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氏皇后传(二)

窦国杰

<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汉武大帝》彩云追月</p> <p class="ql-block">汉孝文皇后窦漪房</p><p class="ql-block">作者/窦彦礼 编辑/窦国杰</p> <p class="ql-block">  窦漪房(公元前203—前135),名涓,字漪房。秦末汉初出生在清河观津。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作为的皇后,历史文化中的母仪天下、皇后娘娘等皆从她而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一 窦涓十年磨难</span></p><p class="ql-block"> 汉惠帝四年(前191)夏日的一天,从观津通往长安的驿道上,一辆宫车缓缓地行驶着,车上不时传出赵国向汉宫选送的十二岁宫女窦涓的哭声。</p><p class="ql-block"> 在窦涓最初的记忆中,她们一家四口人,哥哥少君大她三岁,全家人乐融融,充满了温暖。她们家住在县城的东边,父亲窦充是当地有名的秀才,常有人向他求教学问。离家不远有一个池塘,池边长了一圈大树。父亲常到树下看书,钓鱼。他看书时常常叹气,有时看得入迷,鱼咬钩都不知道。她就常盯着水面,等鱼上钩好提醒父亲。有时等得不耐烦了,就用树枝在地上划起了父亲书上的字。有一次,她划了一大片,引起了父亲的好奇,就开始教她,字她识了不少,只是父亲讲的道理她很懵懂,只记得有一句“祸兮福之所倚”。后来有了弟弟少君,她就在家里带弟弟,逗弟弟玩耍。</p><p class="ql-block"> 但是好景不长,父亲落水而亡,母亲一病不起,也随父而去。家无隔宿之粟,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三张嘴全靠14岁的哥哥,他每日累得精疲力竭,脖颈只有一把粗了。看到哥哥可怜的样子,她难过得伤心掉泪。弟弟只有四岁,还要她操心照料。前些天,她带弟弟去采桑叶,只顾采桑叶,没留神,听到哭声,才知他攀上树摘桑椹吃,掉到地上,摔坏了左手骨,至今未痊愈。为了减轻哥哥身上的担子,她曾想带弟弟到远乡乞讨,而又不愿看他人的眉高眼低。听到朝廷选秀女的消息,她想如果自己能去,也能减少一张吃饭的嘴。她听人说“宫门一入深似海”,进去容易出来难,眼下她只要捡一条命,让哥哥弟弟吃上几顿饱饭就行了,其它都顾不了那么多。今天和哥哥弟弟分离的场面真让她肝肠寸断,小弟弟不知京城在哪里,更不知宫女干什么,还等着她回来…… </p><p class="ql-block"> 窦涓在金碧辉煌的长乐宫里成为吕太后的侍女,她一方面小心翼翼地适应着这里的生活,一方面偷偷地练习写字读书。春去冬来,看雁去雁归,她多么想给远方的哥哥弟弟捎一封家书。</p><p class="ql-block"> 汉惠帝七年(前188)初,吕太后把持朝政,决定后宫裁员,给出宫藩王每人五名宫女,窦涓亦在出宫之列。她在吕太后身边早早知道了这个消息,就去求主管分遣的宦官,要求分她去赵国。赵都邯郸,距清河观津只百余里,要是捎回家书,就能见到哥哥弟弟。别的宫女都怕把自己外遣到诸侯国去,不愿离开繁华的京都。只有窦涓心里明白,这长乐宫的豪华虽冠甲天下,但其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宫廷斗争残酷无情。吕太后为人生性好妒,好勇斗狠,伴她如伴虎,这次有机会逃离,也许是老天对她们孤苦兄妹的垂怜。哥哥该娶媳妇了,弟弟一定长高了,她可以教弟弟认字……。偏偏这糊涂宦官把窦涓的名籍搞错了,竟写在了代国的名单上,就这样把窦涓回赵地的脆弱希望摔得粉碎。</p><p class="ql-block"> 惠帝七年(前188)春末的一天,一辆宫车载着五名宫女,走在荒凉的塞北驿道上。这里春风不度,漠漠黄沙,引得车上的宫女哭声阵阵。代地对她们来说意味着永无出头之日。窦涓的泪水早已哭干,上路之后,反倒慢慢平静下来。回想起自己悲惨的身世,她本来对生活就没有多少奢望,如今既然天命难违,去晋阳侍奉代王已是既成事实,所以当她习惯了映入眼帘的孤城万仞、大漠孤烟后,反倒以平常心境面对现实,处之泰然,随遇而安了。她想道:“从京城的皇宫到晋阳的代王宫,只不过是换了个主子,只要自己小心谨慎,勤快能干,谁当主子又有多大区别呢?至于我苦命的兄弟,只要老天保佑,总有一天要重逢聚首的。”</p><p class="ql-block"> 窦涓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随车进入代王宫的。代地边远,北界匈奴,连年战争不休。但这里民风朴实,人心思善。童年时代生长在这里的代王刘恒,在母亲薄姬的悉心教导呵护下,养成了谨慎、谦虚、敦厚的性格。他体恤民情,勤于政务,生活简朴,代王宫也朴实无华。</p><p class="ql-block"> 长安来的宫女进入代王府后,使原来的北方佳丽相形见绌。这些京城来的宫女们带来了超俗的容貌和非凡的气质,尤其是窦涓的楚楚动人更加引人注目。她端庄清秀、体态袅娜,双目盈盈,使刘恒一直思索着好像冥冥中早已见过。但是谨小慎微的性格使他不敢过于亲近吕后派来的人。正好,窦涓被安排去侍奉代王刘恒。 </p><p class="ql-block"> 窦涓很快适应了代王宫中的生活,尽心做好自身工作,悉心照料刘恒和其母薄姬,博得了她们的赞扬,薄姬曾对刘恒说:“长安来的窦涓勤劳肯干,少说多做。她豆蔻年华、正值芳龄,我儿可以多多亲近她。”</p><p class="ql-block"> 于是刘恒在内心遐想也许窦涓是我命中的知己。当他知道了窦涓的身世经历后,更是感到他与窦涓同病相怜,是一根藤上的两颗苦瓜。</p><p class="ql-block"> 刘恒的母亲薄姬原是汉宫中织布的宫女,得刘邦所幸,高祖五年(前202),生下刘恒。后来刘邦就极少宠幸薄姬。薄姬母子生活在汉宫被冷落的边角里,逢事多加考虑,谁也不得罪,处处谨慎小心,刘恒就在朝臣的眼里,留下了一个“贤智温良”的好印象。高祖十年(前197),萧何等33位朝臣举荐,五岁的刘恒被封为代王。由绛侯周勃辅佐驻守代地。高祖八个儿子中,仅刘恒居此穷乡僻壤,足见其在诸王中的地位。刘恒觉得他与窦涓“同是天涯沦落人”。</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他见到刚沐浴完的窦涓,宛若出水芙蓉,光艳照人。便主动上前打招呼:“你从繁华的长安来到边远的代地,不感到寂寞和后悔吗?”</p><p class="ql-block"> 窦涓看到代王一脸的真诚,就坦然地回答说:“妾在京城时,就听人说大王宽厚仁达,深得民心,虽然我很想回故乡赵国,但姻缘巧合,让我来到了大王身边。我看到大王治理国家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母后对我又十分好,就像是我的亲生母亲一样,妾已心满意足了。能够伺候大王,是我的幸运。” </p><p class="ql-block"> 窦涓一席话使代王深受感动,他感谢上天赐给他一个红颜知己。从此他把窦涓当作知心人,十分宠爱。虽然窦涓还照例侍奉薄姬和代王,但地位却不似以往了,这是她宫廷生活的最初转机。</p><p class="ql-block"> 让刘恒更高兴的是窦涓把《道德经》读得很熟,他拿出《老子五千文》,窦涓说她6岁时,父亲就给她教会了里面的词句。高后元年(前187),窦涓生下一女,取名刘嫖。高后三年(前185),生了儿子刘启,以后又生了儿子刘武。窦涓悉心照料儿女的成长。一有时间就看书写字,她和刘恒在一起赋诗作文,也讨论过儒家的《春秋》经传,他们认为黄老之学实实在在,儒家经传多是空洞文章。</p><p class="ql-block"> 平安的日子过得真快,一晃就是几年,在这偏僻的代地,他们居然躲过了吕太后对刘姓诸王的滥杀。高后七年(前181),朝廷提议封刘恒为赵王,刘恒想起在此位上死去的三个哥哥,不寒而栗,便婉言谢绝。刘恒和窦涓都很满足这里的平静生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二、贵姊孤弟重逢</span></p><p class="ql-block"> 高后八年(前180)十月的一天,在从代国通往长安的官道上,一排长长的车队快速驶来。几十辆马车前后相随,次序井然,显示出女主人的雍容华贵。这就是薄太后进京的车队。车队中部的一辆马车上,端坐着未来的皇后二十三岁的窦涓。</p><p class="ql-block"> 这是她第二次前往京师了,也是第二次走在这条官道上。回想起少女时代的辛酸经历,她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惠帝初年她第一次入宫,实际上是生活所迫,卖身为奴。当年那背井离乡、痛别兄弟的悲惨景象,至今历历在目,永生难忘。三年后,当她以为终于等来可以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重逢刻骨思念的兄弟时,晴天一声霹雳,她被阴差阳错地发落到代国,那种天地无情、命运弄人的绝望感觉,更是撕心裂肺,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 然而,正如她最崇信的老子所说:“祸之福之所伏”。有时她真的从心底里感谢命运对她的偏爱,也许早年的两次磨难只是上天对自己意志的考验。在这些艰难的磨练之后,命运给她的厚报,足以令她感激涕零。他意外地得到了代王刘恒的格外宠爱,八年一瞬,相敬如宾。薄姬慈母般的疼爱,给了她这孤儿的心灵以无穷的慰藉。三个儿女承欢膝下,天伦之乐,无以复加。如今,她再也不是以普通宫女的身份,颠簸在这北国的漫漫长路上,而是以女主人的身份,去入主那禁卫森严的皇宫。作为刘恒最宠爱的王妃,窦涓早已成为代王宫身份仅次于薄姬的女人。</p><p class="ql-block"> 九月的代北,秋高气爽,一匹快马飞驰而来,打破了代王宫的平静。</p><p class="ql-block"> 原来,一月前的八月一日,吕太后病逝。右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朱虚侯刘章等乘机得到南军和北军的支持,铲除了吕氏势力。当时的小皇帝为吕太后所立,非惠帝亲骨肉。大臣们为了纯洁刘室血统,商议在刘氏诸王中挑选一个最贤明的,另立为皇帝。在讨论人选时,有人提议齐王刘襄是高祖长孙,可以即位。陈平、周勃等多数大臣认为,吕氏差一点夺取刘氏天下,齐王的丈母家势力挺强,要是立了齐王,岂不是前门驱虎,后门迎狼吗?他们挑来挑去,觉得代王刘恒被发落在偏远的边疆,毫无势力,手底下没有得力的大臣,母亲薄氏娘家也是门庭寒弱,薄姬更是小心谨慎,从来不过问朝政,刘恒本人又有宽厚的名声。所以他们公推代王即位,并派使者来迎接刘恒。</p><p class="ql-block"> 刘恒突闻喜讯,心底更多的是惊疑。郎中令张武等人认为,当今朝廷多是当年跟高祖一块夺天下的大臣,文韬武略,诡计多端。他们因为害怕高祖和太后,才不敢轻举妄动。现在太后去世,他们已诛灭诸吕,京师一片腥风血雨,谁也不知道他们背地里打什么鬼主意。所以代王不妨推说有病,静观其变。中尉宋昌认为,不应怀疑,民心思安,希望过几年太平日子。如今高帝的儿子,只剩下淮南王刘长和代王两人,代王居长,声望素著。迎立代王顺应民心,所以代王应该放心前去。</p><p class="ql-block"> 刘恒素来谨慎,且很孝敬母亲,就向薄姬请示。薄姬侥幸逃脱吕后的毒手,如惊弓之鸟,漏网之鱼,怎么也不肯让自己的儿子去冒险。刘恒与窦涓朝夕相处八年,不尽是爱恋她的美貌,更多的是敬佩她的聪明才智,加之她的宽容善良,因她来自民间,时时提醒刘恒体恤百姓。刘恒已习惯了诸事与她分析研究,在这件事上窦涓首先关心的是刘恒的安危,她深知宫廷险恶,皇室争权不择手段,多少人死于无辜。同时又信奉老子“祸兮福之所伏”,刘恒贵为皇子,亦算受尽磨难,这是老天在历练一代帝王,传承皇位是天意神授。刘恒听取窦涓之言,为使母亲放心,就派舅舅薄昭先到长安去见太尉周勃。周勃是代王府旧臣,他照实说明了大臣们拥立代王的诚意。</p><p class="ql-block"> 刘恒见薄昭带回周勃亲笔信,决定赴长安。临行前,窦涓千叮咛万叮咛:“皇宫侍卫一定要换上可靠之人……”车队经过长途跋涉,很快接近长安了。窦涓掀开帷幕,雄伟的城墙遥遥在望,她禁不住露出了满足欣慰的微笑:“我终于回到了长安!”</p><p class="ql-block"> 三个孩子依偎在母亲的身旁,好奇地问道:“母亲,这里就是京师吗?”“是的,这里就是我们以后的家了。你们就要长大了,将来有很多事要做。娘对你们最大的期望,是永远像在代地一样相亲相爱。”</p><p class="ql-block"> 汉文帝元年(前179)正月,群臣建议立皇子刘启为太子。汉文帝龙颜大悦,他在长安没有多少根基,要保持君位,只能虚心尊重先朝大臣,如今总算心血没有白费,得到了大臣们的回报。在立太子上,为了体现他的仁君风度,又谦让了一番。</p><p class="ql-block"> 我自己德行浅薄,还怕不配治理天下,上不能求天帝免灾去祸,下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现在虽然未能征求到圣贤有德行的人,把天下让给他,可也不应当为自己打算,预先立了太子,我要是自私自利,怎么对得起天下呐!”。</p><p class="ql-block"> 群臣心照不宣,纷纷说:“立太子是为了重视宗庙社稷,不忘天下,怎能说是自私自利呢?”</p><p class="ql-block"> 文帝继续推让说:“楚王、吴王、淮南王都很贤能,诸侯王宗室子弟也都功劳不小,如今不选举贤德,而必定选立我自己的儿子,这怎么行呢?”</p><p class="ql-block"> 群臣态度坚决,振振有词:“殷周以来,立嗣必子,由来已久。高祖平定天下,上至汉帝,下至诸侯王,也都是祖父子孙相继,代代不绝,这是天下的大义。如今硬要另外在诸侯宗室中选举,就不符合高祖的遗志了。”</p><p class="ql-block"> 文帝见抬出高帝做幌子,便不再推辞了。在文帝即位前,他的几位皇子中,以窦涓生的6岁刘启最大,于是被立为皇太子。</p><p class="ql-block"> 三月,群臣又请立皇后。文帝请薄太后做主,太后一向看重窦涓,因为她不但对太后孝顺,对文帝恭敬,对儿女教育有方,对左右谦虚、热心,而且她也像薄太后一样,从来不忘自己出身贫寒,在宫里大小事务都是亲自操心,服装朴素,真是一个勤快节俭的贤妇。所以薄太后当即对儿子说:“就立太子的母亲窦涓为皇后吧!”</p><p class="ql-block"> 文帝随即正式下诏,布告全国,册封窦涓为皇后,史称孝文皇后。文帝按窦皇后提议赐给全国鳏寡孤独贫困之人以及80岁以上老人,9岁以下孤儿一定数量的布帛米肉,以示庆贺。一时全国各地、上上下下沉浸在册封皇后的喜庆气氛中。</p><p class="ql-block"> 一个可怜的孤儿,历经坎坷,奇迹般的做了皇后,主宰六宫,成了封建时代身份地位最高的女人。这一奇迹迅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光宗耀祖。皇后受封不久,薄太后又下懿旨追封皇后的父亲窦充为安成侯,其母为安成夫人。并诏令在清河观津建造皇后父母的陵园,迁200户人家奉守墓园,并设专门官员管理四时祭祀。</p><p class="ql-block"> 窦皇后对薄太后感激不尽,但由此也勾起她思念兄弟的情怀。她每每望着东北方向,暗自神伤。</p><p class="ql-block"> 文帝见皇后终日神不守舍,若有所思,便问道:“我们的儿子已立为太子,你也封为皇后,为何终日苦恼不乐?”</p><p class="ql-block"> 皇后以实相告:“臣妾以贫贱之身做到皇后,全是仰仗皇上的功德,应该说没有什么不快乐的事情。但是每当看到嫖儿、启儿、武儿姐弟三人戏耍,我就想起自己的哥哥和弟弟,我在宫中无忧无虑地享受快乐,还不知他们在何处为奴为仆,受苦受难。每想到这些,臣妾就食不知味,夜不能寐。”</p><p class="ql-block"> 文帝向来颇通人情世故,很能理解皇后心中的苦痛。不久薄太后也提醒文帝说:“你应该帮助皇后很快找到他们兄弟,让她们一家团聚。”</p><p class="ql-block"> 于是文帝下谕至各郡县,地方长官哪敢怠慢,纷纷张榜画影图形,寻找皇后兄弟的消息传遍城乡。没过多久,窦涓兄长窦长君来到长安,入宫见到皇后,兄妹俩抱头恸哭,长君说道:“多年来,我一直打听你的下落,先听说你在长安住了几年,后来去了晋阳。前几天,才知道你又回到长安,当了皇后,寻找我和弟弟,就匆匆赶来。”</p><p class="ql-block"> 哥哥一进宫,皇后就纳闷为什么只有哥哥一个人来了呢?这时听到提及少君,忙问:“哥,你怎么一个人来,小弟少君呢?他这多年和你住在一起吗?”长君见妹妹对自己兄弟俩如此情深,真不忍心把实情告诉她。但妹妹一再追问他,只好泣不成声地说:“妹妹,你打我骂我吧!我对不起你,对不起弟弟。你走后不久,有一天我出门干活,不知哪个丧尽天良的家伙把弟弟拐走了,这些年我到处在寻找,至今没有半点消息。”</p><p class="ql-block"> 皇后一听,只感到天昏地暗,顿时昏了过去,长君慌忙呼唤宫女太医抢救。</p><p class="ql-block"> 皇后醒后,悲痛欲绝,想到少君离别时只有五岁,如今已过去10年多,容貌特征恐怕早已面目全非,虽然全国张榜寻找,只怕也不容易找到,更不知他是否还在人世。自此,皇后心灰意冷,寝食难安,日渐憔悴。</p><p class="ql-block"> 不日,宫外传进书信,称弟少君所呈,但愿老天垂怜,她实再经受不了谎言的打击。</p><p class="ql-block"> 当文帝询问来人时,她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了,来人所说事实相符后,她不敢相信喜讯能来得如此突然,真怕又是一场睡梦。这些年来,她多少次与兄弟梦中相见,醒后泪湿枕纱。她在屏风后等不及文帝传旨,就扑上前去,与少君抱头痛哭。</p><p class="ql-block"> 从此,皇后在京城有了自己的娘家。文帝下谕,让皇后同祖之后来京同居,时有堂兄窦甫携子窦婴来京,文帝授窦甫北军校尉。窦婴与长君、少君在窦府读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三、皇后母仪天下</span></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孜孜不倦甘于奉献的女人。”这话用在汉文帝和窦皇后身上再恰当不过了。</p><p class="ql-block"> 刘恒在做代王时,窦皇后早晚侍奉他起居饮食,对代王毕恭毕敬,举案齐眉,与他一起读书写字,抚琴奏瑟,平日里她替薄太后整饬后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p><p class="ql-block"> 当初,皇后以16岁少女之身入侍代王宫,即受宠幸,但她从未因此而夜郎自大和不可一世,相反她对代王其他嫔妃相敬如宾,处处遵从退让。她一边服侍代王,一边奉侍薄姬,始终如一,从无怨言,博得代王与薄太后的赞扬。等到她自己也生养了三个儿女,则更加小心谨慎,谦虚有加。代王其他嫔妃十分感激皇后,都在代王面前夸奖她,和皇后以姐妹相称。平静的后宫生活为刘恒悉心从政,治国安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他不必分心去操心家庭琐事。此后,薄太后每每以皇后贤良举止教育后宫嫔妃。</p><p class="ql-block"> 窦涓被册封为皇后之后,从不居尊自傲。她每遇事必与薄太后商量,从不擅自作主。她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正是由于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对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经常温言相劝文帝体恤民情,照顾天下贫困之人。</p><p class="ql-block"> 在窦氏一门的影响和皇后的规劝下,文帝先后废除了连坐法、诽谤谣言法和部分肉刑,并推行轻徭薄赋。文帝在全国范围内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p><p class="ql-block"> 为了支持丈夫在全国推行的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皇后带头在后宫穿粗布衣裳,自行纺织,罢铺张浪费之举,倡朴素清平之风。</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几名宫妃来看望皇后。皇后身穿粗布衣服,手中拿着一件旧的失去色彩的绸衣正在缝补。</p><p class="ql-block"> 几名宫妃十分惊诧:“皇后您这在干什么?”</p><p class="ql-block"> 望着几位流光溢彩,身着鲜艳之服的宫妃,皇后丝毫没有自惭之色,温和地说道:“这是10年前皇上做代王时赐给我的,这些年我一直穿着它。过几天宫中要进行耕种和纺织活动,我补一补它也好穿着去领着你们去纺织”说完又低头细心缝补。</p><p class="ql-block"> 一位平时和皇后关系很好的宫妃走过来,一边抢皇后手中的旧衣,一边说道:“府库中有的是绫罗绸缎,我给皇后去拿几匹,叫下人多做几件不就行了,何必再缝缝补补,干脆扔了它算了。”皇后急忙把衣服往怀中一带,一手拦住那个宫妃,正色道:“你说的这是什么话,我们因为皇上的关系,这才富贵几天,就忘记了过去的苦楚。</p><p class="ql-block"> 如今天下的百姓连粗布都穿不起,我们在宫中如此浪费,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地下的列祖列宗。”</p><p class="ql-block"> 皇后指着自己身上的粗布衣服说:“皇上和我平时在宫中都穿这个,上朝才穿丝绸的朝服,那也是我做的。”</p><p class="ql-block"> 她接着说:“皇上已经把高皇帝的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最近又免除了天下赋税,国库那点钱是有限的,如果只出不进,我们迟早会坐吃山空。我们原来都是吃过苦头的人,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我们是皇上身边的人,不表率天下行吗?”</p><p class="ql-block"> 一席话,说得几位宫妃自惭形秽,满面羞愧,慌忙给皇后跪下,请求宽恕。皇后见此情景,稍缓和了一下口气说:</p><p class="ql-block"> “都起来吧,谁都知道穿绸缎比粗布舒服,但是现在国家困难,百姓们自耕自织能维持活命就不错了。今后宫中也要自己纺织自己穿,我已与皇上商量过了,以后每年春天,皇上领大臣们到郊外去耕种一块土地,生产一些供祭祀的粮食,我领着你们在宫中采桑养蚕,生产蚕丝,作为祭服的材料。”</p><p class="ql-block"> 从此,后宫嫔妃纷纷仿效皇后,穿粗布衣,自己纺织,自己缝制,减少了后宫府库的支出。</p><p class="ql-block"> 在日常生活方面,皇后追求朴素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出身的卑微使她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困苦有切肤之感,由此她也更珍惜来之不易的贵族生活,加之与她同病相怜的文帝也极力倡导朴实民风,反对奢糜腐化。为支持皇上在大业上的开拓,皇后在宫中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与皇上夫倡妇随。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高祖所建未央宫保持原样,未增片瓦,未设一台。连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都保持在最低限度,这方面皇后和文帝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表率天下。</p><p class="ql-block"> 又一次,皇后正在宫内纺织,几个宫女把几片刺绣过的帐幕和衬以花边的帷子抬到皇后寝宫中,准备换掉那些未经刺绣的旧帐幕和没有花边的旧帷子,恰好被皇后看到,急忙制止。</p><p class="ql-block"> 宫女们解释说:“这些都是用我们自己纺的丝和织的布做成的,挂上去可以美观好看些。”</p><p class="ql-block"> 皇后则不以为然,命令马上拿走,并训斥道:“这些帐幕和帷子都是先帝留下来的。现在既未坏也未破,为什么要换掉呢?虽然新帐幕和帷子是我们自己劳动所得,但是这要浪费多少时间和金钱呢?”</p><p class="ql-block"> 接着,她命令将新帐幕和帷子搬走,并说:“今后,皇宫中帐幕、帷子一律不准刺绣,也不准衬上花边。皇上连造一个价值百金的台子都拒绝了,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装饰寝宫,这么奢侈呢?”</p><p class="ql-block"> 原来,不久前一个大臣看到皇宫历经多年已十分简陋了,甚至还比不上加封在外的藩王的官邸,于是建议文帝建造一个露台。</p><p class="ql-block"> 文帝本也想在宫中造一露台,于是召来一个工匠让他估算一下要花多少钱。工匠素知文帝俭朴,大略估计后,故意说了一个很低的数字:大约需用100金(汉代以黄金一斤为一金)。</p><p class="ql-block"> 文帝听后很惊异:“要这么多吗?10户中等人家的财产也不过100金,我住在先帝的宫里已经觉得害臊,何必再造露台。”于是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p><p class="ql-block"> 经过皇后的提倡,后宫形成了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但地方郡国仍经常进贡一些奢侈品,皇后一一回绝了。</p><p class="ql-block"> 一天,南方一个藩国进贡一条十分精致漂亮的长裙,不论从质地还是样式都可称为上佳之作。尤其是长长的下摆和拖裙更为别致,与众不同,皇后初看也十分喜欢,穿上后试了又试,但是不知怎么的,她突然脸色一变,脱下长裙扔在一边,若有所思。</p><p class="ql-block"> 进贡使者吓得面如土色,不知裙子什么地方不合皇后心意,慌忙跪倒连声叩头:“小人该死!小人该死!如果裙子什么地方不合皇后心意,小人马上叫人修改。”</p><p class="ql-block"> 皇后没有说什么,只是唤宫女拿来一把剪刀,命令将长裙的拖裙剪掉,下摆剪短,然后重又穿在身上。这样一来,裙子就十分难看了。</p><p class="ql-block"> 皇后随即又脱下它,将一直跪在地上的使者搀起,语重心长地说:“制作这样一条裙子要花多少功夫和金钱呀!藩国的百姓应该多从事农业生产,少把精力放在这上面。”</p><p class="ql-block"> 然后她又拿起裙子给身边宫女看,说道:“今后,皇宫里的宫妃宫女所穿的衣服下摆不能拖到地,更不许有拖裙。要给民间做个好榜样,免得她们相争攀比。”</p><p class="ql-block"> 说完她又把裙子交给使者,说道:“你们难道没有看到前段时间皇上下的诏书吗?今后不要送我任何东西,送了我也不会要。回去告诉藩王,只要守好边境,管理好百姓,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就是对朝廷最大的孝心了。”</p><p class="ql-block"> 使者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倒退着走出了皇后的寝宫。</p><p class="ql-block"> 文帝一代,自上而下,力倡节俭,与民休息,刑法轻了,犯罪反而少了,一年下来案件才400起;免除税赋后,百姓有了积蓄,户口人数也逐年增加;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昌盛富强。</p><p class="ql-block"> 这一切为后来武帝时期汉朝的空前强大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窦皇后作为文帝的贤内助是无可挑剔的,成为华夏皇后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其母仪天下,主要体现在她来自民间,对百姓的呵护上,时被吏民呼为国母。同时也体现在她对未来皇帝的培养上。</p><p class="ql-block"> 窦皇后是贤妻亦是良母,她要把景帝培养成为一代以孝治国的仁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四、当好后宫表率</span></p><p class="ql-block"> 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儿,年轻时身强体壮,力举千斤,曾经参与平定淮南王英布的叛乱,立下战功。据说刘邦封他为吴王时,仔细看了他的相貌后说:“你天生反相”。刘邦心里后悔,但刘濞已拜印绶,于是抚摸着侄儿的背说:“大汉50年后,东南部将发生大乱,难道就是你吗?但天下同姓为一家,你好歹不要造反。”</p><p class="ql-block"> 吴国境内辖三郡53城,盛产铜铁海盐。汉初天下初定,各诸侯国都集中精力发展各自的经济。吴王刘濞开铜山铸钱,烧海水煮盐,这样不用征赋国用就很富足了。国力一强,刘濞就不怎么把朝廷放在眼里了。</p><p class="ql-block"> 文帝时,吴王就很少进京朝见。有一次,他派太子刘贤到长安。刘贤跟他老子一样,自尊自大,目中无人。他和皇太子刘启走棋,为了一个子儿争吵起来。</p><p class="ql-block"> 吴太子原来是惯坏了的,皇太子平时也没人敢顶撞他,两人牛劲一上来,谁也不让谁。更糟糕的是跟随吴太子师傅们平时也骄横惯了,在边上帮着吵,火上浇油。皇太子气极而怒,顺手操起棋盘,向刘贤头上猛砸过去。刘贤躲避不及,被砸中要害,当场一命呜呼。</p><p class="ql-block"> 刘启一看祸闯大了,慌忙跑到薄太后跟前,请她向父皇和母后求情。文帝勃然大怒,皇后痛悔不已,但人已死,总不能杀了皇太子抵命吧。只得厚殓刘贤,派人送回吴国。</p><p class="ql-block"> 此后,皇后对皇太子严加管束,教他读圣哲经典,讲做人之道义,讲帝王之宽容。她所倡导的黄老之学实际上是一种实践哲学。她讨厌儒生的夸夸其谈,看重一丝不苟、埋头苦干的人。为促进皇太子的学业,她要窦门少年窦婴等和刘启、刘武一道学习《道德经》。秦时推行法制,滥用酷刑,百姓怨声载道,窦太后认为是违背上天旨意,离经叛道。汉初,儒家学说尚处雏形。当日孔子拜会老子后说:他见过天上的鸟会飞,水中的鱼会游,地上的兽会跑,而老子却是兴云驾雾的龙。可见当初飘泊失意的孔子与老子的声望实属天渊之别。道家的无为而治,劝导百姓遵循国律法度,推进了汉初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窦皇后认为天道轮回,奉《道德经》做人的准则,要太子和诸窦不得不读,并亲自审阅考问他们的学习心得。</p><p class="ql-block"> 窦皇后操劳后宫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窦氏一门事业上的进步,要他们不可忘记朝廷的恩惠,学好知识为国家效力,并提出窦氏无功不侯,为他们制定了严格的家训,要窦氏重树被吕氏败坏了的外戚形象,如灌孟醉打窦甫,窦氏做到了骂不还口,打不还手。</p><p class="ql-block"> 初文帝下谕召皇后同祖子孙进京居于窦府,其时全国各地窦姓族人入京谋生者甚多。皇后堂兄窦甫携子窦婴于长君之后抵京,文帝安排窦甫任北军校尉。后来,皇后要窦甫协助长君管理孤儿的吃喝拉撒。一日,北军校尉灌孟喝醉了酒,讥笑窦甫当了“孩子王”,成了“大奶妈”,双方争执,灌孟殴打了窦甫。按军法、刑罚,殴打皇亲,当处以刑。皇后知道后,下旨赦免,调灌孟与窦甫一起管教这些孩子。</p><p class="ql-block"> 文帝按少君的意见把这些孤儿培养成一支有文化的宫廷卫队和仪仗队,给他们设计了特殊的服装,帽子上插有一根白色的羽毛,故称羽林军。文帝和皇后非常喜欢这支孤儿队伍,常带太子刘启和梁王刘武观看他们的训练表演,听他们讲各自的故事,皇后爱称他们叫:“孩子们!”羽林军齐呼:“皇后娘娘!”吏民称后妃为娘娘即始于此。</p><p class="ql-block"> 景帝三年(前154),吴王等七国谋乱,景帝拜窦甫子窦婴为大将军,指挥平叛,灌孟与子灌夫率羽林军征战前锋。灌孟战死疆场,灌夫身上数十处受伤,奋勇杀敌。灌孟父子英勇悲壮的精神深深感动了统帅窦婴。后来,灌夫与窦婴成为生死之交,灌夫被武帝之舅田蚡诬陷入狱,窦婴为其辩冤,二人俱被武帝杀害。</p><p class="ql-block"> 文帝对皇后的敬重而非一个妻子,而是皇后的才华,他虽尊为帝王,而对事物的分析见解上,远不及皇后。皇后的才华是很全面的,她所倡导的“后妃以不妒为义”的原则,成为后世后宫传承的道德准则。有多少后宫美女无法遵循此节,故而引得轻则后宫冷落,重则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p><p class="ql-block"> 窦皇后陪王伴驾30年,华颜常驻是不可能的。而她却积极塑造了自己作为女人、作为皇后在美色以外的长处。其以大度气质,宽容胸襟,使文帝的后宫风平浪静,自然和谐。</p><p class="ql-block"> 一天,文帝在隔了多日之后来到皇后寝宫,见到文帝,皇后自然很高兴。当她看到文帝欲言又止的样子,很快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劝道:“后宫中不论是皇后、还是嫔妃,都不应该抱有嫉妒之心,这样后宫才会子孙众多,皇上的江山才会有人传下去。每个女人进宫都想得到皇上的宠爱。皇上只有一个,又哪能专宠一个人呢?我已经给皇上生了三个儿女,我很满足。皇上不要顾虑我,应该多到其他嫔妃那里去,臣妾希望皇上多子多福。”</p><p class="ql-block"> 文帝闻听此言,更加崇敬皇后深明事理的气度。</p><p class="ql-block"> 文帝三年(前177)秋,长安郊外的上林苑繁华似锦,鹿肥豚壮。文帝于政务繁忙之余,偶发游兴,带着皇后和他十分宠爱的慎夫人,乘辇同往上林苑游玩。</p><p class="ql-block"> 慎夫人也来自赵地,是邯郸城有名的美女。她以芳龄事君,又明媚迷人,能歌善舞,鼓琴弄瑟,赋诗作文样样精通,深得文帝宠爱。每与文帝出双入对,形影不离。文帝一心难于二用,对皇后有所疏远。但皇后深知自己出身贫贱,册封皇后已是殊荣,加之皇后与嫔妃争宠有失身份,所以能坦然对待。</p><p class="ql-block"> 可是久而久之,慎夫人却恃宠而骄,和皇后平起平坐,甚至每有僭越。文帝看在眼里,却不干涉。皇后忍而不发,静待文帝自我感悟。这样也引来宫人及朝廷大臣对她的同情。</p><p class="ql-block"> 那一日,文帝携后妃二人在上林苑游玩半天,兴致未尽。时至午时,上林苑主事备下宴席请帝后入席。</p><p class="ql-block"> 慎夫人骄恃成性,在宫中就惯于与皇后同行同坐。凡文帝外出游幸,她必定不离左右,皇后倒不一定伴驾。所以,上林郎官为迎合文帝心意,照例在文帝席旁布设两个座位,一个给窦皇后,一个给慎夫人。这一举动激怒了一旁伴驾的中郎将袁盎。</p><p class="ql-block"> 按照礼仪,帝与后入席分坐左右,慎夫人要坐在皇后下侧。</p><p class="ql-block"> 袁盎素闻慎夫人威压皇后,乱后宫次序,今又见她臣强盖主,于是命令内侍将慎夫人的座位搬到皇后下首。</p><p class="ql-block"> 慎夫人大怒,站在文帝之侧不肯入席,并质问袁盎所为何意。</p><p class="ql-block"> 未等袁盎作答,文帝也怒气冲天,拂袖离席还宫。皇后也只能随后登上凤辇,一起回宫。这次游幸弄得不欢而散。</p><p class="ql-block"> 袁盎是汉初有名的直臣。他每每犯颜直谏,所幸文帝是位明君,从谏如流,非但不予降罪,反将其屡屡升迁。</p><p class="ql-block"> 这次袁盎见文帝宠幸姬妾,冷落皇后,恐其有失德政;又对慎夫人的盛气凌人看不过眼,因而想杀杀她的盛气,提醒一下文帝。</p><p class="ql-block"> 这天夜里,袁盎冒死进宫面圣,劝谏道:“臣以为,若做到尊卑有序,上下有别,则国家兴旺,内外和睦。如今陛下既已册立皇后,慎夫人就是姬妾,安能与尊贵的皇后同坐一席?陛下若深爱慎夫人,可对她多加赏赐,但绝不可乱上下秩序,使之恃宠而骄,为不法之事。陛下名为爱她,实则害她,岂可忘记‘人彘’的教训!”</p><p class="ql-block"> 文帝听到“人彘”一语,勃然变色,这才恍然大悟,遂明白了皇后忍耐之意。</p><p class="ql-block"> 文帝回到后宫,将袁盎这番话和皇后的苦心告诉了慎夫人。慎夫人体会到袁盎的耿耿忠心和皇后的宽容大度。第二天,她特意取50金赐给袁盎,感谢他的提醒。以后对皇后处处尊重,收敛了恣意妄为的脾性。</p><p class="ql-block"> 窦皇后是一个辉煌的女人,成功的女人,然而在她一生的命运中,却经历了人间的三不幸:幼失父母;中年亡夫;老年丧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五、慈母泪干失明</span></p><p class="ql-block">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六月一日,一代明君汉文帝溘然长逝。皇太子刘启即位,史称景帝。</p><p class="ql-block"> 汉景帝即位后,就加封母亲窦皇后为皇太后。这年窦太后四十六岁,亲人们一个个谢世,让她悲伤不已。先是兄长长君去世,让她悲伤了很长时间。刚刚送走堂兄窦甫,文帝又离她而去,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悲痛欲绝。好在景帝是一个孝顺仁君,苦苦劝太后节哀。他加封大舅长君关内侯,累计食邑11460户;封其子窦彭祖为南皮侯,食邑6460户。加封二舅少君彰武侯,食邑11869户。窦太后想起父亲的惨死,又派遣使者到清河观津,将父亲当年坠池而死的地方填平,还在上面筑起一个大坟丘,在坟丘上栽了很多松柏树。</p><p class="ql-block"> 做了这些事之后,窦太后觉得自己也老了。好在两个儿子已长大成人,父辈他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国家已经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她相信两个儿子能够互相友爱,相互帮助,把国家治理好,自己也该轻松休息,安度晚年了。出乎意料的是,在汉景帝时期她又经历了天下大乱和亡子之痛。</p><p class="ql-block"> 窦太后在小时候没爹没娘,吃了不少苦,痛定思痛,她对三个孩子格外疼爱。其中刘武年龄最小,又很懂事,太后也最喜欢。刘武在文帝时封为代王,景帝即位后,改封淮阴王,不久又改封梁王。封地越来越大,“王四十余城,居天下膏腴之地”,洛阳以东大片土地皆为刘武所属。他还常从太后和皇兄那里得到大量赏赐,库存金钱不下亿万,富侔长安。</p><p class="ql-block"> 景帝三年(前154)正月,吴王刘濞率20多万大军,从广陵(今江苏扬州)誓师出发,渡过淮水,跟楚王的军队会合后,浩浩荡荡地前来攻打梁国(今河南开封)。</p><p class="ql-block"> 梁王刘武接二连三派遣使者赶到长安,求取救兵。朝廷大军几十年没有打过大仗了,大臣多被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没人敢带兵去讨伐叛军。</p><p class="ql-block"> 景帝和太后商议,认为大敌当前,只有靠自己人担当重任。文帝生前曾告知刘启,“王孙(窦婴)有奇才大略”,窦婴聪颖耿直,口无遮拦,曾遭姑母太后责贬。</p><p class="ql-block"> 景帝召窦婴进宫,劝他不要老记着过去的事,还说:“天下这么危急,王孙是自己人,难道能站在旁边不出力吗?”窦婴想了想,在固辞就是自己的不对了,便答应下来。</p><p class="ql-block"> 景帝拜窦婴为大将军,并当场赐金千斤。窦婴向景帝举荐周亚夫、栾布、郦寄为将军,景帝一一同意了。</p><p class="ql-block"> 窦婴到了大将军衙门,命令把金子堆放在廊庑下,让大小将领根据需要取用,并分给全军士兵,取光为止。他自己一两也没拿回家。</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来,将士们感激涕零,发誓要效命疆场,为国立功。</p><p class="ql-block"> 窦婴先派栾布带领一队兵马去救齐国,派郦寄带领一队兵马去征伐赵王,令周亚夫出奇兵、扼要津、深壁垒,一切从战争全局考虑,全权处理军前事务,临阵不受诏命。他自己带兵镇守荥阳,监齐赵之兵。仅三个月时间就平定了叛乱。</p><p class="ql-block"> 窦太后在“七国之乱”期间,整日提心吊胆。她听说吴楚大军攻打梁国,包围睢阳(今河南商丘),就担心起爱子梁王刘武的安危。后来周亚夫率大军到了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却只守不攻,按照自己的作战计划,先断了敌兵的粮道,等他们饿得军心混乱,才发起进攻。这期间,刘武多次向周亚夫求取救兵,对方不予答理。太后如坐针毡,夜睡不得寐,日食不知味。</p><p class="ql-block"> 景帝六年(前151),太后之弟窦少君46岁病亡,太后悲泣多日,景帝命少君长子窦定袭父安武侯,食邑5000户;命次子窦谊袭父彰武侯,食邑6869户。</p><p class="ql-block"> 次年,太子刘荣因其母栗妃刁钻刻薄,被景帝双双而废。刘荣后改封为临江王,酷吏济南太守郅都受景帝王皇后之意迫使自杀,窦太后闻长孙刘荣死讯,大哭不止:“是谁害死了我的孙子……”窦太后早知王皇后想立自己的亲生子刘彻为太子,没想到温顺懦弱的刘荣死于非命。</p><p class="ql-block"> 史书称,梁王刘武因受太后宠爱,见太子刘荣被废,遂产生谋取皇位的异想。袁盎几位大臣在安陵门被刺,案情牵涉刘武。景帝本想严惩,见母亲哭个不停,已经有几天没有吃饭,遂放弃了对梁王的处置。</p><p class="ql-block"> 梁王终久作贼心虚,生怕皇兄什么时候借故降罪。于是不久后亲赴长安负荆请罪。</p><p class="ql-block"> 梁王不敢直接去见景帝,回京后先到馆陶公主府,由馆陶公主刘嫖领入皇宫。刘武亲自伏在斧锧上,听候皇兄发落。</p><p class="ql-block"> 景帝见事已至此,上前扶起弟弟,算作前嫌并释。</p><p class="ql-block"> 史书上这段记载,有很大可能是后人为帝王作秀,因为刘武曾数次向景帝上奏,请求回京在后宫陪伴太后,离开自己封国,说明刘武没有野心!</p><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不觉已是景帝中元六年(前144),窦太后已年近花甲。这时从梁都睢阳城传来梁王患热症谢世的消息。</p><p class="ql-block"> 原来,梁王自伏斧锧请罪之后,景帝与他的兄弟之情大大疏远了,而且有了戒备之心。梁王曾请求放弃梁地,入朝伴母,被景帝拒绝,令其速回封地。从此梁王郁郁寡欢,闷闷不乐,一年多未到长安。</p><p class="ql-block"> 这年春天,梁王外出打猎,有人进献一头牛,牛背上生足,形状怪异。梁王一看,受惊不小,接着连发六天热症,不治而亡。</p><p class="ql-block"> 梁王之死,对太后打击最大。她总盼两个儿子和睦相处,在晚年尽享天伦之乐,倒落得白发人送走黑发人。她万念俱灰,不思寝食,卧床几日,顿觉眼前一片黑暗,从此她再也无法看见这五彩缤纷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六、中华信史第一贤后</span></p><p class="ql-block"> 窦太后的失明大约是她一生经历的苦难太多,流泪过多而致。景帝后元三年(前141),48岁的景帝病卧不起,窦太后忧苦憔愁。她已顾不了母子情的悲伤,首先想到的是汉室江山。时王皇后与其同母异姓之弟田蚡涉足朝政,已露睨端。她怕十几岁的孙儿刘彻不能处理好朝政,总想挑些老成持重的大臣辅佐孙儿刘彻,这就是后来儒家数说窦太后尊崇黄老的话柄。</p><p class="ql-block"> 窦太后童年历经饥荒战乱之苦,她最怕国家发生战乱,常告诉文帝,凡大小战争受害最深的是百姓。她促进了西汉王朝文景两代四十年的励精图治,孝悌力田,国力民情有了极大的好转,形成了西汉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以至对后来汉武帝几征匈奴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p><p class="ql-block"> 她推崇黄老学说,要景帝和诸窦不得不读《老子》。时窦太后堂侄窦婴广学博览,取儒老诸家学说之精华,成为西汉早于董仲舒的儒家领袖,太后不让娘家侄子窦婴染指朝政。武帝继位,看重儒学,拜窦婴为丞相,曾被太后罢免。至晚境,太后深感愧对这位嫉恶如仇的儒相。她何以重黄老而轻儒教,时黄帝之学已有数千年,老子总结了易经天地人自然宇宙规律,对自然界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哲学理论。她认为帝王应行尧舜之道,广播恩德于天下,百姓才会拥护君王,万物必是一报一还,秦之所以亡国,即是背离了这个规律,所以她主张以仁孝治天下。</p><p class="ql-block"> 文帝在位23年,留予后世旷古铄今的伟业,这些功绩倾注了窦皇后的心血,减酷刑,薄徭役,孝悌力田,相夫教子。文帝在政事上常听取她的建议,但窦皇后极重视文帝的帝王形象,在他人之面,从不显山露水,后宫管理井然有序。加之她来自民间,百姓把朝廷的恩惠,看成是窦皇后的功劳。历史上殷之妲己,周之褒姒,汉初吕后无一不是祸国殃民。她的智慧促成了“文景之治”,她的贤德造就了三代帝王,使她成为母仪天下的典范,史无前例,乃信史以来的中华第一贤后。</p><p class="ql-block"> 窦太后的辉煌影响了中华窦氏家族千余年的五度兴起:至武帝元狩元年(前122),窦赏徙居扶风平陵,西汉窦氏家族已算衰落;到东汉初,先祖的辉煌激励窦融而跃居河西王,投光武帝官居大司空,后汉明帝把窦氏推出政治舞台;窦勋(窦融孙)妻沘阳公主把自己女儿送入宫廷,后为章德皇后,窦氏三度再起,窦宪为大将军,窦氏一门多居要职,和帝惧窦氏权重,屈杀窦宪等;至汉安帝,邓绥太后为窦氏平反。至汉桓帝,窦融玄孙窦武女窦妙为桓帝皇后,窦武为大将军,窦氏四度兴起,时东汉王朝摇摇欲坠,窦武想匡扶汉室,谋诛专权宦官,事败被迫自杀,窦氏牵连受害者甚多。</p><p class="ql-block"> 窦武侄雁门关太守窦统一门带兵北逃,先后在漠北漠南(今乌兰察布)建立没鹿回、纥豆陵鲜卑部落,10代为部落王爷,其间与北魏王朝的先祖恩怨情仇三百年。至北魏太武帝封窦氏为皇亲贵族,第五次兴起,显于中国政治舞台。历经西魏、隋、至唐僖宗干符末(879)窦浣为岐国公、驸马都尉、平东大元帅。</p><p class="ql-block"> 窦武之难,窦氏因祸得福,在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窦氏都为朝廷政要连续近500年。从西汉的“文景之治”到大唐“贞观之治”至玄宗“开元盛世”,都与窦氏有密切的关系,是窦氏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乃至疆域的扩大。扼制战乱是窦氏对中国历史的贡献。西汉窦太后主张以刘氏宗室之女和亲,以皇家骨肉换取天下百姓的太平。北魏末朝廷呈分裂状态,窦氏力保孝武帝入关中,形成东西魏,避免了大的战争,后朝权柄落入宇文氏之手,国号北周,因其主张强国富民,窦氏默认,后又被杨坚取代,百年三易国主,百姓未受战乱祸害。</p> <p class="ql-block">  窦氏从北魏末之封爵直传至大唐。以上之说,足以证明,窦氏千年辉煌得益于孝文皇后之影响。</p> <p class="ql-block">附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窦彦礼,1951年生,甘肃宁县观音庙人,庆阳市副处级退休干部,毕业于兰州大学新闻刊授学院。执着于文史研究,2000年提前退休寓居西安,先后在全国30个省市数百家图书馆,翻阅地方文献资料数千部,迂回往返30万里考察了全国各地重点区域的旧新石器文化遗址。出版了《大唐姻亲》《大汉雪耻》《上古庆阳》等文史书籍400余万字。遵循人类发展的自然科学,立足于田野调查,排列出了泾渭流域百万年以来的人类进化链,较为科学地把黄河中上游旧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融合于考古学基础上的三皇五帝传说历史,把华夏文明源头的起始历史由传统概念上的5000年推进到1万年,并与泾渭流域人类进化历史的旧石器文化试行对接。其《丝路先声》一书,以5000年前月氏古道丝路文化发展脉络与黄土高原腹地的古老图腾演变、文化遗址、民俗传承、地名记忆、文字破解、方言发音、民间传说与自然生态变迁等科学研究数据及《山海经》的记述,解读地下出土文物,“究庆阳之名,通古今之变,解图腾文化,成一家之言”。改变传统史学观念,成为以图腾文化解读中华上古历史的独立文化学者,将千古流传的神话人物,还原为华夏人祖。</p> <p class="ql-block">附:编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窦国杰, 男,1955年生。字缨子(英之)。斋号金翰童生、无然堂主人等。河南焦作李商隐故里人士(居李商隐故里一千余米)。</p><p class="ql-block"> 焦作市书协美协诗协会员,市老干部大学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市老干部大学书画志愿服务队队长 ,市老年書畫研究會副會長。</p><p class="ql-block"> 河南省書協、中国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中国东坡艺术研究院、中國老年書畫藝術委員會常务理事。</p> <p class="ql-block">二零二四年八月二十三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