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21日下午,姵清女士将她收藏多年的心爱之物—竹砻,捐赠给了我们馆,在搬运时看得出,她念念不舍,眼睛也有点湿润,但是她最后还是坚强的说: “它应该去,它该去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件,在人们心目中渐渐消失的乡土记忆,但是上了年纪的,只要见到它,都会泛起一丝丝孩时的情感!竹砻和石臼、石椎、风车一样,长期是我国南方水稻地区最主要的粮食加工工具,据史料记载,至少已存在了几百年,只是后来在制作工艺上更加完善。</p><p class="ql-block"> 而在我的记忆中,竹砻好像盛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一种将谷物脱壳完,再进行深加工成米的前期过程。谷子通过竹砻不断的转动碾压完成后,再放入石臼用石椎进行二道加工,因为竹砻加工下来的米,还很粗糙,有的谷壳还没有完全脱离,所以需放入石臼用石椎进行再度加工,最后米经过加工后,变的白起来,所有谷壳经过石椎石臼不断的捣鼓,变成了米糠,再经过筛选,米糠拿去喂猪,大米做成饭,就可以食用了。我们不得不佩服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伟大。</p><p class="ql-block"> 将谷子加工成大米,虽然早已经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所取代,但它毕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保留下来的已经所剩无几。相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许多战争时期过来的老红军、老八路、老新四军、老地下党员、老交通员、老接头户等,都经历和使用过。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历史的见证,我们在惊叹先辈智慧的同时,是否也想一睹它的芳容?那么您来我馆看看吧!</p><p class="ql-block"> </p>