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姥爷的晚年是和我们一起度过的。记得他曾经对我说过,他是真正的无产阶级,什么财产都没有,后来我们发现他有一肚子的诗文,便要他把能记得的唐宋诗词写下来,用了大约2年的时间,写了几百首并加注释和他自己感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家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姥爷刚完成第一本凭记忆默写的唐宋诗词鉴赏,那是1976年,正是文学饥渴的年代,那些美妙的诗词让我如获至宝,但那时只是读文字,有喜欢的就背下来,很多都是一掠而过,后来也偶尔翻看,并没有认真去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如今再来读它,才多少在字里行间读懂了姥爷这一生。</p><p class="ql-block"> 推算姥爷应该是1893年前后出生,他的幼年应该还期望长大通过科举考试实现人生目标。我不知道他的家境怎样,但是能背诵那么多诗词歌赋,绝对是童子功。他不仅背诵诗文,还要背诵作者字、号、生平经历等。诗文里的历史人物、事件、典故、以及地理、建筑等等都要记述,所以他写的注释里最让我钦佩的就是对地域山川河流的描述,山高多少丈,有哪些奇峰峻岭;河流纵横走向,流经哪些地方;还有那些地名,什么朝代称作什么,现在属于哪个省份等等,全在脑子里,现在看来简直不可思议。</p> <p class="ql-block">例如,这篇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在注释中对凤凰台所在位置——南京城西二里;为六朝南宋时建房,又说明三国东吴、东晋、均在此建都;还有诗中的“三山”在南京西南57里……高二十九丈。方位和数字都那么精确,而且都是用曾经的中国古代的计量单位。</p> <p class="ql-block"> 姥爷并不是只通过背诵诗词及原注释而熟悉地理历史及典故,他对时事也很关心。比如在这首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的注释中除了对地名、人名、典故做了解释,对诗中最后一句“从今四海成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对四海专门做了说明,按我国领海分为东海,南海,黄海,渤海……并说其他如红海、黑海、地中海、爱琴海、……等等全球海域很多,各有各的主权……我国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既不向那里派驻军舰,也不会在那里建军事基地……不会去侵犯和掠夺别国的利益。由于受当时的政治氛围影响,他还写只有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指苏联)才会跑到别人的领海……。现在再读觉得这种说法有点过时,但至少说明他与当时的国际国内的形势是是契合的。因为他只能从报纸上了解外面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姐一次去长沙培训回来,姥爷马上把长沙主要的名胜古迹数了一遍,然后又说到洞庭湖,洞庭湖旁边有一个岳阳楼,然后有说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并摇头晃脑闭着眼睛地背诵起来,应该是唱诵,浓重的东台口音听不懂几句,我们当时只觉得很好笑,现在想想他们从小就是这么背书的。</p> <p class="ql-block"> 姥爷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经历了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军阀割据、抗日战争……,他的家庭应该是江苏东台比较普通人家,没有办法继续学业,后来当了一名私塾先生,也在一些学堂任教。这个职业糊口可以养家就很难了。他成家后一共有六个儿女,这么多人只靠他一个人的薪水肯定是不行的,我外婆应该特别能干,除了操持家务还帮人做衣服,洗衣服,我妈一手好的针线活就是她母亲教会的。日子不管多艰难,他们的孩子们学习没有耽误,只是按照外婆的原则女孩首先要学会操持家务做针线活。我记得我妈说过一件事,有一年快过年了,姥爷出门去讨薪水,天寒地冻的出去一天回来时只拿回来2块银元,脖子上的羊毛围巾不见了,原来是没有讨到薪水把围巾当了。而那条羊绒长围巾价值10个银元。这说明即使日子过的很拮据,几乎没米下锅了,外婆也没有让姥爷穿着寒酸。</p><p class="ql-block"> 所以在给这些诗词注释时,不免会触碰到他对过去的回忆,也谈谈自己的感触和看法。例如杜甫的《春望》</p><p class="ql-block">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p><p class="ql-block">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p><p class="ql-block">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p><p class="ql-block">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p><p class="ql-block"> 他写到“作者在安史之乱玄宗幸蜀时写的此诗,当时满目苍凉,满腔忧愤,无可发泄,可见唐玄宗天宝之末人民生活的艰苦实况,统治者只知道自己要命,置全国人民于不顾,正如当初日寇侵略蒋介石不抵抗,日寇烧杀抢掠……我目睹身受,这种仇恨永不能忘。</p> <p class="ql-block"> 读这些诗词发现姥爷对诗人也是有偏爱,对诗文也有喜好。因为从他的注释和个人评论中可以看出,李白、杜甫自不用说肯定是排第一的。尤其是杜甫的诗。杜甫一生知识渊博,有政治抱负。却又生在唐玄宗开元后期,官场腐败不堪,虽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仅谋得小小官职,生活十分贫困,后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失陷后,他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即使后来又被被唐肃宗拜为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又被外放为华州司功参军。最后他弃官移家至成都,虽然还担任过一些地方上的小官职,生活还是很清贫。这种空有才华和抱负却无法施展,让家人生活贫困还常常居无定所的无力感姥爷也感同身受,姥爷在对他的诗词注解时,总会最后加上一句自己的感受。比如“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我亲身经历过”,他还说他的老婆也就是我外婆还被流弹打伤过。对杜甫的诗他注释得非常仔细,如杜甫詠怀古迹三首(庚信、宋玉、刘备),对诗中提及的一些人、物、出自《水经注》、《后汉书》,以及宋玉的《九辩》、《高唐赋》都是引用原文再解释,感觉他真的是热爱,对杜甫的《秋兴八首》只记得两首感觉非常遗憾。杜甫诗词一千多首呢。</p><p class="ql-block"> 对李白那是无比敬佩,从他记录的第一首李白的五言绝句《静夜思》,就详细介绍李白的生平,说“他的诗是最上品的,与杜甫、王维被世人分别称为诗仙、诗圣和诗贤”并说他不低眉折腰附权贵,从容弃官纵游,常举酒放歌,为后人留下大量宝贵的诗歌作品。他还特意提到李白还写过一首《嘲鲁儒》,写得很形象。从当时的角度分析,刚好文革后期曾批林批孔,这么说至少证明李白是切合当时的“好人”范畴。</p><p class="ql-block"> 姥爷注释的每一首李白的诗后面都附有他的赞叹,比如在注解完李白《行路难》三首,最后写到:“这诗是太白辞官回家,放浪江湖的感慨,见得一个人的荣枯得失,都不足为凭,富贵功名也不能常保,还不如认定时机急流勇退为妙。从诗中可以看出太白的人生观,着眼在旷达二字”。姥爷自己就是一个豁达的人,对生活要求极简,对自己很自律,竭尽全力不给别人麻烦,对生死看得很开。他很感激新社会给了他应有的尊严,即使当时的物质条件还很有限,他觉得比1949年以前好多了。</p><p class="ql-block"> 王维也是姥爷非常欣赏的大诗人。他说王维不仅善写诗,还做作画,他的诗里有画,画里有诗。所以他在讲解王维的诗时会加一句“这首诗给我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p><p class="ql-block">他还很喜欢韦应物、柳宗元、孟浩然,王昌龄、刘禹锡、白居易……写了不少他们的诗作,评价也极高。</p><p class="ql-block"> 也有不太喜欢的诗和作者,因为他一开始按季节开始记,有几首作者不太清楚的描写春天的诗,他最后评论,这种伤春悲秋的诗不少,但是意义不大。</p> <p class="ql-block"> 在姥爷的这本诗词鉴赏中确实有不少批林批孔的口号,一个是对当时的形势必须做一个妥协,一开始他写的时候告诉我这东西只能自己看,没有写什么口号,后来他写的一个小本被别人要去了,他感觉不要因此惹事,就开始在里面加一些这类的批判语句。第二个是他对孔子的一些思想确实有看法,并且拿李白《嘲鲁儒》这首诗作为自己的依据。他们那个年代读书就是从四书五经开始,对孔子的文章必须背得滚瓜烂熟,估计姥爷为此被打过不少手板。孔子的思想精髓就这样刻在骨子里了,但是在现实社会里坚持孔子思想却处处碰壁,李白的《嘲鲁儒》也能感觉到作者就是借儒生们在秦朝丞相李斯那里谏言儒家治国理念时受阻,暗讽当时的唐明皇虽然崇拜孔子,但社会的极权腐败,皇族之间争权夺利与孔子思想完全是背道而驰。第三姥爷的前半生在中国几乎最黑暗的时候度过,他太感谢解放以后的日子,所以在很多描写权力斗争、战争等给人们带来苦恼的诗,或者怀才不遇有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诗,他总是会说:在新社会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发生了,他最常说的话就是要想让我们回到从前,绝不答应。</p><p class="ql-block"> 我想告慰姥爷的是,虽然您看不到,但当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变,变得越来越自信、开放、文明、进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美好。</p> <p class="ql-block"> 姥爷应该是对当官没有什么兴趣,他特别赞赏能弃官归隐的诗人,他在柳宗元被贬官到连州后写的《溪居》,姥爷这样评价:作者不以贬謫为辱,不以居住边境为苦,在官宦的地位上和劳动人民一样积极生活,欣然自得……值得学习。他生活节俭,对吃穿都没有什么要求,一碗面放点酱油葱花再滴几滴香油就很满足了。他喜欢纯天然廉价的东西,如用皂角煮水洗头洗澡,夏天要我们顺道采些新鲜荷叶泡水当茶,削下来的梨皮或苹果皮他都不让扔,洗干净泡水喝说对身体好。自从高血压中过一次风他就戒掉所有的红肉,只吃鱼和鸡蛋,但也不多吃。平常他只要有文章读就行,报纸杂志都看,有时我们看的现代小说他也看看,但不一定都喜欢,也不评价,他应该觉得没有什么价值,不过鲁迅的文章他还是很欣赏。他应该属于不太会操持家务的书生,这也让外婆对他有点怨气,百无一用是书生嘛。如果能让他选择职业和自己喜欢的生活,他一定会先当老师,退休后再归隐山林或者游历名山大川。</p><p class="ql-block"> 最近再读姥爷的诗词鉴赏手记,突然想起了辛弃疾的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p><p class="ql-block"> 真是人已进入深秋,方才体谅其中滋味。欲说还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