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皇城根下》之《崇文故雨-“曲路渐忘远”》-淘游心飞

李桦

清同治七年(1868年),美国卫理公会(美以美会)传教士刘海澜等人,从福州来到北京。清同治九年(1870年),在崇文门内孝顺胡同(今后沟胡同)购置田产,兴建在北京的第一座基督教堂。<br> 为纪念该会第一位赴南美洲传教的主教,命名为“卫斯理”堂。随后附近又陆续设立同仁、妇婴医院,汇文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合并于燕京大学)以及慕贞女中、护士学校、汇文神学院。<br>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该堂在义和团事变中被暴民焚毁。类似原因汇总,导致了《辛丑条约》,其中的赔偿史称“庚子赔款”,西方称之“拳乱赔款”。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重建完成。<br> 1949年后,上述医院、学校皆由政府接管改为公立;1958年,教会活动被迫停止,礼拜堂由北京市第 13 女中(慕贞女中)占用;直到1982年,才折腾恢复,并更名为北京基督教会崇文门堂。<br> 近代科技也进入北京,围墙内曾是大清邮政北京总局(清光绪三十一年-清光绪三十三年(1905-1907年)),1959年改为民宅。 在胡同弯转的永生巷,南岗子天主教堂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1923年,修女们集资购买坟荒地改扩建,有学校、托儿所、药房等。1958年教堂关闭,由区教育局使用。1986年恢复开堂。 公交也引进来,早期有轨电车叮当作响地行驶在前门大街。 那时公共汽车不过百余辆,有美国大小道奇等。在特定环境下,甚至加装了木柴、木炭和煤气炉,但新的交通方式依然前行了。 “百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官书《考工记》,自元至明清,为皇家御用工艺品制作,设置了专门机构,民间统称为百工坊。 在“百工博物馆”,可以看到工艺美术大师的“燕京八绝”,即:牙雕、玉雕、景泰兰、金丝镶嵌、宫毯、京绣、花丝镶嵌、雕漆。这是“活”的博物馆,与他们的“百工绝技”国粹零距离地接触。<br><br><br> 2017年7月4日 星期二 15点37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