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只是个不愿向命运屈服的勤飞笨鸟,走的是草根草莽的野路子,用质朴无华的文字去写从我面前流过的生活,还有从我心里流过的声音。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活的进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15日我忙着剪文稿,到19点多发出去。</p><p class="ql-block"> 余元钱老师留言:“友华:谢谢你关注朱康元主任转给你的书。但你涉事太多,有许多我又不懂其来龙去脉。全文看完,尚不知你要说是什么。抱歉,直言了!”</p><p class="ql-block"> 次日一早再回看专刊初稿,找出火车头在永安铺轨的照片,截屏了标上林年华的姓名,再发给王书。</p> 上午8点半以后打电话给华安,问有在部里吗。说刚出差回来,要十点半多才会去部里。我说那我11点去部里。<br> 我头天就想到城关接片上了,那列东的最好也能上,这是个难得的机会,这下见还有时间,就回看专刊全部页面没见单张的列东全景,然后就上美篇中找到那张下载了,发给王书,然后留言:“1960年列东全景,左边是第一医院,中间是列东饭店,右边是二中。” 十点多王书问:“这个供图是?”<br> 我回复:“是三明市档案馆。我和林仁华接的片”。<br> 我再连线王书,问这刊物什么时候印?说跟档案馆沟通好就可以印了。我问你们这刊物是一本卖15元?她讲是呀。你要的话到时候就拿几本去。我说是三标厂要在十月份或十一月办个聚会,我想可以叫他们买个两三百本分给每个人一本,可以吧?她讲那当然可以了。就是印刷厂是一次印的,后面加印要加钱。我说我是先问你一下,他们那我还没说,等他们回话后再跟你通气。<br> 然后我再去列东市宣传部找华安。<br> 我先到,华安还没到。<br> 他随后留言:“邓老师,不好意思,我正在赶回单位路上,大概还有10分钟到,如果您先到麻烦您先坐一下。”<br> “没关系,我已经在办公室了”。<br> “那您先喝下茶”。<br> “前面去生态日场馆拍点图片做资料参考”。<br> 我看桌面上的《时代三明》第2期。<br> 他来后给我《三明读本》(修订本), 讲这书几版本的始末,还讲前面纪录片前前后后的感触。我跟他很说得来,年轻一辈中,先是他,后面是王书,都是《时代三明》的副手,只是不同时期。<br> 快12点才告辞。<br> 下午王书发一段关于8450厂的文字,然后留言:“邓老师,这段雷达的内容是否是出自您的资料?这个是公开出版过的内容吗,是否涉密?”<br> 我连线过去,没接,再找《崛起在沙溪河畔》,翻到有8450厂,就连封面带正文都拍照下来发给她。 她正好连线过来,我说我没写过,但这书上有,我拍给你了。她问1979年中越反击战时还获得功勋什么的有没有解密?我说雷达有说到。她讲那她对一下。<br> 晚上快八点时连线王书,说三标厂聚会的都是退休老工人,问成批买能不能便宜点,比如一本十块钱。她说因为不是十万加的印量而是一万左右的小量,印刷厂那边给的成本价就是12元一本了。她说她问问杨总,等下跟我回话。不久,她连线过来,说杨总答应不赚钱按印刷厂的成本价12元结。<br> 我再打电话给小孟说这事。问她看过我前两天发给她的《时代三明》专刊吗?她说这几天陪一香港来的朋友没空看。我说了情况,讲这专刊的背景和内容。这是政府和历史给三标厂的纸质奖状,尽管不是奖金。既然老天爷这么安排着,就聚会时每人一本。我前面跟王书讲到一本算12元。我让她把专刊样稿点出来看一遍,我自己看了是很喜欢,觉得很有成就感,你看了应该也会喜欢的。你再发给其他几个人看看,大家讨论决定要不要买了一人一本。她讲她听明白了,已经知道要怎么做了。她有讲到本数,大概两百本左右。<br> 8月17日沈世豪教授7:39留言:“昨天拜读你的新作,想到一个问题:你的作品为什么有那么多粉丝,我也情不自禁成为你的粉丝了!不在文章做法,更不是美文技巧,而是在有味,一个普通的‘味’字,展现了你作品的独特魅力!什么味?真诚、朴实、洋溢着浓郁的生活乃至生命气息!文如其人,或许,这就是你的为人、为文的风格吧!”<br> 王书发来小孟她们团组织活动那张照片,再问道:“邓老师这张图是不是您画册上的?” “是”。<br> “好的,是上海建设者是吗?/也没关系,沪明情深也用过”。<br> “也可以算是。准确的是70年代的民兵和团组织活动”。<br> “您之前好像说傅振兴是不是也是您供图的?就是他们家庭合影的内容”。<br> 我回复“是”,然后将傅振华版面都发给她。 “好的”<br> 我又发小孟那张的版面。 “这几张挺生动的”。<br> 我干脆把当时发版面的头个美篇找出来发给她,再留言:“这个美篇的配图是三标厂纪念册的头100页版面。里面全是老照片”。<br> 我再回复余老师:“余老师您好,谢谢你的意见。我这部书稿的特点是半文史半纪实,我又特别注重要能散能连,所以写到后面写连载的成分就多起来了,以前写过的穿棱人物需要适时的出现”。<br> “外人看不懂。当事人对你所连人与事不一定都能了解,大多也会莫名其妙。文章忌杂,忌记流水帐,我想,你的语文老师也应该会有此教诲。/前些文章,我就有此感觉。前天看了关于传记文章,尤感不知所以然,故,直言了。”<br> “谢谢余老师的教诲。我没上过中学,没有中学语文老师,也没接受过中学语文教育。我的语文老师是方建国,小学三年级时的。他在课堂上读小说《红岩》,教会了我看书,然后一路看一路自己学着往下写的”。<br> 傍晚看到小孟留言:“我己将此文发至了三标厂聚会筹备组/关于《时代三明》,你能否把你的认识和它的意义给我们筹备组的介绍一下,我昨天听你讲的很生动,你能否用一段文字把这期书刊对于三标厂的意义向筹备组的朋友宣讲一下。/我来向筹备组转发”。<br> 这下叫我写好像就没劲了。<br><br> 《三元往事》专刊的前因后果<br><br> 8月18日上午接到小孟的电话,说她昨晚给我发信息,这下是跟杨礼在公园,我们电话挂断来视频。我拿着手机来到客厅,随手找架走路用的老花镜戴上,跟视频中的在上海某公园的小孟和杨礼打招呼。小孟说那杂志有发给筹备组群里,虽然字很小,我和杨礼都看了。你那天讲得很好,我复述给他们听讲不了你那么好。你这下讲给杨礼听一下,我也听听第二次。只见她把手机给杨礼,屏幕里是杨礼的头像。<br> 我跟杨礼说:我编三标厂纪念册时想,要编得像此前的《前村知青》和沙县郑永辉的城乡三部曲一样在三明文化史上有影响。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像你们筹备组的几位,每个人都提供了很多老照片。而后面三标厂纪念册影响就非常大了。当沪明合作要来三明签协议时,三明的领导想到几十年前就有迁明企业。文旅局去找档案馆要资料。档案馆哪有那么多资料呀,就我送去的三标厂纪念册这一本宝贝。小魏打电话问我三标厂纪念册要不要给他们,我说给他们,电子版也给他们。他们在只剩两三天时间客人就要到时借用我们纪念册的现成框架和老照片办成了沪明记忆图片展。这个沪明记忆图片展促成市里要求三钢的1958工业记忆馆要扩充个充分体现上海迁明企业的“沪明情深--三明不会忘记”。这个展览又促进了市宣传部委托省广电集团拍摄纪录片《沪明往事》。这个纪录片你们都看到了,2022年得了福建新闻一等奖,2023年第33届中国新闻二等奖。这下这本《时代三明》杂志是新的合并了梅列区的三元区宣传部还有三元区社科联及三元区融媒体委托《时代三明》编写的专刊,新的市委书记要宣传的重点是致敬小三线,因我给总工会和三钢帮助时把十八家迁明企业全写了一遍。时代三明的王书接到题目时就打电话来问我题目应该怎么做。我就跟她讲要先讲建市历史,再讲迁明企业,然后是小三线,福建工业基地和小三线是两个时期不能混在一起。我把我写的十八家稿子发给她。她是新一辈的才女,拉好框架,再补齐非上海的十家迁明企业等等,就弄成了这本专刊,还把我列为作者之一。这是继纪录片后的又一重要的文化成果,是三明从1958年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一本讲建市历史和迁明企业的图文并茂的纸质专刊。三标厂被历史眷顾,它既有工业基地建设时期来的经历,又是在三线战略高潮时的1969年并厂成立的,两头都是重点,都是重要的穿梭企业。就像那天我跟小孟说的,这本专刊是政府和历史奖给三标厂的一张纸质的奖状。三标厂的人,有一本纪念册,再有一本这个专刊,在三明的市民中是独一份的。<br> 杨礼讲他听明白了。可以初定为上次有订纪念册的人每人一本。小孟讲上次印多少本?杨礼说有200多。小孟讲三标厂的文字少了点。我解释说她把我写三标厂那篇分剪到几个地方去了,建市历史有。三明从1958年以后建置沿革变化很多,以前都没讲清楚,还是我写张维兹时才讲清楚,那篇你有看过。还有迁明企业等。重点在前面。最后那些厂是列个卡片似的,让每个厂都有一页,那里只能简单讲。杨礼说没写三标厂是福建唯一的一家标准件生产企业。我说记得第一段有说,就是最大的生产商。小孟讲就是觉得最后三标厂的介绍中感觉像白开水,没有你写的那么有味。文字你能不能改动一下?我说可以把商改成企业。其它地方可能动不了了。还问时间,我说有讲8月底印,在这之前要告诉我要还是不要。印出来后专刊先放她们那里,应该不会急着要钱。杨礼说钱不是问题。<br> 上午还收到沈世豪教授留言:“送上最近我工作单位根据上面的要求拍摄了短视频,请分享!谢谢!”我点出视频来看,感觉格外亲切。我特地保存下来,想做下篇美篇时将视频放上去,就是不知会不会操作。 当晚将上篇放上读书笔记分享会,点击数字约在7100多。<br> 到次日晚上19点多时才7329,这么低可能是没被推荐。这次是到晚上快20点时才被推荐的,然后升高得的速度就更快了。<br> 12点多看到余元钱老师留言:“你是聪明人,不愧为书香门第。你是小学学历,但胜过当下研究生。”随后又有一则:“一篇文章写时,要顾及读者,将互不相识相知的人与事,没有任何说明交待地串联一起,让人不知所云。大型小说中人与事也很复杂,但名作家都会“话说两头”一一交待。你的文稿半文史半纪实是一特点,但首先要厘清头绪。若事无巨细地将一天中所经所历流水账地记述下来的文稿,只能算是自藏备用资料,不是让他人阅读的文章。其实,你也有很高的谋篇布局的能力,你写我那篇《文笔昂首写蓝天》,就能将很繁纷的人与事,布局得井井有条。”<br> 下午接到朱康元主任电话,问三个事情。一是姓名加黑框的使用情况。我说是在出书列编委有在世与否的情况下对已逝者的尊敬标示,单独发文好像未见有标。二是杨庆桢从文50周年是哪年?我说好像是2018年或2019年,我美篇上有时间,查出来发给你。三是篇章节要怎么用?我说了对辑、篇、章、节的认识,并提些建议。<br> 挂了电话后,我即去查杨庆桢从文50周年活动的时间,然后回复:“2019年1月27日”。<br> 这天下午,在我每天必经的心理低谷中,我想着余元钱老师的教诲直言和杨庆桢先生的从文历程,再想到自己几十年的自学长路,百感交集!我与这两位恩师真是三明文学界的两端:余元钱老师是北大才子出身,杨庆桢先生也是天生才子,而我只是个丧父失学却不愿向命运屈服的勤飞笨鸟;余元钱老师精通擅长的是诗词联赋,字字珠矶;杨庆桢先生出口成章,下笔有神;我却是草根草莽的野路子,用质朴无华的文字去写从我面前流过的生活,还有从我心里流过的声音。年轻时在三标厂苦写了几百万字,把文笔硬练出来了,但谋篇布局仍是弱项。如今都到老了,还是如此,在谋篇布局上不按常规出牌,只管自己信马由缰,纵横交错。老都老了,还旧习难改,贪大求全,要能散能连,就为了能连,在谋篇布局上花了好多心力,甘苦自知,一言难尽。杨庆桢先生是编辑高手,谁的文稿被他增删一番就能看好用了,包括我的文稿在内。如今他已仙逝,我的弱项就存于文稿中还没去除。也只有余元钱老师这样的恩师,会垂爱于我,予以教诲了。<br> 晚上八点半连线王书,讲三标厂订专刊的事已经讲了,应该会成。她讲开印前会打个电话给我。我说我再打电话问清楚然后告诉你。还有就是三标厂的表述他们有些意见。她讲:“你要怎么改动写给我,我换上去。我到时会一个个全部改上去。我这下是出差在外面,我电脑有带出来,可以改的。”<br> 三标厂部分的改动我随后截屏了划上线发出去,再附上留言。<br><br> 岩前题目与迁明企业<br><br> 8月20日昌平来电话,说源河来电话了,因在电话里不好商量,约好找个时间和书记一起来列西当面商量。不久,昌平又来电话,说源河来电话讲明天上午来,我明天八点半在天桥等他。<br> 我10:38给小孟留言:小孟您好!那天跟你和杨礼连线视频后,觉得您们说得有道理,我采纳您们的意见,将那句重点的话做了改动,昨晚已经跟《时代三明》王书沟通了。第97页三标厂第一段“福建省最大的标准件生产商”改成“福建省唯一一家规模最大、品种齐全的标准件生产企业”。<br> 小孟14点多回复:“刚看见,我转给筹备组。/让你费心了,谢谢!!!”<br> 19点多接到傅振华电话,说三标厂人数不止150人。他统计过,有460多人,时间哪年不确定。我解释情况,说专刊样稿发给我时就看到人数不对,我打你电话没接到就打小孟电话商讨人数,我想三标厂人最多的时候应该是1980年,你们这样的知青全进厂了,我这样的点工也转集体了,老师傅们又还没提早退休。小孟那时是统计,记得是490不到一点,算480多人。我已经截屏告诉杂志社了。我发给您们的是老样稿,还没改过来。我再讲后面跟小孟讲过的改动。他说纪念册上他有说过福建最大的标准件企业。我说就是你这样说了,大家都延用下来,我再综合了一下,改成现在这样。后面还讲那天聚会下午时分要不要安排去1958工业记忆馆。他说六七十岁的人会去,八十几岁的人就不会去了。我说记忆馆会不会收钱就不知道了。他说记忆馆以前有给他票,可以免费带两次家人去参观。还讲三标厂这第三次聚会可能是大规模的最后一次了,说不定媒体会采访的。我还说纺织厂旧址有烟囱的沪明小区,文化墙有十八家企业的名称,旁边墙壁有老照片,有一楼盘一楼是沪明文化交流中心,一面墙壁很多三标厂的照片。我还讲到电话和人数,等下截屏给你。挂断电话就截屏了发给他,然后是480人的老截屏。<br> 阿芬姐晚上发一个讲齐邦媛写《巨流河》的视频给我。她是继师妹后第二位给我推介齐邦媛的知识女性。<br> 8月21日早晨八点多些出去,半路上昌平来电话,我说已经出来了,过几分钟就到。<br> 我上车是打开后座车门,透过玻璃看到后排座位上的新版时兴杂志封面的《三明文史》,我上车后拿一本翻阅,并问是市政协的吧,他说是,封面从以前古色古香换成现在流行的样子。<br> 在车上讲起《时代三明》专刊,我以前写的《迁明企业十八家》,讲大概情况,后面如果是岩前题目要做的话,也会借鉴些经验。<br> 到办公室后,我认真地看《三明文史》。我前面在车上翻阅时看到有写迁明企业的,还是皮鞋厂和服装厂,而且是说姐妹厂,看其中的文字好熟悉。除了资料性的还有完全是我自己写的文字。我还想是他们发我的文章?我回头去看标题,是《上海落户三明的姐妹厂皮鞋厂和衬衫厂》,再看署名,是丰烩。丰烩老师记得是一篇写食品厂文章的作者,我写食品厂时还引用过他们的文字。我引用他人的资料文字都喜欢标出处,但报刊发表时又通常都喜欢删除掉注释。再后面看到结尾点题的文字:“上海与三明两地文化的碰撞和融合,造就出了一种特别五湖四海的三明城市的新大陆文化,这种城市文化是有更长久的伟力的,她在告诉世人――上海可亲,三明可爱,人生可恋,奋斗可期……”这像是我自己写的。还去美篇上点出《让三明告诉世界》来找,不是这改动升华版,就再去写前面的胶合板厂那篇找,找到了,是我的结尾句,一字不差!<br> 我还拿给昌平看。<br> 很快,源河和树坤来了。我们开始闲聊。而且聊了很久。中间,源河有打电话,后面说书记没那么快来,他有事情还要去东新六路一下。我们讲那就等书记来再说,现在先闲聊。<br> 书记来后,昌平让我先说。我就简要地说过程。头一次是拉昌平来组三个人的团队,再是我跟昌平两个人组的团队,还有去您们岩前讲解目录为什么这么编,第三次是昌平做头请我一起做,也进去岩前听马玉太林日上林纪承的意见。回来时我就跟昌平说进退两难。我们觉得承包责任很大。还觉得林日上说的是对的,让李顺亮做主编,我们两个做副主编。我提议您们村里去跟李顺亮说,他单位有需求,你们两家公家联手,请我们帮忙,如果再要请保兴帮忙也可以。最好公家肯合作。退一步则是他担任主编,他地位更高,拿出的方案更好实行。第二个方案是昌平做头的我们团队做。主要是看昌平了,我是可做可不做的。<br> 我说过后昌平说,昌平说过后书记说。然后大家一起商量着怎么做比较好。<br> 后面还说第三个方案,第四个方案。<br> 书记刚到在讲话时,傅振华有电话来,我说这下在开会有事情,我等会给你打电话。11点半散会后,我在门外打电话给傅振华,他说昨天杨礼打电话给他,说三标厂部分因为想找他们买两百多本,三标厂只一页能不能再多点,加些纪念册里的文字和照片。我跟他解释情况。<br> 我坐昌平的车回来。<br> 我回家后查美篇的原文,看到那整段完整的文字。我还截屏拍照了发给一老搭档, 并留言:“我做的题目和书写的文字好像还有点生命力,会影响到人家的标题和结尾点题”。<br> 发出去后我忽然想到,这段文字是我那时研写十八家迁明企业时根据亲身经历抒写出来的,是从对银珍阿姨和教我写相声的于师傅的感恩之情中升华出来的,是迁明企业之于三明城市文化的精准解读,人家都会拿去点题,我不如送给三标厂做结尾,给专刊点题。<br> 我想好后在电脑里理好,再发给王书:我建议在第97页三标厂部分,配图压小点,结尾再加一段文字:“三标厂的历史见证着:上海企业迁明,不仅是给三明这座城市的工业体系配套完善,也不止是给三明这座城市增加就业人数;迁明企业的干部职工,不仅对三明这座城市有贡献和牺牲,也不止是对三明这座城市有收获与感情,还有更深层的意义――上海与三明两地文化的碰撞和融合,造就出了一种特别五湖四海的三明城市的新大陆文化,这种城市文化是有更长久的伟力的,她在告诉世人――上海可亲,三明可爱,人生可恋,奋斗可期……”<div> 下午又再想傅振华在电话里说的,拿出三标厂纪念册来查看,看到杨庆桢的序里有华东和出口的文字,觉得可以往上加,后面在第一段和第三段尾巴中选择了前者,理好后再发给王书:第97页三标厂第一段再改成这样:“在福建三明市的发展史中,三明标准件厂(简称“三标厂”)无疑是一座无法忽视的里程碑。这家始建于 1969 年的工厂,不仅是福建省唯一一家规模最大、品种齐全的标准件生产企业,70年代在整个华东地区,除上海和江苏外,三标厂举足轻重,颇具影响力;80年代初期,三标厂的标准件出口创汇,通过省机械厅机械进出口公司,产品出口至东南亚许多国家,见证了中国工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复杂过程,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和奋斗历程。”<br> 晚上还发现,陈则慧老师写胶合板厂和印刷厂那篇也引用了我综合厂和联营厂的文字。<br> 临睡前还把改动截屏了先后发给傅振华和小孟。<br></div> 8月22日小孟6点多留言:“写得真棒,就像是一首赞歌[强][玖瑰]” <br> 随后傅振华留言:“很好,谢谢您了,幸苦了。” 这时,我想起著名教育学者杨东平说的那句话:“更为精彩或惨烈的人生多得是,但只有被作家看到并记载下的那一个才具备了永恒的意义。”这句话盘亘在我脑际24年,这些天更是时常回响在耳边。我不由想到:比三标厂更精彩的企业多得是,但因为有了记录,还有了三明地方政府的尽力宣传,时至今日,三标厂已经不仅是三明迁明企业的代表,也是全国三线厂的代表!<br><br> 二0二四年八月十五日至八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