排父亲回国疗伤。 父亲第一次见到了在疗养院作护士长的母亲,就产生了爱慕之心。因为母亲是朝鲜人,从小随她父亲来到吉林,父亲和金日成一起打游击,被日本人杀害后,她很痛恨日本人。小时候,她放哨送信,有一次,她拿出哥哥存在家里的一套新西装,送给抗联干部化装,躲过了追捕。后来她自作主张参加了解放军,作战场救护,参加了打四平、沈阳等解放东北的战役。 我们的父亲入朝后,在64军炮兵指挥前线,母亲如果不答应求婚,他就不出医院。组织上有意安排,才说通了母亲的思想,得到同意的口信后,父亲立即又重返前线,英勇作战。回国时父亲已担任炮兵副军长。父亲与炮兵结缘于延安时期,一生爱炮如痴。父亲年轻时,身体素质好,他坚毅的性格既来自于残酷战争枪林弹雨、风餐露宿的艰苦磨炼,又得益于健康的体魄。在曾经延安的运动会上拿过万米百米跑第一名,得到最高奖励是一个西红柿!</p><p class="ql-block"> 从朝鲜归来时,父亲带回缴获的美国士兵用餐不锈钢小刀和几枚立功奖章。对这把小刀爱不释手,既是战利品也很实用。钢好、大小合适,几十年来我们家里一直用它来切西瓜、削水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30加农炮(炮十五师配发装备)</b></p> <p class="ql-block"><b>举家西迁——安营大西北</b></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初,父亲从大连旅顺调往北京,参与“两弹一星”基地建设,不久派往大西北河西走廊戈壁深处的10号基地。他服从组织调动,顾全大局,从无怨言,携家带口来到戈壁大漠深处,安营扎寨,担任副部长。那时正是困难时期,物资匮乏。母亲陪父亲到西北后作了家属,不领工资了,专心照看我们六个孩子。 基地由于气候干燥,我〔高小宁〕经常流鼻血,就得到母亲的特殊呵护。为此,母亲经常是顾了小的就顾不了大的,大妹妹经常跑出家门去等下班回家的父亲。来西北后,母亲身体极不适应,父亲翻越唐古拉山脉时,发现心脏不好,过不了山口,以后就辗转于甘肃、宁夏,颠沛流离,先后住临夏、武都、兰州和银川。他无论到哪儿、职务高低,都从不计较。 1984年,在兰州军区炮兵副司令职位上休息后,仍然十分关心国家建设和人民军队建设。1986年父亲专程到永登炮师,看望官兵。 在永登期间,我们兄弟姐妹陆续从中学毕业。两个哥哥从军入伍,我和三哥下乡插队。记得三哥下乡时,父亲到县城带头送行,走在最前面敲锣打鼓,欢送队伍站满街头,场面非常热闹。现在想起父亲,还不太理解,父亲当年为什么要从北京搬家来到大西北,当时家属是可以住在北京的啊!</p><p class="ql-block"> 他对子女要求严格,几个哥哥都有点怕。他经常鼓励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事、做人,不要摆架子、讲排场,艰苦朴素、勤俭持家。他对普通战士又非常关怀,尤其对有知识、学习军事技术快的战士、干部,不拘一格提拔使用,从不徇私情,公道正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52加榴炮(炮十五师配发装备)</b></p> <p class="ql-block"><b>严阵以待——大漠深处厉兵秣马</b></p><p class="ql-block"> 1973年冬季,毛主席做出“11.24”批示,兰州军区皮定均司令员亲自指挥炮十五师冬季野营拉练。这次拉练行程约两千多公里,途经甘肃、青海的十余个市县,历时62天。 父亲率领师部机关、炮1团、8团、55团,从永登驻地出发,军事训练从“走、打、吃、住、藏”五个方面全方位展开,走出军营就开始了三十公里徒步行军。干部战士全副武器装具,迎着刺骨寒风,一路西行,翻越海拔三千多米的乌鞘岭后,编为四个行军纵队、三个炮团同时开进古浪县城。 训练开始后,每到一个训练场,父亲顾不上休息,都要亲自带领作训科、机要科及师部参谋人员,察看训练地形,制定训练方案。他那时已经是年过半百的人了,可是他把平时拉练当作实战演习一丝不苟非常投入,一路上,精神抖擞。 经过武威、金昌后,又接受到皮司令员指示,继续北上进入了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在茫茫沙海里,进入荒无人烟的地方,冒着零下二十度的严寒,开始大规模实战训练。三、四百台大炮、汽车滚滚而来,像是天兵下凡一样,打破了沙漠千年的寂静。为了练“打”,选择大片炮兵实弹战术演习场地,指定各炮营、连在行进中迅速投入“战斗”,开展对运动集群坦克的打击和直瞄坦克的射击、打空降项目等多种创新训练。 这次拉练开创了全军炮兵沙漠实战的先河,许多训练科目成为以后炮兵科研、培训的范例。</p><p class="ql-block"> 拉练结束后,父亲回到家已经到1974年的新年了。虽然他一路劳顿,但拉练非常成功,受到了大军区首长的通报表彰,让他很兴奋,就像重返战场刚回来的英雄一样。</p><p class="ql-block">(感谢笔友同学李永生和高小宁夫妻提供资料)</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高师长的历史吸收了其子高熔远帖子的部分内容。</b></p> <p class="ql-block">父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文,考入阎锡山军官教导团,我党地下组织领导人薄一波。后任文书,连长,与日本人大小战斗n次,有枪毙过逃兵的故事,指导员照顾父亲伤寒得疟疾被日本人屠村的故事…部队打散后,由山西去抗大炮校,朱德奖励西红柿的故事,炮校去的时候是连长学员,毕业时,分配晋察冀部队炮兵营长,64军前身,杨德志的部队,军长是曾思玉。从此开启了十多年的炮兵战斗,父亲说过,在一次战斗中,炮兵打的非常好。杨得志亲自给父亲夹菜,父亲喜欢使用国民党军起义过来的炮兵技术人员是一个关键,因为当时主建炮兵时炮战比较激烈,近距离开炮,可惜当时一些资料都丢失了。当时也会有人反对他有右倾思想。平津战役结束后,由于炮兵营战斗非常优异,很快,发展为炮兵团父亲晋升,升任炮兵团长,炮战经验已经非常丰富,进军大西北时,64军已有坦克开路,炮兵规模强大,扶眉追击战中,部队处于急行军,炮兵打骑兵战例就是出自64军炮兵团,围攻银川城市正值秋季,炮兵试射时,杏树下被震落的杏子很多,马家军远非红军时期军力对比,在强大的炮火下,银川和平解放,父亲说,部队本想进去抓俘虏,结果全部打扮成戴白帽子的回民。随即,炮兵团又去执行了艰巨的陇海铁路建设,在宝鸡段64军牺牲了很多战士,沿途树立了纪念碑,随着朝鲜战争爆发,64军炮兵团由宝鸡开赴朝鲜参战,19兵团的司令是杨得志,后由韩先楚接任,19兵团最有名的就是,63军傅崇碧铁原保卫战,父亲是马梁山的炮兵总指挥之一,步炮高炮坦克协同作战,消灭英军整建制一个营,这也是五次战役以后采取的主要战术之一。这也是战争年代的简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